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之子周海嬰:他不是攝影家,鏡頭下的瞬間只是結影以告慰歷史

2021-02-08 020藝術觀察



作為著名文學家魯迅的兒子,他一輩子活在魯迅的「人場」裡。魯迅留下了遺囑,「萬不可去做空頭文學家或美術家。」周海嬰說:「我是在一個『人場』的環境下長大的,父親一直在鞭策著我,同時也給我壓力。」


時光荏苒,韶華流逝,少年變長者。七十年來,周海嬰共拍攝照片兩萬餘張。劉鐵生說:「讀了他的攝影集後,我非常驚訝,他不是一個攝影家,但他比中國任何一個攝影家都了不起。他的攝影,有我們從來沒有見過的歷史深層次的東西。對於了解魯迅同時代的人,是非常有意義的事。」



1947年,自拍照(右三為周海嬰),上海,中國美術館藏



周海嬰的作品主要包括幾部分,一是40年代的上海生活,包括兩個方面,中產階級和裡弄生活;二是民主人士從香港到東北解放區的照片;三是50年代北京的生活,包括輔仁大學、北京大學的大量照片。這些照片,對中國現代史的研究有著相當的分量。


孫鬱介紹:「民主人士秘密前往東北解放區參加全國第一次政協會議的照片,這是第一次公布。陳丹青看到這些照片後非常驚訝,因為周海嬰在無意當中記錄了中國歷史的發展進程。」在展覽中,這部分專題也特別受到觀眾的關注。



1948年12月,民主人士在瀋陽鐵路賓館討論新政協召開事宜,中國美術館藏



1949年1月,李濟深將軍,瀋陽,中國美術館藏



1948年12月,瀋陽鐵路賓館,蔡廷鍇將軍。



從1948年8月起,在中國革命勝利形勢的激勵下,遠在香港的各民主黨派領導人和無黨派民主人士,為籌備新政協、共商建國大計,紛紛踏上了到解放區去的徵程。周海嬰回憶:「我當時十九歲,是抱著一種科學救國的想法北上解放區的。」



1949年2月25日,黃炎培在開往北平的火車餐車裡發表即興演講。



1949年1月,瀋陽鐵路賓館,沈鈞儒(右)和李富春



當年11月底,周海嬰和母親許廣平乘坐懸掛有葡萄牙國旗的「華中輪」離港北上。同船的還有郭沫若、馬敘倫、陳其尤、沙千裡、許寶駒、侯外廬、翦伯贊、馮裕芳等知名人士。



1948年12月,「華中號」輪船抵達東北解放區,民主人士登陸後合影(左起:翦伯贊、馬敘倫、宦鄉、郭沫若、陳其尤、許廣平、馮裕芳、侯外廬、許寶駒、連貫、沈志遠、曹孟君、丘哲、中共丹東地區領導人),中國美術館藏



12月3日一早,船在安東附近「大王島」拋錨下人,一行人員改乘小船上岸。中共中央東北局派負責同志前往迎接,並護送到哈爾濱。正在這時候,得知瀋陽已解放,於是又改乘火車抵達瀋陽。


在離港前,周海嬰曾和母親商量購置冬衣的事,最終決定去價格低廉的舊貨市場購買二手衣服。就這樣,周海嬰省下了800多塊港幣。於是,酷愛攝影的他馬上貨比三家,買了一臺低價的「祿萊」相機,又買下20多個膠捲。



1948年11月,許廣平,香港, 中國美術館藏



為了安全、不引人注目地到達東北解放區,這次北上是完全保密的,也就不可能有攝影記者跟隨報導。周海嬰拍的這些絕版照片,無疑彌補了中國現代歷史上最重要的影像空缺。


專職攝影,曾經的夢想


對於攝影,周海嬰堅持自己的看法。他說:「我覺得當下流行的『玩照片』說法不對,攝影是一門藝術,也是創作。我曾想過當專職攝影工作者,但最終從事了與攝影毫無關係的工作。我喜歡抓拍,把所經歷的歷史瞬間用相機記錄下來,是我的想法和心願。」



1948年,姊妹淘,上海,中國美術館藏



現在回想起來,周海嬰還特別感謝自己的父母親。很小的時候,周海嬰把縫紉機、鎖、鍾拆來拆去,想看個究竟。有時候連自行車也拆,甚至在家裡做化學實驗,但父母親從沒有加以幹預。



1950年,上海解放周年慶祝遊行,上海,中國美術館藏



周海嬰介紹說:「父母對我很寬鬆,沒有覺得你應該學什麼、幹什麼。」由於家庭的支持,周海嬰能夠不斷拓展自己的知識和興趣。他學過財會,上過無線電夜校,在輔仁大學社會繫念過書,後來轉到北大物理系,最終選擇了科技的行當。



