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呼籲:少不讀魯迅,教材中魯迅作品大撤退,滑稽理由讓人心痛

2021-01-12 愛啃書的初拾

原創作品,抄襲必究!

@愛啃書的初拾

聊民國文壇,作為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的魯迅,是永遠不該繞過去的人物!

民國雖然只有短短幾十年,但受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爆發出了中國文化的燦爛時代,所誕生的文豪學者百年來影響力不衰。

作為民國文壇巨匠的魯迅,能夠在億萬國人心中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除了其文學作品本身具有穿透力,還因為他的作品曾被大量編入教材,從小學到高中,很多作品都需要背誦全文。

立志「俯首甘為孺子牛」的他,憑藉犀利見血的文筆,刻畫出眾多如《狂人日記》《孔乙己》《阿Q正傳》《故鄉》等經典作品,這些悲戚冷清的故事,亦深深刻在了一代代人的腦海。

通常來講,對於選入課本的作品,人們往往懷著敬意和尊崇;因為那些作品是經過精挑細選的,是送給正在接受教育的學子們的精神食糧。

讓人無奈的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很多留在我們學生時代的魯迅作品,卻因為種種原因逐漸被移除語文教材。

如2007年,北京市的語文課本中,把《藥》《阿Q正傳》《記念劉和珍君》移出教材;

如2008年,山西省啟用的人教版語文課本中,撤掉了《阿Q正傳》;

如2009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發行的新版語文教材中,撤下了《藥》《記念劉和珍君》;

如2010年,江蘇版語文課本撤掉了《阿Q正傳》……

對於魯迅作品連續被移除的現象,很多讀者覺得可惜;當然在眾多惋嘆聲中,也不乏有些專家學者拍手稱快,其理由也讓人覺得莫名奇妙。

其中在「反魯」呼聲中,搖旗吶喊聲最為響亮的當屬著名學者韓石山。

【韓石山提出「少不讀魯迅」,荒謬理由竟是少兒不宜】

韓石山是著名的文學評論專家,也是《山西文學》主編,向來有「文壇刀客」、徐志摩研究第一人、「反魯專家」等響亮名頭。

在這種權威身份的加持中,他針對魯迅及其作品的激烈發言,著實讓人倒吸冷氣!

韓石山認為:魯迅是個舊文人!

首先用語與文風,都是舊的——氣憤、怨恨、詛咒、嘲諷、無所不用其極;

而後是思想陳舊:即便偶爾說說光明一類的詞,不是言不及義,就是大而無當。

「在他那裡,是看不到什麼建設性的改造社會的建言的。」

為了闡述自己更加系統的反魯思想,韓石山專門出版了作品《少不讀魯迅,老不讀胡適》,在其中他用較大篇幅對魯迅的風格、其眾多經典作品進行了猛烈抨擊!

而大部分作品被抨擊緣由,竟然是因為「少兒不宜」,「毒害少年心靈」

韓石山評《阿Q正傳》:沒有結構的嚴謹,也沒有思想的深沉。

他說:「純粹以幽默甚至輕慢的筆調出之,不經意間便寫成了這麼一篇名作。但它極不宜收入課本,做中學生的教材。它寫的是一個農村的流氓,調戲婦女,偷人財物,既麻木不仁,又冥頑不靈,說是怎樣的深刻,怕都是評論者的附會……」

除此之外,他抨擊《阿長與〈山海經〉》的理由也如出一轍:

「寫一個醜婦人的顢頇與仁慈,毫無美感可言;作者對這位兒時的保姆是懷念的,但這懷念中有鄙棄的成分,顯得很不厚道。」

為了證明作品不適合給學生們看,韓石山還專門摘錄作品的原文分析:

「哪裡的話?!」她嚴肅地說,「我們就沒有用麼?我們也要被擄去。城外有兵來攻的時候,長毛就叫我們脫下褲子,一排一排地站在城牆上,外面的大炮就放不出來;再要放,就炸了!」

對於這段文字,他的評論是:

「這樣汙穢的文字,你讓教員在課堂上當著那些少男少女怎麼講?勉強講了,你讓那些少男們對他們的少女同學發生怎樣的感想?」

而對於比較著名的《記念劉和珍君》,韓石山的評價更是匪夷所思:

