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筆下彷徨的孤獨者 妥協 苟活 然後死去|再讀魯迅《彷徨》

2021-01-08 秀才讀書

記得最早讀魯迅的《彷徨》還是在初二,當時買了一本印刷極其劣質的盜版書《魯迅選集》,是《彷徨》《吶喊》《故事新編》的合集。那是2006年,我一個月生活費是100元,買這本書花了5元。之後,大概有一個多月的時間,我一直在翻看這本書。對於彼時年僅十三歲的我而言,讀魯迅的小說,理解起來自是有些吃力的,翻過幾次後,便只記得孔乙己、阿Q等幾個經典形象,能記得這些,也只是因為故事有趣罷了。大學時期,囫圇吞棗的看了許多書,獨獨沒再翻過《紅樓夢》與魯迅,年歲越長,對它們越是敬畏。審視著自身的淺薄,如何敢輕易窺視經典的厚重。今年以來,境遇波折,於惘然之中,又開始翻閱魯迅先生的著作。讀至《彷徨》中《孤獨者》篇,面對魏連殳從孤獨走向死亡的過程,掩卷久久不能言。

魯迅在《孤獨者》裡講述了一位「我」的朋友——魏連殳,從年輕時就特立獨行,有自由的思想,有獨立的精神。但在那個蒙昧的時代,學新學求新知的魏連殳是人們眼中的異類,就連魏連殳的本家親戚也用異樣的眼光看待他:他們卻更不明白他,仿佛將他當作一個外國人看待,說是「同我們都異樣的」。魏連殳這種異類的形象,在《孤獨者》的第一節,祖母的葬禮上,通過其與族人的種種對比,便凸顯出來。同時,祖母的死亡,也是魏連殳的第一次「死亡」,精神依賴的傾塌,讓本就孤獨苦悶的魏連殳,在隨後幾乎斷絕了和族裡其他人的來往。因此,魏連殳將所有的器具大半燒給他祖母,餘下的便分贈生時侍奉,死時送終的女工,並且連房屋也要無期地借給她居住了。人們之所以說魯迅的筆鋒如刀,原因就在於魯迅落筆處的不留情。在《孤獨者》的第二節,「我」魏連殳熟識後見到了他在祖母死後的精神寄託——一群孩子。在魏連殳的眼裡:孩子總是好的。他們全是天真……。大人的壞脾氣,在孩子們是沒有的。後來的壞,如你平日所攻擊的壞,那是環境教壞的。因此,魏連殳會為了孩子的到來還歡喜到眼睛發光,會為孩子們買口琴,會將他們看得比自己的性命還珍貴……魏連殳認為,中國未來的希望只在於孩子。當「我」抬槓式的反對了一下後,魏連殳便和我置氣了,足足三個月不再理我。

接著,魯迅筆鋒一轉,就讓魏連殳經歷了第二次「死亡」,被自己關心的孩子「仇視」,路上被天真的孩子拿著蘆葉喊殺喊打,被堂兄帶著小兒子來謀取祖屋。這裡有個很有意味的細節。魏連殳提起自己堂兄要過繼給自己的小兒子時,用了一句話評價:「兒子正如老子一般。」孩子們的「離去」,精神寄託的再次傾塌,魏連殳陷入了精神近乎崩潰的境地,但這還不夠。隨後,流言中傷、失業貧困、交遊零落、變賣真愛的藏書維持生計……魏連殳的人生不斷向深淵中滑落,魏連殳走向了徹底的孤獨。在「我」與魏連殳最後一次會面告別時,魏連殳託付我看看能不能幫忙找個工作維持生計,「我還得活幾天……」這個託付我沒能做到,半年過去,願意且有能力幫助魏連殳活幾天的人一個也沒有。陷入絕境的魏連殳做了軍閥杜師長的顧問,每月薪水八十元現洋。這時的魏連殳就已經徹底「死」了,精神上已經徹底被毀滅。他在精神的毀滅中,讓肉體苟活了下去。

