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魯迅化」將近10年,魯迅作品被逐步移出教材,到底要去掉什麼?

2020-12-20 尋歷史真相

01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魯迅《自嘲》

在眾多文學大家中,魯迅可以說是最耀眼的一位,他的思想對中國社會影響非常深遠,是很多文學家難以企及的。先生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其實讓人印象最為深刻的,還是他文學作品中反映出的深邃的思想內涵。魯迅用文字揭露了社會的腐朽和深殖在群眾身上的劣根,他用尖銳的語言喚醒了世人,為國家和國人開出了一道治病良方。

正因為如此,魯迅的作品才會被廣泛選入教材,讓後世的學子品讀,向先生學習他身上的那種敢於發聲敢於批判的精神。但是我們也慢慢地發現一個現象,就是魯迅先生的作品漸漸地退出了讀者的視線,這是為何呢?

一般來說,學生對於課本知識和課內的文章好感度都不是很高的,因為品味完文章之後伴隨著的就是無休無止的作業和考試,有的文章又晦澀枯燥無比,更加引得學生的排斥。但是有一個作家的作品例外,那就是魯迅。

02

據調查,再早一些年代的很多學生,對教材裡面出現的魯迅的文章不但不反感,反而非常喜愛。魯迅的文章生動有趣,讀起來很上頭,比如《少年閏土》等。那個帶著銀項圈兒,在西瓜地裡刺猹的少年,那個在四角天空張望的少爺。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到現在很多人還是歷歷在目。

當然除了這些愛不釋手的作品,魯迅的《狂人日記》等作品也是大家非常感興趣的,因為讀這些作品,總能從文字間看到這個作家愛憎分明,敢於批判的精神品質。除了課內的作品,很多學生還會去找一些魯迅的其他作品來看,因為他的文章讀來總是引人入勝,一針見血,還能從中感受到一種非常強烈的家國主義精神。

隨著教材的改版,魯迅先生的文章逐漸退出了學生的視野,曾經那些深受學生追捧的作品,被強制要求學生學習的魯迅思想,如今卻很難再在學生的書本中見到了。這個現象也引起了諸多討論。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局面呢?教材改版,有些文章被替換是正常的事情,但是改著改著,魯迅先生的作品幾乎是被書本剔除了,難道魯迅先生的文章真的不再適合這個時代的學生拜讀了嗎?

03

魯迅先生是一個嫉惡如仇,敢於批判和反抗的民主主義戰士,當然,魯迅文學也是那個特殊時代背景下的產物,而今天,我們生活的環境已經非常舒適了,如果大家還想要批判什麼無疑會被很多人說成是無病呻吟。

但是不可否認,即便是和平的年代,現實中還是會有很多令人不齒的事情,那些骯髒和醜惡都藏在黑暗的角落,但總體來說,如今的時代多是安穩美好的,大家更應該看到的是陽光底下積極的一面。

總的來說,魯迅先生的有些文章被說是不合時宜,被移出教材也可以理解,但其實很多文章放在任何年代都是不過時的,我們可以選擇性吸收,也能通過那段文字去回顧那段不可複製的歷史。

04往期精彩文章

四大天府:應天府、順天府、承天府、奉天府,如今變成哪些城市

陪朱元璋打天下的有34人,30人被殺,最後是哪4人活了下來?

和珅明知嘉慶可能對他下手,為何不趁早起兵造反?原因很簡單

我們常說的「綠帽子」出自哪個典故?和漢武帝的嶽母脫不了干係

古人沒有化工染髮劑,如何使自己變白的頭髮重新變得烏黑亮麗呢?

05參考資料

《自嘲》、百科資料等

題/「去魯迅化」將近10年,魯迅作品被逐步移出教材,到底要去掉什麼?文/鯨魚配圖聲明/本文所用圖片均源於網絡,侵刪盜用警告/本帳號已與「維權騎士」籤約,可實時監測全網盜用文章行為,請遵守道德底線,莫做伸手黨!

