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作品越來越少,「去魯迅化」已持續10年,到底去了什麼?

2020-12-23 小羊讀詩

「時間就像海綿裡的水,只要願擠,總還是有的。」——這句經典名句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能夠聽到這句話,或者是我們自己多多少少也曾經這麼說過。雖然足夠熟悉,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句話究竟出自誰。

其實這個人我們也不陌生,他就是魯迅。魯迅出生於1881年9 月25日,逝於1936年10月19日。他的一生其實有過三個名字。最開始的名字叫做周樟壽,後來改名為周樹人,而「魯迅」這個名字,只是他1918年時發表《狂人日記》時所取用的筆名而已,也是他平時用得最廣泛的筆名。但恰巧正是這個名字,被後世的人們所熟知。

在那個戰亂不安,社會動蕩的時代,魯迅雖然不是一名軍人,沒有親自上過戰場,但是他卻一直以他手中的筆創作除了一篇又一篇關於社會、關於革命的文章。其中不少還出現在過我們的初中課本裡,是要求背誦的。但你知道嗎,現在孩子的課本中,已經很少能看到魯迅的文章了。

魯迅當時身處的社會並沒有我們如今社會這麼繁榮安定,環境比較惡劣,也許也正是因為如此,他的文章裡有許多地方都非常的現實、諷刺。而初中生的理解能力比較有限,大多都無法理解這背後的深層意義。他的文章放在近10年來,初中的課本中慢慢地減少了。

還有個原因是,身處抗戰時期的他親眼目睹了當時百姓們的苦痛,人們生活的艱難,以及當時社會的各種陰暗腐朽,因此他用自己一針見血的寫作風格、大量的抨擊手法來直接批判了當時的社會,凸顯出社會的現實。

但我們現在處於和平年代,生活幸福和諧,人們的生活水平已經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他的文章也就不再適合拿到今天的課本裡來了。其次,讀多了不同作家的作品,我們不難發現,每一位作者都有他們自己的寫作風格以及寫文背景,魯迅也不例外。

他的文章深刻揭露了過去時代的黑暗,在寫作的內容上雖然可能會有些不同,但實際上想表達的思想和核心都是大相逕庭的。所以,適當減少一些他的文章,也更加利於孩子們多學習一些不同風格的作品,有利於知識的積累和知識面的拓展。

最後,在某些方面來說,魯迅的文章太過於「憤怒」了,他對舊社會陰暗面的憎惡,抨擊呵呵諷刺的手法以及文章中的一些言論有可能會加深孩子們對於社會不良現象的認知,這其實是不太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的。

因此將他的文章減少一些,更利於孩子們積極正面地去認識如今的和諧社會,思想更加全面。總的來說,其實魯迅的文章被減少原因最主要還是一點:我們現在的社會和以前的舊社會相差太大了。你認為是不是這樣呢?

魯迅先生是我國近代著名的文學家和思想家,他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史研究、美術理論引進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熟知他的人都知道,先生是一個敢做敢說的人,故而筆者今天推薦的這套《魯迅經典全集》,一共10冊,裡面記載了魯迅先生所創作的所有經典之作,結合圖文,內容生動有趣,原價158,現價僅86.9元,不要一頓飯的前就能買到,喜歡的朋友點擊下方的連結即可購買。

