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頡剛:我一生中第一次碰到的大釘子是魯迅對我的過不去

2021-02-23 大先生們

導讀:《顧頡剛自傳》是顧頡剛親筆撰寫的唯一一部完整自傳。顧頡剛出身於「江南第一讀書人家」,一生背時,歷盡磨難,終成學術大家。該自傳傾述了顧頡剛一生的坎坷路程,講述了他與魯迅、胡適、陳寅恪、傅斯年、錢穆、林語堂、葉聖陶、羅常培、俞平伯等人的交往與恩怨,筆端流淌的就是一部形象的20世紀中國文化史、學術史。

我怎樣厭倦了教育界

文/顧頡剛

我是民國二年就進北大預科的,可以說是一個「老北大」。自民九本科畢業之後,留在本校當助教,直到張作霖入關才離開。在這六年中,因為管的是國學研究所的編輯事務———《國學季刊》、《歌謠周刊》,所以可以儘量讀書寫作。那時的北大是全國知識分子所仰望,而我操著刊物的筆政,所以每發表一篇文章就為全國人所傳誦稱道。我聲譽日高,許多大學請我做教授、做主任,我舍不掉北京這環境,只是不接受。直到奉軍來了,聽說通緝的黑名單裡也有我,所以不得不走,而任教於廈門大學。我沒有經歷講師和副教授兩種階級,直從助教升為教授,這是在一般情形裡所沒有的。從此到現在,我教了12個大學,東南西北都走遍了,這教書的職業成了打不破的飯碗。這實在要謝謝北大給我的恩惠。可是我許多年來所受到的打擊,所發生的煩惱,也大都由於我是北大出身的緣故。這些事本是我私人的,不應當公開;但因不說這些即沒法了解我近年所以竭力想退出教育界而從事於商業的原因,所以我還是寫出這一章。

