魯迅之子周海嬰,一位了不起的攝影家

2021-02-07 北京國際攝影周



魯迅全家福


周海嬰,魯迅與許廣平之子。魯迅50歲時,周海嬰出生。海嬰這個名字,取自上海出生的嬰兒這一意思,魯迅希望海嬰成為一個「敢說、敢笑、敢罵、敢打」的人。


1930年3月23日,魯迅舉著6個月大的周海嬰在上海留影。


1936年魯迅去世第二天,天津《大公報》發表了他的遺囑,有一條是寫給他兒子周海嬰的:「孩子長大,倘無才能,可尋點小事情過活,萬不可去做空頭文學家或美術家。


魯迅逝世10周年紀念,1946,上海萬國公墓,周海嬰攝


1936年,周海嬰只有7歲,不過長大後他也聽從了父親的建議,「做一個實實在在的人」。他從北大核物理系畢業,成為無線電專家;他沒有做空頭文學家,卻成了一位了不起的攝影家。



母親許廣平帶著8歲的周海嬰到杭州蔡姓女友處休養。周海嬰回憶,「蔡阿姨有一隻黑色小型相機,令我十分好奇,經我左纏右磨,她允許我按了幾次快門,這是我第一次接觸相機。」10歲那年,周海嬰正式拿起相機開始拍攝;12歲那年,許廣平在他的相簿上題寫了「雪痕鴻爪」、「大地蹄痕」,以鼓勵做出成績。1948年在離開香港準備北上解放區的時候,他們到舊貨市場買舊的冬衣,省下800多塊港幣在香港買了一架祿來相機和20卷膠捲。「這使得我能夠及時拍下四五十年代的照片。」


1938年10月拍攝生平第一幀照片;1943年11月正式開始學習攝影;1944年11月擁有第一部照相機;1948年11月拍攝第一幀彩色照片;1952年第一次自己衝洗彩色膠捲、照片。70年來共拍攝照片兩萬餘張,其中以上海難民、上海2·6轟炸、民主人士秘密前往東北解放區、輔仁大學和北京大學校園生活等四五十年代上海與北京的系列照片尤為珍貴。


因為他的特殊身份,周海嬰的影像裡有許多熱鬧但又私人的政治場景。1948年初冬,周海嬰隨著母親和郭沫若、李濟深、沈鈞儒、侯外廬等500多名愛國民主人士,在地下黨的安排下乘坐「華中輪」從香港繞道瀋陽、大連北上北平。當時這一活動是對外嚴格保密的,沒有攝影記者跟隨。不到二十歲的周海嬰憑著年輕人特有的激情和敏銳,將鏡頭不失時機地瞄向了同行的共和國賢達,留下了他們生活的瞬間。這一組獨一無二的照片,填補了新政協檔案的空白,成為見證歷史的孤本。


1948,香港至東北的華中輪上


1948,香港郭沫若(左)、許廣平、侯外廬(右)


1948年12月,華中輪抵達東北解放區丹東。左起:翦伯贊、馬敘倫、宦鄉、郭沫若、陳其尤、許廣平、馮裕芳、侯外廬、許寶駒、連貫、沈志遠、曹孟君、丘哲、當地中共領導人。


1948,瀋陽


1949,2月瀋陽車站合影


1949,瀋陽,李富春、沈鈞儒


1949年,李濟深將軍,瀋陽鐵路賓館 


1949,瀋陽鐵路賓館,民主人士討論新政協召開


1949年2月25日,黃炎培在開往北平的火車餐車裡即興演講


「在甲板上,車廂中,會議間隙,沒有人會拒絕魯迅的公子為他們拍照,沈鈞儒、黃炎培、馬敘倫、郭沫若、侯外廬……都算是海嬰的叔叔伯伯,他們看著他,如對族中的晚生。」「他坦然面對所有人,純真地觀看。」(陳丹青)


1948,香港,母親


周海嬰作品中另一大主題是普通人的生活百態。社情民意、婚喪習俗、勞作方式等,都在他的鏡頭中出現,他留住了一個個永遠鮮活、充滿生命力的瞬間。周海嬰說:「我經歷過舊社會,對社情民意很敏感。我的照片中有解放前的難民和乞討者,也有解放後的所見所聞。我不為『獵奇』,只希望證明時事。」


