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端,大宋王朝的「糊塗」宰相

2021-02-13 世界呂氏宗親總會

點上面「世界呂氏宗親總會」加入世界呂氏大家庭

  無論你在哪裡,只要你姓呂;請點擊上面世界呂氏宗親總會」關注,擁抱中華呂氏大家庭,我們在北京為您報導全世界呂氏大小事,和世界各地宗親交流,攜手同行,弘揚呂氏文化,共建繁榮呂氏,傳播呂氏正能量。

歡迎各地宗親收藏《世界呂氏總譜》首卷,收藏家譜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傳家之寶,福澤後人。請點擊下面連結

關於《世界呂氏總譜》出版心路歷程

毛澤東曾詩贈葉劍英:「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裡面所提到的呂端,是北宋有名的宰相。

  宋朝是文人的天下,「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士大夫歷來瞧不起考不上進士而靠祖上的蔭德入仕者。呂端靠父親的關係當上小官,步步高升,領導滿朝狀元、進士出身的文人士大夫,他有什麼過人之處?

給憨王爺出主意

       宋太祖趙匡胤兄弟五人,兩個早亡,剩下趙光義和趙廷美兩個弟弟。趙匡胤去世後,趙光義坐上了皇位,成為了宋太宗,這時,弟弟趙廷美與這位皇兄的關係陡然微妙起來。

       原來,母親昭憲杜太后臨終前,曾把兒子們叫到跟前交代遺言,確定了一個皇位繼承的順序:趙匡胤死後趙光義接任,趙光義死後趙廷美接任,再由趙廷美傳位給趙匡胤的兒子趙德昭或趙德芳。在兒子們都起誓保證後,杜太后把遺言藏在金櫃,安排謹密可靠的宮人守護,這就是正史、野史上均有記載的「金匱之盟」。

       按照「金匱之盟」,趙廷美是下任皇位繼承人。然而,精明的趙光義似乎不太願意看到弟弟接自己的班,他想傳位於子。所以,他對弟弟開始有了戒備猜忌之心。這層內心深處的想法,呂端洞若觀火。

       公元979年,趙光義親徵太原,攻打北漢,打算安排趙廷美留守京城。趙廷美居然想接受,真是糊塗一時。為什麼這樣說?因為,外出的皇帝無論是巡視還是親徵,最怕後院起火、禍起蕭牆。既然皇帝早已對這位皇弟有所猜忌,難道真的會讓他留守?試探罷了。當時,呂端是趙廷美手下的判官。對趙光義的試探,趙廷美渾然不覺,歷來謹慎的呂端趕緊向這位憨王爺說:「皇上作為一國之君,不顧艱危,浴血親徵。您作為親王,應該主動請纓,扈從左右,為皇上分擔。若是貪圖安逸,答應留守,不合時宜啊。」建議趙廷美推辭留守之任,主動請求從徵。

       趙廷美依計行事,趙光義果然同意,而且顯得十分高興。呂端參謀得當,既猜到趙光義的心坎上,又讓趙廷美避免了嫌隙,雙方皆大歡喜,可見他行事的穩妥與明智。

       雖然立了一功,呂端卻沒有得到重用。不久,因為趙廷美王府的官吏違背皇上詔令,賄賂執事者買賣樹木,呂端被牽連獲罪,貶至地方。

        上天只把機會留給有準備的人,這話一點不假。在地方上,呂端政績良好,不久又被提拔回京。

        端拱元年(988),趙光義給呂端委派了一個重要差事,出使高麗(位於今朝鮮半島)。作為大國使節,呂端謙和友好而又不卑不亢,大膽交涉而又嚴格謹慎,對於高麗王超越正常禮節性的饋贈,一律拒絕。他既出色完成了任務,又保持了大國的使節形象,為後來出使者樹立了典範。比如宋神宗元豐年間出使高麗的錢勰(音同「協」),就始終以呂端當年在朝鮮的舉動作為標準,凡是呂端當時所拒絕的例外饋贈,一律拒收。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呂端一行經海道回國途中,天氣驟變,海上巨浪滔天,甚至把桅杆都吹斷了,一船人大驚失色,慌作一團。但是,呂端卻面不改色心不跳,始終安靜地坐在船上讀書,就像平時在家裡的書齋一樣,其沉著穩重,可見一斑。呂端出使高麗的出色表現,給趙光義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歸國後,趙光義當即開始重用他。

