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曾孫女周璟馨:把蔡依林當做自己的偶像,對魯迅的文章不了解

2020-12-22 史來賞鑑

對當代文化人來說,魯迅無疑是文化界的裡程碑,他的文章像一把利劍深深的扎進文人的心中。

在最黑暗的時代,用自己的思想迎來了新文化時代的曙光,曾有偉人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魯迅先生的文章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和凝聚力,對於大多數人缺乏閱讀經歷,無法觸及到這其中的靈魂,以至於錯過了閱讀中的經典。

就連魯迅的曾孫女周璟馨也稱:"讀不懂魯迅的作品,對文學不感興趣"。

名人之後

周璟馨出生在臺北,是周海嬰長子周令飛的女兒,她從小在臺灣長大,現在就讀於淡江大學信息傳播學系多媒體設計專業。

對名著不感興趣的她從小就喜歡唱歌、遊泳和打"撞球",她因外表時尚,參加了很多電視娛樂節目,獲得了不少的好評。

她平時更是把蔡依林當做自己的偶像,與父親周令飛相比,她的外貌顯得靚麗柔美,沒有一絲的粗獷、豪放,看不出絲毫魯迅先生的痕跡。

根據她自己的介紹,很小就知道自己的曾祖父是魯迅,但對魯迅沒有什麼了解,一直吸收臺灣文化的她在課本中沒有了解到有關曾祖父的文章。

即使在一些其他教材中看到有關曾祖父的名字,老師也會將這一章節直接跳過,魯迅先生的名聲在臺灣也就這樣顯得尤其黯淡。

臺灣的中小學課本,也一直都沒有收錄有關魯迅先生的文章。她對魯迅的第一印象還是因為自己的一位語文老師曾經說魯迅是個很會寫文章,而且能夠勇敢表達自己的人。

至今為止,周璟馨仍然只讀過魯迅的兩三篇創作,與大陸同齡人相比,她甚至沒有讀過《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沒有感受到曾祖對兒時歡樂生活的一種回味。

像其他具有高度諷刺和教育意義的文章,她更是無從觸及,即使通讀曾祖父的這一些著作,她也未必能夠理解文章中揭示的深刻含義。

自己的路

周璟馨高中時代被父母送往北京上學,在文化氛圍濃厚的內陸地區,魯迅先生是家喻戶曉,中小學的教材更是對魯迅極力推崇。

也就是這個時候,周璟馨才讀到了曾祖父的《藥》,她漸漸的發現,原來曾祖父是一個了不起的大人物,而且一直影響深遠。

這期間,周璟馨深刻的了解到了魯迅先生的地位,以往對曾祖父模糊的認識,漸漸的明晰起來,但這也並沒有動搖她個人的興趣愛好。

她依然還是選擇發展自己喜歡的東西,作為文學大家魯迅的後人,周令飛也沒有強迫女兒必須去了解魯迅的文學。

作為父親,他的思想還是非常開放的,他認為女兒不應該去背負過往留下的沉重負擔,也不應該活在魯迅的光環之下,她應該去追求自己喜歡的東西,並努力的去做好它。

就是在父親這樣的教導之下,周璟馨把魯迅當做自己一生都去尊敬和懷念的人,而在個人的發展上,她依然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做。