在他看來,作品寫得太過血腥,魯迅對劉和珍的悼念太過於激烈,單是「我向來是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中國人的」這一句話,就完全能夠帶壞青少年的思想,也不應當入選。

對於這些評價,我只想說:

淺薄永遠是可怕的,因為淺薄到一定程度,就意味著上演荒謬鬧劇。

韓石山「少不讀魯迅」的言論,更像是以無知無畏的傲慢姿態射出的思想毒箭,他不負責任的淺薄,折射出的倒是自我認知的荒謬。

【這場「貶魯」的傲慢論調,本質是無知和淺薄的鬧劇】

不知大家對於韓石山的言論怎麼看待,但看完他的《少不讀魯迅》後,給我最大的感覺就是滿紙荒唐言。

我們品讀文學作品,往往是結合時代背景去看;因為作者的情感和思想表達,往往是受其境遇和經歷所影響,因而呈現出不同的情感色彩。

分析魯迅作品,更是如此!

就拿被韓石山貼上「少兒不宜」的《阿Q正傳》來說,這部作品創作於1921年12月,我們的民族因為外界侵略是處於水深火熱中的,而國人卻因為封建保守的社會制度,其人性和思想始終處於麻木中,身為作者的魯迅,他所接觸的時代是病態的,國人亦是病態的。

文中的阿Q是典型的欺軟怕硬者,因為無法反抗權威人士,便把怨氣撒在更加弱小的人物身上;這番對人物的刻畫實則體現了人性的麻木和荒唐。

而被韓石山怒批「影響不良」的《記念劉和珍君》,是魯迅在得知劉和珍犧牲後,懷著悲痛的心情寫出來的,他沉痛激烈的字句,所揭露的恰恰是北洋政府的黑暗與無情。

特別是那些流傳至今的名句,如:

——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真的勇士敢於直面慘澹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

在時光沉澱中,這些句子早就成為了精神意志的傳遞,讀來讓人充滿力量,又何來影響不良的說法呢?

如果品讀魯迅的作品,僅僅看到他筆下人物調戲尼姑、長毛讓婦女們脫褲子、鋼叉傷害了小動物……這倒是閱讀者的悲哀了。

時代在變,學生們的教材應該得到更新,以把最符合當代時局的價值觀傳遞給莘莘學子,但曾幾何時,移除經典的理由漸漸變得無比荒謬了?

就如家喻戶曉的《愚公移山》,著名詩人席慕容曾公開發言:強烈建議將這篇課文移除教材,因為內容實在不環保,容易引導孩子不尊重自然。

寫到這裡,很想問問所謂的專家學者們:在你們眼裡,究竟什麼樣的作品對孩子們是有益處的呢?

對於學生們「適不適合讀魯迅」的爭議,我很贊同兒童作家作家曹文軒的話:

「我們小時候文化氛圍那麼差都能讀懂魯迅,現在的孩子個個都那麼聰明,難道都讀不懂魯迅了嗎?」

身為成年人的我們,也實在不必把孩子看得那麼嬌貴,他們有自己的判斷力,也有自己的註解能力,對於作品的理解,很多時候其實比成年人更具有觀點。

論魯迅作品:他的很多作品需要反反覆覆閱讀,才能洞悉其中的智慧和內涵;對於學生群體而言,魯迅的作品雖有幾分拗口,但其中隱藏的思想內涵,也隨著老師們的引導逐漸顯露出來。

同樣的,讓學生接觸魯迅的經典作品,並非是完全去讀懂,而是在半知半解中,試著去了解複雜的歷史,也試著去了解複雜的人性,而不是長大成人以後,對待民族變遷史卻充滿「何不食肉糜」的反問!