我一生中第一次碰到的大釘子是魯迅對我的過不去。因為《魯迅全集》裡說到這事,所以許多朋友也常來問我,我現在借這機會和盤託出。北大自從蔡先生做了校長,引導學生自由思想並做社會活動,積了四五年的力量,於是有五四運動的軒然大波,北大就一躍而成為全國政治和文化的領導者。因為成功太快,所以不幸的根苗也就伏在裡面。蔡先生組織教授會,定出教授治校的辦法,因此教授就有了權。權之所在成了爭奪的目標,於是馬上分成「英美派」和「法日派」兩大系,用團體的力量做鬥爭的工作。校裡要請一位教員,他如是美國留學的,那麼「法日派」裡必定提出一個他們的人,要求同時通過;「法日派」如果先提出,「英美派」也必要這樣以保持其平衡。假使單是這樣,還不妨事,而無如「法日派」的後臺乃是李石曾,他是蓄意打倒蔡孑民的。李氏前在法國辦進德會,辦勤工儉學團,辦中法大學,蔡先生無不與之合作,他回國後蔡先生又請他到北大來教授生物學,我想蔡先生決不會有對不起他的地方。但是五四運動以後,蔡先生聲望委實太高,在全國人的心目中成了一個教主,也許李氏為了這點而吃醋。李氏是法國留學的前輩,他在北大裡當然成了「法日派」的領袖,但他不大出面,而專是利用別人來替他幹。他當時辦有中法大學,又辦有孔德學校,適值北京政府積欠學校薪水,北大同仁無法存活的時候,凡是接近他的人都要插在他的學校裡,所以他的勢力就逐漸大起來。他不搶北大,因為知道「英美派」人多,他搶到手也是麻煩;他專搶北京的各專科學校,搶的方法就是把原來的校長罵倒,或利用學生要求「改大」,爾後他介紹新校長給政府,這個學校就成了他的了。最明顯的一個例,就是他利用魯迅、周作人在報上攻擊女師大校長楊蔭榆,爾後他介紹易培基為該校校長。現在《魯迅全集》俱在,請大家看看,楊蔭榆果有何種不可恕的劣跡,李石曾這人會播弄人家,使得人家在不知不覺間給他用了。如魯迅、周作人,我相信他們決不會甘心情願幫李氏搶地盤的,只因他們會寫文章,李氏就叫人激動他們,使他們自己覺得發於正義感而攻擊楊蔭榆了。當時「英美派」和「法日派」各有兩種刊物——「英美派」是《現代評論》和《晨報副刊》,「法日派」是《語絲》和《京報副刊》——老是相對地罵。有許多事,只有北大裡知道,外邊人看著也莫名其妙;但這種罵人的輕薄口吻卻是傳播出去,成為寫文章的技術了。我在當時,深不願參加他們的陣營,但因師友間都是極熟的人,來邀請時又不容不做,於是就把我研究的古史問題短篇考證送去登載。我既非英、美留學,也非法、日留學,我的地位本來是超然的,我以超然的態度對付他們豈不很好。但問題又來了,我的上司並不願意我超然。當時北大有「三沈」、「二馬」之號:「三沈」是沈士遠,沈尹默、沈兼士兄弟;「二馬」是馬裕藻、馬衡兄弟。他們結成一個團體,成為「法日派」的中堅,魯迅、周作人所以常寫罵人文章就是由他們刺激的。其中沈尹默尤能策劃,所以他的綽號是「鬼谷子」。他看著陳、胡的勢力日漲,安徽人壓倒浙江人(「三沈」、「二馬」均浙江籍),總覺得受不了,所以他發動北大取消「分科制」,校長直接管各系,這案通過,文科學長陳獨秀就不得不去職了。我在北大畢業後回校工作,是胡適之先生的主意,他因助教薪水開頭只有50元,知道我有一妻二女,這點錢不夠用,拿他私人的錢每月借給我30元(這筆錢我後來已還清),那時派給我的職務是圖書館編目。後來國學研究所成立,沈兼士先生又把我調到研究所。這一調固然更適於我的讀書,可是「兩姑之間難為婦」,我的厄運就此開頭了!胡先生寫了文章交給我,我在研究所的刊物上登了出來,沈先生就發怒道:「他不是研究所的人,為什麼他的文章要登在研究所的刊物上!」其實,胡先生明明是研究所的委員,而且是研究生的導師。有一回,沈尹默的女婿某君,在南池子開印刷廠的,為了發展業務,邀請北大教授編纂教科書,借研究所地方開一次商討會,為了派別關係,當然不通知胡先生。可是,胡先生是一個歡喜管事而又很天真的人,聽了這消息,就打電話給沈先生說:「你們開會編教科書,為什麼不通知我?」沈先生答道:「我是囑咐頡剛通知你的,恐怕他忘記了吧?」這樣一來,這責任就落到我的頭上,好像顧頡剛已投身於「法日派」,有很深的黨見似的。我的為人只能行其心之所安,寧可兩面不討好,不願兩面都討好的,所以我和沈先生就漸漸疏遠起了,他當然對我很不高興。適會廈門大學校長林文慶找北大教授林玉堂回去做文學院長,並請他籌備國學研究所,於是他請了北大好多人前往,充實這兩個機關,而風潮以起。

廈大在那時是陳嘉庚獨資創辦的。他覓到一位林文慶博士,是學法律的,請他做校長。可是這位校長從小在外國,到這時年已六十餘,不懂得漢文,一切漢文文件均由秘書兼理學院長劉樹杞代看,因此劉氏成了實際上的校長。這個學校是行獨裁制的,和北大「教授治校」的民主制大不相同。林玉堂在北大裡呼吸自由空氣慣了,回到家鄉,只覺得和這位校長和這位秘書格格不入。北大裡有光榮的歷史,為全國所矚目,當然出來的人不免趾高氣揚一點。因此,不到兩個月工夫已經相持不下。林玉堂一心要把劉樹杞打倒,可是你越攻擊他,林文慶就越相信他。不久林文慶就宣布「陳嘉庚先生因為橡皮落價,要把國學研究所經費大量縮減」。