1919年魯迅也曾在文章中強調過做自己的思想,他給兒子周海嬰創造了一個自由成長的環境,想讓他成為一個"敢說、敢笑、敢罵、敢打"的人。

而周海嬰就是本著這種教育方式教給了兒子周令飛,這就是為什麼周璟馨走上了從藝這條路,與先輩們所走的路完全不同。

說起先輩,周璟馨的父親周令飛也曾有過一段深刻的經歷,那是一段讓人感慨的經歷。

上世紀80年代,周令飛在日本留學時愛上了來自臺灣的女同學張純華,這原本是一段平淡無奇的戀情,卻因為政治原因而遭到臺灣和大陸的全力阻止。

這在當時算是給周令飛出了一道巨大的難題,一邊是來自社會的輿論衝擊,另一邊是自己朝思暮想的人。

最終,周令飛決定前往臺灣定居,只是為了能夠追求自己的真愛,而就是為了這純粹意義上的愛他還一度被冠以"叛徒"的稱號。

此後他在臺灣的工作也一直不順,屢屢收到外界的擠壓和重重阻礙,而這就是因為他是魯迅的後人。

魯迅的光環影響了他幾十年,所有人看他的目光都帶有異樣,以至於到了現在,他仍然以魯迅長孫的身份介紹出現在各大公屏上。

早年的生活遭遇使得多深深的去理解和感悟了做好自己的重要性,就是因為這一點,他希望女兒能夠生活的更加自然,而不是一直頂著祖先的光環生存,讓她活出自己的光彩。

以身作則

曲折的生活經歷和祖父文章中的教導都深深的震顫著周令飛的心,他因此會更加自然的去教育女兒。

周璟馨就在父親的支持下,去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同時也可以去設想一下,假如借著祖先的光環一直生存下去,活在前一輩人的陰影裡,那麼他的人生不會由自己去把握。

先人的經典不能很好的繼承,同樣也會造成不良的影響,正如周璟馨對文學不感興趣,讀不懂祖先作品,如果讓她融入其中,可能永遠不會在這方面有大的成就。

魯迅先生晚年在病榻上創作了《死》,就深刻的揭示了這一觀念,其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孩子長大,倘若無能,可尋點小事情過活,萬不可去做空頭文學家或美術家。

