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筆下的閏土,實際上是他的少年玩伴,晚年生活相當悽苦

2020-12-28 鴻鵠迎罡

文·段宏剛

有擔當的作家,在創作小說、塑造人物形象時,都是從現實生活裡尋找和提煉藝術原型,然後用文學語言敘述出來推向讀者。讀者閱讀後,會得到一種感同身受的藝術震撼力,極容易記住小說中的人物形象。

魯迅(1881年——1936年)先生在文學信仰和創作方向上,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以筆為刀」的文化鬥士,為了體現文學的批判作用和教化作用,他把一生大部分精力放在了雜文創作上,對其它文學體裁分擔的創作精力相對較少。

但是,他的短篇小說少而精,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代表了近現代白話文短篇小說的最高水準。他總共創作了《狂人日記》、《孔乙己》、《故鄉》、《阿Q正傳》、《祝福》、《補天》等20餘部短篇,收錄在《吶喊》、《彷徨》、《故事新編》三個集子裡。

1921年,魯迅進入不惑之年,他以第一人稱創作了一部6000餘字的短篇小說《故鄉》,在小說裡,以「我」作為視角,通過「我」的所見所聞,以及回憶和感想,塑造了閏土和楊二嫂兩個主要人物形象。

這篇小說在後來入選初中語文課本,使「閏土」的形象深入人心,許多學子第一次聽說「猹」這個動物,也源自這篇文章,可以說,這篇文章給許多學子留下了滿滿的回憶。

閏土之所以塑造得很成功,是因為這個形象並非虛構,而是有藝術原型。這個藝術原型就是魯迅童年和少年時期的玩伴,真實名字叫「章運水」,是魯迅家裡長工章福慶的兒子,實際年齡比魯迅大2——3歲。

紹興人在發音上,「運」和「閏」相差不大,所以,魯迅在小說中,索性給章運水起名為「閏土」,這種做法也算是融入了紹興的民俗文化。

相比於城鎮,農村孩子接觸大自然的機會更多,以至於少年閏土的生活常識顯得要比少年魯迅豐富許多,也更加有見識。

從天性來看,少年閏土活潑勇敢,機靈樸實,經常帶著魯迅到田間地頭或河邊玩耍,他們在一起度過了無憂無慮的童年。

兩人在一起玩耍時,閏土常常能變著戲法逗魯迅開心。比如,當閏土看到雪地裡有飛鳥留下的爪印後,會根據地形安置好捕鳥機關,經常能捉到漂亮的飛鳥。

在某個月朗星稀的夜晚,閏土會拿上鋼叉,帶著魯迅來到西瓜地,埋伏在一旁,等待時機抓捕啃食西瓜的猹。

根據節氣變化以及自己的經驗,閏土能判斷出魚兒跳龍門的具體日子,到時帶著魯迅前去觀看。有時,兩人會結伴去海邊沙灘上撿拾漂亮的貝殼。

在魯迅眼裡,少年閏土幾乎是全知全能,並且還是一名敢手握鋼叉跟猹搏鬥的英雄少年。面對見多識廣的閏土小哥哥,魯迅非常崇拜,只想每天跟他形影不離。跟他在一起,魯迅能得到許多樂趣。

據說有一次,閏土家裡有事,要被父親帶回老家去處理事情,要耽誤幾天才能回到魯迅家。魯迅得知閏土要離開,以為他們從此要分別了,嚇得號啕大哭,心裡有一萬個不舍。後來魯迅得知閏土只是暫時離開,還會再回來,又立即喜極而泣。從種種細節來看,他們在童年時期已經建立了十分深厚的友誼,那是兩個孩子之間建立的如清水一樣純潔而真摯的情誼,完全沒有被世俗社會所汙染。

