漸漸的,我們都活成了魯迅筆下的阿Q

2021-01-18 沙海孤駝

魯迅先生的偉大,在于震聾發聵的筆鋒,即在於思想的深刻,也在於文筆的凝練;在於在他筆下的那些可有可無、可憎可鄙、冷清麻木、瑣碎悲戚的每一個小人物身上,都能看到我們自己的影子。人到中年最大的悲哀就是讀懂了魯迅,才讀懂了人生!

莫言先生曾說,自己所有的作品都比不上《阿Q正傳》。這是魯迅於1921年創作的中篇諷刺小說,旨在揭露舊社會黑暗、腐敗的社會特徵,批判生活在那個社會的人們愚昧、麻木、懦弱的國民劣根性。

阿Q是魯迅先生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中的主人公。阿Q是一名自尊自大,自輕自賤,自欺欺人,欺軟怕硬又極其卑微的貧苦農民,受盡剝削壓迫的反動封建文化、封建精神、醜陋的自我麻醉甘於受奴役的卑賤心態。他原以為革命就是造反,痛恨它,但當看到統治者在革命面前驚慌失措時,便要求參加革命,最終阿Q被殺。

阿Q很窮,窮到只能住在土谷祠裡,窮到甚至連姓也沒有,他是當時社會中的弱者,對於別人的譏諷、欺侮,沒有絲毫的反抗能力,每次受到欺負之後都會用自我解嘲的方式,來釋放自己內心的憤懣與不滿,是一種無可奈何的解壓方式。如果不是要求參加革命,被抓進縣裡槍斃,就以阿Q的自我安慰的精神勝利法,估計能活到百歲,壽終正寢。

他之所以能活著,是因為他能想像或者誇耀自己的過往,以此來解脫現實中的苦惱。一沒錢二沒地位,但是阿Q說我的祖宗比你有錢,見識比你高,就連自己頭上的癩瘡疤也是「高尚」、「光榮」、「並非平常」,別人也不配有的說辭平復內心的矛盾,一窮二白雙手空空的阿Q,活得所向披靡戰無不勝,「得意了許多年」;他也能用虛無的未來,慰籍眼下的窘迫,並且還能以這種方法獲得心理得滿足感,這種精神勝利法讓他活成可哀的笑話。

魯迅先生選「Q」作為主人公的名字,可以說是別有用心也別具匠心。Q仿佛一張圓圓的臉,沒有五官,只有腦後那一根愚昧的辮子,然後運用漫畫式的筆鋒,刻畫出阿Q這一個小人物形象,並賦予他可笑荒謬的人生。

魯迅先生說:「中國人不敢正視各方面,用瞞和騙,造出奇妙的逃路,而自以為正路。在這路上,就證明著國民性的怯弱 ,懶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地滿足著,即一天一天地墮落著,但卻又覺得日見其光榮。」

阿Q質樸、愚昧又囂張狂妄;自尊、自大又自輕自賤;率直、任性又正統衛道;爭強好勝又屈辱服從;憎惡權勢又趨炎附勢;狹隘保守又盲目趨時;排斥異端又嚮往革命;敏感禁忌又麻木健忘;蠻橫霸道又怯懦悲切;不安現狀又安於現狀。

阿Q「精神勝利法」作為一種普遍的精神現象,越是具有強大的自尊心,越離不開阿Q「精神勝利法」。這種自我宣洩的方式對他人和社會基本不構成任何的危害。而現今社會的羨慕嫉妒恨,並不完全是弱勢群體對於強勢集團的不滿。

精神世界的產生如果不源於物質,那精神就是建築在沙石上的塔,越高也就倒塌的越快。阿Q縱使不明白這個道理,但是他能清楚的感受到這個事實,沒有錢,就像泰山壓卵似的壓碎了他的精神勝利。

魯迅的偉大就是看透了眾生。眾生的秉性卑劣本就如此,人人不得以免俗。一旦被生活的不幸擊中,缺乏文化知識的人,更大機率產生各種奇怪人格的典型;有文化的人也會產生一些更奇葩的人格。人有一撇一捺,所以「懂」的人就有兩種選擇,難得糊塗與痛苦掙扎。從黑白分明到難得糊塗,有多少人,活成了可悲可嘆的阿Q。

