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的影子有多長

2020-12-27 海南日報數字報

魯迅

《魯迅全集》

  文\鍾川

  都雲無巧不成書,我這一天剛飛到上海浦東機場,打開微信,就在訂閱號裡看到許多關於魯迅的消息,勾起我在很長一段時光曾經有過的閱讀體驗。特別是10月19日那天,正是魯迅去世的紀念日子,緬懷這段難忘的時光更增添了一份特別的情愫。的確,像很多認同的中年人一樣,還是那樣醉心的深刻。

  棄醫從文

  20世紀80年代,四年大學閒暇時光裡,《魯迅全集》成了許多同窗最親近的良師益友。那時候魯迅熱席捲全國,令人記憶猶新。又因就讀的中大也曾是魯迅教學生活的所在,共鳴於樓堂館舍和字裡行間更不足為奇了。當然,能夠如此熱情地閱讀魯迅,主要是因於魯迅文學和魯迅精神的巨大感召力與當時獻身社會的理想的水乳交融。這就是於我輩至今仍難改變的魯迅情結。

  其實魯迅生前多次表示希望人們儘快忘掉他和他的作品。最不願意他的作品長久流傳,而讓傾國思念,是他所不願意得到的盛情,表明時代還沒有揚棄他曾經經歷的痛苦和無奈。

  魯迅生活的那個時代,是社會急劇動蕩的時期。從晚清到民國,經歷了封建王朝的壽終正寢,共和的誕生,帝制的復闢覆滅,外族的入侵。這是一個迷茫的時代,人民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奴役下物質精神生活極其困苦,逼迫人們流離失所,從壓迫到反抗的量變質變,造就了新時代革命偉業的胎動。他痛恨和批判的國民劣根性,令他在求學路上最終棄醫從文,毅然走上了用文學精神改造國民性格的道路。

  他沒有辜負這個偉大的決定,無論《野草》還是《朝花夕拾》,他呼吸之間纏綿著新時代的胎動已經行將呱呱墜地;從《彷徨》到《吶喊》,他嬉笑怒罵中爆發出改造國民性格的力量正在風起雲湧。鐵屋是如此的悶熱難耐,而鐵屋中是我族的睡獅,面臨著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死亡的危險。魯迅就像一個戰士,以短小精悍的雜文為武器,匕首常現語絲,投槍使人不寒而慄。批判的武器如此犀利,使魯迅當之無愧為新文化運動的主將、左翼作家的魁首,弄潮於現代文壇,用振聾發聵的吶喊努力地改變文化的方向。

  魯迅的著作能夠一直影響著現當代,也可能延續到未來一個時期,顯示出相當的生命力。他對歷史的審視,深刻得讓人思想窒息,幾乎達到登峰造極的程度,往往令人會心而啞然失笑。如他通過《狂人日記》稱整部歷史只有「吃人」兩個字,勾起了人們對舊秩序的憎惡;他悲憤地指出,在歷史長河中,人們幾乎在努力爭取做奴隸和維護自己奴隸地位的泥潭中掙扎。但總是用阿Q精神來麻醉自己,維護精神勝利的可憐自尊。有感於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國民奴性特質,他義無反顧地投身於改造社會的歷史洪流,一往無前地做一個橫眉對敵和俯首為民的孺子牛。

  顯然,即使是苦難深重的年代,民族的自信心也從來沒有動搖,使他在吶喊和批判中,看到了民族自強的曙光:「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拚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雖是等於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梁。」魯迅是改變吃人的社會和改造國民的奴性的勇猛戰士,無愧於「民族魂」的稱號,正像毛主席對魯迅的評價那樣:「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著敵人衝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吶喊自序