那時林玉堂從北大請去的人,沈兼士是國學研究所主任,魯迅、張星烺和我是研究員。魯迅在北京是罵慣人的,到了廈門,知道林玉堂受屈,也就大罵林文慶和劉樹杞,並寫文章在上海報上發表,好像林文慶的壞足和楊蔭榆、章士釗鼎足而三。有一次校長請客,席間,他說:「廈門盡多有錢人,眼看廈大經濟困難,一些也不肯幫助。如果有一個人肯出一個銅子,我們就請他當董事!」魯迅就站了起來,從口袋裡挖出兩毛錢,遞給校長,說:「我捐兩毛,可是我不想做董事!」林玉堂的哥哥玉奇一向以「傻」出名的,也跟了魯迅捐出兩毛。這一回,這位校長真下不了臺了,這個宴會就不歡而散,學校裡的空氣越來越緊張。就在這時,魯迅和沈兼士就橫生枝節,攻擊到我的身上。魯迅因我在《語絲》、《現代評論》幾種刊物上都寫文章,久已嫌我為「騎牆派」。這時恰巧有一位胡先生的同鄉青年程憬在清華研究院畢業後尚未就事,要我替他在廈大裡找一個助教職位,這位青年也真冒失,沒有得到我的回信已搭船到了廈門,我非替他加緊進行不可,魯迅就說我「要在廈大裡造成一個胡適之派」;繼而又說「廈大裡胡適之派攻擊魯迅派」;繼而又說「顧頡剛是研究系」(研究系是憲政研究會的簡稱,在那時研究系是反對國民黨的)。有一個學生質問他:「你說他是研究系,有什麼論據呢?」他盛氣地答道:「這要什麼論據,我說他是研究系就是研究系!」這位學生倒也幽默,出而告人道:「恐怕顧先生在研究所工作多年所以成了研究系罷!」學校當局為了減低風潮計,看魯迅們攻擊我了,就來拉攏我,說:「即使研究所停辦,你和張星烺兩位千萬不要走!」當局一用這分化手段,更像我聯絡了學校來攻擊「魯迅派」了。那時真使我精神苦痛到極點。到今二十餘年,想著還是心悸。

廈大的風潮消息傳了出去,廣州中山大學的委員會只知廈大鬧風潮而不知道魯迅和我的糾紛,決議延聘魯迅和我二人前去任教。適值孫伏園到粵參觀,校中就把兩份聘書交給他轉,他回到廈大,和魯迅商量的結果,把我的聘書銷毀了,魯迅獨自前往。我蒙在鼓裡,毫不知道。魯迅既走,風潮更難收拾,學校長期停課。我那時彷徨得很,心想:魯迅雖對我攻擊,北大出來的團體還是團體,我為顧全團體的名譽計,在林玉堂弟兄及其他同仁被解聘的時候不該不走;可是在這國民革命的時候我走向哪裡去呢?不久,中大來信催我了,我才知道有聘我這一回事,便束裝前往。

論理,魯迅在廈大裡已經這般攻擊我了,現在他在中大,我又到中大去,不是自投羅網嗎?但我如不離開廈大,魯迅更要宣傳我是林文慶的走狗,攻擊起來更加振振有詞,我也更沒有法子洗刷。我現在到中大,他至少不能說這句話了,看他用什麼方法對我。我第一天到了廣州,第二天魯迅知道了,就對學生說:「顧頡剛來了,我立刻走!」他就不上課了。學校裡為他罷了三天課。可是我的成績也為學生所知道,所以他們並不逼我走。學校當局起來調停,一方面派我到上海、蘇、杭一帶購書,一方面也批准了魯迅的辭職書。

作為有著悠久歷史的華夏民族,對古老的思想文明和文化瑰寶有興趣的人不在少數,這時,有大家能帶領我們接近歷史,了解歷史也是再好不過了。我等愛好歷史之人,如史學家一樣閱讀大量古文原籍也並不現實,那麼這套《民國大師細說中國歷史》便是不二之選。

