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與魯迅做朋友?斷髮、文鬥、為英雄入殮,許壽裳:我們同去

2020-12-24 騰訊網

魯迅把許壽裳視為自己35年的摯友,許壽裳也稱魯迅為平生諍友。

但這倆人在思想上是很不同的,這導致了他們在個性上的差異。他們常常在侃侃物談時見解各異,於是互相繃起面孔沉默著,奇怪的是在稍稍沉默以後又會歡快地交談起來。

魯迅曾說:

「季茀(許壽裳)他們對於我的行動,儘管未必一起去做,但總是無條件地承認我所做的都對。」

這種在友誼上的互相堅守信賴,促使他們在政治上能同舟共濟,生活中風雨與共,推誠相見,心心相印。

他們之間「無患得患失之心,惟大義凜然是見」。這種「求之古人,亦不多遇」的堅實感情基礎,使他們結成了生死不渝的至交好友。

01

1902年,魯迅與許壽裳相繼東渡日本,進東京弘文館學習,魯迅在江南班,許壽裳在浙江班。

到東京的頭一天,許壽裳就毅然剪去了辮子。魯迅也是江南班第一個剪掉辮子的人,他還特地拍了一張「斷髮照」送給許壽裳,照片背面題有一首充滿愛國激情的七言絕句:

「靈臺無計逃神矢,風雨如磐暗故園。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

不約而同的斷髮舉動,就是他們35年戰鬥友誼的開端。

此後,他們一起赴會館,跑書店,往集會,聽講演,一起讀背嚴復譯述的《天演論》,一起探討中國國民性的問題,一起參加反清革命組織光復會,一起尋求救國救民的道路。

「血存軒轅」的政治抱負,使他們的赤子之心在異域緊緊地聯結在一起。

1909年,魯迅與許壽裳相繼回國,一同執教於杭州浙江兩級師範學堂。在驅逐學校監督頑固派夏震武的「木瓜之役」中,他同仇敵愾,團結全校進步教員向浙江省提學使提出集體辭呈,並搬出校外,以示決絕,最後迫使夏震武辭職。

在歸國後與封建勢力首次短兵相接的交鋒中,魯迅與許壽裳並肩戰鬥,志亦彌堅。

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魯迅與許壽裳懷著對辛亥革命的熱切希望,又同就職於教育部。魯迅省興奮地說過:

「說起民元的事來,那時確是光明得多,當時我也在南京教育部,覺得中國將來很有希望。」

他們白天則同桌辦公,晚上則聯床共話,共同協助教育總長蔡元培改革教育,推行「新學」。

不久,辛亥革命成果為袁世凱竊取,面對「狐狸方去穴,桃偶已登場」的動蕩不安的時局,他們迎著復闢的逆流,一起反對袁世凱稱帝,一起重新探索拯救危亡祖國的新道路。

1925年初,國立北京女子師範大學學生為驅逐校長楊蔭榆,爆發了轟轟烈烈、曠日持久的女師大風潮。魯迅與馬裕藻、沈尹默等六位教授,聯名在《京報》發表《對於北京女子師範大學風潮的宣言》。

魯迅的這一行動,激怒了總長章士釗,他呈請段祺瑞執政府,免除魯迅教育部的職務,企圖迫使魯迅就範。

許壽裳聞之怒不可遏,他與齊壽山在《京報》聯名發表《反對章士釗宣言》,聲言「章士釗一日不去,即一日不到部」,不顧面臨失業的困境,誓與魯迅同進退,共患難。

接著女師大被北洋政府強行解散,學生們沒有屈服於淫威,便在宗帽胡同自賃校舍,重新開學。魯迅出席了開學典禮,他熱情鼓勵學生們說:

「我相信被壓迫的決不致滅亡,但看今天有許多同學教員來賓,可知壓力是壓不到人的。」

並宣布自己義務授課,主動提出將課時增加一倍。

許壽裳在失業後經濟困窘的境遇中,為響應好友行動,身兼校長、教務長兩職,又親為學生講授兒童心理學,集校務、教課於一身,不受分文,不辭勞苦。

在這場艱險的鬥爭中,魯迅與許壽裳大義凜然,攜手並進,誓作受迫害的進步學生的堅強後盾,使他們的友誼迸發出更加奪目的光輝。

02

1926年,震驚國人的「三一八」慘案發生後,魯迅激憤之情久久不能平靜,他稱這是「民國以來最黑暗的一天」,並接連奮筆撰寫了《「死地」》、《可慘與可笑》、《記念劉和珍君》、《空談》等匕首似的雜文,讚揚中國女子的「驚心動魄的偉大」,聲討北洋軍閥和幫閒文人的兇殘和卑劣。