1949年,淮海路發大水,上海,中國美術館藏



周海嬰先生攝影人生和他的攝影作品,以一種極強的衝擊力讓人驚訝!他拍到許多攝影師沒有拍到的照片,沒有刻意,沒有做作,圖像中體現的敏感與活力,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社會生態和人們的生存環境,是中國現代史上攝影文化出色的呈現。



1946年,魯迅逝世10周年紀念,上海,中國美術館藏



1956年,魯迅墓遷墓,宋慶齡(左三)、茅盾、周揚、柯慶施、金仲華、許廣平(左二)、鍾民、李琦濤、巴金、靳以、唐弢等護送靈柩,上海,中國美術館藏



相關焦點

  • 魯迅之子周海嬰 | 他鏡頭下的那些歷史瞬間
    周海嬰不是記者,拍攝純粹出於自己的興趣,而那個年代普通人擁有相機的很少,所以這些以「平民視角」拍下的社會景象,自然變成十分珍貴的歷史記錄。1948年後,周海嬰跟隨母親許廣平離開香港北上,與一批民主人士前往東北解放區。
  • 魯迅之子周海嬰用鏡頭定格的歷史瞬間
    他不是一個攝影家,但毫不遜色於任何一個專職攝影家。他的攝影,有我們從未見過的深層次的歷史。
  • 魯迅之子周海嬰,一位了不起的攝影家
    魯迅全家福周海嬰,魯迅與許廣平之子
  • 魯迅之子周海嬰:他用鏡頭記錄了重要的歷史時刻
    他不是一個攝影家,但毫不遜色於任何一個專職攝影家。他的攝影,有我們從未見過的深層次的歷史。
  • 魯迅之子:周海嬰敢這樣拍照片!
    上海是周海嬰的出生、成長之地,他在40年代拍攝了上海社會底層的大量街頭場景,以及在上海弄堂裡的城市中產階級和知識分子生態。1948年底,許廣平、周海嬰母子隨新政協的民主人士從香港北上,參加新中國民主政治的籌建,他成為唯一拍攝民主人士北上的攝影家。這組影像已成為新政協歷史的文獻孤本。
  • 魯迅兒子周海嬰的歷史影像孤本
    周海嬰在攝影中找到了自己的樂趣,無意間為大家與小家留下了凝固的瞬間。周海嬰出生於1929年9月的上海,「海嬰」這個名字是身為父親的魯迅取「上海出生的嬰兒」之意,寄予了魯迅對兒子堅強成長的期望。2011年4月7日凌晨,周海嬰在北京走完了他82歲的人生旅程。 一般人提到周海嬰,只知道他是文學家魯迅的兒子,而非攝影家。
  • 作為魯迅的兒子,周海嬰這輩子最怕的是什麼?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是一名優秀的無線電專家,也是一位深藏不露的攝影家。2019年是周海嬰誕辰90周年。近日,「記憶星塵——紀念周海嬰誕辰九十周年攝影藝術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幕,展出百餘幅精選經典作品,那些他曾經擔心給父親「丟臉」的照片,再次展示到世人面前。
  • 魯迅之子周海嬰:我出生時難產父親說「保大」,從來沒見過朱安!
    而這件事情後來也成為了兩個人伉儷情深的見證,周海嬰正是如那句話所說——「父母才是真愛,他只是意外」。 當然,孩子出生後,魯迅也盡到了為人父母的責任。他很疼愛這個孩子,對於周海嬰,他給予了殷切的希望。在當時的環境下,周海嬰無疑是幸運的。
  • 周海嬰追討魯迅著作稿酬始末
    當初,這起中國歷史上影響最大的稿酬官司,曾引起海內外的矚目,社會上的流言沸沸揚揚,媒體上的報導洋洋灑灑。有些人只知道一鱗半爪,就以知情人的身份大寫什麼「來龍去脈」、「內幕曝光」的文章,使魯迅稿酬糾紛案平添了不少迷霧。
  • 魯迅真是死於日本醫生謀殺嗎?為何周海嬰和許廣平的說法不同?
    (說歷史的女人——1171期)每逢新舊歷史交匯,便會呈風雲際會之態勢,英傑輩出,百家爭鳴,十分熱鬧,比如春秋戰國、比如清以後的民國。在民國時期,誕生了許多大人物,發生了諸多大事,其中之一大人物便是魯迅,其中之一事便是魯迅的去世。在當時之時,魯迅是一面旗幟,因其文壇的旗幟影響力,也成為影響社會輿論的一面旗幟,故其影響可見一斑,非一兵一將可比。
  • 魯迅先生與「小紅象」:教令其子蟬蛻龍變之功,今人無不汗顏!
    魯迅先生與「小紅象」的故事很多人科普過了,我再簡述一遍。魯迅先生當年因為過於先鋒被林語堂稱之為「小白象」,意思他跟別人不一樣。1929年48歲的魯迅老來得子,給兒子起名周海嬰,小名就叫「小紅象」。48歲老來得子,給兒子專門寫歌,有人說魯迅先生對兒子格外寵愛,甚至是溺愛。作家蕭紅曾分享過一個故事,說先生晚年病重,兒子周海嬰要睡覺了跑到爸爸門口喊:爸爸,明朝會!