畢竟:學生的成長不僅是身體的發育,更是思想價值觀的逐漸完善。

也是因此,本人對於韓石山貼在魯迅作品上的「少兒不宜」標籤,也只當它是無知和淺薄的鬧劇總結。

【時隔84年,我們為什麼還要讀魯迅?】

84年前,文壇領袖魯迅病逝上海,葬禮震驚整個中國:

國母宋慶齡為他披上「民族魂」旗幟,如蔡元培、巴金、蕭軍等16位具有影響力的學者為他抬棺扶柩,就連蔣中正也派人送來「先生千古」的輓聯。

由此可見,魯迅先生在動蕩時代的影響力和號召力。

作為棄醫從文的民族脊梁,和直言不諱的英勇戰士,魯迅的文章是犀利諷刺的。他為腐敗荒唐的世事吶喊,為沉默愚昧的民眾吶喊,而這份響亮的吶喊聲也震醒了沉睡的龍魂。

魯迅先生走了,可他筆下的人物卻從未死去;在84年後的今天,推薦大家讀魯迅的文章,是因為他筆下人物的警醒意義和精神催發,也的確是仍舊影響著一代代的讀者:

1、讀魯迅,讀的是對人生的警醒!

細觀這大千世界的芸芸眾生,多少人活成了魯迅筆下的人物。

如那個欺軟怕硬的阿Q:作為被生活捶打的人,遭到老爺們扇嘴巴時不敢出氣,但欺負起比自己弱小的人物時,卻卯足了狠勁兒。

因為打不過假洋鬼子,就去羞辱尼姑;因為不敢招惹富貴的老爺們,就對身邊的小幫工拳打腳踢……

舊時代的阿Q死去了,可新時代的阿Q屢見不鮮:多少人以諂媚的姿態拜高踩低,用可笑的精神勝利法則肆意碾壓比自己弱小的人?

勇者憤怒,抽刃向更強者;怯者憤怒,卻抽刃向更弱者。

這樣的荒唐現象,何嘗不是人性的悲哀?

如那個只會抱怨的祥林嫂:她的人生遍布苦難,先是兩任丈夫猝然離世,後是疼愛的孩子也被野狼叼走,沉重的現實摧毀了她的希望,而她的怨念也自毀了人生的所有可能。

同樣面臨一地雞毛的生活,有多少人活成了祥林嫂般的怨婦模樣?用顧影自憐的方式不斷重複著自己的苦難,用隨處宣洩的方式不斷抱怨著生活的糟糕……

可這世界上又哪有真正的「感同身受」呢?成年人如果失去對邊界感的把控,最終也只活出了悲哀的笑話。

再如那個被生活磨平稜角的閏土:初識迅哥時,他是活潑開朗的少年,脖子上的銀項圈、手中的雪亮鋼叉,是他意氣風發的見證。

可時隔20年後的閏土,卻在貧瘠生活的拖累下,成為麻木沉默的中年人;曾經的快樂玩伴「迅哥」成為他口中畢恭畢敬的「老爺」,曾經無話不談的豁達全部藏到了那隻破舊的菸斗中……

滄桑變換,物是人非!

如今身為成年人的我們,又何嘗不是另一個閏土?時間的重重磨礪下,我們最終還是承認了自己的平凡以及現實的無奈。

那些少時讀來晦澀不解的文字,如今再看已成滿眼淚花。

身為成年人的我們,走得太遠,也經歷得越多,以至於慢慢忘記了出發的初衷。

讀魯迅,尋找的是一份警醒力量,而這種力量的寶貴在於,它能喚醒麻木的內心,重使無力者有力,悲觀者前行。

2、讀魯迅,觸摸的是精神的晶石!

我們的偉人曾評價說:「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

是的!魯迅最大的魅力,便是他敢於揭露血淋淋的現實。

當沉睡的國人都在選擇偽裝的時候,唯有魯迅用鋒利如手術刀的筆,解剖著自己的靈魂,也解剖著不忍直視的社會現狀;而那些如驚雷般響亮的吶喊,亦為黑暗中行走的人們帶去了光明,指引了前進的方向!

無論世事如何風急雨驟,都需要清醒的勇士匡扶正義。

如今的時代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然而無數的國人尚在夢寐當中;投機倒把者、作奸犯科者、為虎作倀者屢見不鮮,我們依舊迫切需要這樣的呼聲,喚醒沉睡中的國人。

