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魯迅先生的《好的故事》是一篇描寫夢境的散文詩,現收錄於小學語文統編教材六年級上冊。在這篇散文詩中,他用充滿線條感和色彩感的語言勾勒出了一幅明麗動人的畫面,講述了一個夢中的「好的故事」。為幫助師生多角度理解該文本,體味作者對現實的幻滅之感和追求美好理想的溫暖心聲,小編在此曬出課文原文和精選的解讀文章,快來讀讀吧!
課文
一、
具有線條感和色彩感的語言實驗
在這個奇妙的世界裡,「我」看到「許多美的人和事」:兩岸邊的烏桕,新禾,野花,雞,狗,叢樹和枯樹,茅屋,塔,伽藍,農夫和村婦,村女,曬著的衣裳,和尚,蓑笠,天,雲,竹……
讀這篇文章時,我們跟隨作者泛舟河上,眼前緩緩展開了一幅神奇的畫卷。在山陰道附近的村落裡,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小河伴隨著漁夫的打槳,閃爍著日光,連水裡的萍藻遊魚也一同蕩漾著。在這幅畫中,色彩和線條是那麼和諧地搭配著:碧澄的小河,水銀色的火焰,水中的青天,斑紅的花影,白雲,一併倒影在水中,伴隨著水中波紋的晃動而不斷地搖動、拉長、變形、融合,以至碎散。
類似這樣充滿線條感和色彩感的畫面還可以在《野草》中找到更多,如,凍結在冰谷中,「紅影無數,糾結如珊瑚網」的死火,尖端還殘留著凝固了的黑煙;在北方的朔風下漫天紛飛的大雪,如同一粒粒雪白的粉,在日光中燦燦地生光,「閃閃地旋轉升騰」;還有在無間地獄邊緣生長的細小慘白的曼陀羅花,旁邊是刀山火海和眾多鬼魂……這一個個奇特奧妙、內涵深刻的場景如同一幅幅極具穿透力的版畫作品,帶著富有色彩和線條的美感,無比生動地展現在我們面前。
這樣的語言藝術集中體現了魯迅的美學理論觀點,是他自覺吸收西方和東方繪畫的表現手法後,進行的融入了強烈的線條感與色彩感的語言試驗,從而從把漢語的表現力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這顯然與魯迅對繪畫的長期關注和研究是分不開的。當他還在童年的時候,就非常善于欣賞和吸收傳統圖畫的長處,留學東京時期,課餘披覽美學書籍,研究過諸如色彩、線條、主體與客體、和諧與統一之類的問題。
他對外國美術史和我國數千年的美術史也都相當精通。他倡導要做一個進步的美術家,「美術家固然須有精熟的技工,但尤須有進步的思想與高尚的人格。他的製作,表面上是一張畫像或一個雕像,其實是他的思想與人格的表現。令我們看了,不但喜歡賞玩,尤能發生感動,造成精神上的影響」。
魯迅認為文學藝術應該反映生活,從「為人生」的創作要求出發,堅持現實主義的美學思想,這與他在美術領域的倡導是一致的。正如同在《好的故事》中,絕無傳奇的絢麗情節和神話般天馬行空的幻想,都是由普通的田間景物構成的一派田園風光,卻到處閃爍著光影,到處飛動著鮮亮的顏色,洋溢著興奮的情調,好像天地間逐漸從混沌中生出了一個有生命力和創造力的有機體。這「正是作者孜孜以求、殷殷以待的理想世界,正是作者抑制在意識之下、埋藏於內心深處的希望與渴望的現實性的生發」。
1
二、
夢境的開始與破滅
魯迅偏愛在《野草》中用「夢」的形式組織文章內容,從《死火》到《死後》一連七篇都是用「我夢見自己……」開始的,通篇敘述的似乎都是夢境,其餘的如《影的告別》是從「人睡到不知道時候的時候」開始,最後一篇《一覺》中,更是寫了在夕陽西下,昏黃色的光線環繞中,他在「無名的思想中靜靜地合了眼睛,看見很長的夢」。
作者雖然在作品中多描寫的是夢境中的景象,但是目的是為了抒發現實生活的感受,作品中所描寫的夢境的內容帶有現實生活的印跡。他為什麼要以夢的形式來書寫呢?