我已經躬行我先前所憎惡,所反對的一切,拒斥我先前所崇仰,所主張的一切了。我已經真的失敗,——然而我勝利了。

此後的魏連殳就是一具行屍走肉,行屍走肉般的他開始趾氣高揚、戕害世俗,捉弄曾經寄予希望的孩子,侮辱房東鄰居,整日花天酒地……諷刺的是,這樣的魏連殳,卻贏得了周圍人的認可和稱讚,贏回了孩子們的喜歡。在這種苟活中,魏連殳死去了,肉體也死去了。當「我」回來,參加了魏連殳的葬禮,聽聞了他最後的故事,我「像一匹受傷的狼,當深夜在曠野中嗥叫,慘傷裡夾雜著憤怒和悲哀。」

《孤獨者》創作於1925年9到10月之間,其時,魯迅剛剛經歷了兄弟失和、反動派打壓圍攻、肺病、失業等一系列不幸,處在人生的低谷。而這時,他曾信任和幫助的青年,或出於自我保護,或出於私利,有的與他冷淡疏遠,有的則站在了對立面與其為敵。這讓魯迅陷入了深深地孤獨境地。魏連殳的形象及境遇就是魯迅對自身境況的折射。尼採曾說過,藝術就是對受苦者的拯救,它是生命的自我慰藉。魯迅正是通過這樣一次自我剖析的創作來拯救自己,喚醒自己內心的力量,給自己以慰藉。因此,才有了小說的結尾:我的心地就輕鬆起來,坦然地在潮溼的石路上走,月光底下。