但同時他又總結了這次大流血的歷史教訓:

「懇切地希望:『請願』的事,從此可以停止了」,「為中國計,覺悟的青年應該不肯輕死了。」

這些情文並茂,感人最烈的偉大的抒情文,激起了許壽裳對當局的萬丈怒火和對為國捐軀的死難學生的痛悼之情。他為死難學生料理喪事,甚至十餘天夜不成寐,只要「眼睛一閉,這場地獄便出現」。

不久,魯迅與許壽裳同被列入段祺瑞執政府密令通緝的黑名單,被迫避居東交民巷的德國醫院。此後因政治環境的日趨險惡,他們就先後離京南下。

1927年初,魯迅和許壽裳在廣州又復聚首,共事於中山大學。他們先共居校內大鐘樓,後移居校外白雲樓,朝夕相處,相見忻然,追憶逝去的戰鬥歲月。

但廣州的革命營壘內部潛伏的嚴重危機,又使他們對中國的前途憂心忡忡。

可怕的預感果真來臨了,這年4月12日,當局在上海發動了反革命政變,將無數的革命者推入血泊。

時隔三天,「四一五」的腥風血雨又瀰漫廣州,一時間,大批革命群眾被綁架,受酷刑,遭屠殺,血流珠江。

當天下午,魯迅出席並主持各系科主任緊急會議,竭力營救被捕學生,但無結果,回歸白雲樓,魯迅不發一語,不進晚餐,悲憤之情已達頂點。

不久,為抗議當局的暴行,魯迅憤然辭去中大一切教職,卻被連續三次退回聘書。

許壽裳深為摯友的正義行動所感染,再次不顧失業的威脅,與魯迅一道辭職。

廣州一別,他倆便各奔東西。

許壽裳為生活奔波於南京和北京,魯迅定居上海,開始他後期光輝戰鬥的十年。

他倆雖然不能像以前那樣朝夕相處,但許壽裳每次南返探親,途經上海,必定去魯迅寓所往訪。

當時魯迅身處白色恐怖之中,又遭通緝,處境十分艱險,心情多有創傷,但在許壽裳同情、正義的共鳴下,常常得到熱情的支持和莫大的安慰。

1933年6月,民權保障同盟總幹事楊杏佛遭特務暗殺,報界盛傳魯迅也將不免,但魯迅並不畏懼,仍決定參加楊杏佛的入殮儀式。

這天許壽裳正好在魯迅家裡,他說:

「那麼我們同去。」

他們冒著大雨,一同奔趕會場。事後,魯迅感慨地說:「這種時候就看出人來了。」批評「語堂太小心了」,讚揚「季是去的」,並為自己有許壽裳這樣一位難得的生死不渝的好友感到自豪。

魯迅與許壽裳不僅在政治上能密切合作,肝膽相照,而且在日常瑣事上也能親密相處,情同手足。

魯迅與許壽裳都酷愛書籍。東渡日本時,因經濟拮据,他們相約,彼此買書不重複,相互借閱。回國以後,他們代為購書,墊付書款,從不斤斤計較。

魯迅回國後,曾要在日本留學的二弟周作人為許壽裳代購之書,書款均由魯迅按月匯寄。

當時,魯迅正在故鄉紹興府中學堂任教,收入微薄,常常入不敷出,有時不得不變賣家中剩餘田產。在經濟如此困窘的情況下,魯迅仍為許壽裳代付書款,一再表示「此款今可不必見還……力尚能及,可不必寄與也。」

許壽裳為人忠厚,常以寬厚仁慈之心度人,時人戲稱他為「白頭嬰兒」,因而常被偽善者的假象所蒙蔽而吃虧。魯迅批評他「人甚老實,但他對於人之賢不肖,卻不甚瞭然」,並時時為之操心。

蔡元培的從弟蔡谷青渾名「俅男」,曾與許壽裳友善。但此人好善揚人短,魯迅擔心許壽裳上當吃虧,接連去信忠告。

1934年,許壽裳任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院長,重用之人,有「將來翻臉不相識之敵人」,魯迅為老友前途擔憂,批評他「人甚誠實,而缺機變」,規勸他要警惕偽裝進步的人,萬不可輕易委以重任。

