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中提到: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按照傳統觀念來講的話,中國父親的形象永遠都是比較嚴苛、不苟言笑的。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大家會發現中國父親的形象在慢慢的變得更加溫柔化。
魯迅先生的傳統文學極具時代批判意味。比如說1918年的《狂人日記》,1908年的《域外小說集》,1918年的《新青年》等等,都具有很嚴肅的時代批判作用。如果從這些文學作品去認知魯迅先生的形象,一定會用不苟言笑這4個字來形容魯迅先生的形象。但是49歲的魯迅先生在迎來了周海嬰之後,所有的嚴肅形象全部都化為了暖男的形象。
1929年這一年,魯迅先生已經49歲。但是魯迅先生和許廣平女士兩人卻意外迎來了一個新生命,魯迅作為父親,很快就決定給孩子取名叫做周海嬰。但是魯迅先生卻再三囑咐家人,如果孩子長大以後覺得這個名字不適合自己或者想要改,那麼一定要遵從孩子的意願。從這一點可以看出,魯迅先生作為父親,思想可一點也不古板。
為了把周海嬰拉扯大,魯迅先生每一天晚上要給周海嬰講睡前故事。隨著時間的流逝,魯迅還專門給周海嬰編了一首童謠,現在在短視頻平臺中,還成為了一股熱潮:
"小紅,小象,小紅象。小象,小紅,小象紅"。這首童謠被編成了背景音樂,很多明星都輪番獻出自創舞步,比如說楊超越、薛之謙等等。
乍一看,這首童謠顯得有一絲幼稚,但是越聽越看越覺得言辭之間的溫柔和寵溺感實在是讓人羨慕。魯迅對於周海嬰的寵愛,也從來沒有一個上限的程度。周海嬰小的時候身體狀態並不是很好,魯迅先生就專門獨創了一些養生的秘方。比如說在母乳餵養的基礎上,再用牛奶配著米湯的餵養方法,來幫助周海嬰提高自己的健康狀態。
孩子一天一天長大,但已經人到晚年的魯迅先生身體狀態已越來越不好。在去世之前,魯迅先生再三叮囑家人們,如果孩子長大之後想要過自由快樂的生活,那一定要隨著他去,千萬不要給壓力給周海英。1936年10月份魯迅先生最終還是去了,而那一年周海嬰還處在童年狀態中,也僅僅只有7歲。
直到80歲時,周海嬰還是難以從父親的影子中走出來。進入晚年狀態的周海嬰有了自己的子孫,後代們建議周海嬰可以舉辦攝影展覽時,周海嬰仍然十分羞愧。害怕自己拍出來的那些個人作品,會給父親魯迅先生丟臉。也許正是因為童年教育實在過於出眾,所以才會如此低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