  《吶喊自序》是了解魯迅的入口,從中知道家道中落的魯迅是如何從一個求學餬口到投身社會理想事業的思想轉變,是如何從一個公派出國學醫救人到自選學文救國的情懷轉變,是如何從舊秩序中掙脫轉變為向舊秩序投槍的革命者的轉變。他自承在墳上的花環,便是革命勝利的象徵,讓讀者過目暖心!魯迅早年離開官場後,先後在北京、廣州、廈門的大學任教。他的《摩羅詩力說》《中國小說史略》顯示極其深厚的文學功底修養和底蘊。他與同時代人的論戰中,如想提著自己的耳朵離開地球云云,現在還有人不時引用。他的《彷徨》《吶喊》《華蓋集》《南腔北調集》《且介亭雜文》《集外集拾遺》等,俯拾皆為經典。其中的《傷逝》,寫到了愛情與麵包的矛盾,至今還讓伊人無言以對。魯迅嬉笑怒罵皆成文章,被喻為匕首和投槍。對舊社會進行了無情的批判,入木三分。他以雜文和冷嘲熱諷的個性吸引了社會的眼球,批判之深刻、戰鬥之執著、精神之可貴,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時代的新文化運動的革命旗手和主將,成為改造國民精神、感召未來鬥爭的民族之魂。毛澤東主席指出,魯迅的方向,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落後便被挨打的教訓是慘痛的、刻骨銘心的,是西方列強強加給中華民族的苦難記憶。魯迅在日本留學時,經常被迫觀看正在進行的發生在我國東北的日俄戰爭日本軍隊處決俘虜的影片,人們圍觀當看客不時鼓掌歡呼,讓他感到國人精神的麻木,從此開始覺悟:救身體不如救精神!他指出,身體再強壯,也不過是無聊的看客,或是戰場上無謂犧牲的炮灰。國民性的卑微在於,滿足於暫時做穩奴隸以及想做奴隸而不得的追求之中。因而棄醫從文,轉向走文學救國、重塑國民性格的道路。魯迅在《狂人日記》中發現了吃人社會的頑症,在《阿Q正傳》中挖出國人麻木無助的精神勝利痼疾,痛心疾首於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又為找不出路、讓沉睡的人們醒來受折磨而苦悶、彷徨。他苦苦等待和盼望的,卻在中國共產黨百折不撓的鬥爭洪流中找到了出路。只可惜,他因病早逝,未能等到勝利的時刻,也未能聽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歡呼。

  新文化運動主將

  在魯迅的作品裡,並不都是「吃人」的景象。鄉村、校園和家庭,都給他留下許許多多美好的人和事。他那溫馨快樂的童年,令許許多多孩童少年羨慕。有會講古山海經故事的保姆阿長,有社戲裡村裡村外的玩伴和護犢慈善的長者,有一生不忘的鄉土故友閏土和留學舊誼範愛農。而在《風箏》中,還因對弟弟的管束而後悔,擔心因此打擊幼小的心靈而影響健康人格的形成。而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卻是魯迅啟蒙的天堂。對於少年離家求學而母親依依不捨的送別的描述,魯迅向我們展示天下母親的拳拳之心。仿佛是唐詩遊子吟所言: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心草,報得三春暉。魯迅作品的機智幽默和深厚文化關懷成為那個時代枯燥業餘生活的精神潤滑劑。

  魯迅筆下的小人物,是那個年代的真實寫照。魯迅身處一個悲劇的時代,封建社會走向沒落,帝國列強弱肉強食,軍閥割據,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祝福》裡的祥林嫂,《孔乙己》裡的孔乙己,《阿Q正傳》的阿Q,《故鄉》裡的閏土,這些底層人民的命運之悲慘,正印證了做穩奴隸和想做奴隸而不得的蒙昧人民的生活、情感和思想的可悲根源。

  魯迅也不光是紙上談兵,空言革命而非身體力行,相反,他是真真切切地投身於革命的偉大戰士。他是新文化運動的主將,編刊出書從不落後於人。他更是站在反對鎮壓革命學生、革命青年的最前列。他在《記念劉和珍君》《為了忘卻的記念》中,旗幟鮮明地反對軍閥、國民黨反動派的倒行逆施,對劉和珍、柔石等給予高度評價,並引以為榮、引以為傲,寄予了革命同志的情誼。在上海,魯迅還發起成立了中國左翼作家聯盟,走上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文藝道路,與之緊密合作的有茅盾、馮雪峰、周揚、田漢等,這些作家在新中國成立後還活躍在文壇上。在廣州,他甚至因未能營救被國民黨反動派關押的革命學生,憤然辭去中山大學的教職。當紅軍長徵勝利達到陝北之後,1936年3月,魯迅與茅盾一起署名致電中央:在你們身上,寄託著人類和中國的將來。

  鬱達夫在魯迅去世後曾指出,一個不知道尊崇偉人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可喜的是,魯迅的形象還能夠不被物慾橫流所淹沒。而最讓人們感動的,正是他那種無私無畏地與黑暗戰鬥的精神,顯示了知識分子關切社會發展、民族強大和人民命運的良知。