事雖瑣屑,卻感人至深。

03

1918年初夏,許壽裳的夫人沈氏在南昌病故,魯迅即致函唁:

「夫人逝去,孺子良為可念……人有恆言:『婦人弱也,而為母則強。』僕為一轉曰:『孺子弱也,而失母則強。』此意久不語人,知君能解此意,故敢言之矣。」

老友之間,一反普通弔唁之類的客套話,而是直秉誠意,言辭深刻。

1936年,魯迅不幸逝世後,許壽裳聞之失聲痛哭,悲痛之情「有逾尋常,心輒尚沈不定」。

時因公務在身,不能去滬為魯迅執拂送殯,即給許廣平發去唁電:

「豫才兄逝世,青年失其導師,民族喪其鬥士,萬分哀痛,豈僅為私,尚望善視遺孤,勉承先志。」

1937年1月,許壽裳假期南歸,途經上海,特地去萬國公墓魯迅墓地敬獻花圈,以申哀弔。歸途吟成《哭魯迅墓》詩一首:

「身後萬民同涕,生前孤劍獨衝鋒。丹心浩氣終黃土,長夜憑誰叩曉鍾。」

感情至深,催人淚下,表達了對生死不渝的摯友的痛悼之情。

為籌備出版《魯迅全集》,許壽裳四處奔走, 他還多方募集「魯迅紀念文學獎金」,積極籌建「魯迅先生紀念委員會」,來悼念這位中國新文學的偉大奠基者。

抗戰勝利後,許壽裳到了臺灣,從事臺灣文化的復歸和重建工作,並且在臺灣大力宣傳魯迅,這也為他惹來殺身之禍。

1948年2月18日,許壽裳在臺灣被害,享年66歲。

他為宣傳魯迅而殉難,死得光榮;他為追求真理而獻身,死得壯烈。他與魯迅在長期並肩戰鬥中孕育起來的生死不渝的友誼,為後世傳為佳話。

相關焦點

  • 「魯迅」筆名有何寓意?好友許壽裳詢問,魯迅回答原因有三
    魯迅原名周樟壽,1898年,18歲的魯迅考入南京水師學堂,他的一個本家叔祖為他改名為周樹人,取「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之意。民國元年(1912年),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於南京,魯迅應教育總長蔡元培之邀,任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第一科科長。八月任命為教育部僉事。
  • 魯迅差點寫成長篇小說《楊貴妃》,認為玄宗殺了楊貴妃而不是脅迫
    魯迅當年很喜歡唐文化,差一點就寫了長篇小說《楊貴妃》!只可惜我們今天無緣看到。1924年魯迅受邀到西安講學,暢遊西安並收集各種資料,當時魯迅就為寫長篇小說《楊貴妃》做打算。但後來魯迅並沒有實現他的計劃,這是令人感到十分遺憾的事。
  • 魯迅早期思想受到了誰的影響?
    在人們的印象中,魯迅是一個激憤如火、怒目冷峻的人物。當然,我們要認識到,一個人的成長離不開社會的影響,而正是當時出現的社會思潮塑造了魯迅的思想,一些人物影響了魯迅的性格,同時也成就了他的不朽文章。(二)那麼,早期的魯迅受到了中外哪些人思想的影響?魯迅出身於舊式家庭,深受傳統文化薰陶,對舊學問有相當的造詣。
  • 漫讀電臺丨讀者漫談《魯迅傳》
    魯迅學醫時期的軼事,像水戶下車去訪朱舜水的遺蹟呀,火車上讓坐給老婦人,弄得後來口渴想買茶而無錢呀,記得我已經發表過,無須再贅。現在忽然記起一件和我有關的故事來了。一九O五年春,我在東京高師學校讀完了預科,趁這櫻花假期,便和錢均夫二人同往箱根溫泉,打算小住十天,做點譯書的工作。路上偏遇到大雨,瀑布高高地飛著,雲被忽然來裹住了,景色實在出奇。
  • 魯迅如何設計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國徽
    宋朝蔡沈在《注尚書》中,對十二章紋作了詳細的解釋:「日、月、星辰,取其照臨也;山,取其鎮也;龍,取其變也;華蟲,雉(山雞),取其文也;宗彝,虎、蜼(一種長尾猴),取其孝也;藻,水草,取其潔也;火,取其明也;粉米,白米,取其養也;黼,若斧形,取其斷也;黻,為兩己相背,取其辨也。」 漢以後日月都作圓形, 日中飾以金烏,月中飾以蟾蜍或玉兔;星辰為三星或是北鬥七星;宗彝一般是酒杯,酒杯上飾有虎和蜼。