正是在父輩和曾祖父的這種寬容下,周璟馨毫無負擔的走上了去前輩不同的發展領域,她坦言對文學不感興趣,她所追求的是自己喜歡的形式。

或許也只有這樣,她的生活才會開心和快樂,從周璟馨的經歷可以看得出,我們不需要將自己的人生道路刻在其他人走過的的路線上。

我們只需要全身心的去投入和發展自己喜歡的行業,並一點一滴的去做好人生中的每一件事,對於自己的所愛所好,付出最大的努力和尊重,一樣能夠去收穫屬於自己的精彩。

文/史海觀復

相關焦點

  • 魯迅有個非常漂亮的曾孫女!
    請點擊上面
  • 喊出「我的曾祖父是魯迅」的美少女:生活在臺灣,無一人從事文學
    魯迅曾孫女是個美少女,不愛文學愛娛樂圈的消息引起了內陸極大的好奇心,人們也好奇臺灣那邊的青年也如我們一般熱愛魯迅的文學麼?周璟馨接受採訪時,講述了作為一個在臺灣生活的魯迅後人的故事。但是在中國臺灣,中小學課本上並未收錄魯迅的文章,因為一直到80年代先生的著作都是被列為禁書,倒是胡適先生的文章有幾篇被列入了課本中。要讀魯迅,就只能偷偷的。少數對魯迅有所耳聞的同學,會問周璟馨,你太爺爺姓魯,為什麼你姓周啊?
  • 喊出「我的曾祖父是魯迅」的美少女:紮根於臺灣,無一人從事文學
    魯迅曾孫女是個美少女,不愛文學愛娛樂圈的消息引起了內陸極大的好奇心,人們也好奇臺灣那邊的青年也如我們一般熱愛魯迅的文學麼?周璟馨接受採訪時,講述了作為一個在臺灣生活的魯迅後人的故事。但是在中國臺灣,中小學課本上並未收錄魯迅的文章,因為一直到80年代先生的著作都是被列為禁書,倒是胡適先生的文章有幾篇被列入了課本中。要讀魯迅,就只能偷偷的。少數對魯迅有所耳聞的同學,會問周璟馨,你太爺爺姓魯,為什麼你姓周啊?這一問令人哭笑不得,也不奇怪,魯迅在臺灣的名氣,就好比李敖在大陸的名聲吧,知之者甚少。
  • 魯迅的後人︱孫子周令飛為愛「投臺」,曾孫女讀不懂魯迅
    魯迅的孫子竟落到在臺北賣爆米花過日子的地步,當地媒體曾一通熱炒。1999年,周令飛發現「離開了爺爺,自己什麼都不是」。於是回到了上海,成為上海魯迅文化發展中心的主任。周令飛表示,他現在已經把工作重心轉移到宣傳魯迅、弘揚魯迅精神的方向上來,並且會一直沿著這條路走下去。
  • 魯迅長孫 周令飛 為何出逃臺灣?
    當時有關方面認為,魯迅的孫子以自費的名義去日本留學,要靠外國人來關照,未免有失國家體面。但按規定,周令飛又不符合公派的資格,這頗使有關方面左右為難,申請也遲遲批不下來。眼看開學日期臨近,在周令飛再三催問下,上面總算想出了個「公派自費」的辦法,這樣既不違反有關規定,又爭了面子。
  • 魯迅的故事
    當醫生問魯迅是保大人還是保孩子時,魯迅毫不猶豫地選擇了保大人。幸運的是,母子倆最終都安然無恙。也許魯迅認為兒子是上帝給他的特殊禮物,也許也是為了讓孩子堅強,他給家庭的新生活注入了特殊的愛。他兒子的名字很簡潔:一個出生在上海的嬰兒。對於兒童教育,魯迅完全按照自己的思想來進行。努力為海英創造自由成長的機會,讓他成為一個敢愛敢恨敢笑敢罵敢打的人。
  • 魯迅的後代子女:兒子是廣電幹部,侄孫是著名演員,曾孫女是藝人
    一說到魯迅先生,大家都對他再熟悉不過了,初中就學到過很多篇魯迅先生的文章,魯迅先生不僅是一名著名的作家,也是一位偉大的思想革命者,在剛接觸到魯迅先生文章的時候,很是不能理解他那犀利的筆鋒和背後的深意。作為出身書香門第的周海嬰,擁有著數不盡的目光關注著他,其實周海嬰跟他的名字一樣有些隨意,當時的魯迅正在專心於自己的文學事業,並且當時的中國正處在動蕩不安的時代,魯迅也根本無心處理家庭之事。
  • 魯迅的後代哪去了?一位在大陸成高官,兩位在臺灣和香港家喻戶曉
    很多人都是讀著魯迅的文章成長起來的,在我們的印象裡他"嬉笑怒罵皆是文章"。魯迅先生思想深刻,言辭犀利,是舊社會黑暗世界裡的長亮明燈。英雄已往,逝者難追,但是近百年時間魯迅的思想火炬一直照亮著億萬中國人。時至今日,魯迅也一直是文學界很多人所敬仰的楷模。
  • 魯迅的後代啊,失去了那一點最關鍵的星火
    [摘要]後代人丁興旺、生活幸福,這或許是魯迅更希望看到的一幕場景。文章代有才人出,就算是魯迅,也沒法讓自己的後代青出於藍。11936年10月19日,55歲的魯迅在上海去世,其時獨生子周海嬰7歲。當時的領導們認真商量了一下,認為魯迅的後代本來就少,怎可輕易打掉?而周海嬰自己,其實也是魯迅和許廣平避孕失敗結出的果實。許廣平後來告訴周海嬰,當時他們的生活環境不安全,能在上海住10年,是他們想不到的。到上海之前在廣州廈門顛沛流離,這樣的狀態下,他們覺得自己生活安定不了。有個孩子不僅帶來拖累,而且以後不能良好地撫養教育,甚至還有生命危險,因此他們不想要。
  • 揭秘1982年魯迅長孫周令飛為愛情出逃臺灣內幕,生了個女兒