被審時有問必答 

  

  趙光義有9個兒子,長子趙元佐,次子趙元僖,三子就是後來的宋真宗趙恆。長子趙元佐從小聰明機警,容貌極像父親趙光義,深得鍾愛。趙光義還長期把趙元佐帶在身邊,悉心教導,親自培養,先封衛王,又封楚王,並想盡方法繞過了「金匱之盟」,正式立趙元佐為太子。

  後來,趙光義到底擔心趙廷美威脅皇位繼承,便誣陷趙廷美密謀造反,將其廢為庶人,安置於涪陵(今屬重慶)。在此過程中,趙元佐作為太子,不但沒站在父親這邊,反而為叔叔申辯,受到父親的嚴厲斥責。結果,趙元佐憂懼成疾,竟然一夜之間瘋了。於是,這太子人選,只能重新選擇。

  經過慎重考慮,趙光義把次子、許王趙元僖作為太子人選。他按照培養太子的慣例,安排趙元僖出任開封府尹(相當於首都市長),先讓他歷練歷練。為了避免重蹈趙元佐的覆轍,趙光義決定選擇一位穩重而又可靠的人輔佐趙元僖,思來想去挑上了呂端。呂端因此成了許王趙元僖的幕僚。

  然而,趙元僖亦是命運不濟。淳化三年(992),他忽染怪病,在很短的時間內暴斃,年僅27歲,讓趙光義悲痛欲絕。後來,有傳言說趙元僖暴斃是因為他的愛妾張氏,趙光義聽了極其震怒。他安排成立了專案組,就太子之死對相關人員追責,張氏被判死刑,左右親吏處以杖刑。呂端雖受趙光義器重,也被審問。

  當時,御史武元穎、內侍王繼恩負責呂端的案子。兩人到呂府後,說:「我們奉皇命來審問您。」呂端神色鎮定,回頭告訴隨從說:「去取我的官帽來。」這兩人說:「您不用這樣正式,我們隨便問問就好。」呂端說:「天子要訊問,我就是罪人,怎麼能在堂上面對主訊人呢?」隨即下堂,且有問必答。如此低調的態度,讓趙光義對呂端欣賞有加,所以並未重責,僅僅是給他降了職。

  第二年,朝廷新設考課院(官署名,負責官員的升降),重新調整幹部。趙光義召見了部分遭到貶謫,或在地方任閒職的官員談心,想聽聽他們的想法。幾乎所有的官員都在向趙光義訴說條件有多麼艱苦,淚流不止,頗有抱怨。輪到呂端對答時,他說:「臣先前輔佐秦王(趙廷美),沒有監督好府內官員,貶謫商州,承蒙陛下不棄,隨即提拔回京。後來許王(趙元僖)暴病而死,臣實在是罪責難逃。陛下您並沒有嚴懲我,仍然留臣在京任職。對臣來說,這真是犯大錯而得大幸啊!如今,臣只要能得到一偏遠之州的副職就心滿意足了。」趙光義聽了,不僅沒繼續貶呂端的官職,反而馬上讓他官復原職,隨即出任樞密直學士。僅一個月,又提拔為左諫議大夫、參知政事(副宰相)。從此,呂端進入了朝廷的核心決策層。

子孫連辦婚事的錢都不夠

 