阿Q原本是自以為高人一等的,他有他的驕傲和自尊。因為時時刻刻地受著周圍人們的剝削和壓迫,因而喪失了自信,成為了一個精神世界中的精神勝利者,並創造了一套偉大而可笑的精神勝利法。這個悲情的小人物和精神勝利法,跨越一個世紀讓人們漸漸意識到,不學會、不掌握、不應用這種精神勝利法,是根本無法在社會中立足的。

魯迅先生說:「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裡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後如竟沒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年少時讀魯迅,看到的是一種怒其不爭,如今,懂得的是哀其不幸。人生苦短,做人不必苛求,處事不要糾結,心中存一點阿Q精神,惟願我們都能找到我們的初衷和信仰,或許更容易品嘗人生有味是清歡。事實上,我們每個人心中,都住著一位阿Q。從阿Q身上也能看到我們自己的影子,或多或少,現實如此所有人都無法倖免抽身。

「如果天空總是黑暗的,那就摸黑生存如果發出聲音是危險的,那就保持沉默如果自覺無力發光,那就蜷伏於牆角。但不要習慣了黑暗就為黑暗辯護也不要為自己的苟且而得意不要嘲諷那些比自己更勇敢的人們。我們可以卑微如塵土,但不可扭曲如蛆蟲。」