如今再讀魯迅,實則觸摸的是精神的晶石;先生那支尖利的筆,於起落間發出激越戧聲,亦能夠劃破物慾橫流的牢籠,讓受困的世人重新找到自己的價值和光明。

從魯迅作品中收穫珍貴的啟蒙精神,時刻激勵我們奮進,這是魯迅作品的現實意義;將魯迅傳遞的精神食糧與生活經驗結合,正確引導溫室中長大的後代兒女,這是我們的責任。

也是因此,由衷推薦大家讀讀魯迅的作品。

我始終覺得:讀書是精神的享受,更是視覺的享受!好的經典作品,配有精美的裝幀,才更加提升閱讀的儀式感和幸福感。

2021年了,如果想為自己準備份新年禮物,真不妨收藏套作為經典文學的《魯迅全集》。

由衷給大家推薦套魯迅的正版全集,整套作品包括:《朝花夕拾》系列、《故事新編》系列、《吶喊》《彷徨》系列以及《魯迅雜文精選》等;裡邊收錄的正是魯迅影響力深遠的各類經典作品,如上文講到的阿Q、閏土、祥林嫂的故事全都被囊括其中。

全10冊僅售99元,相當於9.9元一本;作為經典文學的正版圖書,這套作品很適合作為新年禮物;無論是送給孩子,還是送給2021年的自己,都別具意義!

辭舊迎新之際,記得也為書櫃添點「衣物」,喜歡的話,不妨點擊下方連結【去看看】

新的一年,也願魯迅先生的這些經典作品能夠成為我們的精神支柱,陪伴我們在2021年的未知旅程中,披荊斬棘!

【寫在最後的話】

對於韓石山的言論,本人認為存在偏激色彩,但魯迅作品被大量刪減也確為事實;大家怎麼看待:魯迅作品被移出課本的現象?歡迎留言區討論!