  • 誰說宋小寶撞臉周海嬰?網上「咬耳朵」傳話遊戲,讓人啼笑皆非
    寫下這個題目,神奇的網絡寫作助手就推薦出有關周海嬰先生的正版圖片:是的,這位老人就是周海嬰(1929-2011),魯迅先生之子。裡面明確表示:「該照片是由魯迅之子周海嬰拍攝的,照片中的人物是一個上海弄堂裡沿街叫賣熟食的小販。」文章附了兩張照片,第二張即是宋小寶與照片中人物的對比照,可以看出,「照片上的人物與趙本山的徒弟宋小寶長得也是驚人相似「。
  • 多年前魯迅深夜咳血病亡,獨子周海嬰:日本人暗害的嫌疑很大
    魯迅先生的思想在那個年代宛如一道光,射入大家的心中,對中國思想的解放做出了重大的貢獻,他的文章我們也在課本中讀過不少。魯迅本迅但魯迅先生的死是一件非常有爭議的事情,他的兒子周海嬰一直認為,魯迅先生是被日本人的惡意害死的。
  • 魯迅突然病逝,死因有很大蹊蹺,兒子周海嬰:很可能是日本人所害
    魯迅的死非常突然,兒子周海嬰這麼認為「日本人暗害的嫌疑很大」。這種想法不無道理,許多醫生看過魯迅的胸部x片後認為,魯迅並非死於肺結核,而是自發性氣胸,這也更加證明了魯迅是被須藤醫生害死的推測。魯迅是1936年3月開始發病的,當時他的肺病確實厲害,一度高燒不止。
  • 鮮為人知的世紀疑案:魯迅之死,有沒可能是死於日本人的謀殺?
    關於魯迅之死,我們當然首先先需看看魯迅的病症。而魯迅在最後的人生歲月,依據材料,其病情大體狀況歸納如下。魯迅發病,始於1936年3月2日,在上海那個乍暖還寒的春季,因了房屋陰冷潮溼影響,他著了涼,開始臥床,並請來了一名為須藤五百三的日本醫生作主治——該醫生為魯迅所信任的摯友內山完造所介紹,魯迅本人則因其父死在中醫的亂診下,終身都不信中醫,不大可能請中國醫生主理。
  • 魯迅兒子周海嬰曾用一句話評價郭德綱,讓很多相聲同行啞口無言!
    我們都知道郭德綱的相聲很受歡迎,可以說他的相聲專場幾乎都是爆滿,甚至一票難求。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幾乎是整個相聲界集體孤立他。他似乎成為了很多相聲同行眼中的一朵「奇葩」。其實說到郭德綱相聲,很多相聲同行都會指責他的相聲太庸俗,為了賺錢毫無底線。認為他的相聲雖然很受市場歡迎,但已經偏離了傳統相聲的初衷等等。
  • 魯迅去世的真實原因是什麼,周海嬰曾發文表達質疑
    1936年10月19日凌晨5時,魯迅先生病逝於上海,終年56歲。魯迅去世後,圍繞著他的死因,出現了各種爭論。雖然當時的結論是死於肺結核,但是,上個世紀80年代,專家曾對他的X光片進行集體會診,卻發現了蹊蹺。那麼,導致魯迅先生去世的真實原因究竟是什麼呢?魯迅先生去世得十分突然。
  • 當年魯迅獨子意外出生,許廣平難產,魯迅毫不猶豫要求保大
    魯迅先生 畢竟這也算是自己的親生骨肉,雖說他來的並不是時候,但不管怎麼說他也是降臨於世,那不妨就將其生出來好了。許廣平照片 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將許廣平肚中之子給生下來。 但即便如此,魯迅卻是不知道他的這項決定,會給許廣平帶來多大的痛苦。
  • 49歲的魯迅老來得子,按捺不住心中的狂喜,還寫了首童謠火爆至今
    古詩中提到: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按照傳統觀念來講的話,中國父親的形象永遠都是比較嚴苛、不苟言笑的。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大家會發現中國父親的形象在慢慢的變得更加溫柔化。魯迅先生的傳統文學極具時代批判意味。
  • 魯迅的後代啊,失去了那一點最關鍵的星火
    病重之時,魯迅在散文《死》的篇末寫下遺囑,其中第五點是對周海嬰的訓示:「孩子長大,倘無才能,可尋點小事情過活,萬不可去做空頭文學家或美術家。」洞明世事如魯迅者,雖然老來得子,對周海嬰十分寵溺,但對獨生子的稟賦多少也有些判斷。他已經隱隱感覺到:文學家或美術家,離自己的孩子可能會比較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