相關焦點

  • 「去魯迅化」已有10年,魯迅作品被逐漸移出教材,究竟要去什麼?
    魯迅在民國時期影響力很大,哪怕是現在沒有讀過魯迅文章的人,恐怕也知道魯迅的一些表情包,然,現在卻興起了「去魯迅化」。所謂「去魯迅化」就是將他的作品從教材當中移除,就現在來講,魯迅的一些作品的確是越來越少了,歷時10年的「去魯迅化」,我們到底要去掉什麼呢?
  • 「去魯迅化」10年有餘,魯迅作品被逐步移出教材,到底要去掉什麼?
    這樣的魯迅卻逐漸的從教科書中去除,"去魯迅化"的風潮已10年有餘,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究竟是為什麼呢?是魯迅作品的文學價值落伍了嗎?對文學作品價值的評定,肯定文藝工作者最有發言權。曾有出版社向當今最具實力的小說家餘華、莫言、王朔等徵集"影響我的10部短篇小說",三位作家列出的書單雖然是各不相同,但卻有一個共同的名字——魯迅。餘華選擇了魯迅的《孔乙己》、莫言列出了魯迅的《鑄劍》、王朔則推崇魯迅的《採薇》。莫言表示,少年時讀魯迅的《鑄劍》,深感驚悚,渾身發抖。
  • 「去魯迅化」將近10年,魯迅作品被逐步移出教材,到底要去掉什麼?
    正因為如此,魯迅的作品才會被廣泛選入教材,讓後世的學子品讀,向先生學習他身上的那種敢於發聲敢於批判的精神。但是我們也慢慢地發現一個現象,就是魯迅先生的作品漸漸地退出了讀者的視線,這是為何呢?,如果大家還想要批判什麼無疑會被很多人說成是無病呻吟。
  • 「去魯迅化」10餘年,試卷植入明星,缺失人文理想孩子還能學什麼?
    老舍、朱自清、魯迅,這些大文豪們的文筆各異,但是文章的內容卻總是能夠引起人們的共鳴,發人深省。課本"去魯迅化"10餘年,試卷植入流量明星,缺失人文理想青少年還能學什麼?然而這些年,人們驚訝的發現,隨著新型教育理念的展開,魯迅先生的作品已經很少在學生課本上看到。然而這些年,人們驚訝的發現,隨著新型教育理念的展開,魯迅先生的作品已經很少在學生課本上看到。
  • 在專家呼籲去魯迅化的時候,日本卻大力推崇,為什麼我們要這樣
    《狂人日記》、《吶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草》一部部作品的問世,給我們的民族敲響了警鐘,他的文章表面看只是講了一個小人物的悲慘,實則是映射人們腐朽的思想,麻木的靈魂,他想讓這個民族振作起來。什麼是去魯迅化魯迅說:什麼是路?
  • 關於「去魯迅化」,諾獎得主莫言一針見血
    01引言「去魯迅化」指的是將魯迅的作品從教科書中刪除移走。對於廣大工作黨來說,魯迅是少年時期無論如何也抹不去的陰影,教科書裡那大片大片的熟讀並背誦全文,那當之無愧的背誦王者,那拗口的文字,艱澀的隱喻,內涵的閱讀理解。但是在高喊「去魯迅化」的現在,大家又不捨得魯迅了。魯迅,原名周樟壽,後改名為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曾留學日本仙臺醫科專門學校。
  • 「下架」魯迅該不該?趙麗穎王源登陸中小學教材,魯迅作品大撤退
    民國作家、「自由撰稿人」魯迅,已遠逝84年。但他留下的精神遺產,到底何去何從,依然牽動人心。近年持續發燒的一個熱議話題,就是中學教材中的「魯迅大撤退」:1978年的人教版語文教材,有17篇來自魯迅;到了2004年高中語文教材,僅存寥寥3篇。到了2013年,連《阿Q正傳》《吶喊》等名篇已「出局」了。很多人擔心,魯迅將徹底告別往後年輕一代。
  • 1936年魯迅深夜身亡,獨守空房41年的髮妻,哭著說了一句著名怨言
    不過周母卻以病重為由,將魯迅騙了回來,一聽是要結婚,魯迅自然非常不開心,母親讓魯迅裝上了一條假辮子完成了婚禮,新婚之夜,魯迅獨自睡了書房,在家呆了三天,他又去了日本。朱安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錯了什麼,才惹得;魯迅如此不高興,但不管怎樣,朱安還是成了周家的一員,她盡心盡力的侍奉周母,魯迅的出走,左鄰右舍難免會「嚼舌根」,朱安境地可想而知。
  • 專家呼籲:少不讀魯迅,教材中魯迅作品大撤退,滑稽理由讓人心痛
    原創作品,抄襲必究!@愛啃書的初拾聊民國文壇,作為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的魯迅,是永遠不該繞過去的人物!民國雖然只有短短幾十年,但受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爆發出了中國文化的燦爛時代,所誕生的文豪學者百年來影響力不衰。
  • 王朔:魯迅到底有什麼思想?
    再後來,閱讀的經驗增加了,自己也寫了二十年小說,對小說也不簡單地用明白流暢情節生動當惟一標準了,我要說,魯迅的小說寫得確實不錯,但不是都好,沒有一個作家的全部作品都好,那是扯淡。而且,說魯迅的小說代表中國小說的最高水平,那也不是事實。我覺得魯迅寫得最另類的三篇小說是《一件小事》、《狂人日記》和《傷逝》。
