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著名文學家魯迅的兒子,他一輩子活在魯迅的「人場」裡。魯迅留下了遺囑,「萬不可去做空頭文學家或美術家。」周海嬰說:「我是在一個『人場』的環境下長大的,父親一直在鞭策著我,同時也給我壓力。」
時光荏苒,韶華流逝,少年變長者。七十年來,周海嬰共拍攝照片兩萬餘張。劉鐵生說:「讀了他的攝影集後,我非常驚訝,他不是一個攝影家,但他比中國任何一個攝影家都了不起。他的攝影,有我們從來沒有見過的歷史深層次的東西。對於了解魯迅同時代的人,是非常有意義的事。」
1947年,自拍照(右三為周海嬰),上海,中國美術館藏
周海嬰的作品主要包括幾部分,一是40年代的上海生活,包括兩個方面,中產階級和裡弄生活;二是民主人士從香港到東北解放區的照片;三是50年代北京的生活,包括輔仁大學、北京大學的大量照片。這些照片,對中國現代史的研究有著相當的分量。
孫鬱介紹:「民主人士秘密前往東北解放區參加全國第一次政協會議的照片,這是第一次公布。陳丹青看到這些照片後非常驚訝,因為周海嬰在無意當中記錄了中國歷史的發展進程。」在展覽中,這部分專題也特別受到觀眾的關注。
1948年12月,民主人士在瀋陽鐵路賓館討論新政協召開事宜,中國美術館藏
1949年1月,李濟深將軍,瀋陽,中國美術館藏
1948年12月,瀋陽鐵路賓館,蔡廷鍇將軍。
從1948年8月起,在中國革命勝利形勢的激勵下,遠在香港的各民主黨派領導人和無黨派民主人士,為籌備新政協、共商建國大計,紛紛踏上了到解放區去的徵程。周海嬰回憶:「我當時十九歲,是抱著一種科學救國的想法北上解放區的。」
1949年2月25日,黃炎培在開往北平的火車餐車裡發表即興演講。
1949年1月,瀋陽鐵路賓館,沈鈞儒(右)和李富春
當年11月底,周海嬰和母親許廣平乘坐懸掛有葡萄牙國旗的「華中輪」離港北上。同船的還有郭沫若、馬敘倫、陳其尤、沙千裡、許寶駒、侯外廬、翦伯贊、馮裕芳等知名人士。
1948年12月,「華中號」輪船抵達東北解放區,民主人士登陸後合影(左起:翦伯贊、馬敘倫、宦鄉、郭沫若、陳其尤、許廣平、馮裕芳、侯外廬、許寶駒、連貫、沈志遠、曹孟君、丘哲、中共丹東地區領導人),中國美術館藏
12月3日一早,船在安東附近「大王島」拋錨下人,一行人員改乘小船上岸。中共中央東北局派負責同志前往迎接,並護送到哈爾濱。正在這時候,得知瀋陽已解放,於是又改乘火車抵達瀋陽。
在離港前,周海嬰曾和母親商量購置冬衣的事,最終決定去價格低廉的舊貨市場購買二手衣服。就這樣,周海嬰省下了800多塊港幣。於是,酷愛攝影的他馬上貨比三家,買了一臺低價的「祿萊」相機,又買下20多個膠捲。
1948年11月,許廣平,香港, 中國美術館藏
為了安全、不引人注目地到達東北解放區,這次北上是完全保密的,也就不可能有攝影記者跟隨報導。周海嬰拍的這些絕版照片,無疑彌補了中國現代歷史上最重要的影像空缺。
專職攝影,曾經的夢想
對於攝影,周海嬰堅持自己的看法。他說:「我覺得當下流行的『玩照片』說法不對,攝影是一門藝術,也是創作。我曾想過當專職攝影工作者,但最終從事了與攝影毫無關係的工作。我喜歡抓拍,把所經歷的歷史瞬間用相機記錄下來,是我的想法和心願。」
1948年,姊妹淘,上海,中國美術館藏
現在回想起來,周海嬰還特別感謝自己的父母親。很小的時候,周海嬰把縫紉機、鎖、鍾拆來拆去,想看個究竟。有時候連自行車也拆,甚至在家裡做化學實驗,但父母親從沒有加以幹預。
1950年,上海解放周年慶祝遊行,上海,中國美術館藏
周海嬰介紹說:「父母對我很寬鬆,沒有覺得你應該學什麼、幹什麼。」由於家庭的支持,周海嬰能夠不斷拓展自己的知識和興趣。他學過財會,上過無線電夜校,在輔仁大學社會繫念過書,後來轉到北大物理系,最終選擇了科技的行當。
1949年,淮海路發大水,上海,中國美術館藏
周海嬰先生攝影人生和他的攝影作品,以一種極強的衝擊力讓人驚訝!他拍到許多攝影師沒有拍到的照片,沒有刻意,沒有做作,圖像中體現的敏感與活力,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社會生態和人們的生存環境,是中國現代史上攝影文化出色的呈現。
1946年,魯迅逝世10周年紀念,上海,中國美術館藏
1956年,魯迅墓遷墓,宋慶齡(左三)、茅盾、周揚、柯慶施、金仲華、許廣平(左二)、鍾民、李琦濤、巴金、靳以、唐弢等護送靈柩,上海,中國美術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