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編輯如何解讀魯迅先生的《好的故事》?

2020-12-23 現代課程網

編者按魯迅先生的《好的故事》是一篇描寫夢境的散文詩,現收錄於小學語文統編教材六年級上冊。在這篇散文詩中,他用充滿線條感和色彩感的語言勾勒出了一幅明麗動人的畫面,講述了一個夢中的「好的故事」。為幫助師生多角度理解該文本,體味作者對現實的幻滅之感和追求美好理想的溫暖心聲,小編在此曬出課文原文和精選的解讀文章,快來讀讀吧!

課文

一、

具有線條感和色彩感的語言實驗

在這個奇妙的世界裡,「我」看到「許多美的人和事」:兩岸邊的烏桕,新禾,野花,雞,狗,叢樹和枯樹,茅屋,塔,伽藍,農夫和村婦,村女,曬著的衣裳,和尚,蓑笠,天,雲,竹……

讀這篇文章時,我們跟隨作者泛舟河上,眼前緩緩展開了一幅神奇的畫卷。在山陰道附近的村落裡,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小河伴隨著漁夫的打槳,閃爍著日光,連水裡的萍藻遊魚也一同蕩漾著。在這幅畫中,色彩和線條是那麼和諧地搭配著:碧澄的小河,水銀色的火焰,水中的青天,斑紅的花影,白雲,一併倒影在水中,伴隨著水中波紋的晃動而不斷地搖動、拉長、變形、融合,以至碎散。

類似這樣充滿線條感和色彩感的畫面還可以在《野草》中找到更多,如,凍結在冰谷中,「紅影無數,糾結如珊瑚網」的死火,尖端還殘留著凝固了的黑煙;在北方的朔風下漫天紛飛的大雪,如同一粒粒雪白的粉,在日光中燦燦地生光,「閃閃地旋轉升騰」;還有在無間地獄邊緣生長的細小慘白的曼陀羅花,旁邊是刀山火海和眾多鬼魂……這一個個奇特奧妙、內涵深刻的場景如同一幅幅極具穿透力的版畫作品,帶著富有色彩和線條的美感,無比生動地展現在我們面前。

這樣的語言藝術集中體現了魯迅的美學理論觀點,是他自覺吸收西方和東方繪畫的表現手法後,進行的融入了強烈的線條感與色彩感的語言試驗,從而從把漢語的表現力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這顯然與魯迅對繪畫的長期關注和研究是分不開的。當他還在童年的時候,就非常善于欣賞和吸收傳統圖畫的長處,留學東京時期,課餘披覽美學書籍,研究過諸如色彩、線條、主體與客體、和諧與統一之類的問題。

他對外國美術史和我國數千年的美術史也都相當精通。他倡導要做一個進步的美術家,「美術家固然須有精熟的技工,但尤須有進步的思想與高尚的人格。他的製作,表面上是一張畫像或一個雕像,其實是他的思想與人格的表現。令我們看了,不但喜歡賞玩,尤能發生感動,造成精神上的影響」。

魯迅認為文學藝術應該反映生活,從「為人生」的創作要求出發,堅持現實主義的美學思想,這與他在美術領域的倡導是一致的。正如同在《好的故事》中,絕無傳奇的絢麗情節和神話般天馬行空的幻想,都是由普通的田間景物構成的一派田園風光,卻到處閃爍著光影,到處飛動著鮮亮的顏色,洋溢著興奮的情調,好像天地間逐漸從混沌中生出了一個有生命力和創造力的有機體。這「正是作者孜孜以求、殷殷以待的理想世界,正是作者抑制在意識之下、埋藏於內心深處的希望與渴望的現實性的生發」。

1

二、

夢境的開始與破滅

魯迅偏愛在《野草》中用「夢」的形式組織文章內容,從《死火》到《死後》一連七篇都是用「我夢見自己……」開始的,通篇敘述的似乎都是夢境,其餘的如《影的告別》是從「人睡到不知道時候的時候」開始,最後一篇《一覺》中,更是寫了在夕陽西下,昏黃色的光線環繞中,他在「無名的思想中靜靜地合了眼睛,看見很長的夢」。

作者雖然在作品中多描寫的是夢境中的景象,但是目的是為了抒發現實生活的感受,作品中所描寫的夢境的內容帶有現實生活的印跡。他為什麼要以夢的形式來書寫呢?