1898年,17歲的魯迅離開家鄉紹興,到南京求學,先後進入南京水師學堂和江南陸師學堂礦務鐵路學堂學習,從這之後,他跟閏土之間的聯繫逐漸減少。

從1902年魯迅赴日留學開始,他們之間的聯絡更少了,幾乎斷絕。

兩人長大後關係之所以越來越疏遠,是因為兩人都難以跨越「主僕關係」的障礙,魯迅想和閏土永遠是好朋友,永遠像童年那樣推心置腹地相處,但那個時代不允許他們這樣做。在那個封建社會裡,主人和僕人屬於兩個階層,很難同心同德。魯迅面對這個時代雖有不甘,卻只能順應大流。這也是魯迅在後來非常憎恨封建制度的一個原因。

閏土大約在25歲左右時,他父親因為常年積勞成疾離開人世,他不得不接過父親的班,肩負起養家餬口的重擔。種田、耕地、收割、挑水、划船、打漁,這些繁重農活壓得閏土再也沒有時間與精力去做其他事情,導致他的性格發生重大變化,從昔日的活潑勇敢的少年,變成了畏畏縮縮的青年。

閏土到30多歲時,也就是民國初年,勞苦大眾的生活更加困苦,閏土的命運跟這個時代的命運一樣無常,他的身上完全失去了青春年少時的活力,變得木訥寡言,外貌和精神狀態看起來像一個病懨懨的老頭。

魯迅對閏土中年的外貌這樣描述: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圓臉已經變作灰黃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皺紋眼睛也像他父親一樣周圍都腫得通紅這我知道在海邊種地的人終日吹著海風大抵是這樣的他頭上是一頂破氈帽身上只一件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索著手裡提著一個紙包和一支長煙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記得的紅活圓實的手卻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