1949年,上海霞飛坊,熟食小販。


五十年代上海人結婚場景


1949年6月,濟南車站


1948,上海難民


1947,上海民主人士


民主人士、社會名流、普通市民、弄堂小販、街頭難民都是他的拍攝對象。他追求記錄事實的平民視點和視覺方式,記錄了那個年代的社會影像。周海嬰的大兒子周令飛說:他反對擺拍,要求真東西,他不喜歡為了拍照而去拍照。他不拍坐在那裡等待擺拍的人,而是等人動起來以後再拍,他喜歡這種感覺。


1948,上海街頭


1949年,上海,家庭


1949年,上海,弄堂女孩


1949年,上海,膽量


1949年,上海,弄堂鄰家


1949年,上海,打針


1949年,上海,四姊妹


1950年,上海,遊黃浦江


1949年,上海弄堂裡的修鎖匠


1950年,上海,學扯鈴


1950年,上海解放周年慶遊行


特別是他1949年前後在上海拍攝的這些照片,民國遺風和紅色符號共存的景象躍入他的畫面。這些影像補充了建國前後的歷史具體性以及圖像實證的感性細節,有些細節對於後人重新理解這段歷史甚至具有決定性作用。他不是一個攝影家,但毫不遜色於任何一個專職攝影家。他的攝影,有我們從未見過的深層次的歷史。


1949年,蘇州河邊上海郵政總局


中國攝影家協會副主席、中國藝術研究院攝影藝術研究所所長李樹峰曾撰文評論,在他看來,這些作品很有「歷史文獻價值」。因為這些照片是從1942年開始拍攝的,近70年來沒間斷過。這些照片記錄了廣闊的社會生活,從不知名的底層流浪、逃荒的人,小商小販,到我們能夠認得出來的社會知名人士,從風景畫似的農村面貌到城市被轟炸、發洪水等情景,從玩耍的幼小孩童到垂暮孤獨的老人,從守舊的遺老到時髦的青年,從家庭到世面,從個人到集體,應有盡有,更有歷次政治事件的場面和細節穿插期間。


1949年,天安門廣場


1949年2月,北京飯店,三叔周建人、三嬸、堂妹周蕖。


1949年,上海,淮海路發大水


藝術批評家、獨立策展人朱其對這些作品評價更高:唯一能夠與之並列的同期攝影,是1948年至1949年間法國攝影師布列松在中國拍攝的偉大作品。



做魯迅的兒子,難有作為,無須作為。臨終前的海嬰,竟是這樣地帶著一份自己的作品,回向父親身邊。

—— 陳丹青



-THE END-



北京國際攝影周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主辦,中國藝術攝影學會、中國攝影家協會、新華通訊社圖片中心和北京歌華文化發展集團承辦的大型攝影類文化節展活動。北京國際攝影周自2013年首次舉辦以來,先後以「攝影·聚焦世界」、「視界·無界」、「影像·世紀」、「影像·在場」為主題成功舉辦了四屆,得到了來自國內外攝影界的高度關注和認可。2017年,北京國際攝影周將以「影像:本來與未來」為主題,於10月在中華世紀壇與公眾見面。