相關焦點

  • 成年人最大的悲哀,就是突然發現自己成了魯迅筆下的人物
    就一些人這樣認為:成年人最大的悲哀,莫過於突然發現自己活成了魯迅筆下的那些人物。這聽起來讓人好奇又有點悲傷的話又是什麼意思呢?  提到魯迅,所有都不陌生,因為他可是高中語文課本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人物。他是現代中國的民族魂,他的精神深刻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現代知識分子。主席曾這樣評價魯迅:「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絲毫沒有奴顏和媚骨。
  • 魯迅三兄弟筆下的「長媽媽」
    後來才知道,是魯迅家以前有個女傭人身材高大,人稱「阿長」。後來,「長媽媽」補了缺,人們還是習慣上稱她為「阿長」或「長媽媽」。 長媽媽四十歲左右來到魯迅家做傭人,在魯迅家工作十幾年,見證了魯迅三兄弟的成長,在魯迅三兄弟筆下,都寫過這位「長媽媽」。
  • 魯迅|阿Q正傳全文
    但一面要做,一面又往回想,這足見我不是一個「立言」的人,因為從來不朽之筆,須傳不朽之人,於是人以文傳,文以人傳——究竟誰靠誰傳,漸漸的不甚瞭然起來,而終於歸接到傳阿Q,仿佛思想裡有鬼似的。然而要做這一篇速朽的文章,才下筆,便感到萬分的困難了。第一是文章的名目。孔子曰,「名不正則言不順」。這原是應該極注意的。傳的名目很繁多:列傳,自傳,內傳,外傳,別傳,家傳,小傳……,而可惜都不合。
  • 《八佰》最感人的不是小人物的犧牲,而是活在魯迅筆下的人性覺醒
    而見證這群怯懦的雜牌軍蛻變成忠烈義士的是隔岸看熱鬧、做報導、開設賭局的麻木民眾。蘇州河之隔,北岸戰火焚身,南岸卻歌舞昇平,這就是當時中國的割裂狀態。讓人不禁聯想魯迅《而已集·小雜感》中寫道:「樓下一個男人病得要死,那間隔壁的一家唱著留聲機,對面是弄孩子。樓上有兩人狂笑;還有打牌聲。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著她死去的母親。
  • 細品魯迅先生,感受人世百態,先生筆下這些人物你都了解嗎
    我們上一次說到了魯迅先生筆下的孔乙己、祥林嫂、華老栓的人物形象,今天我們接著說一說魯迅先生筆下其他人物的形象。一、長媽媽長媽媽在魯迅先生的諸多作品中都有出現,但是這個人物是選自《朝花夕拾》的,我們今天用《阿長與《山海經》》來具體分析,因為這部作品是魯迅先生專門記錄他和長媽媽的故事的。我們要知道長媽媽是魯迅先生童年時期的保姆,魯迅先生與她有非常多的回憶,長媽媽經常叫魯迅先生「迅哥兒」。長媽媽非常迷信。
  • 《朝花夕拾》:我們和魯迅筆下的眾多小人物一樣,都有苦惱和挫折
    我第一次知道魯迅的時候,大概是在初中的時候,但真正的去閱讀他的作品的時候已經是高中了。他的許多作品像《狂人日記》《阿Q正傳》等作品也都一一讀過,也留下了許多深刻的印象。尤其是《朝花夕拾》這部散文集,它裡面的許多篇章,也是我們讀了又讀的佳作。
  • 中年人的悲哀:是看懂了魯迅筆下的阿Q,證明已被社會毒打
    少時不懂魯迅筆下的阿Q,只覺得阿Q可笑,有趣,愚昧小人物。
  • 再讀魯迅的《祝福》:沒有「邊界感」的人,最後都活成了祥林嫂
    起初,聽的人還會陪出幾滴眼淚來,後來聽得多了,大家就都繞道而行了,至此之後的祥林嫂就成了被全鎮「嫌棄」的人。人們總是喜歡通過強迫別人,來「分享」自己的生活和情緒。但卻從來沒有考慮過,你的生活經歷或是喜怒哀樂,對別人來說都是無足輕重,甚至毫無意義的。其實,祥林嫂把自己的苦難,說給別人聽,無非就是想渴望得到別人的認同,認同自己真的很慘。然後,便可以心安理得地活在悲傷裡。
  • 為何莫言會說,他願意全部的作品,換魯迅的一篇《阿Q正傳》
    莫言說過:「我願意用我全部的作品換魯迅的一篇小說,換他一個《阿Q正傳》。如果我能寫出一部類似於《阿Q正傳》那樣在中國文學史上有地位的小說,那我願意把我所有的小說都不要了。」作者還用詞語的創新來製造喜劇效果,如他筆下的「淺閨」,讀到後面才知道這是和「深閨」相對應的一個新詞彙:這阿Q的大名忽又傳遍了未莊的閨中。雖然未莊只有錢趙兩姓是大屋,此外十之九都是淺閨,但閨中究竟是閨中,所以也算得一件神異。
  • 韋小寶:金庸筆下一位「阿Q式」的男主角