看到這裡,讓人唏噓不已。那個勇敢的插猹的少年,就這樣被時代的車輪,碾得面目全非了。

1934年,閏土倒下了,把他的生命定格在了57歲,走完了自己命運多舛的一生,留下5個子女自食其力。

相關焦點

  • 魯迅兒時玩伴「閏土」,晚年生活悽涼,子女華麗逆襲!
    我們從小就開始學到很多魯迅先生的文章,但其實最有深刻的還是他筆下的閏土,1921年魯迅先生發表的一個短篇小說講述的就是1919年他回鄉的真實見識,而他經常說的「其實地上本無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也表達了對閏土人生的感慨。
  • 魯迅少年玩伴「閏土」57歲因病逝世,留下5個子女,如今現狀如何
    他較其他工作人員有什麼特別嗎?是的!他的爺爺便是魯迅那篇《故鄉》中的「閏土」,那個被全世人津津樂道、惋惜稱嘆了幾十年的人。魯迅筆下有兩個截然不同的閏土,一個在月夜的沙地裡自由奔跑,機敏叉猹,一個在魯迅家拘謹沉悶,喊著老爺;一個在海邊撿貝殼、捉魚,一個佝僂著搬弄要來的家具;一個給小兩歲的弟弟講述有趣的野外見聞,一個向有錢老爺謙卑地訴說自己的生活窘境。
  • 魯迅兒時的玩伴「閏土」結局如何?晚年生活窮苦,子孫卻完美逆襲
    魯迅成年後的朋友有很多,但是童年玩伴給人印象最深刻的只有閏土,他是魯迅《故鄉》中的人物,在人教版語文書中,小學6年級上冊課本第17課,將的就是《少年閏土》,就算長大以後,當年在金黃的月光下,拿著鋼叉在海邊西瓜地裡刺猹的樣子依舊曆歷在目。《故鄉》創作於1921年,也記述了1919年他回鄉時看到的閏土。
  • 六年級《少年閏土》中的人物原型,我不是魯迅,他也不叫閏土
    這一段刻畫出一個機智勇敢的少年閏土形象,接著作者寫了聽少年閏土講雪地捕鳥、海邊拾貝、看跳魚兒、瓜地刺猹幾件事,其間也表現出了「我」對閏土的羨慕。課堂上,很多老師喜歡把文章中的「我」當成了魯迅,然而真實的情況並非如此,小說大部分是虛構的,是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的。
  • 魯迅筆下的「猹」重出江湖,網友調侃:閏土涉嫌違法捕殺野生動物
    魯迅作為中國一代文豪,棄醫從文,用文筆拯救國人的靈魂。給我們留下了無數的經典之作,其中《少年閏土》這篇文章相信很多人都有非常深刻的影響,在這篇文章中魯迅描述了少年的閏土在天地間捕殺一種叫做「猹」的動物,這種動物在現代已經很少見了,而最近魯迅筆下的猹有重出江湖了。
  • 少年閏土:魯迅用階級社會的悲傷故事,告訴了我們一個人生真理
    還記得小學課本上的閏土嗎?少年閏土是魯迅筆下「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的活潑少年,然而三十年後「我」與「閏土」再見面,「先前的紫色的圓臉,已經變作灰黃…他頭上是一頂破氈帽,身上只一件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縮著」,完全認不出來了。在這個悲傷的故事裡,魯迅先生告訴了我們一個人生真理。
  • 萬裡歸來不少年——原來我們都在慢慢變成閏土
    記得前兩年,張杰被叫做閏土,然而那時閏土其實就只是對「土氣」的一種解嘲。當時我聽到閏土這個名字,感覺很是耳熟,然而想不起來到底是誰,後來知道是魯迅文章中的人物,但仍然不曉得他做過什麼。直到最近重新拜讀了《故鄉》恍惚間感覺自己和這般相似,從飛揚少年,變成了麻木中年。
  • 六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知識梳理填空,附答案|閏土|魯迅|文章|近義詞|...
    「新鮮事」是指閏土對「我」講的那許多關於農村、海邊的事,這些事「我」從來都不知道,所以感到新鮮。「如許」是「如此」「像這樣」的意思。「我」向來不知道許多新鮮事,因為「我」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從來未接觸過這些事。這句話表達了「我」對少年閏土的羨慕和欽佩。  4.阿!閏土的心裡有無窮無盡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 年少讀不懂魯迅,人到中年才恍然大悟,我們都已是閏土
    在保留這些美好的基礎上,還曾夢想著長大後成為閏土,這樣一個活潑、可愛、聰明、能幹、見多識廣的小男孩,誰又不願意呢?可隨著年齡的增加,我感受到了閏土的遭遇。我好像丟失了曾經那雙「清澈」的眼睛和單純的情感,一切都不再那麼簡單。如果你現在可以給我一次重新選擇的機會,我會毫不猶豫地回答:「我要成為地主家的小少爺。」純真可愛的兒時歲月裡,魯迅和閏土相互吸引,成為了要好的朋友。
  • 以前怎麼看魯迅的文章都看不懂,現在根本不用看,自己就全懂了