    「而且很安全,沒人敢抄魯迅的家。」周令飛不僅長相酷似魯迅,連脾氣性格也幾乎一樣,周海嬰曾說:「這是典型的隔代遺傳,和他爺爺一樣,他自己認準的事情,非要達到目的不可。」 。圖為:剛到臺灣的周令飛。當時有關方面認為,魯迅的孫子以自費的名義去日本留學,要靠外國人來關照,未免有失國家體面。但按規定,周令飛又不符合公派的資格,這頗使有關方面左右為難,申請也遲遲批不下來。眼看開學日期臨近,在周令飛再三催問下,上面總算想出了個「公派自費」的辦法,這樣既不違反有關規定,又爭了面子。圖為:周令飛與臺籍戀人結婚照片。
  • 魯迅後代怎樣了?兒子副部級,曾孫臺灣娛樂紅人,侄孫更牛
    「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家喻戶曉,他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巨匠。那麼他的後代都怎樣了呢?魯迅有兩個妻子,原配妻子朱安,魯迅26歲時母親包辦的婚姻。朱安寬寬的額頭尖尖的下巴,纏著小腳,識字不多,遵循三從四德,是一位性格溫順的典型的舊社會婦女,魯迅曾提出送她去學堂讀書和把纏腳布扔掉兩個要求,但一向柔弱且完全順從大人的她不敢答應。
  • 魯迅後代子女怎樣了?兒子副部級,曾孫臺灣娛樂紅人,侄孫更牛!
    魯迅有兩個妻子,原配妻子朱安,魯迅26歲時母親包辦的婚姻。朱安寬寬的額頭尖尖的下巴,纏著小腳,識字不多,遵循三從四德,是一位性格溫順的典型的舊社會婦女,魯迅曾提出送她去學堂讀書和把纏腳布扔掉兩個要求,但一向柔弱且完全順從大人的她不敢答應。魯迅和他的原配沒有感情亦沒有夫妻之實,朱安在周家40多年來無子女。
  • 魯迅一句話許多人都讀不懂,還被當做了病句,這就是先生的智慧
    我們知道,民國時期是一個混亂動蕩的年代,清政府剛剛倒下,又有外國的「強盜」入侵中國,而且中國內部也不平靜,各種軍閥之間戰爭不斷。但是魯迅卻有一句話是讓很多人都不懂的,甚至有許多人都將這句話當做了病句。這句話就是:「我家後院有兩棵樹,一棵是棗樹,另一顆是棗樹。」其實並不是你讀不懂,而是先生的智慧實在是非常高。這句話的原文是出自魯迅的《秋夜》,原文是: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
  • 魯迅文章被移出教科書,不一定是好事,青少年需要擺脫「冷氣」
    魯迅的文章大多是抨擊當時的社會、人性,在魯迅的尖銳的筆鋒之下,一個個披著虛假外皮,或者咧著吃人嘴臉的惡人,被生動地刻畫了出來。魯迅之文,讀之有氣,品質有味。此「氣」乃魯迅的民族氣節,魯迅也被成為了「民族魂」,此「味」乃文章的傳達給讀者的深刻的內涵。魯迅的文章讀起來不像白開水寡然無味,也不像純文學一樣只注重單純的抒情。或許人們會覺得,魯迅的文章語句不通,不是我們現在正常的、習慣的語句表達順序。
  • 她在魯迅生前謙稱是「學生」,魯迅死後她是罵魯迅最狠的人
    魯迅自己也承認,早在一九二七年寫的《「意表之外」》(見《而已集》)中就明言:「我的雜感常不免於罵」。他「罵人」有八大技巧:正對要害,一擊致命;不留情面,常取類型;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旁敲側擊,以退為進;預設埋伏,小題大做;嬉笑怒罵,冷嘲熱諷;品題貼切,形象生動;揭穿假面,現其原形。
  • 百年巨匠魯迅,終身大事三次被騙,騙子卻是自己的親生母親
    可能很多人對魯迅的作品也只是局限在初高中課本上的課文,所以很多人並沒有太多了解百年的文學巨匠魯迅,曾經有過三次被騙的經歷,被人騙可能就夠人難過的了,而且魯迅被騙的還是自己的終身大事。魯迅也沒想到,這位騙自己的騙子卻是自己的親生母親。
  • 「下架」魯迅該不該?趙麗穎王源登陸中小學教材,魯迅作品大撤退
    教科書文章也相應刪減了,大家對這個人能不提的也不想再提,取而代之的是周杰倫是王菲是馬雲,透著一份曖昧的冷漠。而當下文壇,比魯迅收入高的過江之鯽,但也確實再無一個「魯迅傳人」。>當代文明國家,都會有全民愛戴的文化偶像。
  • 魯迅究竟有沒有偷看弟媳洗澡?魯迅兄弟為何反目
    想必大多數人都知道魯迅兄弟失和的事情,也有很多關於他們兄弟失和的文章。有的說可能是魯迅不檢點,偷看自己弟媳即周作人的老婆洗澡,以至於兄弟失和。
  • 當陳凱歌搬起魯迅砸自己的腳
    當他的電影作品《無極》沒有接收到讚美,陳凱歌總是會生氣的,而且還總是要搬出文豪魯迅先生的文章來證明自己「生氣有理」。可是他卻不知道魯迅那篇文章,罵的正是像他自己這樣的人!他還不惜花時間,親自跟大家解釋《無極》這部電影的拍攝背景、行業意義、故事梗概、核心主題……最後,他引用魯迅的《立論》這篇文章,來證明:「我對於我自己的電影永遠是在意的」。因為,這就好比自己家剛生了孩子,有個客人就來說「你這孩子早晚都是要死的」,凱歌導演還「威脅」說:這個客人最後是什麼樣的結局?就不用我說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