相關焦點

  • 年輕人你要明白,形象有多高大,影子就有多長
    同為13號新秀,同為得分後衛,希羅跟科比,有諸多共同點。科比年輕時桀驁不馴,今年的希羅,同樣無所畏懼,在東部決賽單場轟下37分,那場比賽,希羅一鳴驚人,巧合的是,他那晚穿的正好是科比的球鞋。那場比賽賽後,希羅也提到了科比的名字,並且表示,他會延續曼巴精神。跟那場比賽形成巨大反差的,是今晚的比賽。希羅手感很差,球隊輸球,而且也是巨大分差輸球,希羅表現非常慘澹。
  • 魯迅究竟有沒有偷看弟媳洗澡?魯迅兄弟為何反目
    1919年的時候,魯迅賣掉了紹興祖宅,舉家遷到北平,關於搬家的事宜,在魯迅先生《故鄉》這篇文章中可以看到一些影子。魯迅日記裡也對搬家有著詳細的記載。為了搬家,魯迅四處忙著找房子,到了7月23日,定下來購買西直門內公用庫八道灣十一號一家羅姓的房屋。  一切忙完之後,到了11月21日,魯迅才和周作人一家搬進新居。
  • 魯迅:至善至美的東西是不存在的
    魯迅提出了一個疑問:如果有一天真的到了黃金世界,還有沒有黑暗?魯迅回答說,有,不但有,還會有新的死亡。為什麼呢?魯迅講了一個非常簡單的道理,他說人總是這樣的:曾經闊氣的人想復古,正在闊氣的人想維持現狀,還沒有闊氣的人想革命;過去如此,現在如此,永遠如此。
  • 夜讀《魯迅論文藝》記:當代時空中的魯迅,顯得那樣孤獨
    相對講,這本書收錄的魯迅相關文藝的論述比較全,雖然從選擇標準上多少有一些"文革"的影子。從這些文章和論述看,在文藝上魯迅是一個「雜食者",尤其對美術繪畫的涉獵更是讓當代的作家們也無法與之相比。走下神壇的魯迅,擺上了文人的書桌。當代時空中的魯迅,顯得那樣孤獨。
  • 魯迅:藤野先生,我永志難忘!藤野:魯迅是誰?哦,那個中等生
    魯迅先生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作家,在世界文壇都享有很高的聲譽。作為民國文壇最傑出的大文豪,魯迅先生同樣是一個尊師重教之人。他的一生當中,有三位老師對他產生了重要影響,直到他去世之前,仍舊對這幾位影響了他一生的老師念念不忘。
  • 夜讀|在魯迅與木心之間
    後來木心作品在他的努力下有了大陸的版本,看後很覺得老道、精緻,才知道陳丹青喜歡這位老人的原因。他的辭章裡不僅有魯迅的影子,木心的修辭之念也偶有閃動。這是他背後的資源,他的行文何以那麼有底氣,我似乎也明白了一二。在魯迅與木心之間,有著文學史與美術史敏感的神經,一旦觸碰,便會激活許多隱秘的話題。陳丹青喜歡這兩人,可能是感到了歷史之影的纏繞。
  • 「魯迅」筆名有何寓意?好友許壽裳詢問,魯迅回答原因有三
    同年,魯迅改號豫才,別號有弧盂、戎馬書生、戛劍生、會稽山下平民等。1918年5月,魯迅先生以「魯迅」為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短篇小說——《狂人日記》,「魯迅」遂成為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魯迅有一個終身摯友許壽裳,兩人不僅同鄉(同為浙江紹興人),又同在東京弘文學院學習,並於1908年,一起加入革命團體光復會。回國後,兩人也是在教育部、北京女師大、中山大學等學院共進退的同事。
  • 把魯迅唱進Rap,這很北大
    送走訪客,整頓紙筆,魯迅開始寫的,就是這篇《秋夜》。文中有兩棵直刺向天空中那輪滿月的棗樹(「夜」和「棗樹」也被解讀為兩種對立的勢力),所處的位置,便是魯迅終於搬出與弟弟周作人同住的寓所,遴選、裝修,最終住進的自己的新院子。因此,在《秋夜》裡出現的花鳥蟲,多是魯迅作品不多見的完全寫實。
  • 魯迅:一往無前,也瞻前顧後
    我寫關於魯迅的書,雖然是個人的事,但只要它有一個讀者,就不能說沒有一點影響。那麼,倘若如此,我自然希望讀者通過我的書,能生出閱讀魯迅原著的想望,這也就夠了。,其門下的孔先生與餘先生卻帶有兩種不同的鮮明色彩,或者說是傾向,這是否也說明當下的教育對魯迅精神的傳承是有問題的?
  • 白蟻的壽命有多長?
    知識就是信仰藍風有害生物防治機構前言白蟻屬節肢動物門昆蟲綱等翅目昆蟲,在地球上起碼已存在一億多年了,雖然叫白蟻或「白螞蟻」,但根本不屬於螞蟻類,最近的親緣是蟑螂,全世界已知白蟻種類有3000種左右,我國已知有522種,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白蟻的壽命有多長吧
