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1881-1936年),我國著名文學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文學標杆和圖騰式人物。
魯迅在文學創作等多個領域貢獻卓著,對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發展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
毛主席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魯迅先生的文學才華、研究翻譯、嬉笑怒罵等,皆是中華民族新文化運動的一道靚麗風景線。
可以說,魯迅先生及其作品都是世界級的,很多人在青蔥年少就把魯迅先生的文學豐碑形象鐫刻於心了。有人說先生作品被陸續移出了教科書,不太相信哦。
這是真的嗎?如果是真的,原因何在?
小編從求學時代到人至中年,一直熱愛先生作品,可以說是先生「鐵粉」。出於對大師的熱愛以及對事情的求證,我把孩子初中三年的語文教材逐一細查了兩遍。
得出結論:先生作品確有減少,我們那時好像每冊有幾篇,現在初中每冊1至2篇,但也並沒有完全移除教材,甚至先生作品都放在單元第一篇,這意味著什麼?
為什麼魯迅先生的作品在教材裡逐漸減少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3方面的原因。
一、魯迅作品比較深奧、內涵深,理解有難度
這一點深有體會。在那樣一個理解力薄弱、人生閱歷又缺乏的青蔥少年時期,十三、四歲的我們,是很難讀懂或觸及到大師的魂靈和骨髓的,以致非常懊惱。
初中學先生文章,大多都是死記硬背的,因為讀不懂啊,理解力、生活閱歷都很淺,老師也講不透徹,要不就直接對滿眼求知慾的我們說:「你們以後就明白了」。
這種現象對於現在青少年並無二致,而被移除的文章,相對來說比較晦澀難懂,尤其是先生的雜文,只有豐富生活閱歷和文化修養的人才能領略其中的深意。
比如,魯迅先生的雜文《堅壁清野主義》《論「費厄潑賴」應該緩刑》《評心雕龍》《狗的駁詰》,等等,雜文雖是大家最感興趣的,但同樣也是最不好教的。
為什麼呢?五四運動初期白話文與當今文風大有不同,閱讀起來有些生澀,再加之文老師分析拆解中心思想、階級壓迫、革命精神等,有時會讓人窒息,甚至牴觸。
初高中生的人生閱歷顯然承載不了這樣的學習,我們那時有多頭痛,如果罔顧青少年認知規律,強行讓他們學習內涵深而晦澀的文章,反而違背了教育的初衷。
我們也應該看到,魯迅先生的一些散文、小說等依然還在教材裡,比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阿長與山海經》《藤野先生》《故鄉》《社戲》《朝花夕拾》,等等。
這些反映的是魯迅先生唯美有趣的兒童時代,以及孜孜不倦的求學時代,這些就比較匹配孩子們的現實狀況,所以相對來說,現代教材選材更為科學合理些。
二、魯迅作品針砭時弊、文筆犀利,批判性很強
魯迅也是一名文學戰士,他棄醫從文、投筆從戎,就是為了喚醒麻木病態的國人,他的筆似匕首,筆觸尖銳,辛辣鋒利,直指人心,因而魯迅的作品極具批判性。
他的作品針砭時弊,文筆犀利,毫不手軟地揭露和鞭撻了舊社會醜陋和陰暗,眾多學者評價魯迅小說:「嬉笑之怒,甚於裂毗」,以及」戚而能諧,婉而多諷「,魯迅很多作品更在諷辣同時描述沉重的現實,給人當頭棒喝與震撼。
魯迅作品體現的人性也適於現代,但其時代背景仍處於舊社會,其現實意義非常強,現實又過於沉重、慘痛和悲憫等,青少年接受起來有些難度,舉例如下。
1、魯迅《彷徨》中《祝福》祥林嫂的悲劇
祥林嫂是個模樣周正、勤勞善良的勞動婦女,但經歷婆婆強賣、孩子被狼叼走以及周遭冷漠後,那個帶著光芒的婦女徹底黯淡了,最後慘死雪地。作品震撼力和批判性很強,揭露了黑暗的封建禮教與麻木冷酷的人性,處於那時代何其悲慘?
2、《阿Q正傳》中小人物阿Q的悲劇
阿Q作為一個社會底層的小人物,如螻蟻般辛酸掙扎著生活,卻有著妄自尊大、自欺欺人和自輕自賤等劣根性,其愚昧與麻木終導致了他的覆滅。作品諷刺意義極強,我們從中看到了自己,誰心裡還沒有住著一個阿Q?現實太過沉痛。
3、《吶喊》裡《狂人日記》的殘酷時代
此作品讓人心情很沉痛,記得當時我是不敢讀這篇的,我們也沒在教材裡學習過,可能考慮到青少年的接受程度。文章的開頭便讓人後背發涼,通篇下來揭示了封建禮教C人的本質。作品也是現實而沉重。
4、《吶喊》中《藥》,揭示麻木國民人性
《藥》揭示了長期的封建統治給國民造成的愚昧所引發的「人血饅頭」這一假「藥」的故事,從而指出了真正的藥是拯救國民精神和民族魂,其中的」人血饅頭「案例發人深省。
5、《吶喊》的《孔乙己》,迂腐不堪自命不凡
孔乙己同祥林嫂命運一樣,以樂景寫哀、更見哀的悲劇人物,魯迅用」眾人鬨笑「貫穿讓人悲酸的故事。孔乙己在笑聲中出場,又在笑聲中走向毀滅,周圍都少不了一群嘲諷奚落的看客。以樂景寫哀,更見無限悲涼,也更見人性的麻木不仁和冷酷無情。
其他例子暫略~~
以上例子都打上了時代的烙印,現實性太強,太讓人沉重,揭示的舊社會陰暗面直抵人心。在現實年代裡,孩子們幼小心靈難以承載,可待孩子們上大學或工作之後學習之,包括雜文等,因為那時他們的三觀已基本形成。
而魯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詩集《野草》和小說《故事新編》平和淡然、衝擊力小,完全適合孩子們閱讀;比如《故事新編》,裡面講的是《補天》《奔月》《理水》等8篇作品,如果家庭有《魯迅全集》,可以分年齡段讓孩子閱讀。
有人以白居易說的「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來論證說現代社會提倡和諧,說魯迅先生的文章不合時宜,這,我並不認同。
三、教材編排科學、合理,並拓寬了學習內容
通過調查我發覺,現在的教材編排更科學,更合理,體裁廣泛、內容豐富。有散文、議論文、記敘文等,有古體詩和現代詩等,有科技、文化等,文學家更是古今中外都有,其包羅萬象,儼然就像一個萬花筒。
而在作品的選擇上,則充實了其他作家的作品,如毛主席、朱德、老舍、茅盾、冰心、史鐵生、郭沫若、劉湛秋、安徒生、馬克吐溫,等等。
但魯迅的作品總是放在每單元的第一篇,甚至有的直接放在教材的首篇,這說明什麼?說明了先生的文學地位仍然舉足輕重、世界矚目。
因而,魯迅先生的作品是不可能完全從教材移除的,如此編排的目的是讓孩子們更能學習到更多其他不同類別的文學作品,以充實他們的文學大腦。
而待其長成後,有一定明辨是非和人生閱歷等之後,再有針對性地讀魯迅先生的其他犀利又發人深省的文章,豈不甚好?
其實移除部分魯迅先生的作品,沒必要大驚小怪的,我們可以讓孩子長大點再慢慢讀《魯迅全集》,因為孩子總要試著長大,最終成為思想睿智的人,不可能永遠生活在溫室中而不能認清現實。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如侵則刪)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