北京國際攝影周

PHOTO BEIJING

相關焦點

  • 魯迅之子:周海嬰敢這樣拍照片!
    1947年,北京,周海嬰試用老式反光相機。早在新中國成立60年之際,周海嬰的大半生以魯迅之子的形象出現在公眾視野中。但周海嬰作為一個攝影藝術家的身份,則長期不為人所知。1953年,周海嬰試用美國新聞相機 。
  • 魯迅之子周海嬰:他不是攝影家,鏡頭下的瞬間只是結影以告慰歷史
    作為著名文學家魯迅的兒子,他一輩子活在魯迅的「人場」裡。魯迅留下了遺囑,「萬不可去做空頭文學家或美術家。」周海嬰說:「我是在一個『人場』的環境下長大的,父親一直在鞭策著我,同時也給我壓力。」時光荏苒,韶華流逝,少年變長者。七十年來,周海嬰共拍攝照片兩萬餘張。
  • 魯迅之子周海嬰:他用鏡頭記錄了重要的歷史時刻
    ▲周海嬰正在攝影周海嬰(1929-2011)是魯迅和許廣平先生的獨子,自幼喜歡攝影,在近70年裡用鏡頭定格了私人影像、市井百態、城鄉景象,記錄了重要的歷史時刻,展現了廣闊的社會圖景。在漫漫歷史長河裡,周海嬰攝影作品既是「大地蹄痕」,也是「記憶星塵」。1933年9月13日,為慶賀53歲生辰,魯迅先生與許廣平、周海嬰去拍了一張全家福。少年的海嬰形象,被永遠地定格在了那一瞬間。多年過後,這張照片在人們的記憶當中依然揮之不去。作為著名文學家魯迅的兒子,他一輩子活在魯迅的「人場」裡。
  • 魯迅之子周海嬰用鏡頭定格的歷史瞬間
    他不是一個攝影家,但毫不遜色於任何一個專職攝影家。他的攝影,有我們從未見過的深層次的歷史。
  • 魯迅兒子周海嬰的歷史影像孤本
    周海嬰出生於1929年9月的上海,「海嬰」這個名字是身為父親的魯迅取「上海出生的嬰兒」之意,寄予了魯迅對兒子堅強成長的期望。2011年4月7日凌晨,周海嬰在北京走完了他82歲的人生旅程。 一般人提到周海嬰,只知道他是文學家魯迅的兒子,而非攝影家。實際上,周海嬰甫一出生便與攝影結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緣。
  • 魯迅之子周海嬰 | 他鏡頭下的那些歷史瞬間
    (1929-2011)是魯迅和許廣平先生的獨子。幾年前,一張酷似宋小寶的人物照片曾在網絡盛傳,拍攝這張照片的人正是周海嬰先生。與父親魯迅選擇將文字作為武器,筆鋒犀利、敢於直言、針砭時弊不同,周海嬰則將他對世事民情的看法都放進了照片裡。
  • 作為魯迅的兒子,周海嬰這輩子最怕的是什麼?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是一名優秀的無線電專家,也是一位深藏不露的攝影家。2019年是周海嬰誕辰90周年。近日,「記憶星塵——紀念周海嬰誕辰九十周年攝影藝術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幕,展出百餘幅精選經典作品,那些他曾經擔心給父親「丟臉」的照片,再次展示到世人面前。
  • 魯迅之子周海嬰:我出生時難產父親說「保大」,從來沒見過朱安!
    有人生來活在大富大貴之家,天生過著眾星捧月的生活,優渥無比;有人生於貧困之家,吃不飽穿不暖;正是所謂「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他很寵愛周海嬰,還特意為周海嬰購買了留聲機,即使那個時候他們的生活已經很是拮据;他允許周海嬰玩它的鬍子,甚至屈膝為周海嬰做「大馬」,此時的魯迅,在妻子和兒子面前,完全不是那個鐵骨錚錚的愛國文豪,而是一個最普通的丈夫和父親。
  • 周海嬰追討魯迅著作稿酬始末
    1952年4月,許廣平和周海嬰寫信給當時擔任人民文學出版社社長的馮雪峰,表示願將魯迅稿酬贈與給國家。為此,馮雪峰向周恩來作了匯報。周恩來第一次指示,要馮雪峰勸說許廣平、周海嬰收下稿酬,因許、周未提取稿酬,周恩來第二次指示,要人民文學出版社將這筆款項以「魯迅稿酬」的名義在銀行立戶存儲,以備許、周需時支取。
  • 魯迅真是死於日本醫生謀殺嗎?為何周海嬰和許廣平的說法不同?
    這個說法出自魯迅之子周海嬰的回憶性著作《魯迅與我七十年》和《魯迅之死疑案》。周海嬰在《魯迅與我七十年》中寫道:「……我懷疑須藤是故意拖延父親的治療……」(有關這個說法,並非周海嬰自己的判斷,因為周海嬰當時才7歲,所以在這本書中有關日本醫生謀殺說,來自於他從周建人和馮雪峰等人那裡的聽聞)周海嬰在《魯迅之死疑案》中寫道:「日本須藤醫生和魯迅的醫患關係,是自1934年11月開始,親手接觸治療近乎兩年,達到百餘次……魯迅終究因何而死
  • 魯迅先生與「小紅象」:教令其子蟬蛻龍變之功,今人無不汗顏!
