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成大事者不拘小節,器量大才能成大事

2020-12-28 丁小悟典

《論語》|成大事者不拘小節,器量大才能成大事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有才能的人也有其短處,小人物有時候也能派上用場。但是,以此就認為小才小智就可以像有大智大德的人一樣承擔大任就錯了。

戰國時期,齊國的孟嘗君愛養士,門客很多,他因討厭其中的一些人,就打算驅逐他們。魯仲連就勸孟嘗君說,事物有長處也有短處,如果只看重短處而忽視長處,唐堯也有不如其他人的地方。孟嘗君聽從了他的話,只要是有一技之長的人都給予禮遇。

後來,孟嘗君被派到秦國,秦王聽說他賢能就任他為相,後遭了誣陷,被秦王軟禁在。孟嘗君向秦昭王的寵妃求助,她要狐白裘作報酬,可是孟嘗君已經狐白裘獻給秦王了。孟嘗君一個門客從狗洞潛入倉庫把狐裘給偷了出來獻給寵妃,她說服秦王釋放了孟嘗君。

孟嘗君就連夜奔回齊國,走到函谷關口時正是半夜,按秦法函谷關雞叫才開門。孟嘗君手下一個擅長口技的人學起雞叫,引得城內外一片雞鳴。守關的士兵打開關門,放他們出去了。

這是成語「雞鳴狗盜」的來歷。孟嘗君雖然靠門客的小技得以逃脫,但是,雞鳴狗盜之徒畢竟是雕蟲小技,可是小才小智,難以勝任重任、大任。

孔子說:「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什麼意思?意思就是君子不可以用小事來察知,卻可以承擔重任;小人不可以承擔重任,卻可以用小事來察知。

張居正說;「君子小人,人品不同,材器自異。君子所務者大,而不屑於小。」君子與小人的區別在於器量的大小。

什麼叫小人?器量小就叫小人。「小人懷土」,「小人懷惠」,這些人起心動念只想著自己,想自己的利益,胸襟小,器量小,只為自己打算的人,是難以忍辱負重,承擔起重任的。

有大才智的人把心思都用在成大事上,常常不拘小節,也不是事事都精通,做小事未必能做得好,像孟嘗君雞鳴狗盜的事他就做不來,這不妨礙他做齊國、魏國的國相。因此,考察一個人的時候,不能只看小事小節,更要看重他的主要品德和真正的才幹。

孔子的學生子夏說:「大德不踰閑,小德出入可也。」原則性的問題不可逾越界限,小處有一些出入是可以的。也就是說,看人要大處著眼,不要對小事過分計較。

有些人很會做小事,但要讓他做大事時卻難以擔當重任。而大器量的人在小節上可能讓別人看起來做得不是很好,但是大事上一點也含糊。

宋太宗想任用呂端當宰相。有就對他說,呂端這個人為人太糊塗了。呂端為人寬容,在許多事情上不與人計較,對流言蜚語不記在心裡,對職務上的升遷不介意,雖多次被貶,但從不計較,有人就以為他糊塗。

他剛剛擔任參知政事(副宰相)的時候,從文武百官前面經過,一個小官用很不屑的口吻來說這樣的人竟也當了副宰相了?呂端的下屬要問那個人的姓名,被他制止了。

太宗就說,呂端小事糊塗,大事一點也不糊塗。就任命他擔任宰相之職,成為北宋名相呂端。所謂呂端糊塗,只不過是他為人寬厚,心胸開闊,不計個人恩怨罷了。在事關個人利益的某些問題上確有「糊塗」之處,這只不過是小不知而已。

《周易·坤》:「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天地間有形的東西,沒有比大地更深厚的了,也沒有什麼不是承載在大地上的。君子取法地,要積累道德,方能承擔事業。

古往今來,志士都是用這句話來激勵自己,要求自己的器量要像大地一樣,沒有任何東西不能承載。只有積累深厚的功德,足夠大的格局,才能能夠承載天下興亡的重任,才能自強不息,勇往直前。

#論語#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立刪)

我讀《論語》之《衛靈公篇》:

【原文】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文】孔子說:「君子不可以用小事來察知,卻可以接受重任;小人不可以承擔重任,卻可以用小事來察知。」

