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魯迅的作品被陸續移出教科書?主要有3個原因,了解一下

2020-11-17 騰訊網

魯迅(1881-1936年),我國著名文學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文學標杆和圖騰式人物。

魯迅在文學創作等多個領域貢獻卓著,對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發展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

毛主席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魯迅先生的文學才華、研究翻譯、嬉笑怒罵等,皆是中華民族新文化運動的一道靚麗風景線。

可以說,魯迅先生及其作品都是世界級的,很多人在青蔥年少就把魯迅先生的文學豐碑形象鐫刻於心了。有人說先生作品被陸續移出了教科書,不太相信哦。

這是真的嗎?如果是真的,原因何在?

小編從求學時代到人至中年,一直熱愛先生作品,可以說是先生「鐵粉」。出於對大師的熱愛以及對事情的求證,我把孩子初中三年的語文教材逐一細查了兩遍。

得出結論:先生作品確有減少,我們那時好像每冊有幾篇,現在初中每冊1至2篇,但也並沒有完全移除教材,甚至先生作品都放在單元第一篇,這意味著什麼?

為什麼魯迅先生的作品在教材裡逐漸減少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3方面的原因。

一、魯迅作品比較深奧、內涵深,理解有難度

這一點深有體會。在那樣一個理解力薄弱、人生閱歷又缺乏的青蔥少年時期,十三、四歲的我們,是很難讀懂或觸及到大師的魂靈和骨髓的,以致非常懊惱。

初中學先生文章,大多都是死記硬背的,因為讀不懂啊,理解力、生活閱歷都很淺,老師也講不透徹,要不就直接對滿眼求知慾的我們說:「你們以後就明白了」。

這種現象對於現在青少年並無二致,而被移除的文章,相對來說比較晦澀難懂,尤其是先生的雜文,只有豐富生活閱歷和文化修養的人才能領略其中的深意。

比如,魯迅先生的雜文《堅壁清野主義》《論「費厄潑賴」應該緩刑》《評心雕龍》《狗的駁詰》,等等,雜文雖是大家最感興趣的,但同樣也是最不好教的。

為什麼呢?五四運動初期白話文與當今文風大有不同,閱讀起來有些生澀,再加之文老師分析拆解中心思想、階級壓迫、革命精神等,有時會讓人窒息,甚至牴觸。

初高中生的人生閱歷顯然承載不了這樣的學習,我們那時有多頭痛,如果罔顧青少年認知規律,強行讓他們學習內涵深而晦澀的文章,反而違背了教育的初衷。

我們也應該看到,魯迅先生的一些散文、小說等依然還在教材裡,比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阿長與山海經》《藤野先生》《故鄉》《社戲》《朝花夕拾》,等等。

這些反映的是魯迅先生唯美有趣的兒童時代,以及孜孜不倦的求學時代,這些就比較匹配孩子們的現實狀況,所以相對來說,現代教材選材更為科學合理些。

二、魯迅作品針砭時弊、文筆犀利,批判性很強

魯迅也是一名文學戰士,他棄醫從文、投筆從戎,就是為了喚醒麻木病態的國人,他的筆似匕首,筆觸尖銳,辛辣鋒利,直指人心,因而魯迅的作品極具批判性。

他的作品針砭時弊,文筆犀利,毫不手軟地揭露和鞭撻了舊社會醜陋和陰暗,眾多學者評價魯迅小說:「嬉笑之怒,甚於裂毗」,以及」戚而能諧,婉而多諷「,魯迅很多作品更在諷辣同時描述沉重的現實,給人當頭棒喝與震撼。

魯迅作品體現的人性也適於現代,但其時代背景仍處於舊社會,其現實意義非常強,現實又過於沉重、慘痛和悲憫等,青少年接受起來有些難度,舉例如下。

1、魯迅《彷徨》中《祝福》祥林嫂的悲劇

祥林嫂是個模樣周正、勤勞善良的勞動婦女,但經歷婆婆強賣、孩子被狼叼走以及周遭冷漠後,那個帶著光芒的婦女徹底黯淡了,最後慘死雪地。作品震撼力和批判性很強,揭露了黑暗的封建禮教與麻木冷酷的人性,處於那時代何其悲慘?

