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和蔡元培:你是我恩人,我也要罵你

2021-01-18 騰訊網

魯迅出生於1881年,蔡元培出生於1868年,年齡相差13歲。

魯迅是浙江紹興人,蔡元培也是浙江紹興人,標標準準的老鄉。

因為相差13歲,兩人年少時的經歷大不相同。

蔡元培乃是晚清的進士(全國第三十七名),成了清朝的翰林編修。

通俗點說,年齡老則入行早,比如甲午戰爭時,蔡元培已經在提倡西學了,而魯迅(原名周樟壽)剛剛改名為周樹人,剛剛在南京開始求學之旅。

魯迅是留日學醫不成,改為習文的「海歸」。

當然,他自己說是看了一部震撼極大的電影,頓時感悟到學醫無用,改為習文:「醫學並非一件緊要的事情,如果中國人思想不能覺醒,不能改變精神,中國就沒有希望!」

理由轉折的很好,很高大上,讓後人由衷的敬佩。

但兩人有一件事,是不約而同的一致:髮妻放在一邊,然後和自己的女學生結了婚。

新時代,忘了兔子不吃窩邊草,卻記得老兔子也愛吃嫩草。

魯迅和蔡元培二人,原本是沒有交集的。

以魯迅的性格,真心的朋友可謂寥寥無幾,許壽裳算是一個。

1912年,通過許壽裳,魯迅認識了同鄉蔡元培。

當時,臨時政府剛剛在南京成立。蔡元培出任教育總長,可謂教育界的「扛把子」。

正是因為蔡元培的任命,魯迅才成了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第一科的科長。

這個科長,魯迅一當就是14年(周科長)。

1916年,蔡元培任北大校長,魯迅又被聘為北大教師(講師)。

魯迅又靠著蔡元培的關係,把自家老三周建人安排進了商務印書館。

還沒算完,魯迅在北京混不下去了(因為公開罵人被通緝),只能南下教書。

在廈門大學和廣州中山又和林語堂、顧頡剛等人鬧得不歡而散。

幸好趕上北伐勝利,魯迅急忙帶著家人到上海謀出路。

因生活所迫,情急之下再次託人向蔡元培求助。

已是國民政府大學院院長的蔡元培,在1927年大筆一揮,為魯迅送來一個不用上班就可以拿到300塊薪水的鐵飯碗:「特約著述員(又稱特約著述員)。」

當時復旦大學的教授,月薪僅是200塊。

這筆錢,魯迅一領就是4年(1927到1931年),解決了魯迅的大問題。

被魯迅罵過的郭沫若說過:「影響魯迅生活頗深的人應該首推蔡元培吧?這位有名的自由主義者(指蔡元培),對於中國文化教育界貢獻相當大,而他對魯迅始終是刮目相看的。魯迅進教育部乃至進北京教育界都是由於蔡元培的援引。一直到魯迅的病歿,蔡元培是盡了沒世不渝的友誼。」

然而,在思想上,魯迅與蔡元培早已經是南轅北轍、完全不同了。

蔡元培的理論可分為兩大部分:

教育上,他提倡教育模式要新穎,要不拘一格,思想要靈活,兼容並包,不因學術爭議而排斥,廣泛吸收各家所長。蔡元培反對呆板僵化,提倡健康教育、人格教育。

思想上,蔡元培倡導「兼容並包」。所以,在他任北大校長期間,北大成了「自由的高地」任何一種思想,無論是封建主意,還是資本主義,無論是保守,還是開放,在北大都可以自由的談論和探討,一時間,北大成了自由的沃土。

魯迅的理論,簡言之:一個字「左」,兩個字「很左」,三個字「特別左」。

左到在當時幾乎沒朋友,只有年輕的崇拜者。

魯迅和蔡元培正式「分道而馳」應該是1926年,蔡元培成了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之後。