每於幾微見世界,偶從木石覓文章,書生留得一分狂。

我是琅琊讀書人李秀才,期待你的關注。

相關焦點

  • 「夢醒者」的彷徨,魯迅迷茫的1924年!
    時代的起起伏伏,「熟睡的人」還一如往常如痴如醉,「夢醒的人」站在「睡熟人」的大浪潮中,卻迷失了方向,陷入彷徨,是該睡去還是醒著?這是後者所獨有的煩惱。但捫心自問一番,呂緯甫的精神頹唐、失了神採,卻也似「我」彷徨的無字寫照,是當時社會所不少見的知識分子的頹唐與消極。作為曾經的新青年,呂緯甫也開始教起了自己曾厭惡的封建文化知識,讓「我」也十分驚愕,「我是在料不到你倒去教這類書」,但也是為了每月二十元的收入。
  • 陷入彷徨的魯迅,給了祥林嫂一個幸福的假象
    祥林嫂是魯迅小說集《彷徨》中,一個被生活壓迫的身心俱毀的女性邊緣人物。她本是個安分耐勞的女人,因為封建社會的婚嫁習俗,被婆婆標價賣入山中。然而她再次失去丈夫,又失去兒子,精神受到了極大的損傷。祥林嫂的精神之塔完全崩塌,她成了乞丐,無關任何人癢痛地死去。作為一個貧苦農婦,她曾與既定命運抗爭,逃出婆家,抗婚,捐門檻,她試圖獲取自己作為一個人的尊嚴與幸福。然而,現實是冷酷的。她的每一次抗爭得不到他人的理解與支持。
  • 「孤獨者」魯迅
    最具魯迅氣質的銅像魯迅最好的小說是《孤獨者》。
  • 名家帶你讀魯迅——魯迅的10大名言你聽過幾個?
    圖:少年閏土魯迅不愧為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這是一套由名家精心校編完成的魯迅作品集,涵蓋了魯迅最精華的作品。由《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朝花夕拾》、《野草》五部組成。《彷徨》是魯迅的第二部小說集,收入魯迅1924年至1925年所作的11篇小說。當時正是「五·四」運動後新文化陣營分化的時期。
  • 《吶喊·彷徨》書評
    對於推薦書目,最終我想推薦的是魯迅的《吶喊·彷徨》。  魯迅出生於一個沒落的士大夫家庭,曾親歷祖父系獄和父親病歿,在這一過程中,他過早體驗了事態的炎涼與人情的冷暖。在日本留學期間,他開始思考國民性問題。魯迅當時關注的是三個相關聯的問題:「一,怎樣才是最理想的人性?二,中國國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麼?三,它的病根何在?」
  • 專家呼籲:少不讀魯迅,教材中魯迅作品大撤退,滑稽理由讓人心痛
    如果品讀魯迅的作品,僅僅看到他筆下人物調戲尼姑、長毛讓婦女們脫褲子、鋼叉傷害了小動物……這倒是閱讀者的悲哀了。時代在變,學生們的教材應該得到更新,以把最符合當代時局的價值觀傳遞給莘莘學子,但曾幾何時,移除經典的理由漸漸變得無比荒謬了?
  • 魯迅三兄弟筆下的「長媽媽」
    後來才知道,是魯迅家以前有個女傭人身材高大,人稱「阿長」。後來,「長媽媽」補了缺,人們還是習慣上稱她為「阿長」或「長媽媽」。 長媽媽四十歲左右來到魯迅家做傭人,在魯迅家工作十幾年,見證了魯迅三兄弟的成長,在魯迅三兄弟筆下,都寫過這位「長媽媽」。
  • 先生魯迅 | 我想慢慢走近你.
    《彷徨》《吶喊》與《彷徨》 攝於2018年10月20日 上海魯迅公園《彷徨》寫於1924—1926年期間,因為沒有自序,我只能憑藉紀錄片中提到的有關這段時期發生的事情探究魯迅寫作的背景、緣由。」經歷了這樣的精神創傷之後,魯迅寫就了《孤獨者》與《弟兄》。他們就姓魏,是連殳的本家。但他們卻更不明白他,仿佛將他當做一個外國人看待,說是「同我們都異樣的」。
  • 魯迅的影子有多長
    當然,能夠如此熱情地閱讀魯迅,主要是因於魯迅文學和魯迅精神的巨大感召力與當時獻身社會的理想的水乳交融。這就是於我輩至今仍難改變的魯迅情結。  其實魯迅生前多次表示希望人們儘快忘掉他和他的作品。最不願意他的作品長久流傳,而讓傾國思念,是他所不願意得到的盛情,表明時代還沒有揚棄他曾經經歷的痛苦和無奈。  魯迅生活的那個時代,是社會急劇動蕩的時期。
  • 「從惺惺相惜到針鋒相對」:郭沫若與魯迅的對戰
    貌似都是到日本留學,然後棄醫從文直到新文化運動的展開,郭沫若從日本回國投身於文學的第1線,郭沫若對於魯迅的第一印象,在1920年,當時魯迅狂人日記已經為眾人熟知,名氣也大,凡是從事新文學的都要讀讀新文學的開篇之作,所以郭沫若也慕名拜讀,只是他選擇先讀讀魯迅的其他小說,《頭髮的故事》。
  • 太宰治《人間失格》《愛與美》《虛構的彷徨》
    生在富貴之家卻因為年紀最小得不到父母的重視,還被家族逐出戶籍;心懷夢想想要摘得芥川獎卻被評委認為私生活混亂拒之門外,在創作期間藥物成癮還欠下一屁股債;但即使在人生的最低谷時,太宰治也沒有放棄追逐自己的夢想;在他看似抑鬱和頹喪的背後,是對愛和美好的渴望:我本想這個冬日就死去的,可最近拿到一套鼠灰色細條紋的麻質和服,是適合夏天穿的和服,所以我還是先活到夏天吧。