2、《阿Q正傳》中小人物阿Q的悲劇

阿Q作為一個社會底層的小人物,如螻蟻般辛酸掙扎著生活,卻有著妄自尊大、自欺欺人和自輕自賤等劣根性,其愚昧與麻木終導致了他的覆滅。作品諷刺意義極強,我們從中看到了自己,誰心裡還沒有住著一個阿Q?現實太過沉痛。

3、《吶喊》裡《狂人日記》的殘酷時代

此作品讓人心情很沉痛,記得當時我是不敢讀這篇的,我們也沒在教材裡學習過,可能考慮到青少年的接受程度。文章的開頭便讓人後背發涼,通篇下來揭示了封建禮教C人的本質。作品也是現實而沉重。

4、《吶喊》中《藥》,揭示麻木國民人性

《藥》揭示了長期的封建統治給國民造成的愚昧所引發的「人血饅頭」這一假「藥」的故事,從而指出了真正的藥是拯救國民精神和民族魂,其中的」人血饅頭「案例發人深省。

5、《吶喊》的《孔乙己》,迂腐不堪自命不凡

孔乙己同祥林嫂命運一樣,以樂景寫哀、更見哀的悲劇人物,魯迅用」眾人鬨笑「貫穿讓人悲酸的故事。孔乙己在笑聲中出場,又在笑聲中走向毀滅,周圍都少不了一群嘲諷奚落的看客。以樂景寫哀,更見無限悲涼,也更見人性的麻木不仁和冷酷無情。

其他例子暫略~~

以上例子都打上了時代的烙印,現實性太強,太讓人沉重,揭示的舊社會陰暗面直抵人心。在現實年代裡,孩子們幼小心靈難以承載,可待孩子們上大學或工作之後學習之,包括雜文等,因為那時他們的三觀已基本形成。

而魯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詩集《野草》和小說《故事新編》平和淡然、衝擊力小,完全適合孩子們閱讀;比如《故事新編》,裡面講的是《補天》《奔月》《理水》等8篇作品,如果家庭有《魯迅全集》,可以分年齡段讓孩子閱讀。

有人以白居易說的「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來論證說現代社會提倡和諧,說魯迅先生的文章不合時宜,這,我並不認同。

三、教材編排科學、合理,並拓寬了學習內容

通過調查我發覺,現在的教材編排更科學,更合理,體裁廣泛、內容豐富。有散文、議論文、記敘文等,有古體詩和現代詩等,有科技、文化等,文學家更是古今中外都有,其包羅萬象,儼然就像一個萬花筒。

而在作品的選擇上,則充實了其他作家的作品,如毛主席、朱德、老舍、茅盾、冰心、史鐵生、郭沫若、劉湛秋、安徒生、馬克吐溫,等等。

但魯迅的作品總是放在每單元的第一篇,甚至有的直接放在教材的首篇,這說明什麼?說明了先生的文學地位仍然舉足輕重、世界矚目。

因而,魯迅先生的作品是不可能完全從教材移除的,如此編排的目的是讓孩子們更能學習到更多其他不同類別的文學作品,以充實他們的文學大腦。

而待其長成後,有一定明辨是非和人生閱歷等之後,再有針對性地讀魯迅先生的其他犀利又發人深省的文章,豈不甚好?

其實移除部分魯迅先生的作品,沒必要大驚小怪的,我們可以讓孩子長大點再慢慢讀《魯迅全集》,因為孩子總要試著長大,最終成為思想睿智的人,不可能永遠生活在溫室中而不能認清現實。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如侵則刪)

(END)