當時自由主義者蔡元培倡導「潛心研究與冷眼旁觀」,這與自由主義者胡適「多研究些問題,少談寫主義」,非常之相似。二人都是自由主義者嘛。

魯迅對此嗤之以鼻,談到蔡元培時,曾說:「其實,我和此公,氣味不相投者也。」

1936年10月,一代文豪魯迅病逝在上海的寓所。

蔡元培參加魯迅治喪委員會,送輓聯:

「著作最嚴謹,豈唯中國小說史;遺言太沉痛,莫作空頭文學家。」

葬禮上,蔡元培又致詞:

「我們要使魯迅先生的精神永遠不死,必須擔負起繼續發揚他精神的責任來。」

1937年,蔡元培親自寫信給中央宣傳部部長邵力子,請其親自審查《魯迅全集》。

務必確保《魯迅全集》出版。

許廣平請蔡元培為之作序,蔡元培花了一個多月,才認真的為《魯迅全文》寫出了序文。

並欣然在紀念本上題字。

本文由後知後覺吳原創,歡迎關注和評論。

魯迅蕭伯納蔡元培

蔡元培

魯迅

相關焦點

  • 蔡元培、魯迅、胡適等民國名人北漂時都住在哪裡
    民國時期的北京(北平),是全國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吸引了大量文化名人前來學習、工作和生活。從某種意義上講,他們是最初的「北漂一族」。 那時候,他們都住在哪裡呢?
  • 魯迅去世驚動了半個文壇:蔡元培主持葬儀,巴金為他抬棺
    治喪委員會在上海《大滬晚報》《大晚報》《大美晚報》《華美晚報》等報紙上發表了《魯迅先生訃告》,通報了在萬國殯儀館承辦出殯事宜,表示遵照魯迅遺囑,「除祭奠和表示哀悼的輓詞、花圈等以外,謝絕一切金錢上的贈送」。
  • 罵魯迅日文版日記?方方其粉讓我震驚…
    可我始料未及的是,為了舔她的「中國作家」,能無恥到如此地步。一篇《魯迅,你憑什麼出日文版日記》爆火,主旨很簡單:方方是和魯迅一樣的偉大人物,罵方方是秀逗了嗎?畢竟中國漢字那麼多,要盡人皆知無異於強人所難,何況是你這種無國籍的人。未修改前的微博截圖是這樣的
  • 老照片:魯迅先生葬禮,宋慶齡和民國大師蔡元培巴金茅盾為他送行
    【魯迅先生去世】魯迅先生躺在病床上與世長辭。魯迅先生,原名周樹人,中國著名文學家、思想家,於1936年逝世,來瞻仰的生前好友和政要絡繹不絕。【葬禮現場】社會各界人士不約而同趕來為魯迅先生送行。【魯迅先生出殯抬棺場面】魯迅先生出殯時,抬棺的有16人,都是當時非常著名的人如巴金、黃源、鹿地亙、黎烈文、孟十還、吳朗西、陳白塵、肖乾、聶紺弩、歐陽山、周文、曹白、肖軍、靳以、張天翼、胡風。治喪委員會成員包括蔡元培、內山完造、史沫特萊、沈鈞儒、茅盾、馬相伯等著名人物。
  • 魯迅:倘是現在,只要有地方發表,我總要罵出流言家的狐狸尾巴來
    沈四太太(周家房客)看到了會大聲說:「莫吃呀,要肚子疼的呢!」這話有沒有像是自己媽媽說話的語氣。聽見不自在,但是溫暖呀。只有自家父母才會這樣管孩子的。一大早空腹吃冰,腸胃弱的孩子會受不了,輕則腸胃受寒,重則肚子疼拉稀。一個外人管閒事已經讓人很不自在了,她還告訴父母知道,讓大家都挨了一頓罵,大半天不準玩。孩子們氣啊,不分是非,給沈四太太取了個綽號,叫作「肚子疼」。
  • 魯迅當年罵過的那些人:罵郭沫若最狠