《民國大師細說中國歷史》系列

呂思勉/吳晗/傅斯年/梁啓超/朱東潤

小編推薦:288元/套

全國包郵,貨到付款,由於新疆、西藏運費較貴,每套需補收30元運費差。

相關焦點

  • 鮑國華 | 顧頡剛與《魯迅全集》注釋
    [6]學術界有關魯迅與顧頡剛恩怨的研究成果眾多,主要有趙冰波:《魯迅與顧頡剛交惡之我見》,《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1期;桑兵:《廈門大學國學院風波——魯迅與現代評論派衝突的餘波》,《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5期;汪毅夫:《北京大學學人與廈門大學國學研究院——兼談魯迅在廈門的若干史實》,《魯迅研究月刊》2002年第3期;[英]卜立德著、黃喬生譯:《轉變中的魯迅:
  • 魯迅的愛好—取綽號
    我無法考證魯迅是什麼時候開始有這習慣的,但給三弟周建人取綽號「饞人」,應該算是早的。            小的時候魯迅家敗落,他偷偷拿著家裡的錢去買了本畫冊,事情被三弟周建人告發到父親那裡。
  • 魯迅和蔡元培:你是我恩人,我也要罵你
    魯迅出生於1881年,蔡元培出生於1868年,年齡相差13歲。 魯迅是浙江紹興人,蔡元培也是浙江紹興人,標標準準的老鄉。 因為相差13歲,兩人年少時的經歷大不相同。
  • 顧頡剛:妻子去世三天,便給一女學生寫情書:我已暗戀你20年
    其次兩位分別是胡適和王國維,他們則幫助顧頡剛開闊了自己的眼界,同時學會了辯證思維。從小對於文學和戲劇的愛好導致他對於人事變遷很感興趣,所以這時顧頡剛做出了一個決定,那就是開始研究史學。通過搜集散落各地的方言、民俗、歌謠等信息,顧頡剛開闢了一個獨特的觀點,那就是在民俗學的研究基礎上研究史學。
  • 我想我一生中,很難碰到這麼好的人了... | 夜聽
    夜聽|我想我一生中,很難碰到這麼好的人了... 黃曉明:因為我老婆喜歡上海,我們雙方父母現在是住一起的,多相處無非就是為了感情。至今還有很多網友吐槽Baby整過容貼她箍牙時的照片,而黃曉明卻特別自信地回應說:我肯定知道她沒有整過容。有時候她沒有化妝,還真挺像她那些挺醜的照片的。還記得黃曉明那句「鬧太套」嗎,被全網嘲笑,但他用一句話來了個大翻盤:「我說得最好的一句英文,是我太太的名字。」
  • 她愛了魯迅一生,最後孤獨終老:卻總說大先生待我不錯
    朱安給出了最好的答案,也許有人會說這個女人太傻,為一個不愛自己的男人,浪費了一生的時光,但誰也無法否認,她為了愛情的那種不顧一切的奉獻讓人心疼的同時,也有幾分敬佩。 朱安深愛著魯迅,這份感情除了因為傳統女性的那種妻憑夫貴的思想之外,還有魯迅先生與身俱來的那種魅力。魯迅一直認為朱安不懂他,朱安也很清楚,她根本走進不了魯迅的世界。
  • 幹好工作,要發揚釘釘子精神
    釘子有兩個長處:一個是擠勁,一個鑽勁。我們在學習上,也要提倡這種「釘子」精神,善於擠,善於鑽。——雷鋒01學習需要「釘子」精神雷鋒同志說得好,在學習上要發揚釘子精神的擠勁和鑽勁魯迅的這個比喻相當恰當,他也用自己的一生詮釋了這個生動形象的比喻。魯迅先生的整個一生都是在拼時間,他的一生只活了55歲,可他卻給我們留下了640萬字的寶貴文化遺產。有人作了一個統計,魯迅從1918年5月發表第一篇小說《狂人日記》起,到1936年10 月逝世為止,他每年平均寫作35萬多字。日常生活中,我們總是抱怨時間不夠,是真的不夠嗎?