  經過一段時期的歷練和考驗,趙光義終於決定把宰相這一重擔,交給「你辦事我放心」的呂端。據宋代僧人文瑩《玉壺清話》記載,趙光義決意任呂端為宰相之前,曾在一次宮中宴會上,特作《釣魚詩》贈呂端,詩中有「欲餌金鉤深未到,磻溪須問釣魚人」之句,把呂端比作周文王身邊的姜子牙,暗示將拜他為相,可見趙光義對他的倚重和信任。然而,呂端卻和詩道:「愚臣鉤直難堪用,宜問濠梁結網人」,以釣魚無術來比喻自己不堪宰相重任,請求趙光義另訪賢達。後來,當趙光義把這個想法對近臣說出來時,有人說:「呂端為人糊塗。」趙光義卻斬釘截鐵地說:「呂端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至道元年(995),趙光義最終拍板,提拔呂端為戶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算是正式拜他當了宰相。

  呂端的「糊塗」主要是不和人計較。有一年,樞密使李惟清被趙光義從掌管全國軍事的位子上換下來,去當負責監察百官的御史中丞,雖然是平調,但實際權力發生了變化,他認為是呂端在中間使壞。於是,趁呂端有病在家休息沒上朝,找機會告了一個惡狀。事情傳到呂端耳中後,他不以為然,既沒有對皇帝訴苦,也沒有找李惟清算帳,而是淡淡地說:「我一輩子行得正、坐得直,沒有做什麼對不起人的事,又怕什麼風言風語呢?」

  對於呂端,趙光義比別人看得更準——不拘小節,大智若愚,是一個可以放權、放手、放心的能臣。為什麼這樣說?因為呂端從來不看重權力,不眷戀名位,任勞任怨,顧全大局。他任副宰相後,比他年輕20多歲的寇準隨後也被任命為副宰相。呂端欽佩寇準的能力,不講資歷,請求排位時居寇準之下。呂端升任宰相,寇準仍為副宰相,他又請求趙光義下詔,讓寇準和他輪流掌印,一同處理國家大事。趙光義雖然採納了呂端的這一建議,但規定凡大事都先由呂端定奪、再上奏,實際上是再一次明確了呂端的最高權力。而呂端又總是謙讓,許多大事均與寇準有商有量,從來不專橫獨斷。

  呂端任職數十年,不蓄資產,輕財好施,常常資助貧病老弱。他任相多年去世以後,子孫甚至連辦婚事的錢都不夠,只好用房屋作抵押借貸,才辦完婚事。最後,還是皇帝出面,從內府撥專款把房屋贖回來。而同時代的那些宰執大臣和封疆大吏,許多人家都是廣廈千間、良田萬頃,家產子子孫孫幾代都可能花不完。所以,無論從人品還是官品來說,呂端都是那個時代少有的楷模,這也是他由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庶僚小官,一步步被皇帝提拔為宰相的根本原因。

  在南宋徐自明撰寫的《宋宰輔編年錄》中,記載了呂端為宰相時的任命詔書,詔書中有一段對他的評價:「呂端既有王佐之才,又有仁厚之心,是一個有氣節、有聲望、識大體、顧大局、剛正不阿的君子。」這個評價,基本能反映出他在趙光義心目中的印象,怪不得連前宰相趙普都曾說:「我看呂端在朝中的表現,得到嘉獎也未嘗高興,遇到挫折也未嘗恐懼,真有宰相的氣度啊!」趙普是開國元老、兩朝宰相,閱人無數,連他都評價呂端有宰相的才能和氣度,足見呂端在士大夫群體中的形象和影響力。