首先是如作者自己在《野草》的英文譯本序中所說,「因為那時難於直說,所以有時措辭就很含糊了」。結合當時軍閥統治的黑暗社會的背景,寫夢可以說是處於言論不自由的環境下的不得已的辦法,其次,夢境是作者用來獨自思索、解剖自我、探索新路用的,他曾在《娜拉走後怎樣》裡說:「假使尋不出路,我們所要的就是夢;但不要將來的夢,只要目前的夢」。

正是由於這篇文章以夢的形式來寫,因而在空間和時間上都帶有濃厚的模糊性和遊移性,就像一幅朦朦朧朧、永遠在流動的畫卷。

讀者剛一進入這個世界,就可以看到這些美的人和事「錯綜起來像一天雲錦,而且萬顆奔星似的飛動著,同時又展開去,以至於無窮」,緊接著,作者把視線從舟側轉移到了岸上,從河岸邊「瘦削的一丈紅、大紅花、斑紅花」到「茅屋、狗、塔……」,眼前的事物越來越「清楚」,越來越「分明」。然而這畢竟是個夢境,夢終歸要醒。於是,當「我」正要去凝視他們,夢破滅了,我「驟然一驚」,這個「美麗、優雅、有趣」的「好的故事」,那些「美的人和美的事」都蕩然無存,「好的故事」又被「昏沉的夜」取代,「我」從江南的小船裡墜落到這個黑暗、冷酷的現實中來。

這樣的反轉體現了魯迅的清醒的現實主義精神,他「寫夢絕不是企圖在超現實的夢幻世界中逃避鬥爭,也並不是為了在幻覺中找尋精神上的慰藉,而是一些為了要改造現實而必須嚴肅思考的問題」。他不願沉淪在綺麗的好夢中,儘管偶爾會在昏沉的夜晚打個盹,但是心中卻一直警醒著,在夢到酣處時把自己從這「空頭的夢」中剝離出來。

在給許廣平的信中,他反對一味地「懷念過去」和「希望將來」,「而對於『現在』這個題目,都交了白卷」。《野草》中其他夢境也都帶有這樣的性質,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是十分沉重的,《頹敗線的顫動》一文最後說:「我夢中還用盡平生之力,要將這十分沉重的手移開。」

在《好的故事》中,這種沉重感有所減輕,似乎有那麼片刻,作者也沉浸於這樣的美好的人和事的幻想中,但是在仍然在故事開始留下了不詳的暗示,並在故事結尾毫不留情地打碎了這個美好的夢境,讓自己清醒過來。

雖然由於黑暗勢力暫居優勢,作者描繪的美好圖景也還是難免被冷酷無情的沉重的大手撕得粉粹,但執著的追求、積極的進取,還是隱隱地貫穿全文,結尾處「我總記得見過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一句,猶如從一片灰燼中迸發出的耀眼火花,既照亮了作者執著、剛毅、頑強的靈魂,又帶給讀者希望和理想之光。

2

三、

《好的故事》的教學建議

《野草》是一部散文詩集,是魯迅對自己心境和思想中矛盾的解剖、思索和批判,顯得雋永、朦朧、意致深遠。《好的故事》是《野草》中的一篇,充盈著濃鬱的詩味、詩情,畫面感強,引人遐想,又迷離不定。教師想要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就必須要採用更加有效的教學策略,讓學生帶著興趣去讀。

首先,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關注文章中的繪畫元素,關注其中的線條感和色彩感,幫助學生對文中的美好世界形成更加具象的感知。其次,可以引導學生關注文章用夢境展開描述的特點,從「夢」的角度切入。比如,請學生聯繫自身感受說說夢的特點,然後再去感受作者描述的夢境,找出夢境開始和最後破碎的線索。