    金庸先生曾說過,他在創作韋小寶這個形象時,會不時地想到魯迅筆下的阿Q。阿Q有一個別名是阿桂,韋小寶在小說中偽裝的另一個名字就叫做桂公公。雖然兩個人的年代不同,結局也不同,但是在兩個人的性格中,我們都能夠看到,那種人性弱點裡固有的「精神勝利法」。從人性的本質上而言,每個人剛出生不久,開始有意識的時候,總會認為自己是獨一無二的。
  • 世道變壞,從「好人沒好報」開始:我們大多人,都活成了祥林嫂
    其他人,其實都巴不得你越過越糟糕。 說到這裡,其實就想到了魯迅先生筆下的「祥林嫂」。她辛勞了一輩子,可還是被人欺負了一輩子,最後的歸宿,竟然是黑夜雪天中的孤獨死去。 難怪魯迅先生坦言,歷史的每一頁,都寫著「吃人」二字。社會,也許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相反,它就是一潭深水,不是任何人都能涉足其中的。
  • 魯迅作品|阿Q正傳
    《阿Q正傳》是魯迅創作的中篇小說,創作於1921年12月,最初發表於北京《晨報副刊》,後收入小說集
  • 專家呼籲:少不讀魯迅,教材中魯迅作品大撤退,滑稽理由讓人心痛
    如果品讀魯迅的作品,僅僅看到他筆下人物調戲尼姑、長毛讓婦女們脫褲子、鋼叉傷害了小動物……這倒是閱讀者的悲哀了。時代在變,學生們的教材應該得到更新,以把最符合當代時局的價值觀傳遞給莘莘學子,但曾幾何時,移除經典的理由漸漸變得無比荒謬了?
  • 對阿Q我們「怒其不爭」,試問他的境遇如若換了我們,還能活嗎?
    作為人,我們定然不是時時都能睜開審美的眼睛,但同一雙眼睛要死死盯著功利。人的痛苦也正是根源於此,生命活動的軌跡永遠也擺脫不開欲望的驅使,自始至終都在「得到」與「無法得到」之間徘徊。除了與自我的矛盾,還有與自我以外的衝突,在「我」與其他人之間的關係網中,所有人時刻都在相互裹挾,相互轄制,越是掙扎,越是覺得窒息。
  • 「著作品讀」「我都說了些啥呀?」——魯迅
    魯迅,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 、中國翻譯文學的開拓者 、中國現代思想解放先驅,他的文學作品非常值得我們去品讀和學習。來吧,讓我們看看魯迅作品中的經典內容。說話到有人厭惡,比毫無動靜來,還是一種幸福。——《兩地書之廿九》一九二五年"許多歷史的教訓,都是用極大的犧牲換來的。譬如吃東西吧,某種是毒物不能吃,我們好象全慣了,很平常了。不過,還一定是以前有多少人吃死了,才知的。所以我想,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誰敢去吃它呢?螃蟹有人吃,蜘蛛一定也有人吃過,不過不好吃,所以後人不吃了,像這種人我們當極端感謝的。"
  • 魯迅保姆「長媽媽」:熱心而愚昧,撫育魯迅兄弟,看戲時急病去世
    後來才知道,是魯迅家以前有個女傭人身材高大,人稱「阿長」。後來,「長媽媽」補了缺,人們還是習慣上稱她為「阿長」或「長媽媽」。長媽媽四十歲左右來到魯迅家做傭人,在魯迅家工作十幾年,見證了魯迅三兄弟的成長,在魯迅三兄弟筆下,都寫過這位「長媽媽」。魯迅筆下的「長媽媽」魯迅小時候養了只「隱鼠」,爬上爬下的,很好玩兒。
  • 魯迅筆下的「猹」重出江湖,網友調侃:閏土涉嫌違法捕殺野生動物
    魯迅作為中國一代文豪,棄醫從文,用文筆拯救國人的靈魂。給我們留下了無數的經典之作,其中《少年閏土》這篇文章相信很多人都有非常深刻的影響,在這篇文章中魯迅描述了少年的閏土在天地間捕殺一種叫做「猹」的動物,這種動物在現代已經很少見了,而最近魯迅筆下的猹有重出江湖了。
  • 魯迅:一往無前,也瞻前顧後
    於是,在過去的數十年中,視魯迅為「師長」的林賢治筆下的「一個人的魯迅」為人所知。林賢治筆下的魯迅,是一個叛逆者、舉火把的人、鄉土詩人、守夜者、真的知識分子,是「一個從無愛的人間走來的人,一個向墳的過客,一個背負了巨大的虛無,卻執著地挑戰死亡的人」。
  • 魯迅先生的後人,兒子不負眾望,侄孫是一個明星,我們都認識
    例如我們的魯迅先生,魯迅先生筆下有很多完美的人物形象,像阿Q、祥林嫂、閏土等,儼然已經成為我國文學史上經典的人物形象。記得當時在課本上看到閏土時,還被其特殊的氣質給吸引了,最讓我深刻的就是,那拿著叉子,在月光下捕猹的形象。雖說已經過去幾十年了,但是其文章現在看來還是不過時,可見魯迅先生的文章是寫得多麼的好。
  • 木刻家筆下的魯迅與莎士比亞,央美呈現劉峴「啄木人生」
    木刻家筆下的魯迅與莎士比亞,央美呈現劉峴「啄木人生」 澎湃新聞記者 高丹 2019-09-22 09:42 來源: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