  • 詩詞大會考「我以我血薦軒轅」,56人答錯,魯迅真的要被遺忘嗎?
    近些年,有一個很熱的文化熱詞,一遍一遍地被提及,它就是:去魯迅化。這個名詞是從哪裡來的,其實大家都不太能說清楚。之所以會有這個詞,很大原因是有些朋友發現語文課本上有一部分魯迅的經典小說節選被刪除了。頗有意思的是,在「去魯迅化」被不斷提及時,莫言、餘華、賈平凹、陳丹青、馬未都等文化名人,又多次在不同場合承認:魯迅是對我影響很大的作家。莫言先生甚至表示,如果能用平生所有小說,換一部《阿Q正傳》他是很願意的。其對魯迅的敬仰之情,可想而知。
  • 魯迅一生到底賺了多少錢?
    這既跟他的家庭背景有關,也跟他後來的體制生存和體制外生存方式有關。魯迅出生在一個沒落的封建家庭,父親的病使他嘗盡世態炎涼。他在名篇《吶喊自序》中寫道:「我從一倍高的櫃檯外送上衣服或首飾去,在侮蔑裡接了錢,再到一樣高的櫃檯上給我久病的父親去買藥。」「有誰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的麼,我以為在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見世人的真面目。」
  • 魯迅「橫眉冷對千夫指」中「千夫」到底指什麼人?不少人沒弄明白
    然而這兩句到底什麼意思,不少人卻理解錯了。其中的「千夫」所指為何,「孺子牛」所指又為何,不少人一直沒弄明白?不少人覺得,「千夫」指的肯定是壞人,而「指」是指責的意思,魯迅先生這是要橫眉冷對這些壞人對自己的指責。如果這句話真的是這個意思,那此文就算不上是完美的七律,因為它在對仗上就顯然是有瑕疵的。
  • 魯迅最後一次接受採訪說了些什麼?
    ▲魯迅陸詒是魯迅生前最後一個採訪他的記者1936年伊始,56歲的魯迅身體狀況越來越差,他在日記中寫道:「病情已經很深重,肩與胸一直在劇痛。」到了5月15日,「病又作,從那以後,一直熱度不退」。他一直在接受治療,居家未出門。
  • 魯迅先生的妻子被日軍逮捕後,到底經歷了什麼呢?
    許廣平,她是魯迅先生的第二任妻子。在魯迅先生去世後,決心完成魯迅先生的未竟之業。這位偉大的女性為了保護魯迅的作品,被日本憲兵逮捕,飽受折磨,但是她寧死不屈。那麼,你可知道她被日本逮捕後,到底經歷了什麼呢?今天,我們就通過她的兒子周海嬰的親述,一起來還原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 魯迅到底為什麼要寫《鑄劍》?
    我們知道魯迅很推崇比亞茲萊。1929年,魯迅編印了《比亞茲萊畫選》,這是1928年魯迅與柔石等人組成朝華社編印的五種版畫選集的一種。在《小引》中,魯迅寫道:「比亞茲萊的一生猶如他的黑白插畫一樣,既單純又傳奇,這個僅僅受過2個月正規訓練的畫家在其短暫的26年的生命中留下大量令人爭議的作品。他往往採用大量頭髮般纖細線條與黑塊的奇妙構成來表現事物的印象,充滿著詩樣的浪漫情愫和無盡的幻想。
  • 許廣平:與魯迅相愛10年,和他卻只是「同居」關係,至死沒有名份
    提起魯迅,所有人對他的作品,事跡應該都是如數家珍的。在那樣的一個年代,魯迅可以說就是那個時代的標杆,他在那個時代作出貢獻對中國的進步是有一定的歷史意義的。可以說魯迅的一生都是一個傳奇,一個無法超越的人。他這一生堪稱完美,除了那段跟許廣平的師生戀,被人詬病和議論。
  • 名家帶你讀魯迅——魯迅的10大名言你聽過幾個?
    到底哪些話是網友杜撰,哪些話才真的是魯迅說的呢?本書和魯迅其它作品一樣,充滿了孤獨情懷、獨戰力量和復仇精神。《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收錄魯迅於1926年創作的10篇回憶性散文。《野草》是一部散文詩集,收錄了魯迅 1924年至 1926年的作品(連同《題辭》)共24篇,從醞釀到成熟,歷時五六年。
  • 魯迅罵了胡適10多年,為啥他從來不還口?胡適:因為他是我們的人
    今天故事裡的主人公,也是一位特別會「罵人」的人,而且他罵起人來,是一針見血、毫不留情,他便是魯迅,當年魯迅罵了胡適10多年,胡適硬是沒有還過嘴,甚至還在魯迅出書時,大力誇讚魯迅,後來魯迅去世,胡適還積極地幫他出版作品,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 1936年,魯迅在上海逝世,死前執意搬家舉止反常,死因蹊蹺?
    一代偉人就這麼去了,許多人感到痛惜,有人說:都是香菸惹的禍。就在眾人還迷惑不已時,魯迅就暴斃了,一家人都覺得這其中一定隱藏什麼秘密,是魯迅還沒有說出口的秘密,但究竟是什麼讓魯迅執意搬家呢?其中緣由還不知道,這還是個謎,沒人說得清楚,終究這些也不足以證明魯迅的死因,魯迅還是死得不明不白。這其中的秘密又有誰知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