  • 紀念楊蔭榆:為魯迅筆下「可惡的人」申辯
    風潮的內幕我們不很明瞭,暫且不欲有所置議。不過我們覺得那宣言中所舉的校長的劣跡,大都不值一笑。至如用『欲飽私囊』的字眼,加楊氏以『莫須有』之罪,我們實在為『全國女界的最高學府』的學生不取。」(副題《楊蔭榆之宣言》)一文(因魯迅在這張剪報上批寫的文字,該文又稱《國立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校長楊蔭榆對於本校暴烈學生之感言》),向全國教育界暨各界人士發出呼籲。魯迅無情嘲笑的「學笈重洋,教鞭十稔」以及「與此曹子勃谿相向」等詞句即出自此文。楊蔭榆又形容一遍部分學生如何暴亂,並回應了問罪:       其他口舌叫囂,文字謾罵,似乎吮血能噴,含沙能射。問所開罪,不過一片空詞。
  • 魯迅|吶喊·自序
    然而我也顧不得這些事,終於到N去進了K學堂了,在這學堂裡,我才知道世上還有所謂格致[6],算學,地理,歷史,繪圖和體操。生理學並不教,但我們卻看到些木版的《全體新論》和《化學衛生論》[7]之類了。據解說,則綁著的是替俄國做了軍事上的偵探,正要被日軍砍下頭顱來示眾,而圍著的便是來賞鑑這示眾的盛舉的人們。這一學年沒有完畢,我已經到了東京了,因為從那一回以後,我便覺得醫學並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
  • 巨匠軼事丨魯迅與許廣平的蜜月旅行
    讀者可能會以為魯迅因為討厭法海,便恨烏及屋地蔑視雷峰塔及周邊美景。他真的不喜歡徜徉山水。陪同遊玩的許欽文和章廷謙都說,與魯迅交往多年,從沒有看見他這麼興奮——畢竟是蜜月旅行。但他並不願完全公開他和許廣平的關係。動身之前,他讓朋友預訂一間有三張床的房間;到了旅館,他對許欽文說:「欽文,你留在這裡。以後白天有事,你儘管做去,晚上可一定要到這裡來!」並指定許欽文睡在中間那張床上,將自己和許廣平隔開。
  • 一共180多個筆名,唯獨「魯迅」二字不朽至今,它有何特殊含義
    時間到了1923年,羽太信子開始對周氏兄弟進行挑撥,兩位兄弟也失去了和氣,魯迅隨之搬出八道灣大院。後來魯迅返回到這個地方搬東西時,還被羽太信子羞辱了一番。心中的憤怒積攢了許久,隨即以「宴之敖」的筆名發表了《俟堂專文雜集·題記》的文章。既然在這個時期用這三個字,那就一定是和弟媳有關的。有人專門也做了推解:「宴」字從「家」、從「日」、從「女」;「敖」字從「出」、從「放」。
  • 魯迅與周作人 兄弟失和的內幕
    周氏大家庭曾在北京西城的八道灣八十一號宅院裡居住。在賣掉紹興的祖宅,在北京購進新宅之後,1919年,周氏三兄弟搬進了八道灣八十一號。1920年的春節,周家三代十二人大團圓的春節過得十分溫馨,魯迅日記裡記錄了周宅的祭祖活動:「休假。舊曆除夕也。晚祭祖先。夜添菜飲酒,放花爆。」但團圓總是短暫的。
  • 魯迅筆名含義:他有180多個筆名,為何只有「魯迅」二字能不朽?
    文/藍夢島主原創文章,已開啟全網維權,抄襲必究!魯迅,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字豫才,至於我們最熟悉的「魯迅」二字,其實是他的筆名。這件事不久後東窗事發,周介孚因科舉舞弊被光緒皇帝欽定為「斬監候」,也就是我們今天說的「死緩」。為了保住周介孚的性命,周家每年都要花費大筆錢財打點,而正在此時,魯迅的父親周伯宜又身患重,家道便由此衰落。最終,周介孚實際是坐了8年牢,1901年被釋放回家,1904年去世。
  • 「我以我血薦軒轅」,魯迅的民族魂