穩妥處理改朝換代的大事

  呂端出任宰相後,果然不負趙光義厚望,處事穩妥,協調周全。最重要的是,他能在關鍵的時候提出最合理的建議,力挽狂瀾。

  西夏曾是宋朝藩國,後來,李繼遷任西夏王,不但反叛宋朝,而且騷擾邊境,致使宋夏戰火連綿。一次戰鬥中,前線將士意外俘獲了李繼遷的母親,邊將趕快報告趙光義,並請示如何處置其母。當時,寇準任樞密副使,負責軍機,趙光義因此叫寇準過去商量,最後決定對李繼遷母親就地正法,以報擾邊之仇,雪反叛之恨。寇準商量完出來,準備去發布命令。當他路過呂端的辦公地時,呂端看到寇準行色匆匆,一向謹慎的他,感覺到前線肯定有大事,趕緊叫住寇準,細問端詳,聽說要斬首李母,他忙叫寇準暫緩發布命令,等待他向趙光義匯報溝通後再說。

  呂端急速入宮拜見趙光義說,當年項羽捕獲劉邦之父,項羽揚言要殺劉太公時,劉邦竟然無恥地說:願分我一杯羹。這說明,凡舉大事者,危急關頭,常常是連至親也顧不上的,何況像李繼遷這樣的悖逆之人?今天殺其母,明日就能捕獲李繼遷嗎?如果不能,殺其母,不過是加深了對方的仇恨,堅定了對方反叛的信念罷了。趙光義一聽,驚出一身冷汗,忙問應該如何處置。呂端建議,把李母安置在前線延州(今陝西延安),好生贍養,以此招降李繼遷。趙光義恍然大悟,連連稱善,還說,倘若不是你及時提醒,真的誤了大事我還渾然不覺呢!後來,李母善終於延州,不久李繼遷去世,李繼遷的兒子因為宋朝善待其祖母,便歸順了宋朝。這一事件的始末和結果,再次證明了呂端的深謀遠慮和沉穩謹慎。

  最能體現呂端過人之處的,還是在他牽頭處理改朝換代這一驚心動魄的大事上。皇帝駕崩,朝局就有變,權力就有爭,這是權力更替的不變規律。趙光義選擇皇位繼承人,因長子趙元佐既瘋,次子趙元僖既逝,便選擇了三子趙恆,這為宮廷鬥爭埋下了伏筆。趙光義一過世,因為趙元佐依然在世,朝廷大臣便開始各為其主針鋒相對,甚至磨刀霍霍了。太監王繼恩牽頭,組織參知政事李昌齡、殿前都指揮使李繼勳、知制誥胡旦等一班實力派,決定擁立已經被趙光義貶為庶人的趙元佐,理由是他是趙光義長子,廢幼立長,名正言順。

  眼看就要兵戎相見,趙光義的皇后李氏趕緊安排王繼恩快步流星去請呂端來拿主意。這裡,李皇后使了個小計謀,沒安排其他太監去請呂端,單單安排「造反頭子」王繼恩親自去請,其用意不言自明。呂端一聽趙光義去世,李後有請,知道情況有變,當機立斷,讓身邊人趕緊把王繼恩扣押,專人看管,同時跑步入宮。

  到達後,皇后正淚眼婆娑,一臉茫然不知所措的樣子。她對呂端說,如今皇帝剛剛駕崩,大臣們要立長子,你說如何是好?呂端鎮定自若地說,當時皇帝確定壽王(趙恆)為太子,就是為了今天能繼承大統,如今先帝屍骨未寒,怎麼能違背他老人家的遺願呢?他一邊耐心說服其他大臣,一邊讓人把太子趙恆侍奉到趙光義的棺材前,明確其為皇位繼承人,是為宋真宗。

  趙恆登基後,第一次坐殿召見諸位大臣時,因為垂著帘子,呂端擔心宦官們以趙元佐冒充趙恆,便站在殿下不拜,請求皇帝捲簾。趙恆捲簾後,呂端走上前去仔細辨認,確認是趙恆後,才走下臺階,率領群臣跪拜新皇帝。隨後,趙恆與呂端商量,對陰謀另立趙元佐為皇帝的幾位大臣,一一做了處置。繼位之爭,終於沒有釀成同室操戈的苦果,就此來說,呂端功莫大焉。