    魯迅拿起筆桿子就罵了胡適:「將自己的魂靈梟首通衢,掛出了原想竭力隱瞞的醜態。醜態,我說,倒還沒有什麼丟人,醜態而蒙著公正的皮,這才催人嘔吐。」反觀胡適,倒是十分平和,保持了謙謙君子的做派,不迎戰不應戰。胡適曾說:"我受了十餘年的罵,從來不怨恨罵我的人。有時他們罵得不中肯,我反替他們著急。有時他們罵得過火了,反損罵者自己的人格,我更替他們不安。
  • 她在魯迅生前謙稱是「學生」,魯迅死後她是罵魯迅最狠的人
    「新月派」成員葉公超在《魯迅》一文中說:「他不但能怒,能罵,能嘲笑,能感慨,而且還能懺悔、自責,當眾無隱諱地暴露自己。……罵他的人和被他罵的人實在沒有一個在任何方面是與他同等的。」這話倒是一語中的。魯迅罵過人,但他也同樣挨過罵。魯迅曾經說過,他一生所負的全是罵名。罵他的人,有當局,有論敵,還有來自同一陣營的「戰友」和他自己的親兄弟。
  • 在草菅人命的年代,魯迅為何敢痛罵民國後,還能全身而退?
    魯迅先生是一位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因而受到高度評價。這位偉大的主席曾經評價過他的方向,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可是大家也不禁懷疑,在民國人的生命裡,誰是最沒有價值的,為什麼魯迅先生罵民國,卻能全身而退呢?現在一提起魯迅,人們就會想起他那一把鋒利的刀子和一針見血的文字。
  • 魯迅:你是小刺蝟,我是小白象
    即日起,聿斯將推出專輯《一封書信,一段軼事》,陸續為你分享有趣、或令人感動的5封中文信札,以及它背後的藝術故事。03雲中誰寄錦書來:魯迅致許廣平的花箋信魯迅和許廣平的師生戀算是個經典了,兩人之間相差17歲,但談起戀愛來卻是十分浪漫。
  • 先生魯迅 | 我想慢慢走近你.
    就自序來說,青年魯迅對新文化運動並沒有抱太多期望,在日本棄醫從文辦《新生》的失敗經歷,打碎了他企圖用文藝喚醒麻木國民的美夢。心中有夢卻難以實現的痛苦,想吶喊卻無一回應的寂寞,促使青年魯迅每日在紹興會館以鈔古碑麻醉自己,「客人中很少人來,古碑中也遇不到什麼問題和主義,而我的生命卻居然暗暗的消去了,這也就是我唯一的願望。」
  • 魯迅也有這麼歡樂的一面
    魯迅一本正經說:「你不是叫我好幾聲嗎,我就還給你呀。」你說,魯迅逗比不逗比。魯迅就對茅盾說:「交給我吧,保準讓他精神起來。」茅盾不知魯迅要幹嘛,但也答應下來。魯迅就帶著韋韜去了電影院,韋韜從來沒看過卡通片,這一看,簡直是幸福爆棚。看完後,像打了雞血般興奮。一路,嘰嘰喳喳說個沒完。茅盾一看,驚訝不已:「你對韋韜施了什麼法術?」
  • 愛吃糖,戀愛高手,這樣斜槓的魯迅,你認識嗎?
    對於梁實秋,他說:「有些走狗,因為是資本家養過的,但是沒有家,餓的精瘦,成了沒人要的野狗,習慣見了窮人就叫,見了資本家就搖尾巴。」魯迅罵人,一步到位,一語戳中人的骨關節,連肉和皮都有陣痛。因此,大眾對魯迅的印象就片面於一個被才情和霸氣籠罩的狂人。
  • 北大校長蔡元培,從「引車賣漿」之徒,到躋身帝都翰林院
    蔡元培(右)、魯迅(左)與到訪中國蕭近代紹興,常常把蔡元培、魯迅、許壽裳並稱「越中三傑」。這三個人當中,以蔡元培年齡最長、職位最高,影響最大。他既是國民黨「四大元老」之一、也擔任過民國首任教育總長,頗得孫中山先生倚重。
  • 話劇劇本《蔡元培》
