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當代文化人來說,魯迅無疑是文化界的裡程碑,他的文章像一把利劍深深的扎進文人的心中。
在最黑暗的時代,用自己的思想迎來了新文化時代的曙光,曾有偉人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魯迅先生的文章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和凝聚力,對於大多數人缺乏閱讀經歷,無法觸及到這其中的靈魂,以至於錯過了閱讀中的經典。
就連魯迅的曾孫女周璟馨也稱:"讀不懂魯迅的作品,對文學不感興趣"。
名人之後
周璟馨出生在臺北,是周海嬰長子周令飛的女兒,她從小在臺灣長大,現在就讀於淡江大學信息傳播學系多媒體設計專業。
對名著不感興趣的她從小就喜歡唱歌、遊泳和打"撞球",她因外表時尚,參加了很多電視娛樂節目,獲得了不少的好評。
她平時更是把蔡依林當做自己的偶像,與父親周令飛相比,她的外貌顯得靚麗柔美,沒有一絲的粗獷、豪放,看不出絲毫魯迅先生的痕跡。
根據她自己的介紹,很小就知道自己的曾祖父是魯迅,但對魯迅沒有什麼了解,一直吸收臺灣文化的她在課本中沒有了解到有關曾祖父的文章。
即使在一些其他教材中看到有關曾祖父的名字,老師也會將這一章節直接跳過,魯迅先生的名聲在臺灣也就這樣顯得尤其黯淡。
臺灣的中小學課本,也一直都沒有收錄有關魯迅先生的文章。她對魯迅的第一印象還是因為自己的一位語文老師曾經說魯迅是個很會寫文章,而且能夠勇敢表達自己的人。
至今為止,周璟馨仍然只讀過魯迅的兩三篇創作,與大陸同齡人相比,她甚至沒有讀過《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沒有感受到曾祖對兒時歡樂生活的一種回味。
像其他具有高度諷刺和教育意義的文章,她更是無從觸及,即使通讀曾祖父的這一些著作,她也未必能夠理解文章中揭示的深刻含義。
自己的路
周璟馨高中時代被父母送往北京上學,在文化氛圍濃厚的內陸地區,魯迅先生是家喻戶曉,中小學的教材更是對魯迅極力推崇。
也就是這個時候,周璟馨才讀到了曾祖父的《藥》,她漸漸的發現,原來曾祖父是一個了不起的大人物,而且一直影響深遠。
這期間,周璟馨深刻的了解到了魯迅先生的地位,以往對曾祖父模糊的認識,漸漸的明晰起來,但這也並沒有動搖她個人的興趣愛好。
她依然還是選擇發展自己喜歡的東西,作為文學大家魯迅的後人,周令飛也沒有強迫女兒必須去了解魯迅的文學。
作為父親,他的思想還是非常開放的,他認為女兒不應該去背負過往留下的沉重負擔,也不應該活在魯迅的光環之下,她應該去追求自己喜歡的東西,並努力的去做好它。
就是在父親這樣的教導之下,周璟馨把魯迅當做自己一生都去尊敬和懷念的人,而在個人的發展上,她依然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做。
1919年魯迅也曾在文章中強調過做自己的思想,他給兒子周海嬰創造了一個自由成長的環境,想讓他成為一個"敢說、敢笑、敢罵、敢打"的人。
而周海嬰就是本著這種教育方式教給了兒子周令飛,這就是為什麼周璟馨走上了從藝這條路,與先輩們所走的路完全不同。
說起先輩,周璟馨的父親周令飛也曾有過一段深刻的經歷,那是一段讓人感慨的經歷。
上世紀80年代,周令飛在日本留學時愛上了來自臺灣的女同學張純華,這原本是一段平淡無奇的戀情,卻因為政治原因而遭到臺灣和大陸的全力阻止。
這在當時算是給周令飛出了一道巨大的難題,一邊是來自社會的輿論衝擊,另一邊是自己朝思暮想的人。
最終,周令飛決定前往臺灣定居,只是為了能夠追求自己的真愛,而就是為了這純粹意義上的愛他還一度被冠以"叛徒"的稱號。
此後他在臺灣的工作也一直不順,屢屢收到外界的擠壓和重重阻礙,而這就是因為他是魯迅的後人。
魯迅的光環影響了他幾十年,所有人看他的目光都帶有異樣,以至於到了現在,他仍然以魯迅長孫的身份介紹出現在各大公屏上。
早年的生活遭遇使得多深深的去理解和感悟了做好自己的重要性,就是因為這一點,他希望女兒能夠生活的更加自然,而不是一直頂著祖先的光環生存,讓她活出自己的光彩。
以身作則
曲折的生活經歷和祖父文章中的教導都深深的震顫著周令飛的心,他因此會更加自然的去教育女兒。
周璟馨就在父親的支持下,去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同時也可以去設想一下,假如借著祖先的光環一直生存下去,活在前一輩人的陰影裡,那麼他的人生不會由自己去把握。
先人的經典不能很好的繼承,同樣也會造成不良的影響,正如周璟馨對文學不感興趣,讀不懂祖先作品,如果讓她融入其中,可能永遠不會在這方面有大的成就。
魯迅先生晚年在病榻上創作了《死》,就深刻的揭示了這一觀念,其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孩子長大,倘若無能,可尋點小事情過活,萬不可去做空頭文學家或美術家。
正是在父輩和曾祖父的這種寬容下,周璟馨毫無負擔的走上了去前輩不同的發展領域,她坦言對文學不感興趣,她所追求的是自己喜歡的形式。
或許也只有這樣,她的生活才會開心和快樂,從周璟馨的經歷可以看得出,我們不需要將自己的人生道路刻在其他人走過的的路線上。
我們只需要全身心的去投入和發展自己喜歡的行業,並一點一滴的去做好人生中的每一件事,對於自己的所愛所好,付出最大的努力和尊重,一樣能夠去收穫屬於自己的精彩。
文/史海觀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