相關焦點

  • 「去魯迅化」已有10年,魯迅作品被逐漸移出教材,究竟要去什麼?
    魯迅在民國時期影響力很大,哪怕是現在沒有讀過魯迅文章的人,恐怕也知道魯迅的一些表情包,然,現在卻興起了「去魯迅化」。所謂「去魯迅化」就是將他的作品從教材當中移除,就現在來講,魯迅的一些作品的確是越來越少了,歷時10年的「去魯迅化」,我們到底要去掉什麼呢?
  • 「去魯迅化」10年有餘,魯迅作品被逐步移出教材,到底要去掉什麼?
    這樣的魯迅卻逐漸的從教科書中去除,"去魯迅化"的風潮已10年有餘,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究竟是為什麼呢?是魯迅作品的文學價值落伍了嗎?對文學作品價值的評定,肯定文藝工作者最有發言權。曾有出版社向當今最具實力的小說家餘華、莫言、王朔等徵集"影響我的10部短篇小說",三位作家列出的書單雖然是各不相同,但卻有一個共同的名字——魯迅。餘華選擇了魯迅的《孔乙己》、莫言列出了魯迅的《鑄劍》、王朔則推崇魯迅的《採薇》。莫言表示,少年時讀魯迅的《鑄劍》,深感驚悚,渾身發抖。
  • 「下架」魯迅該不該?趙麗穎王源登陸中小學教材,魯迅作品大撤退
    民國作家、「自由撰稿人」魯迅,已遠逝84年。但他留下的精神遺產,到底何去何從,依然牽動人心。近年持續發燒的一個熱議話題,就是中學教材中的「魯迅大撤退」:1978年的人教版語文教材,有17篇來自魯迅;到了2004年高中語文教材,僅存寥寥3篇。到了2013年,連《阿Q正傳》《吶喊》等名篇已「出局」了。很多人擔心,魯迅將徹底告別往後年輕一代。
  • 在專家呼籲去魯迅化的時候,日本卻大力推崇,為什麼我們要這樣
    《狂人日記》、《吶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草》一部部作品的問世,給我們的民族敲響了警鐘,他的文章表面看只是講了一個小人物的悲慘,實則是映射人們腐朽的思想,麻木的靈魂,他想讓這個民族振作起來。什麼是去魯迅化魯迅說:什麼是路?
  • 魯迅作品越來越少,「去魯迅化」已持續10年,到底去了什麼?
    其實這個人我們也不陌生,他就是魯迅。魯迅出生於1881年9 月25日,逝於1936年10月19日。他的一生其實有過三個名字。最開始的名字叫做周樟壽,後來改名為周樹人,而「魯迅」這個名字,只是他1918年時發表《狂人日記》時所取用的筆名而已,也是他平時用得最廣泛的筆名。但恰巧正是這個名字,被後世的人們所熟知。
  • 「去魯迅化」10餘年,試卷植入明星,缺失人文理想孩子還能學什麼?
    老舍、朱自清、魯迅,這些大文豪們的文筆各異,但是文章的內容卻總是能夠引起人們的共鳴,發人深省。課本"去魯迅化"10餘年,試卷植入流量明星,缺失人文理想青少年還能學什麼?然而這些年,人們驚訝的發現,隨著新型教育理念的展開,魯迅先生的作品已經很少在學生課本上看到。然而這些年,人們驚訝的發現,隨著新型教育理念的展開,魯迅先生的作品已經很少在學生課本上看到。
  • 關於「去魯迅化」,諾獎得主莫言一針見血
    01引言「去魯迅化」指的是將魯迅的作品從教科書中刪除移走。對於廣大工作黨來說,魯迅是少年時期無論如何也抹不去的陰影,教科書裡那大片大片的熟讀並背誦全文,那當之無愧的背誦王者,那拗口的文字,艱澀的隱喻,內涵的閱讀理解。但是在高喊「去魯迅化」的現在,大家又不捨得魯迅了。魯迅,原名周樟壽,後改名為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曾留學日本仙臺醫科專門學校。
  • 專家呼籲:少不讀魯迅,教材中魯迅作品大撤退,滑稽理由讓人心痛
    如2007年,北京市的語文課本中,把《藥》《阿Q正傳》《記念劉和珍君》移出教材;如2008年,山西省啟用的人教版語文課本中,撤掉了《阿Q正傳》;如2009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發行的新版語文教材中,撤下了《藥》《記念劉和珍君》;如2010年,江蘇版語文課本撤掉了《阿Q正傳》……對於魯迅作品連續被移除的現象,很多讀者覺得可惜;當然在眾多惋嘆聲中
  • 為什麼說魯迅的作品被陸續移出教科書?主要有3個原因,了解一下
    魯迅(1881-1936年),我國著名文學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 可以說,魯迅先生及其作品都是世界級的,很多人在青蔥年少就把魯迅先生的文學豐碑形象鐫刻於心了。有人說先生作品被陸續移出了教科書,不太相信哦。 這是真的嗎?如果是真的,原因何在? 小編從求學時代到人至中年,一直熱愛先生作品,可以說是先生「鐵粉」。