相關焦點

  • 魯迅文章被移出教科書,不一定是好事,青少年需要擺脫「冷氣」
    就比如,魯迅的一些文章被陸續移出教科書的現象。就引起了社會的關注熱潮。相比郭沫若、蒲松齡等人的文章被移出教科書所獲得的關注度相比,魯迅文章被移出的關注度顯然要高得許多。魯迅的文章為什麼會被逐漸移出教科書那麼為什麼魯迅的文章會被逐漸移出教科書,現在語文課文中魯迅文章的數量越來越少。這一舉措是出於什麼原因呢?首先,魯迅的文章較為晦澀難懂。而學生們年齡還小,可以說沒有什麼社會履歷。
  • 「去魯迅化」將近10年,魯迅作品被逐步移出教材,到底要去掉什麼?
    ——魯迅《自嘲》在眾多文學大家中,魯迅可以說是最耀眼的一位,他的思想對中國社會影響非常深遠,是很多文學家難以企及的。先生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其實讓人印象最為深刻的,還是他文學作品中反映出的深邃的思想內涵。魯迅用文字揭露了社會的腐朽和深殖在群眾身上的劣根,他用尖銳的語言喚醒了世人,為國家和國人開出了一道治病良方。
  • 「去魯迅化」10年有餘,魯迅作品被逐步移出教材,到底要去掉什麼?
    "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裡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魯迅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魯迅的作品雖有蒼涼敘事,吶喊諷刺,但也不乏溫暖和童稚,更有很多力透紙背的文字,句句充滿了力量,不僅激勵了當時的人們,也穿越歲月的河流溫暖和鼓舞著一代又一代國人。這樣的魯迅卻逐漸的從教科書中去除,"去魯迅化"的風潮已10年有餘,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究竟是為什麼呢?
  • 臺灣大學生,有多少人知道魯迅?
    在此種氛圍下,臺灣青年只能偷偷閱讀早年刊行及後來翻印的魯迅舊書。有「臺灣魯迅」之稱的陳映真回憶,他初中時發現父親「不忍為避禍燒毀的、魯迅的小說集《吶喊》」後,就開始仔細閱讀,並借鑑到自己的創作中;作家劉大任也說,「臺大第一宿舍一位讀法律的本省籍同學,有天神秘兮兮地把一本故意用洋雜誌封面做了封套的《魯迅選集》塞在我枕頭底下:『明天找個沒有人的地方去讀』」。
  • 「去魯迅化」已有10年,魯迅作品被逐漸移出教材,究竟要去什麼?
    魯迅在民國時期影響力很大,哪怕是現在沒有讀過魯迅文章的人,恐怕也知道魯迅的一些表情包,然,現在卻興起了「去魯迅化」。所謂「去魯迅化」就是將他的作品從教材當中移除,就現在來講,魯迅的一些作品的確是越來越少了,歷時10年的「去魯迅化」,我們到底要去掉什麼呢?
  • 教科書中霍去病沒了,魯迅沒了,娛樂明星卻出現得越來越多了
    而如今,連學生的教科書也開始出現他們的圖片,他們的事跡。可是曾抒寫在教科書上的文人名將,比如魯迅先生的作品,比如名將霍去病的事跡卻相對減少了。這樣的現象究竟是好是壞呢?這是為什麼呢?我認為與時代的大環境發展有關。十年前,中國處於高速發展的時代,人們還更敬重有實力的人。那個時候,大多數家長的思想就是讓孩子畢業,讀個好專業比如金融比如MBA,或者讀個好找工作的專業比如計算機,比如會計等。而提起明星的態度,許多人都默認娛樂圈太亂,不適合發展。
  • 李敖作品和魯迅作品的差距在哪裡呢?有一種這樣的說法
    李敖宣稱自己寫過多少百本書,有多少千萬文字,但這些書百分之八九十都是抨擊島上時政的,帶有很強時效性的,時代一去,人們想讀的欲望度就迅速降低,其價值呢,不好說。當然,李敖也曾雄心勃勃要寫幾部傳世的作品的,比如小說。也許是我的鑑賞力太低,對他的小說,不懂欣賞、沒法欣賞。
  • 為什麼說《狂人日記》是魯迅最好的作品之一
    即使放到今天,小說的構思以及主人公心理描寫的 細膩仍然有可圈可點之處,而《狂人日記》背後蘊含的魯迅的深刻思想及對中國舊社會體系震耳欲聾的控訴,則是使這部作品能從佳作上升到偉大的一個核心之處。01時代背景我們討論任何一部作品,絕不可脫離當時的時代而討論,從作者所處的時代分析,才能讓我們更好地了解作者背後的思想和深意,更能領會作品的精妙和偉大之處
  • 專家呼籲:少不讀魯迅,教材中魯迅作品大撤退,滑稽理由讓人心痛
    通常來講,對於選入課本的作品,人們往往懷著敬意和尊崇;因為那些作品是經過精挑細選的,是送給正在接受教育的學子們的精神食糧。讓人無奈的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很多留在我們學生時代的魯迅作品,卻因為種種原因逐漸被移除語文教材。
  • 魯迅有個非常漂亮的曾孫女!