    蔡元培(施禮)元培給叔父請安。——六叔,您又咳嗽了。蔡銘恩不妨事,反正一時睡不著了,索性起來與你談談,聽聽你近來的讀書心得。蔡元培回六叔,我正在讀《說文通訓定聲》《文史通義》二書。此二書甚好,對於訓詁、治史皆有獨到見解,使人耳目一新。朱氏《說文》糾正和彌補了漢、唐兩代有關著作的不足,且檢閱方便。
  • 父親,我想給你寫封信
    但你可曾知道,他也曾是白衣翩翩少年郎,有過恰同學年少意氣風發的時光。而如今,他肩扛一個家庭的悲歡喜樂,卻羞於啟口一句「我愛你,孩子」。魯迅在書中對孩子寫下「我現在心以為然的,便只是愛」,可見每一位父親的愛熱烈似火卻也深沉如海。山高水遠,路漫長,時間告訴你,你是他最珍貴的禮物,而他也是你最珍重的愛。
  • 魯迅先生有多高呢,10張生活照,還原先生的真實身高
    我之前因為喜歡魯迅先生,所以搜集過很多魯迅先生的舊照片。魯迅的單人照總是顯得又瘦又修長,但是每個照片都透露出了堅強、儒雅和精神。如果你看到魯迅先生跟其他人的合照時,你會發現魯迅先生的身高其實不高,屬於比較矮小那種,特別是遇到大高個的人一起拍照的時候,連人家的肩膀都不到。魯迅之前曾和愛爾蘭的劇作家蕭伯納和北大校長蔡元培曾經拍過一張照片,是至今為止很有名而且經常被人拿出來用的一張。
  • 紀念《狂人日記》百年,《魯迅影集》讀懂魯迅
    但在黃喬生看來,要對這個照片要做解讀並不容易,有時候不太容易弄明白照片上其他被拍攝者到底是誰,有時也搞不清一些照片具體的拍攝時間、具體的拍攝者。」儘管無法盡善盡美,但在《狂人日記》發表100周年之際推出這本影集是對魯迅先生的最好紀念。2018年5月20日,人文社和北京魯迅博物館在北京舉辦了「《狂人日記》發表一百周年暨《魯迅影集》分享會」。
  • 香港文學散步地圖:跟著魯迅、戴望舒、蕭紅逛港島
    照著小思的記錄,我向保安詢問「資」欄位的方位,保安反問:「是要找蔡元培的墓嗎?」「是的。有很多人來過嗎?」「每年總有一些吧,都是內地來的學生。」這裡的情況已經與余光中 1970年來時大不相同。當時,詩人黃國彬打聽到蔡元培墓地所在,通知余光中,他們打電話至墳場守衛處,守墓人十分無知,幾經盤問,才問得「也許」他們要找的「蔡老師」的確葬於此地的消息。
  • 魯迅先生有多高?不要在乎身高的多少,只要擁有高貴的靈魂
    身材矮小的高貴者 曾經因為好奇心,我通過各種方式和途徑搜集過魯迅先生的很多舊照片,我發現一個相對奇怪的現象:魯迅先生的單照顯得單瘦修長,精神抖擻,給人骨相瑰奇、風神蕭散之感。不過,只要是與他人並肩而立的合影,你便會驚異地發現先生的個子似乎突然矮小了許多,尤其是與本身比較高大的人合影,那種落差往往一眼即明。
  • 顧頡剛:我一生中第一次碰到的大釘子是魯迅對我的過不去
    這個學校是行獨裁制的,和北大「教授治校」的民主制大不相同。林玉堂在北大裡呼吸自由空氣慣了,回到家鄉,只覺得和這位校長和這位秘書格格不入。北大裡有光榮的歷史,為全國所矚目,當然出來的人不免趾高氣揚一點。因此,不到兩個月工夫已經相持不下。林玉堂一心要把劉樹杞打倒,可是你越攻擊他,林文慶就越相信他。不久林文慶就宣布「陳嘉庚先生因為橡皮落價,要把國學研究所經費大量縮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