讀書感悟人生,寫文傳承文化。歡迎關注@丁小悟典,與你一起領悟傳統文化之美。

相關焦點

  • 《驢得水》:成大事者不拘小節?
    校長:成大事者不拘小節? 在電影裡,老校長最愛說的一句話就是:成大事者不拘小節。沒有人去反思,大家還是念叨著那句話「成大事者不拘小節」,將謊言編造得越來越離譜。 成大事者或許可以不拘小節,但這小節一定是無關原則的,一旦關乎原則,關乎底線,那麼就沒有小節!
  • 遇事不會瞻前顧後,有勇氣「斷舍離」的星座,成大事者,不拘小節
    主筆:Miya 我們很多人應該都聽過這麼一句話,成大事者,不拘小節。 本文配圖均源網絡,圖文均無關 01射手座 很多人會覺得像射手座玩心這麼大的人,向來是成不了什麼大事的,
  • 「成大事者不糾結」這句話的我的理解
    --------------------今天有位朋友在後臺問了我一個有趣的問題,叫:為什麼大家都說那句話——「成大事者不拘小節」不是說魔鬼都在細節裡嗎?(過氣的黑人問號臉) 我想說,前者是描述一種心法。
  • 成大事者不拘小節,你真的懂是什麼意思嗎?這3個方面要「絕情」!
    成大事者不拘小節,你真的懂是什麼意思嗎?這3個方面要「絕情」!文/水果說歷史我們現在會面對很多事情,分離,他們就像牽絆一樣,束縛了我們的行動。但並非所有的事情都是枷鎖,要看我們能不能拿得起也放得下。我們的老祖宗就說過,要想成為一個做大事的人,就必須在三方面不將就,是哪三方面?下面小編就給大家說說,這從老祖宗那裡傳過來的人生道理。一、 對不屬於自己的東西「不將就」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偏偏就糾結在那些我們得不到的東西上面。也許就像陳奕迅歌裡面唱的「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被偏愛的都有恃無恐」。
  • 「能成大事,必有徵兆」,老者說:成大事者往往具備這4種特質
    一個人能不能成大事,從他周身所具有的特徵就能夠體現出來,古之能成大事者,無不是身上具有著常人所不能擁有的能力,不管是勇氣、智謀、還是超乎常人的毅力,老人們常說「能成大事,必有徵兆」,以下所概括的4個特質,就是能成大事的人身上所具有的品質
  • 成大事者,必有四戒
    成大事者,必有四戒。01戒懶曾國藩曾說:「天下百病,生於懶也。」懶惰是一生的大忌諱,多數人一輩子平庸,只因為懶。梅蘭芳年輕的時候,也是資質平庸,但他不甘平庸,勤學苦練,終成一代宗師。但凡有所成就的人,無論有無天賦,肯定都是付出了超出常人的努力。有句俗話:昨夜夢裡行萬裡,醒來一看在床上。
  • 成大事者必須依靠的五種人和十種能力
    所以,要做成大事情(如果沒有大的目標就算了),一定要找到對手,通過對手來鼓舞你的事業。最高的境界是,沒有對手,著力培養對手。      如果只想做小事情,一定要拒絕小人。但是,做大事情則需要小人來成就你。小人讓你時時刻刻警覺、清明。      沒有小人來成就的男人,通常容易自滿,容易妄自尊大,容易迷失……所以,上帝就製造了小人,小人是用來成就大人物的。
  • 不拘小節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近義詞有:不拘形跡灑脫不拘,反義詞有:縮手縮腳、謹小慎微,不拘小節是中性成語,動賓式成語;可作謂語、定語;指不注意生活小節。不拘小節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不拘小節(bù jū xiǎo jié)成語釋義:不拘:不拘泥;不限制;小節:瑣碎的生活小事。不拘泥於生活瑣事。
  • 小事上大大咧咧,實則心思縝密,眼光長遠,能成大事的星座
    古人常說,成大事者,不拘小節。在我們生活的周圍,一些能成大事的人,大多平時看上去是非常隨和的,人緣非常好的,謙虛的,善於學習的。他們會在一些無關緊要的生活小事上,顯得有些大大咧咧,沒心沒肺。但是在他們看注的事情上,卻非常有大局觀,眼光看得很遠,心思縝密能成大事。
  • 「小不忍,則亂大謀」,《增廣賢文》:不會忍讓的人,難成大事
    「小不忍,則亂大謀」,《增廣賢文》:不會忍讓的人,難成大事 老祖宗曾說:「天作有雨,人作有禍」,這句俗語的精華就在於一個「作」字。一個性格放蕩不羈、不拘小節的人,必然會得罪一大批心胸狹隘之人。
  • 心理學:真正成大事者,大都具備這3大習慣
