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多情空餘恨,多情總被無情惱。
在《詩經》裡有一篇名叫《氓》地,講述了一個女子和一個男子陷入愛情的故事。最初男子非常殷勤,上門提親,可是沒想到在兩人成婚以後,女子越來越痴情,而男子卻變心了,再也不像從前那樣。作者寫下這首詩就是為了讓天下女子不要過度沉溺於愛情,看清男子是很容易變心的,事實上,從古至今人們似乎一直存在著這種觀點。
當然了,民國時期也不例外。那時文化發展相當繁榮,湧現了一批才子佳人,而這其中就不乏許多多情的文人們,比如大家非常熟悉的徐志摩,以及今天我們要說的顧頡剛。他們有兩個共同點,首先就是都非常有才華,寫出了很多優秀的作品;其次就是情史非常豐富,甚至欠下了很多風流債。
出身書香世家,從小愛好文學
顧頡剛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個很有成就的才子,也許和他的家庭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繫。因為他出生於書香世家,家裡人非常注重他的學習問題,所以在他很小的時候,就把他送到了書塾去學習。於是在家人的耳濡目染以及老師的教導之下,顧頡剛從小就對文學和戲劇產生了非常強烈的興趣,這也影響了他未來人生的走向。
顧頡剛的成績一直十分優異,長大後更是成為了北京大學的一名學生,來到這裡學習哲學專業。在校期間,有三位老師對他未來的選擇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首先第一位就是章太炎,聽了他的講座以後,顧頡剛才開始知道自己應該走哪一條路,該如何去走。其次兩位分別是胡適和王國維,他們則幫助顧頡剛開闊了自己的眼界,同時學會了辯證思維。
從小對於文學和戲劇的愛好導致他對於人事變遷很感興趣,所以這時顧頡剛做出了一個決定,那就是開始研究史學。通過搜集散落各地的方言、民俗、歌謠等信息,顧頡剛開闢了一個獨特的觀點,那就是在民俗學的研究基礎上研究史學。而後來,他也被大家稱為"中國民俗學的第一把交椅"。
婚姻接連破滅,兩位愛妻去世
顧頡剛的一生中一共經歷過三段婚姻,但前兩段婚姻的結局都非常遺憾。雖然通過不斷的學習,顧頡剛思想上非常進步,但無奈家裡的思想非常傳統封建,所以在婚姻大事上不能自己做主。當時顧頡剛是家裡五代單傳的兒子,所以父母非常看重他的婚事,早在他13歲那年就已經為他定下了一門娃娃親,而他的髮妻正是吳徵蘭。
兩人成婚的時候,顧頡剛才只有18歲,而妻子比他大4歲。吳徵蘭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三從四德,所以嫁給顧頡剛以後一直盡力做好妻子這個角色,兩個人在慢慢的相處中也逐漸產生了感情。但是沒想到顧頡剛的奶奶卻並不是非常待見吳徵蘭,生下兩個孩子後的吳徵蘭病倒了,但奶奶卻百般阻撓她接受治療,最後她不幸離開人世。
髮妻去世之後,顧頡剛一直十分悲傷,但此時父母卻催著他趕緊再娶一位妻子,好為家裡傳宗接代。那段時間顧頡剛非常煩悶,好友葉聖陶便邀請他出門散心,沒想到這卻讓他遇到了自己的第二位妻子,殷履安。殷履安是一個學生,和顧頡剛很有共同語言,於是不久後兩人就正式結婚了。
婚後兩個人的生活也過得十分幸福美滿,因為殷履安同樣飽讀詩書,是一個有理想又有才華的女子,同時還能說會道,不僅和顧頡剛相處愉快,家裡人也都很喜歡她。兩個人和睦的生活了24年,沒想到殷履安突然生了一場大病,並且不治身亡。於是就這樣,顧頡剛又失去了自己的第二位妻子。
暗戀學生二十年,寫信表白被拒絕
其實顧頡剛的第二段婚姻並不像大家看上去這麼完美,因為在與殷履安結婚後不久,顧頡剛就愛上了自己的學生,譚惕吾。雖然當時顧頡剛已經是一個有婦之夫,可是他還是忍不住被開朗且幽默的譚惕吾給吸引了。但他還是有良知的,當時並沒有將自己的愛意表露出來,而是選擇默默暗戀了這個女孩20年。
雖然自己對殷履安也很有感情,但他還是抑制不住自己對譚惕吾的愛慕。所以在第二位妻子去世以後,顧頡剛覺得自己對譚惕吾的愛意再也掩飾不住了,他急需要一個表達的機會。於是16天以後,顧頡剛就立刻迫不及待的給譚惕吾寫信告白,這封信長達近萬字,將自己暗戀故事以及複雜的心情都表達了出來。
相信任何一個女孩子得知有人暗戀自己20年,都一定會十分感動吧。結果沒想到,譚惕吾收到信後卻毫無想法,她當時根本顧不得想這些男女之情,因為在他心裡此時最重要的是多做有意義的事。所以顧頡剛的這份愛戀最後就不了了之了,之後他在朋友介紹下,認識了自己的第三位妻子張靜秋,二人又陪伴著共度了36年。
結語:
所以在顧頡剛的一生中,一共出現了四個女人,如果要問大家覺得他到底對誰的感情最深,恐怕有很多人會說是譚惕吾吧。在對譚惕吾表白卻慘遭拒絕之後,很長一段時間顧頡剛都沉浸在消沉的狀態裡,他也一直沒有辦法放下這段感情。在認識張靜秋之前,甚至把自己所有的時間都用在了做學問上。
不得不說顧頡剛是一個非常多情的人,但與此同時,他也是一個對感情非常忠誠的人,因為在和每一任妻子在一起的時候,他都盡力保持自己忠貞的狀態,即使有所想,也絕對不會做出格的事情。即使意識到遇到了非常愛的人,可面對著自己已婚的身份,他還是選擇了將它化為長達20年的暗戀,守住了自己的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