    作者魯迅在1902年懷著滿腔愛國熱忱到日本。他一到日本,就積極投入到這一反清愛國革命活動。他毅然剪掉象徵封建傳統和種族壓迫的辮子,在一張剪掉辮子的照片背面題寫了這首詩送與好友許壽裳,以表達自己為國捐軀、矢志不移的決心。鍾敬文:「魯迅這首七絕,是他滿腔火熱的憂憤和奮鬥激情的表現。而這一句(我以我血薦軒轅)又是這種表現的噴火口。」
  • 民國第一影評人:魯迅
    看罷後,課堂上的日本學生紛紛鼓掌歡呼萬歲,唯獨魯迅沉默著,眉頭擰成了一把鎖。這段經歷,直接導致魯迅選擇了棄醫從文。事實上,魯迅和電影之間的關係還不止這麼簡單。像什麼《使女的故事》、《風中有朵雨做的雲》這種片子,要是給魯迅發個天國快遞郵過去,想必魯迅應該會回上一句二字真言:甚佳。
  • 魯迅是被日本人謀害致死的嗎?
    再聯繫到魯迅病重時,迫不及待地要搬到法租界住,甚至對我講,你尋妥看過即可,這裡邊更大有值得懷疑之處。也許魯迅有了什麼預感,但理由始終不曾透露。我為租屋還代刻了一個化名圖章。這件事距他逝世很近,由於病情發展很快,終於沒有搬成。」王元化為此書所作序文則云:「須藤醫生曾建議魯迅到日本去治療,魯迅拒絕了。日本就此知道了魯迅的態度,要謀害他是有可能的。
  • 紀念《狂人日記》百年,《魯迅影集》讀懂魯迅
    而通過諸多個瞬間,我們可以感受到一個更豐富、更立體的魯迅。影集中的照片有少部分來自魯迅自己的保存,有些是從報刊上翻拍的,還有其他各地魯迅博物館經過幾十年的搜集匯總,還有幾幅來自魯迅的家屬。在這本書被編訂成冊之前,魯迅博物館曾為這些照片辦過展覽,展出時給每一張照片附上文字解說。
  • 「我以我血薦軒轅」魯迅這首詩你可能沒讀過,但卻極其震撼人心
    說起魯迅,你會想到什麼呢?魯迅是著名文學家、思想家、民主戰士,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說起魯迅的詩你又會想到那幾句詩呢?是「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還是「渡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魯迅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
  • 魯迅也有這麼歡樂的一面
    你去問問去,誰家是一年到頭只吃烏鴉肉的炸醬麵的?」魯迅說后羿箭術太好,不僅把太陽射了下來,還把所有大動物都給射死吃了,最後沒有大獸可以射,就去射烏鴉。整天做烏鴉炸醬麵給嫦娥吃,嫦娥很生氣,就獨自奔月了。
  • 比亞茲萊、魯迅與《鑄劍》
    這幾幅畫作發表後立即引起了爭議和責難,但卻得到了出版商約翰·萊恩的賞識,萊恩邀請比亞茲萊為王爾德劇本插畫,於是就有了現在我們看到的比亞茲萊插圖本的《莎樂美》。我們知道魯迅很推崇比亞茲萊。1929年,魯迅編印了《比亞茲萊畫選》,這是1928年魯迅與柔石等人組成朝華社編印的五種版畫選集的一種。
  • 魯迅比今天的作家們都謙卑
    中學生要不要讀魯迅,都說魯迅的作品深邃以至於中學生很難理解,但魯迅作品中傳遞出的偉大理想卻是中學不可或缺的精神養料,從認識魯迅是每一個精神閃光點來愛上魯迅的作品吧。  一個好作家必須有一隻貓咪。愛倫·坡有一隻貓咪,海明威有一隻貓咪,馬克·吐溫有一隻貓咪,布羅茨基有一隻貓咪,博爾赫斯有一隻貓咪,村上春樹有一隻貓咪。
  • 魯迅和蔡元培:你是我恩人,我也要罵你
    通俗點說,年齡老則入行早,比如甲午戰爭時,蔡元培已經在提倡西學了,而魯迅(原名周樟壽)剛剛改名為周樹人,剛剛在南京開始求學之旅。 魯迅是留日學醫不成,改為習文的「海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