在解讀文本中的夢境時,教師可以對時代背景作一些簡單介紹,有助於降低閱讀難度,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後再引導學生關注結尾部分,感受夢境破碎後,作者對這「好的故事」的追求和嚮往,進一步理解作者「渴望追求美好理想的溫暖心聲」。

同時,教師應充分利用本單元中的相關內容整合教學,如第一篇精讀課文《少年閏土》,本課課後「閱讀連結」中的文學評論,臧克家的《有的人》和「日積月累」欄目中魯迅的名言,和《好的故事》一起進行對比閱讀,讓學生感受魯迅對自由美好世界的憧憬和嚮往,多維度幫助學生理解文本。

更重要的是,還必須要摒棄傳統的「一元論」解讀理念,引導學生更加多元地理解魯迅的作品。在錢理群教授看來,教師要給學生傳達一種導向,即「魯迅是一個「真」的人,他敢於說出別人不敢說、不願說、不能說的一切真實。

魯迅求「真」的徹底性更在於他絕不向年輕的讀者隱瞞自己內心的矛盾和痛苦,相反,他把真誠的自我袒露在年輕人面前。青年人可以向他傾訴一切、討論爭辯一切。

《好的故事》的文字表達存在模糊性和多元性,雖然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也給學生的閱讀理解創造了足夠的想像空間和豐富的意蘊世界。讓小學生們及早地親近這位現代文學大家,開始探索魯迅精神世界的無數奧秘,對他們閱讀水平的提升、知識格局的完善、精神文化的建立和良好人格的養成,都具有積極意義。