  趙恆接見大臣時,對呂端都是恭恭敬敬,而且從不直呼其名。因為宮前臺階高,呂端體胖身高,行動不便,他還命人製作較矮的木階梯,給予呂端特別的優待和照顧。在官位上,繼續任呂端為相,不斷為他加官進爵。直到呂端退休後,趙恆還時時派人問候賞賜。鹹平三年(1000),呂端因病去世,享年66歲。呂端去世後,趙恆不但為其封妻蔭子,還贈司空,諡號正惠。呂端實現了高位善終,得到了一個做大臣的最高禮遇。

摘自《環球人物》 文/晏建懷

   小編整理不易,

支持呂家,多少隨心!

感謝您的讚賞!

支持呂家,敬請打賞

(您的捐助將全部用於呂家平臺建設和總譜出版資金)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了解更多呂氏資訊,投稿請直接在本平臺對話框發送。

相關焦點

  • 老皇帝駕崩,糊塗宰相呂端為何遲遲不肯跪拜新皇帝
    他直直地站在殿中,不斷打量著那幕珠簾,臉色越來越嚴肅。  當初宋太宗欲以呂端為相時,有人說「呂端為人糊塗」,但太宗憑藉多年的經驗和判斷,對呂端下了「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這樣一句考語,決意以他為相。多年之後,正是「大事不糊塗」的呂端,執意捲簾看天子,才保障了太宗生前擬定的太子順利繼承大統,保障了王朝的安穩。
  • 呂端跟諸葛亮齊名,他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
    一天,宰相呂端進宮探望皇帝病情,驚訝地發現皇帝床邊只有李皇后和大太監王繼恩兩人交頭接耳,而太子趙恆卻不見蹤影。這位王繼恩可不是什麼好鳥,宋太祖駕崩時,太后本來命他去請太子趙德芳進宮,可王繼恩竟然拿著遺詔私自去找太祖的弟弟晉王趙光義,然後輔助趙光義登上了皇位,也就是床上躺著的太宗皇帝。而李皇后自己沒有子嗣,但她的哥哥李繼隆任殿前都指揮使,手中握有兵權。如果這兩人勾結密謀壞事,那後果不堪設想。
  • 「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裡面的呂端是誰?
    他曾寫了一對流傳千古的聯語:「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後來,很多人借這句話自勉。前面的「諸葛」大家都知道是指諸葛亮,對他比較了解,那麼「呂端」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呂端出身於一個官宦世家,父親是後晉的兵部侍郎,哥哥曾擔任後晉尚書左丞。他從小好學上進,60歲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在成為宰相前,他歷任多個官職。
  • 呂端:小事不聰明,大事不糊塗!
    呂端是北宋的一代名相,北宋開國元勳趙普曾讚揚他:「吾觀呂公奏事,得佳賞,未嘗喜,遇抑挫,未嘗懼,真臺輔之器也!」當時,宋太宗想任命呂端任宰相,有人說「呂端為人糊塗」,太宗當即反駁:「呂端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後人有詩讚曰:「諸葛一生惟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
  • 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請問呂端是誰?
    呂端(935年-1000年5月9日[1]),字易直,幽州安次(現廊坊安次區)人。北宋初年宰相、詩人,後晉兵部侍郎呂琦之子、尚書左丞呂餘慶之弟。
  • 呂端:小事不要計較,大事不能糊塗