相關焦點

  • 「下架」魯迅該不該?趙麗穎王源登陸中小學教材,魯迅作品大撤退
    近年持續發燒的一個熱議話題,就是中學教材中的「魯迅大撤退」:1978年的人教版語文教材,有17篇來自魯迅;到了2004年高中語文教材,僅存寥寥3篇。到了2013年,連《阿Q正傳》《吶喊》等名篇已「出局」了。很多人擔心,魯迅將徹底告別往後年輕一代。
  • 初一(上)語文教材刪除唯一留存的魯迅作品
    教師坦言:如果魯迅徹底「退出」真的很心痛 開學了,拿到人教版初一語文教材的老師們發現,課本出現了不小的變化:30篇課文中,9篇被更換,單元順序也做了較大調整,而去年還存在的唯一一篇魯迅的作品——散文詩《風箏》也被刪除。這兩天,此則消息引發熱議。
  • 對於魯迅先生的作品在中學教材中出現的思考
    在中學的語文教材中出現了很多魯迅的作品,並且在整個中學語文教學中,魯迅的作品佔了絕大多數,他的作品教學被稱為是"火車頭"。魯迅以及他的作品在中國文學方面有著一定的重要性,他是精神的先驅,是民族的靈魂,因此魯迅的部分作品是在一定程度上適合教導孩子們的,但是在這些課文中有些文章的出現還是值得被思考的,究竟哪些該選,哪些不該選。先來看一下在中學課本上出現的魯迅的作品(部分篇目可能因教材不同或時間有些微偏差)。
  • 「去魯迅化」已有10年,魯迅作品被逐漸移出教材,究竟要去什麼?
    魯迅在民國時期影響力很大,哪怕是現在沒有讀過魯迅文章的人,恐怕也知道魯迅的一些表情包,然,現在卻興起了「去魯迅化」。所謂「去魯迅化」就是將他的作品從教材當中移除,就現在來講,魯迅的一些作品的確是越來越少了,歷時10年的「去魯迅化」,我們到底要去掉什麼呢?
  • 網傳經典被新教材剔除 老師稱教材很嚴肅不該炒
    「炒作"魯迅作品大撤退"的人根本連教材都沒看過,因為他不知道,新課改後教材除了必修本還有選修本!」採訪中,一位參與蘇教版高中語文組編寫的老師告訴記者。據廣州日報  13.5萬條微博熱議「魯迅大撤退」  一批經典文章被教材「踢出局」的消息傳出後,在微博上引起軒然大波,成為昨天的熱門話題。對於「魯迅大撤退」,支持者與反對者各抒己見;而刪除《背影》,絕大多數網友不同意。
  • 「去魯迅化」將近10年,魯迅作品被逐步移出教材,到底要去掉什麼?
    ——魯迅《自嘲》在眾多文學大家中,魯迅可以說是最耀眼的一位,他的思想對中國社會影響非常深遠,是很多文學家難以企及的。先生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其實讓人印象最為深刻的,還是他文學作品中反映出的深邃的思想內涵。魯迅用文字揭露了社會的腐朽和深殖在群眾身上的劣根,他用尖銳的語言喚醒了世人,為國家和國人開出了一道治病良方。
  • 「去魯迅化」10年有餘,魯迅作品被逐步移出教材,到底要去掉什麼?
    餘華選擇了魯迅的《孔乙己》、莫言列出了魯迅的《鑄劍》、王朔則推崇魯迅的《採薇》。莫言表示,少年時讀魯迅的《鑄劍》,深感驚悚,渾身發抖。但長大之後,忍不住一讀再讀,不知道讀了多少遍,已經把魯迅和書中的黑衣人混為一體了。在文學創作上,莫言也在採訪中表示魯迅的很多作品都內化到自己的作品中了。
  • 教科書中霍去病沒了,魯迅沒了,娛樂明星卻出現得越來越多了
    我認為與時代的大環境發展有關。十年前,中國處於高速發展的時代,人們還更敬重有實力的人。那個時候,大多數家長的思想就是讓孩子畢業,讀個好專業比如金融比如MBA,或者讀個好找工作的專業比如計算機,比如會計等。而提起明星的態度,許多人都默認娛樂圈太亂,不適合發展。當然,或許有些家長有把孩子送入娛樂圈賺大錢的想法,也有些孩子礙於父母的殷切期盼,把想當明星的夢想壓在心底。
  • 魯迅被刪減,嶽飛被移出,明星頻頻被寫入教材,這是教育的進步嗎
    按照如今教材的編寫,衛青、霍去病抵禦匈奴,而嶽飛則是打敗金兵,這些歸根結底都是我們中華民族內部矛盾,所以在教材上,他們不再是民族英雄。這在80後、90後的觀念裡是顛覆的,因為我們當時讀到「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的時候,是心潮澎湃、雄心萬丈的,可如今,教材編寫者卻將他們民族英雄的身份取消了,根本就不需他們出現在教材裡,確實讓人有些難以接受。
  • 被人質疑的魯迅,在現在的社會中,最缺的就是魯迅這樣的「猛人」
    被人質疑的魯迅,在現在的社會中,最缺的就是魯迅這樣的「猛人」說到魯迅,大家一定不陌生,學過他很多的課文,魯迅被稱為現代中國的聖人,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我們生活在這個和平美好的年代裡,很難理解什麼叫做「天下為公」,也很難理解什麼叫做「俠之大者,為國為民」,斯時斯人斯情斯境,不設身處地地站在那個時代,很難理解這句話的真實含義。
  • 臺灣大學生,有多少人知道魯迅?
    在此種氛圍下,臺灣青年只能偷偷閱讀早年刊行及後來翻印的魯迅舊書。有「臺灣魯迅」之稱的陳映真回憶,他初中時發現父親「不忍為避禍燒毀的、魯迅的小說集《吶喊》」後,就開始仔細閱讀,並借鑑到自己的創作中;作家劉大任也說,「臺大第一宿舍一位讀法律的本省籍同學,有天神秘兮兮地把一本故意用洋雜誌封面做了封套的《魯迅選集》塞在我枕頭底下:『明天找個沒有人的地方去讀』」。