    許多事情,我們都想得很複雜,認為成大事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需要花費許多的時間、經歷,甚至是犧牲自己的家庭、婚姻幸福才能實現。實際上,若想要成就一番事業,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複雜。就好比「奧卡姆剃刀定律」之中的把握關鍵,化繁為簡的大智慧一樣,它的大智慧之處就是「簡單」。
  • 「成大事者,一看就知」,身上有三個特徵的人,往往能成大器
    人活在世每個人都想成大事,成大事的人往往都能力非凡,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往往我們的欲求,我們的抵抗力,我們的耐力都可以一一被消磨,然後忘卻了自己曾經的初衷,什麼樣的人才能夠成大事呢?成大事者一看就知,身上有三個特徵的人往往能成大事。
  • 能辦大事的人,都有這3個特點,你有嗎?
    也就是說,在職場中一定要往上爬,要走到更高的位置上,獲得更高的權利,掌握更多的資源,掙更多的錢,過上更好的生活,總之要能夠成大事。當然想要成大事,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畢竟成為金字塔頂尖的人在少數,多數人都可能成為庸庸碌碌的平凡人。那麼如何做才能夠讓自己不那麼平庸呢?
  • 成大事者,有靜氣
    清朝三代皇帝的老師翁同龢曾寫過一副著名的對聯:「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告訴人們的道理是,自古以來的賢聖之人,越是遇到驚天動地之事,越能心靜如水,沉著應對。一、大事面前,需要靜氣支撐困難的事情,往往錯綜複雜,讓人不知從何下手。
  • 氣量與器量
    再說「器量」。器量俗指「器皿的容量」,指容納東西的多少。大家知道,器皿是固化成型的物件,如果完美無缺,那就是一件藝術品。人的氣量蓄養到一定程度或增量成為一種常態時,那就「固化」成了器量。氣量容易受環境、個人情緒、心態或特定對象的影響,變化不定,時大時小;而器量則不同,已鑄造成型,百鍊成鋼,有它不易變形走樣的特性。用在指人的氣質氣度上,更有其專門的寓意和指向。「器量」是氣量向上飛揚的一種固化晉級描述,是一種比氣量更宏大放曠的氣場形態;器量比氣量更有寬泛的外延和飽滿的內涵,它還帶有某些精神特質的屬性和靈魂顯露的特徵。
  • 處事圓融,是成大事的最大前提,好人、能人、壞人、奸人都要搞定
    能人讓他擔綱大任,當然要給他權力。壞人讓他高抬貴手,當然要給他好處,小人讓他為我所用,當然要給他權力。奸人讓他不用計害你,自然要給他信息、給他權力。這許許多多的人際關係的關鍵要害重點,不是智慧圓融、心胸開闊的人是做不來的。
  • 鬼谷子告訴你:心慈手軟的人只適合當「慈善家」,不是成大事的人
    自古以來,凡是能夠成就一番大事業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夠心狠手辣!只有心狠的人,才會有過硬的鐵血手腕,才能夠鎮得住手底下的人,才能帶領團隊的人一同前進,最終取得成功。而心慈手軟的人,下場通常都不好,最終成不了大事,會輸得一敗塗地。
  • 古往今來,成大事者:獨、默、狠、高
    原創┃萬紅雲原創作品,抄襲必究古往今來,成大事者,其性格特徵,必有其與眾不同之處。他們與常人必有著不一樣的地方,有些特性是先天從娘胎裡帶來,別人無從模仿。另有一些特性乃後天教化而來,也需有些天賦才可。紅雲從所知的歷史名人中,得出成大事者的四個獨一無二的特性:獨、默、狠、高。而這四個特性,正體現了其高標傲世,不與俗物相混一談,不苟且偷生,不勉強人格的果斷的人格趨向。
  • 真正能成大事者,往往管得住嘴,不輕易去說這三種話,你呢?
    而真正能成大事的人,對於自己的言行都會有要求,絕不會給自己惹麻煩。人生是由你的一言一行沉澱組成的,能不能管得住自己的嘴巴,甚至決定你過得好與不好。真正能成大事者,往往管得住嘴,不會輕易去說這三種話,你呢?不說別人的閒話。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 成大事者,不做選擇題
    估計你會更糾結了…好,你說這些都是大問題,太複雜了,確實很難判斷。可為什麼像星巴克咖啡要不要升杯?空閒的時候是玩遊戲還是看書?今天中午去吃啥?今天出門該穿啥?這些日常小問題,你還是會糾結?成功學會告訴你,成大事者不糾結,可如何才能不糾結?面對選擇,你就是會猶豫,會糾結啊,到底該如何做出果斷的決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