    魯迅先生與「小紅象」的故事很多人科普過了,我再簡述一遍。魯迅先生當年因為過於先鋒被林語堂稱之為「小白象」,意思他跟別人不一樣。1929年48歲的魯迅老來得子,給兒子起名周海嬰,小名就叫「小紅象」。48歲老來得子,給兒子專門寫歌,有人說魯迅先生對兒子格外寵愛,甚至是溺愛。作家蕭紅曾分享過一個故事,說先生晚年病重,兒子周海嬰要睡覺了跑到爸爸門口喊:爸爸,明朝會!
  • 多年前魯迅深夜咳血病亡,獨子周海嬰:日本人暗害的嫌疑很大
    並叮囑道,如果需要手術的話,最好是找一位有經驗的醫生,他會告訴那位醫生具體如何操作,是個小手術並不麻煩。換言之,魯迅在治療得當的前提下至少還能活個十來年。但話說回來,當時如果是任何一位中國醫生為魯迅先生治療,可能就不會發生這種悲劇。四是魯迅先生病情嚴重時的消極治療魯迅病情嚴重許廣平回憶道,魯迅死前一天一直在咳嗽,經常咳出血。
  • 魯迅突然病逝,死因有很大蹊蹺,兒子周海嬰:很可能是日本人所害
    魯迅的死非常突然,兒子周海嬰這麼認為「日本人暗害的嫌疑很大」。這種想法不無道理,許多醫生看過魯迅的胸部x片後認為,魯迅並非死於肺結核,而是自發性氣胸,這也更加證明了魯迅是被須藤醫生害死的推測。魯迅是1936年3月開始發病的,當時他的肺病確實厲害,一度高燒不止。
  • 魯迅兒子周海嬰曾用一句話評價郭德綱,讓很多相聲同行啞口無言!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幾乎是整個相聲界集體孤立他。每當有相聲方面的集體活動,有主流相聲演員的地方就不會有郭德綱的身影。他似乎成為了很多相聲同行眼中的一朵「奇葩」。對此魯迅之子周海嬰當年面對當年火爆的「郭德綱」現象,他也談到了自己的看法。首先他認為郭德綱的相聲之所以如此受歡迎,就是因為他接地氣。
  • 魯迅去世的真實原因是什麼,周海嬰曾發文表達質疑
    1936年10月19日凌晨5時,魯迅先生病逝於上海,終年56歲。魯迅去世後,圍繞著他的死因,出現了各種爭論。雖然當時的結論是死於肺結核,但是,上個世紀80年代,專家曾對他的X光片進行集體會診,卻發現了蹊蹺。那麼,導致魯迅先生去世的真實原因究竟是什麼呢?魯迅先生去世得十分突然。
  • 周海嬰:父親對我的教育是順其自然,但卻叮囑我,莫做空頭文學家
    其中便有這樣一位女孩,被深深吸引著,她就是許廣平。她說,魯迅是位相貌平凡的男子,可是他一開口,聲音便像飲過了葡萄酒一樣讓人沉醉。許廣平家世顯赫,是廣州第一家族許拜庭的後人,家族中人才輩出,對後代的教育嚴謹,但許廣平就是其中「叛逆」的一位,和父母鬥爭,堅決不纏足;軟磨硬泡讓父母送她上學,父母沒有辦法,便將她送去學堂;她堅決不同意「父母之命」的愛情,與定了娃娃親的馬家接觸婚約後,逃到北京求學。在那裡,魯迅帶給了她對愛情的一切幻想。
  • 魯迅的後代哪去了?一位在大陸成高官,兩位在臺灣和香港家喻戶曉
    無論是在生活還是精神世界,魯迅都覺得許廣平和自己更搭配,於是和魯迅共度一生的就是這個小他18歲的學生。許廣平為魯迅生下一子,即是周海嬰,周海嬰和他的父親並不太像,他在文學方面沒有太高的建樹,反而致力於科學技術方面的研究。他從小在父親的鼓勵下專心於自己的愛好,在他的記憶裡,父親會和他一塊玩一種類似於積木的玩具,教導他"敢說、敢笑、敢罵、敢打"。
  • 49歲的魯迅老來得子,按捺不住心中的狂喜,還寫了首童謠火爆至今
    古詩中提到: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按照傳統觀念來講的話,中國父親的形象永遠都是比較嚴苛、不苟言笑的。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大家會發現中國父親的形象在慢慢的變得更加溫柔化。魯迅先生的傳統文學極具時代批判意味。
  • 魯迅後人現況如何?兒子身處官位,還有一位家喻戶曉的大明星
    對於我們尋常人家,父母對孩子都是抱有期望的,那麼魯迅這樣的文學大家當然也不例外。魯迅先生在之前的遺囑中說過:」希望後代萬不可做空頭文學家」。那麼他的孩子,以及之後後輩的發展情況如何呢?想必大家也比較好奇,那麼我們現在來說一下魯迅後代的發展情況是什麼樣子的?
  • 當年魯迅獨子意外出生,許廣平難產,魯迅毫不猶豫要求保大
    作為一名民主戰士,魯迅在與許廣平同居之初,便已向其說明自己並不想要孩子,而是單純地想與他在一起。 許廣平深知魯迅所處的境地,所以也對魯迅的要求表示了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