相關焦點

  • 對於魯迅先生的作品在中學教材中出現的思考
    在中學的語文教材中出現了很多魯迅的作品,並且在整個中學語文教學中,魯迅的作品佔了絕大多數,他的作品教學被稱為是"火車頭"。辯證思考,價值選擇我們不能否認魯迅先生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也無法否認魯迅作品給予一代又一代人的影響。
  • 初一(上)語文教材刪除唯一留存的魯迅作品
    教師坦言:如果魯迅徹底「退出」真的很心痛 開學了,拿到人教版初一語文教材的老師們發現,課本出現了不小的變化:30篇課文中,9篇被更換,單元順序也做了較大調整,而去年還存在的唯一一篇魯迅的作品——散文詩《風箏》也被刪除。這兩天,此則消息引發熱議。
  • 專家呼籲:少不讀魯迅,教材中魯迅作品大撤退,滑稽理由讓人心痛
    作為民國文壇巨匠的魯迅,能夠在億萬國人心中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除了其文學作品本身具有穿透力,還因為他的作品曾被大量編入教材,從小學到高中,很多作品都需要背誦全文。立志「俯首甘為孺子牛」的他,憑藉犀利見血的文筆,刻畫出眾多如《狂人日記》《孔乙己》《阿Q正傳》《故鄉》等經典作品,這些悲戚冷清的故事,亦深深刻在了一代代人的腦海。
  • 「去魯迅化」將近10年,魯迅作品被逐步移出教材,到底要去掉什麼?
    ——魯迅《自嘲》在眾多文學大家中,魯迅可以說是最耀眼的一位,他的思想對中國社會影響非常深遠,是很多文學家難以企及的。先生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其實讓人印象最為深刻的,還是他文學作品中反映出的深邃的思想內涵。魯迅用文字揭露了社會的腐朽和深殖在群眾身上的劣根,他用尖銳的語言喚醒了世人,為國家和國人開出了一道治病良方。
  • 「下架」魯迅該不該?趙麗穎王源登陸中小學教材,魯迅作品大撤退
    近年持續發燒的一個熱議話題,就是中學教材中的「魯迅大撤退」:1978年的人教版語文教材,有17篇來自魯迅;到了2004年高中語文教材,僅存寥寥3篇。到了2013年,連《阿Q正傳》《吶喊》等名篇已「出局」了。很多人擔心,魯迅將徹底告別往後年輕一代。
  • 語文教材因難懂刪除魯迅的文章,因交規刪除《背影》,合理嗎
    提起朱自清、魯迅,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因為他們的課文伴隨了我們的成長。 因晦澀難懂刪除魯迅的文章,因交規刪除《背影》,你認為合理嗎?
  • 魯迅被刪減,嶽飛被移出,明星頻頻被寫入教材,這是教育的進步嗎
    這種追逐明星的現象不僅僅體現在社會上,其實也體現於我們現在使用的教材當中。不知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如今的教材裡,衛青、霍去病和嶽飛等民族英雄已經不再出現,就連魯迅也甚少出現了。取而代之的,是例如趙麗穎、王源等明星們。教材這樣編寫,引起了很多網友們的討論,大家各持己見,有的認為這是教育的退步,也有人認為這樣更提高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雙方意見水火不容,誰也不服誰。
  • 史上最難的課文《好的故事》,大學生都看不懂,為何進小學教材
    「秀髮飄逸的語文老師一夜之間禿頭」;「備課雲裡霧裡,學生暈暈乎乎」;「文章難懂」……好多小學語文老師在社交帳號上說魯迅先生的散文《好的故事》不好教。《好的故事》出自魯迅先生的散文詩集《野草》。「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這引起了極大爭議的一句話出自散文《秋夜》,《秋夜》是《野草》中很著名的一篇。
  • 魯迅筆下的藤野先生後來結局如何?
    從他的文字可以看出來,魯迅對他這一位日本老師心裡是相當尊敬和懷念的,當時的日本人對中國人民抱有狹隘的民族偏見,但藤野先生對來自弱國的魯迅毫不歧視,倍加愛護,並以自己的高尚品質給魯迅以極大的影響。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這位藤野先生以及他後來的結局。藤野先生其人概況藤野先生全名藤野嚴九郎,1874年7月11日出生於日本,畢業於愛知醫學校(現)。日本的醫生、教師。
  • 「去魯迅化」已有10年,魯迅作品被逐漸移出教材,究竟要去什麼?
    魯迅在民國時期影響力很大,哪怕是現在沒有讀過魯迅文章的人,恐怕也知道魯迅的一些表情包,然,現在卻興起了「去魯迅化」。所謂「去魯迅化」就是將他的作品從教材當中移除,就現在來講,魯迅的一些作品的確是越來越少了,歷時10年的「去魯迅化」,我們到底要去掉什麼呢?
  • 魯迅寫下「一株是棗樹,另一株也是棗樹」,韓寒稱其實沒什麼深意