  • 大禹治水的真相讓人吃驚,怪不得歷史學家顧頡剛說:大禹是一條蟲
    但是,人們卻並不知道大禹治水背後的真相,而這真相令人瞠目結舌,難怪歷史學者顧頡剛發出了一句感慨:「禹是一條蟲!」在《山海經》中,記載了一場發生在公元前兩千多年的大洪水。這場洪水席捲了整個中國,當時國家的領導者是堯舜,但是他們對於治水卻並不精通,因此大禹便走上了歷史的舞臺。
  • 周令飛:我與爺爺魯迅先生
    我不應該是魯迅孫子,我想趕快逃離學校這是非地,逃離魯迅。那種滋味沒有詞彙可以說清楚,是刺痛、是緊箍還是捆綁?1968年底部隊到學校徵兵。我當時心裡想,離開北京就沒人認識我了,也沒有人說我了。我興衝衝地填了表,軍代表一看說:「魯迅後代?你吃不了苦的。」於是,我就吃苦給他看。先是經常在軍代表辦公室門口用大掃把掃地,吃飯的時候就拿出兩個玉米面窩頭坐在軍代表對面啃,直到軍代表終於同意。
  • 《世紀》雜誌 | 從著名歷史學家顧頡剛日記中的理髮價格看當時收入和物價
    顧頡剛的日記可以說是他暢所欲言、吐露心跡最理想的場所,他不但將自己一生追求、摸索,並為之貢獻的史學方法及理論悉數予以記錄,對於個人的心態感受、與學人的應酬交往及其評價,還有他與政界人物的關係、對國家與國際局勢的認識,以及他個人的生活瑣事,譬如婚姻、家庭、子女等等內容,不分巨細,都真實地加以記錄。
  • 朱安:我也是魯迅遺物,你們也要保存保存我啊
    朱安比魯迅大三歲,鄉裡有俗語:女大三,抱金磚。彼時周家雖然敗落,但周家也稱「周家臺門」,看起來還是門當戶對的。在來客面前,朱安的情緒顯得很激動,她衝著客人說:「你們總說魯迅遺物,要保存,要保存!我也是魯迅遺物,你們也得保存保存我呀!」在困頓的歲月裡,哪怕是作為「魯迅的遺物」,她也被世人長久地遺忘了。萬千辛酸,使她發出了這樣的吶喊。這是她一生最後的吶喊,也是她一生唯一一次為自己的申訴。這句悲號積攢了朱安一生的委屈與壓抑,也用盡了她一生的力氣。
  • 被人質疑的魯迅,在現在的社會中,最缺的就是魯迅這樣的「猛人」
    被人質疑的魯迅,在現在的社會中,最缺的就是魯迅這樣的「猛人」說到魯迅,大家一定不陌生,學過他很多的課文,魯迅被稱為現代中國的聖人,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只有拋開對魯迅的各種看法,回到那個年代,我們才能看到,一個最真實、最鮮活的魯迅。魯迅就是一個戰士,就像是非洲草原上的「平頭哥」一樣,他「這一生就是太忙碌了,不是幹架,就是在幹架的路上。
  • 才子顧頡剛:婚後愛上他人,不舍髮妻和真愛,無奈精神戀愛50年!
    民國是一個封建與潮流相互碰撞的年代,有的人一生追求愛情,如徐志摩好、陸小曼這些在文學上的豪情義士,他們一生追求愛情,在愛情面前,他們是浪漫的,他們可以不顧及世俗的眼光,只是為了堅守內心的一份自我歡喜都情感。也有人一生都在感嘆自身的責任,這種人將婚姻的責任當成自我不斷成長和自我約束的標榜,如錢鍾書、巴金和冰心等一代責任感、使命感繞其一生的人。
  • 周令飛:我在傳播魯迅精神
    魯迅像木偶似的走完了這一系列麻煩的儀式,可是新婚燕爾的他卻做得很決絕,搬出新房,睡到了母親的房中。結婚後他很少向外人訴說自己的婚姻生活,僅對好友許壽裳說過一句沉痛的話:「這是母親給我的一件禮物,我只能好好地供養它,愛情是我所不知道的。」婚後第四天,魯迅就攜二弟周作人去了日本,離開了母親強加給他的女人。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與世長辭,本就撲朔迷離的時局再次發生動蕩。