首先是如作者自己在《野草》的英文譯本序中所說,「因為那時難於直說,所以有時措辭就很含糊了」。結合當時軍閥統治的黑暗社會的背景,寫夢可以說是處於言論不自由的環境下的不得已的辦法,其次,夢境是作者用來獨自思索、解剖自我、探索新路用的,他曾在《娜拉走後怎樣》裡說:「假使尋不出路,我們所要的就是夢;但不要將來的夢,只要目前的夢」。
正是由於這篇文章以夢的形式來寫,因而在空間和時間上都帶有濃厚的模糊性和遊移性,就像一幅朦朦朧朧、永遠在流動的畫卷。
讀者剛一進入這個世界,就可以看到這些美的人和事「錯綜起來像一天雲錦,而且萬顆奔星似的飛動著,同時又展開去,以至於無窮」,緊接著,作者把視線從舟側轉移到了岸上,從河岸邊「瘦削的一丈紅、大紅花、斑紅花」到「茅屋、狗、塔……」,眼前的事物越來越「清楚」,越來越「分明」。然而這畢竟是個夢境,夢終歸要醒。於是,當「我」正要去凝視他們,夢破滅了,我「驟然一驚」,這個「美麗、優雅、有趣」的「好的故事」,那些「美的人和美的事」都蕩然無存,「好的故事」又被「昏沉的夜」取代,「我」從江南的小船裡墜落到這個黑暗、冷酷的現實中來。
這樣的反轉體現了魯迅的清醒的現實主義精神,他「寫夢絕不是企圖在超現實的夢幻世界中逃避鬥爭,也並不是為了在幻覺中找尋精神上的慰藉,而是一些為了要改造現實而必須嚴肅思考的問題」。他不願沉淪在綺麗的好夢中,儘管偶爾會在昏沉的夜晚打個盹,但是心中卻一直警醒著,在夢到酣處時把自己從這「空頭的夢」中剝離出來。
在給許廣平的信中,他反對一味地「懷念過去」和「希望將來」,「而對於『現在』這個題目,都交了白卷」。《野草》中其他夢境也都帶有這樣的性質,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是十分沉重的,《頹敗線的顫動》一文最後說:「我夢中還用盡平生之力,要將這十分沉重的手移開。」
在《好的故事》中,這種沉重感有所減輕,似乎有那麼片刻,作者也沉浸於這樣的美好的人和事的幻想中,但是在仍然在故事開始留下了不詳的暗示,並在故事結尾毫不留情地打碎了這個美好的夢境,讓自己清醒過來。
雖然由於黑暗勢力暫居優勢,作者描繪的美好圖景也還是難免被冷酷無情的沉重的大手撕得粉粹,但執著的追求、積極的進取,還是隱隱地貫穿全文,結尾處「我總記得見過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一句,猶如從一片灰燼中迸發出的耀眼火花,既照亮了作者執著、剛毅、頑強的靈魂,又帶給讀者希望和理想之光。
2
三、
《好的故事》的教學建議
《野草》是一部散文詩集,是魯迅對自己心境和思想中矛盾的解剖、思索和批判,顯得雋永、朦朧、意致深遠。《好的故事》是《野草》中的一篇,充盈著濃鬱的詩味、詩情,畫面感強,引人遐想,又迷離不定。教師想要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就必須要採用更加有效的教學策略,讓學生帶著興趣去讀。
首先,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關注文章中的繪畫元素,關注其中的線條感和色彩感,幫助學生對文中的美好世界形成更加具象的感知。其次,可以引導學生關注文章用夢境展開描述的特點,從「夢」的角度切入。比如,請學生聯繫自身感受說說夢的特點,然後再去感受作者描述的夢境,找出夢境開始和最後破碎的線索。
在解讀文本中的夢境時,教師可以對時代背景作一些簡單介紹,有助於降低閱讀難度,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後再引導學生關注結尾部分,感受夢境破碎後,作者對這「好的故事」的追求和嚮往,進一步理解作者「渴望追求美好理想的溫暖心聲」。
同時,教師應充分利用本單元中的相關內容整合教學,如第一篇精讀課文《少年閏土》,本課課後「閱讀連結」中的文學評論,臧克家的《有的人》和「日積月累」欄目中魯迅的名言,和《好的故事》一起進行對比閱讀,讓學生感受魯迅對自由美好世界的憧憬和嚮往,多維度幫助學生理解文本。
更重要的是,還必須要摒棄傳統的「一元論」解讀理念,引導學生更加多元地理解魯迅的作品。在錢理群教授看來,教師要給學生傳達一種導向,即「魯迅是一個「真」的人,他敢於說出別人不敢說、不願說、不能說的一切真實。
魯迅求「真」的徹底性更在於他絕不向年輕的讀者隱瞞自己內心的矛盾和痛苦,相反,他把真誠的自我袒露在年輕人面前。青年人可以向他傾訴一切、討論爭辯一切。
《好的故事》的文字表達存在模糊性和多元性,雖然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也給學生的閱讀理解創造了足夠的想像空間和豐富的意蘊世界。讓小學生們及早地親近這位現代文學大家,開始探索魯迅精神世界的無數奧秘,對他們閱讀水平的提升、知識格局的完善、精神文化的建立和良好人格的養成,都具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