  • 魯迅長孫周令飛:年過60歲仍以宣傳魯迅賺錢,業界人士:啃得好!
    但是有一個人的啃老行為雖然也是備受爭議,卻有他獨特的存在意義。這個人就是魯迅先生的長孫周令飛。 其實周令飛並沒有見過自己的祖父,因為在他很小的時候,魯迅先生就已經故去了。周令飛的一生可以說充滿了傳奇色彩,經歷頗多,在他中年的時候,周令飛開始了研究魯迅,宣傳魯迅之路。
  • 漸漸的,我們都活成了魯迅筆下的阿Q
    魯迅先生的偉大,在于震聾發聵的筆鋒,即在於思想的深刻,也在於文筆的凝練;在於在他筆下的那些可有可無、可憎可鄙、冷清麻木、瑣碎悲戚的每一個小人物身上,都能看到我們自己的影子。人到中年最大的悲哀就是讀懂了魯迅,才讀懂了人生!莫言先生曾說,自己所有的作品都比不上《阿Q正傳》。
  • 上海一公園魚王被人釣走,生長多年一米多長,網友質疑:不放生?
    城市公園的景觀湖裡,一般都有園區投放的生態魚,偶爾也會有市民休閒垂釣。
  • 魯迅有個非常漂亮的曾孫女!
    周璟馨         周璟馨,1985年出生,身材苗條,亭亭玉立,清新時尚,喜歡蔡依林,追求時尚靚麗。           周璟馨在電視中做節目     高中二年級時,為了陪伴爺爺奶奶,周璟馨被父母從臺灣送到北京。爺爺周海嬰為她選擇了離家很近的魯迅中學。
  • 《外來媳婦本地郎》番薯昌飾演者,因崇拜魯迅而改名為魯牛
    在過去的20年裡,有一部作品可以稱得上是國內紀錄保持者,而且想要超越這部作品的可能性為零。為什麼這麼說呢?該作品有兩大記錄,是國產劇無法打破的。一是它的集數,從以前一部連續劇二、三十集,到現在的七、八十集,追一部劇的話起碼花個幾天時間。然而這部作品有4000多集,試想一下,從頭看到尾的話需要多長時間。
  • 太宰治眼中的魯迅,是一個怎樣的人?
    恰在那之前,完全出乎我預料,竹內好先生把他剛剛出版的、像秋霜一樣冷峻的名著《魯迅》惠寄給了我。我與竹內先生連一次面都沒有見過。但是,拜讀竹內先生偶爾在雜誌上發表的有關中國文學的論文,做些「這很好」之類的評價,不知天高地厚,暗暗視他為很有希望的人。那本書的跋記載著這位支那文學的俊才似乎是從前就愛讀我那不高明的小說這一讓我感到意外的事實,我感到惶恐和臉紅。
  • 王朔:魯迅到底有什麼思想?
    我和一幹聽眾大笑,當時我剛被304醫院一隻三條腿的狗追過,嚇得不輕,這句話對我的心理有大撫慰。有那麼幾周,我們上下學,誰走在後面,前面的人就會回頭笑罵:呸!你這勢利的狗。第一本魯迅的書就是這孩子借給我看的,不是《野草》便是《熱風》或是另一本,上面有罵狗這一段。我一向有一特異功能,無論什麼書,拿來一翻,必先翻出涉嫌黃色那一段。
  • 文學大師魯迅先生的作品你還喜歡嗎
    這 就是魯迅精神生動的寫照。在中學的時候經常讀到魯迅的散文和小說。他的那些生動故事,剛毅,幽默,且生動的語句,總是令人久久難忘。無論你走到哪裡,無論你生活了多久,也無論你經歷了多少人情世故。有幾個形象總是浮在你的眼前;祥林嫂的可憐悲切,阿Q的精神勝利法,迂腐,善良的孔乙己,童年趣味悠然的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無不讓人記憶猶新。
  • 魯迅親自題字的「廈門大學」牌匾,為何四字錯了倆?其實別有深意
    這句耳熟能詳的話是為了紀念我國偉大的革命家魯迅先生。那黑暗的年代,魯迅先生的文字激勵著一大批青年前赴後繼地投身於祖國的建設事業。魯迅先生的文字總是鬥志昂揚,激勵著我們去反抗這個陰暗的世界。甚至偉人也評價他說:「魯迅的走向,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走向,是新生活的走向」。
  • 把16篇魯迅寫成了一首歌,網友:太北大了!
    國人對於魯迅的文章是絕不陌生的而當校園說唱碰上「硬核」魯迅會產生什麼樣的火花?Verse1昏沉的夜 燈火溫吞地滅我昏沉的夢裡 故事拉開畫卷鮮花和雲朵在水影裡升騰搖曳我坐在小船 岸邊是村人和月好的故事都融化在水裡了昏沉的夜裡我猛然睡醒了脫離了軀幹 我是你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