  • 魯迅一生到底賺了多少錢?
    我們今天褒貶前賢多是著眼於他們的言行,很少從他們的生存狀態出發了解其言行背景,事實上知人論世會使我們更能理解前人也能理解自身。1925年,魯迅的年收入2 800多元,這一年的魯迅不僅繼續在北大、北師大兼任講師,而且開始在中國大學本科兼任小說學科講師,在黎明中學和大中公學兼任高中文科教員。最多的時候,魯迅到8所學校兼課。我們由此可知,魯迅的收入雖然不算低,但設身處地地想,他也並不輕鬆,否則他不會到處兼課。一個民國體制中的公務員的辛酸,魯迅都經歷了。
  • 魯瑞:家道中落,賣家產送魯迅留學,唯獨這個決定讓魯迅痛苦一生
    魯迅曾說過:「我的母親如果年輕二三十歲,也許要成為女英雄呢!」魯迅的父親去世得早,魯迅的母親魯瑞承擔起了照顧三個孩子的重擔,所以母親在魯迅心裡的概念是非常深刻的。魯迅去世後魯瑞在人間生活了7年,因此,魯迅的一生包含在了母親的整個人生中,她對魯迅也是影響最深遠的人。
  • 周樹人:成為魯迅之前,我是這樣生活的
    然而魯迅說不,我要去學醫。 魯迅要去的地方,是離東京很遠,位於日本東北偏僻小城鎮的仙臺醫學專門學校。 這個選擇,讓一般人難以理解。 這也讓我想起大學同學老牛的一件事。 大二的時候,可以讀雙學位了。 我想,當年魯迅的師友中,可能也會有不少人有這樣的疑問:魯迅啊,你何必呢? 是啊,從最好大學的熱門專業,跑到這麼一個偏僻的城鎮去讀醫學,有這個必要嗎? 然而魯迅說,有必要。 於是,魯迅從一名工科生轉成了一名醫科生,成為仙臺醫專當年僅有的一名外國留學生。
  • 魯迅的爺爺,悲催的一生
    大文豪魯迅,本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1 周福清其人魯迅的祖父叫周福清,也是一個厲害的人物,於清朝同治十年考中了進士,列翰林院庶吉士。但此人素來言語尖刻,無所忌憚,屬於憤世疾俗者,不太適合做官。可陶阿順偏不走,竟當眾對殷大人說,此信內有銀票,求老爺給個回條,我好回去復命!事已至此,殷如璋氣惱不休,他喝令將陶阿順拿下,連同書信一起交與地方官查辦。於是,一件轟動全國的科場舞弊案就此發生,周福清被判「斬監候」,押入大牢。3 最終結局此後,周家變賣家產,花錢上下打點,周福清最終得以保留性命,但周家因此家道極速衰敗下去。
  • 魯迅:藤野先生,我永志難忘!藤野:魯迅是誰?奧,那個中等生
    可是你們可知道其實作為近現代大作家的魯迅其實在青年時期也沒有被他的老師重視,他在日本留學期間藤野先生給了他很大的幫助讓他永志難忘,但是對於藤野先生來說魯迅卻只是千萬學生中的一個,而且在別人對他問起魯迅的大名之時,藤野先生居然不記得了,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 「我以我血薦軒轅」,魯迅的民族魂
    鍾敬文:「魯迅這首七絕,是他滿腔火熱的憂憤和奮鬥激情的表現。而這一句(我以我血薦軒轅)又是這種表現的噴火口。」茅盾:「他的《自題小像》就表示了把生命獻給祖國的決心。」 今天我們一起看楊憲益先生如何分析這首《自題小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