  • 成年人最大的悲哀,就是突然發現自己成了魯迅筆下的人物
    就一些人這樣認為:成年人最大的悲哀,莫過於突然發現自己活成了魯迅筆下的那些人物。這聽起來讓人好奇又有點悲傷的話又是什麼意思呢?  提到魯迅,所有都不陌生,因為他可是高中語文課本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人物。他是現代中國的民族魂,他的精神深刻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現代知識分子。主席曾這樣評價魯迅:「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絲毫沒有奴顏和媚骨。
  • 魯迅《野草》中的自創語言
    好的文學家如魯迅,就有自創語言的能力,凸顯自己的特色。    讀過《野草》的人會感覺到這部散文詩集中語言,凝練和簡約,含蓄和張力、順暢和美感,都達到了那個時代中國散文詩的一個巔峰。而在文學語言的表現力方面,這部作品也處於相當優越的狀態。
  • 夜讀《魯迅論文藝》記:當代時空中的魯迅,顯得那樣孤獨
    相對講,這本書收錄的魯迅相關文藝的論述比較全,雖然從選擇標準上多少有一些"文革"的影子。從這些文章和論述看,在文藝上魯迅是一個「雜食者",尤其對美術繪畫的涉獵更是讓當代的作家們也無法與之相比。走下神壇的魯迅,擺上了文人的書桌。當代時空中的魯迅,顯得那樣孤獨。
  • 魯迅筆下的閏土,實際上是他的少年玩伴,晚年生活相當悽苦
    文·段宏剛有擔當的作家,在創作小說、塑造人物形象時,都是從現實生活裡尋找和提煉藝術原型,然後用文學語言敘述出來推向讀者。讀者閱讀後,會得到一種感同身受的藝術震撼力,極容易記住小說中的人物形象。他總共創作了《狂人日記》、《孔乙己》、《故鄉》、《阿Q正傳》、《祝福》、《補天》等20餘部短篇,收錄在《吶喊》、《彷徨》、《故事新編》三個集子裡。1921年,魯迅進入不惑之年,他以第一人稱創作了一部6000餘字的短篇小說《故鄉》,在小說裡,以「我」作為視角,通過「我」的所見所聞,以及回憶和感想,塑造了閏土和楊二嫂兩個主要人物形象。
  • 魯迅逝世後,雕塑家為魯迅印塑像意外粘下22根鬍鬚,現成無價之寶
    魯迅的一生歷經波折,早年魯迅家境殷實,稱得上是一個闊少。不過魯迅還未成年,家境便沒落了。先是祖父入獄,然後父親又感染上了重病,為了給父親治病,幾乎花完了家裡的所有積蓄。
  • 硬核魯迅5:誅殺與捧殺
    壓下去就用舊習慣和舊道德,或者憑藉官力,所以孤獨的精神的戰士,雖然為民眾戰鬥,卻往往反為這『所為』而滅亡。到這樣,他們這才安心了。壓不下時,則於是乎捧,以為抬之使高,饜之使足,便可以於己稍稍無害,得以安心。」他們之所以感到不安,是因為他們希望聽到的是讚美,沒想到收穫的卻是批評。
  • 魯迅筆名含義:他有180多個筆名,為何只有「魯迅」二字能不朽?
    魯迅,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字豫才,至於我們最熟悉的「魯迅」二字,其實是他的筆名。實際上,魯迅曾用過很多筆名,僅已探知的就有180多個,從一字筆名到六字筆名均有,比如L、翁隼、華約瑟、宴之教者、朝花社同人 、上海三閒書屋,等等。魯迅為什麼有這麼多筆名?究其原因,有個很形象的比喻:經常被封號,為了能繼續發帖,只能反覆重新註冊帳號。
  • 《八佰》最感人的不是小人物的犧牲,而是活在魯迅筆下的人性覺醒
    讓人不禁聯想魯迅《而已集·小雜感》中寫道:「樓下一個男人病得要死,那間隔壁的一家唱著留聲機,對面是弄孩子。樓上有兩人狂笑;還有打牌聲。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著她死去的母親。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我只覺得他們吵鬧。」
  • 這個推理師有點魯迅的味道
    在這本社會派推理小說裡,作者關注的是校園欺凌問題,通過兩個案件,一個是困擾書中偵探呼延雲多年的同學殺人案,好友林香茗為了反抗欺凌者牛毅設計將其殺死然後偽造現場。然後是以此為引子,引出的品學兼優家境良好的高中生於文洋虐殺四歲女孩段明媚的故事主體。揭示了在法律盲區下,家長、學校、學生以及各類社會因素,共同造成的社會悲劇,而這個悲劇從每年層出不窮的新聞來看,沒有一個合理的解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