  • 名家帶你讀魯迅——魯迅的10大名言你聽過幾個?
    」「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我們在語文課本中學習過的課文只是冰山一角,魯迅一生著作了非常多的作品,其中他的三本小說集和兩本散文集流傳最廣,也最值得好好品讀一番原來參加過新文化運動的人,「有的退隱,有的高升,有的前進」,魯迅當時像不成陣的遊勇那樣「孤獨」和 「彷徨」。
  • 語文教材因難懂刪除魯迅的文章,因交規刪除《背影》,合理嗎
    提起朱自清、魯迅,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因為他們的課文伴隨了我們的成長。 刪除之後不僅會讓學生少了一個學習我國傳統文化的機會,也會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失去了一些對於學習的興趣和樂趣。
  • 講不出再見 | 魯迅中學初一學生反駁魯迅專家
    我把他寫的全文讀給你聽,你看看是不是有道理。」隨後,我讀了全文,六百字:        深圳是愛心之城,湧現很多平凡感人的故事——平凡的英雄。        唯獨,這種事讓人不舒服。幾乎每年,都有驢友迷路,死亡,連累大量社會資源,包括這次別人的生命,依然故我。        作為一個人最基本的品質:不要連累別人,不要置身邊人於危險境地,無論什麼藉口。
  • 魯迅曾孫女周璟馨:把蔡依林當做自己的偶像,對魯迅的文章不了解
    魯迅先生的文章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和凝聚力,對於大多數人缺乏閱讀經歷,無法觸及到這其中的靈魂,以至於錯過了閱讀中的經典。就連魯迅的曾孫女周璟馨也稱:"讀不懂魯迅的作品,對文學不感興趣"。根據她自己的介紹,很小就知道自己的曾祖父是魯迅,但對魯迅沒有什麼了解,一直吸收臺灣文化的她在課本中沒有了解到有關曾祖父的文章。即使在一些其他教材中看到有關曾祖父的名字,老師也會將這一章節直接跳過,魯迅先生的名聲在臺灣也就這樣顯得尤其黯淡。
  • 為什麼說魯迅的作品被陸續移出教科書?主要有3個原因,了解一下
    可以說,魯迅先生及其作品都是世界級的,很多人在青蔥年少就把魯迅先生的文學豐碑形象鐫刻於心了。有人說先生作品被陸續移出了教科書,不太相信哦。 這是真的嗎?如果是真的,原因何在? 小編從求學時代到人至中年,一直熱愛先生作品,可以說是先生「鐵粉」。
  • 魯迅先生:誰在吃人?
    幾乎沒有哪個作家能夠像魯迅一樣,如幽靈般長久地盤旋在我們的靈魂深處,潛伏在時代最前沿的論爭領域。 不管是在禁書的文革時代,還是思想解放的改革開放時期,魯迅都像一個符號,出現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各個角落,無時不刻不在散發思想的魅力。讀魯迅,就仿佛是在過一段黑色的隧道,就仿佛看見魯迅正站在黑夜中的某一處地方,那深邃疲憊的眼眸裡也在黑暗中透出光亮。
  • 教材編輯如何解讀魯迅先生的《好的故事》?
    編者按魯迅先生的《好的故事》是一篇描寫夢境的散文詩,現收錄於小學語文統編教材六年級上冊。在這篇散文詩中,他用充滿線條感和色彩感的語言勾勒出了一幅明麗動人的畫面,講述了一個夢中的「好的故事」。1二、夢境的開始與破滅魯迅偏愛在《野草》中用「夢」的形式組織文章內容,從《死火》到《死後》一連七篇都是用「我夢見自己……」開始的,通篇敘述的似乎都是夢境,其餘的如《影的告別》是從「人睡到不知道時候的時候」開始,最後一篇
  • 魯迅和嶽飛被移除了課本,是因為什麼?專家是怎麼解釋的
    二、魯迅魯迅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一位作家,在中小學時期,我們沒少讀他的作品,如他的《故鄉》《祥林嫂》等,這些都是很優秀的作品,寓意也很深刻,對我們的成長,以及對人生和生活環境的認識,都有一定的啟示作用。魯迅一生創作了很多的文學作品,如《彷徨》《吶喊》《狂人日記》等,這些作品都是我們近現代文學作品中的精華。同時,魯迅還是一個思想家,他敢說真話,能針砭時弊,如他的「阿Q精神」,「吃人血饅頭」等,在當今社會都很有現實意義。魯迅見不慣生活中的醜陋和罪惡,常用筆去抨擊它們,這種精神也值得我們學習。
  • 他們讀什麼長大:魯迅、周作人、張天翼和王安憶的兒童閱讀觀
    在學堂之外,兄弟倆的樂趣是翻讀富有想像力的繡像話本以及情節曲折離奇的演義小說。魯迅最早的繡像書是阿長送給他的《山海經》,周作人最喜歡的是《鏡花緣》。家中還有兩本縮小的圖畫不甚清楚的《爾雅音圖》、一部帶著繡像畫的彈詞《白蛇傳》以及大舅父的《蕩寇志》。因為圖像生動,魯迅小時候還細心影寫過這些繡像,周作人覺得這幾冊繡像書中」沒有什麼值得愛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