    然而,宋太宗卻獨具慧眼,稱「端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大膽起用呂端為相,而呂端也不負厚望,辦事持重穩當,逐漸得到各方好評。呂端對小事雖然糊塗,但只要遇到軍國大事,他就會以嚴肅認真、敏銳縝密的態度對待。當時党項人李繼遷屢次進犯北宋邊界,有一回李繼遷的至親被宋軍捉獲,樞密副使寇準認為應當殺掉李繼遷的至親以達到震懾敵人的目的。
  • 這個霸氣草根宰相,奠定了大宋百年盛世!
    從早期的趙普,到中期的呂端寇準範仲淹,各個政績彪炳,光輝形象青史留名,流傳的詩詞篇章甚至名言警句無數,時至今日依然令後人們無比仰慕。北宋的宰相群體,論整體素質,堪稱是整個中國歷史上最高的一批:有文化,有忠誠,有熱血,有能力。說是「多名相」,著實不虛。
  • 崖山海戰,讓大宋王朝的謝幕轟轟烈烈、震爍古今
    崖山海戰是宋蒙之間在1279年展開的一次大海戰,這場世紀大海戰也是大宋王朝的最後一戰,海戰的結果是慘烈的也是空前的。在最後時刻,宰相陸秀夫為了不使少帝趙昺落入敵手而遭受羞辱,毅然背著他跳海殉國,數十萬軍民也緊隨其後為國捐軀。這場海戰的結束標誌著宋朝從此退出了歷史舞臺。
  • 【歷史故事】宰相肚裡能撐船的典故
    後來,有人贊蔣琬「宰相肚裡能撐船」。歷史還有「宰相肚裡能撐船」的典故,也是來源於對呂端氣量的一種讚譽。據傳呂端在相位的時候,曾遭奸臣陷害,被削官還鄉為民。呂端得旨後二話沒說,便和書童背上行囊,挑上書籍,離開京城上路向家鄉走去了。
  • 《論語》|成大事者不拘小節,器量大才能成大事
    孔子說:「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什麼意思?意思就是君子不可以用小事來察知,卻可以承擔重任;小人不可以承擔重任,卻可以用小事來察知。張居正說;「君子小人,人品不同,材器自異。君子所務者大,而不屑於小。」君子與小人的區別在於器量的大小。
  • 宋朝這兩個書生,是怎樣背叛大宋,並覆滅大宋王朝!
    而在宋朝就有兩個「知識分子」帶領西夏差點滅了堂堂的大宋王朝,左右世局的往往是那些「書生」。據說大宋王朝就差點被兩個「文弱」書生給毀了,這兩個人就是「張元」,「吳昊」。年輕的時候他們都是器宇軒昂、才華橫溢,風度翩翩。張元還經常以俠士自居。可是他們也有多次碰壁的時候,當年他們多次科考落選。滿腔抱負無法施展,心中的鬱悶可想而知。朝廷又不能慧眼識珠。
  • 《大宋之變》:迂叟司馬光,在刀光劍影的變法中,看大宋由盛轉衰
    而在北京大學趙冬梅教授看來,歷史並非無跡可尋,從1063年宋英宗即位,到1086年宋哲宗初年司馬光離世,這二十四年間,宋朝政治由盛轉衰,堪稱「大宋之變」,政論相爭,加速了大宋王朝滅亡的腳步。在《大宋之變》一書中,作者以司馬光的個人經歷貫穿始末,從濮議之爭到王安石變法,最後以司馬相業結尾,在歷史發展的洪流之中,司馬光從前臺退居幕後,最後又被推到執政中心的地位,這其中,他的失意與憤慨,得志與忐忑,都被賦予了宋王朝轉折行進的標誌性意義。
  • 大宋王朝奠基者,不是趙匡胤,另有其人
    大宋王朝奠基者,不是趙匡胤,另有其人 2020-12-08 10:50
  • 趙普:大宋最牛謀士,三拜宰相,跟蕭何一樣牛逼,為啥不出名
    他將大手一揮設計了維持宋朝幾百年來的制度和運行規則。那些牛逼的事都有趙普的身影宋朝是個文臣風光、武將衰敗的時代。那個提出「文臣治國」的人,正是趙普。趙匡胤稱呼趙普妻子為嫂子,足見當時趙普深得宋太祖信任。
  • 糊塗的宋理宗
    宋太祖死了以後,宋朝的江山就傳給了弟弟趙匡義(趙光義)。從此,趙宋王朝就在兄弟兩脈之間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