    可怎麼讀怎麼不對,總覺得「樹人」這兩個字有點熟悉,所有的一切也都源自一個人:魯迅。在最初能夠起「周樹人」這樣的名字,可見周家對其也是寄予厚望的,當然魯迅也做到了人如其名。他的文章幾乎陪伴了每個人的學習生涯,但言語晦澀,只有靠老師的解讀好像才能理解其中的部分含義。
  • 魯迅的影子有多長
    當然,能夠如此熱情地閱讀魯迅,主要是因於魯迅文學和魯迅精神的巨大感召力與當時獻身社會的理想的水乳交融。這就是於我輩至今仍難改變的魯迅情結。  其實魯迅生前多次表示希望人們儘快忘掉他和他的作品。最不願意他的作品長久流傳,而讓傾國思念,是他所不願意得到的盛情,表明時代還沒有揚棄他曾經經歷的痛苦和無奈。  魯迅生活的那個時代,是社會急劇動蕩的時期。
  • 閏土與楊二嫂:一個人靈性的喪失與一個女人美感的喪失
    這是兩個人生軌跡完全不同的少年一次偶遇。 魯迅在私塾裡讀書,會描紅,會對對子,會念「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章運水從記事起就在田野裡跑,會捉鳥,會在海邊撿貝殼,還會用鋼叉刺瓜田裡的猹。兩位少年的知識儲備毫無交集點,很顯然,章運水的知識儲備更有實用性、表演性。 在少年魯迅眼中,章運水是個少年英雄。
  • 專家呼籲:少不讀魯迅,教材中魯迅作品大撤退,滑稽理由讓人心痛
    「在他那裡,是看不到什麼建設性的改造社會的建言的。」為了闡述自己更加系統的反魯思想,韓石山專門出版了作品《少不讀魯迅,老不讀胡適》,在其中他用較大篇幅對魯迅的風格、其眾多經典作品進行了猛烈抨擊!而大部分作品被抨擊緣由,竟然是因為「少兒不宜」,「毒害少年心靈」韓石山評《阿Q正傳》:沒有結構的嚴謹,也沒有思想的深沉。
  • 「閏土!你是閏土!」」不,我是猹.」
    魯迅問:」你是?」少年說:」迅哥兒,你忘了那金黃的圓月、碧綠的西瓜地、鋼叉、項帶銀圈的少年了嗎?」魯迅興奮的抓住他:」閏土!你是閏土!」」不,我是猹。」我首先聲明一下,我今天不是要來黑張杰的,雖然我對他不感冒。今天我要和大家聊的話題是關於魯迅的文章《故鄉》裡多次出現的那隻喜歡偷瓜的猹。
  • 成年人最大的悲哀,就是突然發現自己成了魯迅筆下的人物
    就一些人這樣認為:成年人最大的悲哀,莫過於突然發現自己活成了魯迅筆下的那些人物。這聽起來讓人好奇又有點悲傷的話又是什麼意思呢?  提到魯迅,所有都不陌生,因為他可是高中語文課本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人物。他是現代中國的民族魂,他的精神深刻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現代知識分子。主席曾這樣評價魯迅:「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絲毫沒有奴顏和媚骨。
  • 故鄉的閏土
    閏土要香爐和燭臺的時候,我還暗地裡笑他,以為他總是崇拜偶像,什麼時候都不忘卻。現在我所謂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麼?只是他的願望切近,我的願望茫遠罷了。  我在朦朧中,眼前展開一片海邊碧綠的沙地來,上面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 魯迅少年時為何家道中落?僕人一句話把魯迅爺爺送進了牢裡
    我們「民族的脊梁」魯迅先生的少年經歷,是與這科舉制度息息相關的。 魯迅 一、少年的小康之家 小學的時候,一篇《少年閏土》,月光下那柄油亮尖銳的叉子高高舉起,準備刺向瓜地裡的猹的畫面還歷歷在目
  • 陳寅恪:與魯迅同窗兩年,為何對魯迅隻字不提?晚年他說出了真相
    魯迅對俞明震和陳氏兄弟的印象不錯,他在《朝花夕拾·瑣記》曾提起對「俞明震」的印象:「但第二年的總辦是一個新黨,他坐在馬車上的時候大抵看著《時務報》,考漢文也自己出題目,和教員出的很不同。有一次是『華盛頓論』,漢文教員反而惴惴地來問我:『華盛頓是什麼東西呀?』」魯迅在日記也多次稱俞明震為「俞師」或「恪士先生」以示尊崇。
  • 喊出「我的曾祖父是魯迅」的美少女:生活在臺灣,無一人從事文學
    可是他遇到了那個大膽而民主的學生許廣平,他的吶喊從此有人聆聽,他的感情找到了寄託,在生命最後的幾年,因為「意外」,有了兒子周海嬰。周海嬰的一生都是在父親魯迅的巨大光環下度過的,晚年他最為世人側目的兩件事,一個是因為突然追討回父親的《魯迅全集》的版稅,這個官司打了多年。
  • 名家帶你讀魯迅——魯迅的10大名言你聽過幾個?
    遇到想要說服別人的時候就會想要搬出魯迅來,因此關於他的表情包也被眾多網友玩兒壞。如果魯迅聽到了,他會怎麼說呢?以上名言如果你全部聽過,不是對魯迅相當了解,那就是知識面相當廣了。圖:少年閏土魯迅不愧為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