    周璟馨         周璟馨,1985年出生,身材苗條,亭亭玉立,清新時尚,喜歡蔡依林,追求時尚靚麗。這一年,她學到了魯迅的文章《藥》,對其中「人血饅頭」的情節印象深刻,但她沒有完全讀懂。她還記得講到那一課的時候,老師先是意味深長地看了她一眼,後來乾脆說:「周璟馨要特別注意認真聽。」也是這一年,周璟馨終於明白自己的曾祖父魯迅是怎樣一個「大人物」。她常常看到許多人前來拜訪爺爺周海嬰。從他們的談話中,她覺出,在北京,人們對魯迅的熱忱就像「臺灣人崇敬國父一樣」。
  • 魯迅曾孫女周璟馨:把蔡依林當做自己的偶像,對魯迅的文章不了解
    即使在一些其他教材中看到有關曾祖父的名字,老師也會將這一章節直接跳過,魯迅先生的名聲在臺灣也就這樣顯得尤其黯淡。臺灣的中小學課本,也一直都沒有收錄有關魯迅先生的文章。她對魯迅的第一印象還是因為自己的一位語文老師曾經說魯迅是個很會寫文章,而且能夠勇敢表達自己的人。
  • 這才是真正的魯迅先生說!「漢字不滅,中華必亡」的背後故事
    魯迅的的「漢字不滅,中華必亡」的言論,是在一次採訪中出現的,在當時這個觀點引起了廣泛的討論,甚至很多非常支持他的人都出來聲討他,那麼為什麼魯迅會提出這個說法的呢?其實魯迅在這次採訪之前,就提出過這個觀點,這裡不禁讓人非常的好奇,魯迅可以說是一個靠著文字吃飯的人,他為什麼會提出這樣的觀點呢?這時我們可以用胡適的一篇《文學改良芻議》來作為參考。
  • 毛澤東對魯迅最初了解,除閱讀作品外,更重要的是通過他的介紹
    人們可能都會回答是魯迅,確實是這樣的,毛澤東曾寫道:我跟魯迅的心是相通的,我喜歡他那樣的坦率。「毛澤東對魯迅最初的了解,除了閱讀魯迅作品外,更重要的是通過馮雪峰的介紹。一次,毛澤東親自來到馮雪峰的住處,見面以後,就風趣地說:「今晚約法三章:一不談紅米南瓜,二不談地主惡霸,不談別的,只談魯迅。」
  • 訪談︱姜鵬:為什麼說《資治通鑑》是「皇帝教科書」?
    他認為,「學者官僚」司馬光帶著極為實用的目的撰寫了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帝王教科書」,而誕生了這部書的11世紀,則是中國古代政治最為文明、理性的時期。另外,關於宋朝的好些事,他覺得還有重新敘述和評價的必要。        澎湃新聞:梁啓超說《資治通鑑》是「皇帝教科書」,康熙曾留下107條批註。為什麼它在歷代君主眼中有如此分量?
  • 「下架」魯迅該不該?趙麗穎王源登陸中小學教材,魯迅作品大撤退
    近年持續發燒的一個熱議話題,就是中學教材中的「魯迅大撤退」:1978年的人教版語文教材,有17篇來自魯迅;到了2004年高中語文教材,僅存寥寥3篇。到了2013年,連《阿Q正傳》《吶喊》等名篇已「出局」了。很多人擔心,魯迅將徹底告別往後年輕一代。
  • 魯迅離世的前一天發生了什麼?為什麼說死得不明不白?
    魯迅先生是在他55歲那一年逝世的,國人聽到魯迅先生逝世的消息,都感到十分的遺憾和震驚,人們都趕來為魯迅先生送行。魯迅先生經常的手裡經常會有香菸,這也是他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就我們現在看到魯迅先生的畫像,大多都是手裡夾著香菸的。那麼,對於魯迅的突然離世,有人就會想到,是不是因為抽菸呢?55歲的時候暴斃,魯迅先生在世的最後一天究竟發生了什麼呢?
  • 郭沫若曾用4字罵魯迅,魯迅5字回應,世人均拍手叫好
    俗話說亂世出英雄,這話說得不錯,民國時期,當時的時代是比較混亂的,但是這樣的時代也出現了不少的才子佳人,創作出了很多優秀的作品,今天小編就要和大家講一講兩位大文豪的愛恨情仇了。這兩位分別是魯迅和郭沫若。
  • 對於魯迅先生的作品在中學教材中出現的思考
    魯迅以及他的作品在中國文學方面有著一定的重要性,他是精神的先驅,是民族的靈魂,因此魯迅的部分作品是在一定程度上適合教導孩子們的,但是在這些課文中有些文章的出現還是值得被思考的,究竟哪些該選,哪些不該選。先來看一下在中學課本上出現的魯迅的作品(部分篇目可能因教材不同或時間有些微偏差)。
  • 《孔乙己》裡面更深藏的東西,你了解了嗎?不愧是魯迅最愛的作品
    孫伏園曾經問魯迅,在所作的短篇小說中最鍾愛自己的哪一篇,答案是被錄入中學語文課本上的《孔乙己》。《孔乙己》我們都學習過,文章雖篇幅較小,但卻包含著許多東西。魯迅的作品數不勝數,每一篇都飽含了心血,為什麼他偏愛《孔乙己》呢?
  • 15歲救火小英雄賴寧,被移出教科書,照片也被拆除,這是為何?
    《隋唐傳奇》中有一句名言:「古英雄出少年」,少年是中華民族的脊梁。我國有著五千多年的歷史,即使是風雨交加也從未跌倒,靠著那些先輩英烈們的犧牲和付出,以及五千多年歷史沉澱下來的民族精神。中華英雄豪傑有許多年少輕狂,因為少年時代熱血沸騰,他們有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也有無畏的勇氣和為之付出一切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