    尤其是對於個別的作家來說,比如我們熟悉的魯迅、朱自清這些大文豪們,都有好幾篇文章伴隨著我們一代又一代的中國學生長大成人。 國人對於魯迅的記憶更是如此,一提到這個名字,在大家的腦海裡浮現出來的可能是他幾乎每一篇文章的主旨關鍵詞。從批判社會開始一直數到對中國未來的堪憂結束,幾乎答題的模板已經可以放在魯迅先生的文章裡了。
  • 先生魯迅 | 我想慢慢走近你.
    為了不打擊青年打破鐵屋的信心,他甚至在《藥》、《明天》等篇章不恤用了一些曲筆,因為他「並不願將自以為苦的寂寞,再來傳染給也如我那年青時候似的正做著好夢的青年。」那麼哪些地方能體現出魯迅先生的敷衍呢?或者說哪裡最能體現出魯迅先生既要激起青年的鬥志,又擔心驚醒青年的好夢呢?
  • 魯迅先生雜文集名的由來
    1918年初參加《新青年》雜誌編輯工作,並在《新青年》上第一次用「魯迅」為筆名,發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此後「一發而不可收」,先後創作了一系列思想性藝術性完美結合、影響十分深遠的小說、雜文、散文以及散文詩。其一生著譯甚豐,有約近1000萬字的作品留世。雜文是魯迅先生一生運用最多的文學形式。
  • 蕭紅——她才是最懂魯迅的女人,作《回憶魯迅先生》
    「那位商人先生也能喝酒,酒瓶就站在他的旁邊。他說蒙古人什麼樣,苗人什麼樣,從西藏經過時,那西藏女人見了男人追她,她就如何如何。」魯迅先生的笑聲是明朗的,是從心裡的歡喜。因為魯迅先生胃不大好,每飯後必吃「脾自美」藥丸一二粒。有一天下午魯迅先生正在校對著瞿秋白的《海上述林》,我一走進臥室去,從那圓轉椅上魯迅先生轉過來了,向著我,還微微站起了一點。剛剛我不是來過了嗎?怎麼會好久不見?就是上午我來的那次周先生忘記了,可是我也每天來呀……怎麼都忘記了嗎?周先生轉身坐在躺椅上才自己笑起來,他是在開著玩笑。
  • 老師不會教,學生讀不懂,六年級《好的故事》這篇文章太難了
    然而這篇《好的故事》並不是我們傳統意義上聽到的故事,這個故事沒有時間、地點、人物,也沒有故事情節,因為這個「好的故事」是魯迅躺在椅子做的一個「美麗優雅有趣」的夢。此文通過對夢境中「好的故事」的描繪,反映了作者魯迅在希望與失望的矛盾中,啟示人們毀掉「昏沉的夜」,實現充滿「好的故事」的生活的強烈願望,表現了作者魯迅對美好事物的追求與歌贊,對理想的熱烈憧憬。
  • 編輯必讀丨魯迅生前編輯的最後一部著作
    即便如此,頑強的魯迅仍然拖著病體,為自己的知己和朋友瞿秋白,做了最後一件事——編輯瞿秋白遺著《海上述林》。魯迅說:「我把他的作品出版,是一個紀念,也是一個抗議,一個示威……人給殺掉了,作品是不能殺掉的,也是殺不掉的。」《海上述林》也是魯迅一生中所編輯的最後一部書。
  • 蕭紅:回憶魯迅先生(附點評)
    魯迅先生前面擺著一碗酒,酒碗是扁扁的,好像用做吃飯的飯碗。那位商人先生也能喝酒,酒瓶手就站在他的旁邊。他說蒙古人什麼樣,苗人什麼樣,從西藏經過時,那西藏女人見了男人追她,她就如何如何。   這商人可真怪,怎麼專門走地方,而不做買賣?並且魯迅先生的書他也全讀過,一開口這個,一開口那個。並且海嬰叫他×先生,我一聽那×字就明白他是誰了。
  • 人教社:魯迅不會退出初中語文教材(圖)
    新教材只是在七年級上冊撤掉了魯迅的《風箏》,是否會在高年級出現目前還不好說。  魯迅的文章在後面學期可能還是會出現,比如,初一下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初三上的《故鄉》。  昨天,人教版語文教材修訂參與者、人教社中學語文室劉真福副編審接受記者採訪,對於有媒體認為義務教育階段語文課本中最後一篇魯迅的文章就此消失,劉真福予以否認,表示這是不了解實際情況而作出的斷言,新教材只是在七年級上冊撤掉了魯迅的《風箏》,是否會在高年級出現目前還不好說,而且,魯迅的文章在後面學期可能還是會出現,比如,初一下學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初三上學期的《故鄉》。
  • 一個穿著白襯衣和牛仔褲的魯迅 王翀《大先生》
    《大先生》《大先生》講述了當來自「天堂」的兩個使者快要把魯迅和他的影子分開的時候,他心中最牽掛的那些人陸續與他相會,由此引發的一系列對話和爭執,其中與魯迅對話的包括他法律上的妻子、舊式女人朱安、為他撮合了不幸婚姻的母親、曾經與他親密無間後來反目成仇、信奉個人主義的二弟周作人、他在《新青年》時期的同志、後來分道揚鑣的自由主義者胡適、他後半生的伴侶
  • 楊超越演唱小紅象,作詞竟是魯迅先生
    到後來了解到這首兒歌的原作者是魯迅先生的時候我是有些驚訝,只是想不到素來認真嚴肅的魯迅也有這麼純真可愛的一面。下面我們來欣賞一下這首歌吧!魯迅先生曾在《答客誚》一詩中寫道: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知否興風狂嘯者,回眸時看小於菟。想著魯迅先生畫像裡嚴峻的目光,突然就體會到了「對待同志要像春天般溫暖,對待敵人要像嚴冬一樣殘酷無情」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