  • 魯迅被刪減,嶽飛被移出,明星頻頻被寫入教材,這是教育的進步嗎
    這種追逐明星的現象不僅僅體現在社會上,其實也體現於我們現在使用的教材當中。不知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如今的教材裡,衛青、霍去病和嶽飛等民族英雄已經不再出現,就連魯迅也甚少出現了。取而代之的,是例如趙麗穎、王源等明星們。教材這樣編寫,引起了很多網友們的討論,大家各持己見,有的認為這是教育的退步,也有人認為這樣更提高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雙方意見水火不容,誰也不服誰。
  • 初一(上)語文教材刪除唯一留存的魯迅作品
    教師坦言:如果魯迅徹底「退出」真的很心痛 開學了,拿到人教版初一語文教材的老師們發現,課本出現了不小的變化:30篇課文中,9篇被更換,單元順序也做了較大調整,而去年還存在的唯一一篇魯迅的作品——散文詩《風箏》也被刪除。這兩天,此則消息引發熱議。
  • 對於魯迅先生的作品在中學教材中出現的思考
    在中學的語文教材中出現了很多魯迅的作品,並且在整個中學語文教學中,魯迅的作品佔了絕大多數,他的作品教學被稱為是"火車頭"。一共是十七篇魯迅的作品,由此看來,初中加高中一共六年的時間,我們學的魯迅的作品明顯比其他中國現代作家的作品要多得多,為什麼出現一個作家的這麼多作品呢?韓石山羅列出這些作品,並且提到這些篇目並非一成不變,似乎還有更多的。但是這些作品真的完全適合現在部分年齡段的孩子們去閱讀和學習嗎?這個問題是十分值得深思的。
  • 魯迅文章被移出教科書,不一定是好事,青少年需要擺脫「冷氣」
    不過,這要考慮到當時的社會大背景,畢竟白話文才剛起步不久,因此魯迅之文還是存在著一些文言文的語句表達習慣。魯迅的文章在當下的社會上還是存在著不小的市場。筆者認為,對於魯迅的文章,喜歡的人會非常喜歡,不喜歡的人則對此提不起什麼興趣,甚至還會將其貶低。因為具有爭議性,所以有關魯迅文章的話題,也容易引起人們的探討。
  • 1936年魯迅深夜身亡,獨守空房41年的髮妻,哭著說了一句著名怨言
    不過周母卻以病重為由,將魯迅騙了回來,一聽是要結婚,魯迅自然非常不開心,母親讓魯迅裝上了一條假辮子完成了婚禮,新婚之夜,魯迅獨自睡了書房,在家呆了三天,他又去了日本。朱安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錯了什麼,才惹得;魯迅如此不高興,但不管怎樣,朱安還是成了周家的一員,她盡心盡力的侍奉周母,魯迅的出走,左鄰右舍難免會「嚼舌根」,朱安境地可想而知。
  • 詩詞大會考「我以我血薦軒轅」,56人答錯,魯迅真的要被遺忘嗎?
    近些年,有一個很熱的文化熱詞,一遍一遍地被提及,它就是:去魯迅化。這個名詞是從哪裡來的,其實大家都不太能說清楚。之所以會有這個詞,很大原因是有些朋友發現語文課本上有一部分魯迅的經典小說節選被刪除了。頗有意思的是,在「去魯迅化」被不斷提及時,莫言、餘華、賈平凹、陳丹青、馬未都等文化名人,又多次在不同場合承認:魯迅是對我影響很大的作家。莫言先生甚至表示,如果能用平生所有小說,換一部《阿Q正傳》他是很願意的。其對魯迅的敬仰之情,可想而知。
  • 魯迅「橫眉冷對千夫指」中「千夫」到底指什麼人?不少人沒弄明白
    然而這兩句到底什麼意思,不少人卻理解錯了。其中的「千夫」所指為何,「孺子牛」所指又為何,不少人一直沒弄明白?不少人覺得,「千夫」指的肯定是壞人,而「指」是指責的意思,魯迅先生這是要橫眉冷對這些壞人對自己的指責。如果這句話真的是這個意思,那此文就算不上是完美的七律,因為它在對仗上就顯然是有瑕疵的。
  • 語文教材因難懂刪除魯迅的文章,因交規刪除《背影》,合理嗎
    因晦澀難懂刪除魯迅的文章,因交規刪除《背影》,你認為合理嗎? 在我看來,現在的學生接觸到的教育要比20年前先進了許多。 手機電視關於愛情的作品也有很多,而學生會早戀也並不是因為受到了哪篇課文的影響,而去選擇早戀,學校老師和家長應該加強對學生的生理教育和心理教育。
  • 那些入選中國學生教材的10首流行歌曲
    對於一位歌手而言,若是自己的歌曲能夠被選入教材,那將是莫大的榮幸,將作為一種文化傳承下去,若干年以後,別人依然可以 從課本上看到你,就比方說,魯迅先生雖然早已經離開人世,但是因為他的作品被寫入教科書,他依然活在人們的心中。現在,就讓我們來看一下到底有哪些流行歌曲入選了教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