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不忍,則亂大謀」,《增廣賢文》:不會忍讓的人,難成大事

2021-01-12 烽火系古今

「小不忍,則亂大謀」,《增廣賢文》:不會忍讓的人,難成大事

老祖宗曾說:「天作有雨,人作有禍」,這句俗語的精華就在於一個「作」字。一個性格放蕩不羈、不拘小節的人,必然會得罪一大批心胸狹隘之人。

唐代謫仙人李白就因為太狂,所以才會「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論語·衛靈公》中曾云:「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一個人如果連小事都無法忍耐,那麼又怎麼可做大事呢?朱熹在《論語集注》中說:「小不忍,如婦人之仁、匹夫之勇皆是」,「匹夫之勇,不能忍於忿,皆能亂大謀。」

簡而言之一個追求極至和絕對的人,由於做任何事情都特別較真兒,這樣就很容易因小失大,成為一個一事無成的人。

集格言、諺語於一身的《增廣賢文》中,就有很多關於為人處世的箴言,其中的核心思想便是:「不會忍讓的人,成不了大事」。

第一、韓國貴族張良拾鞋,意外獲得珍貴兵書

張良家族可謂世代公卿,雖然到了戰國時期韓國衰微,張良家族也開始逐漸衰落,但是這並沒有影響他骨子裡的貴族氣質。

縱觀張良一生皆謹小慎微,但總能在關鍵時候發揮重要作用。作為貴族他從來都沒有傲氣,否則也不會成為運籌帷幄的開國功臣。

話說張良年輕的時候,曾發生過一件趣事,有一天他悠哉地在下邳城內遊走,不著不覺便走到了沂水圯橋頭。

有一位鬚髮花白的老翁,「不小心」將鞋子掉落於橋下,當他看到張良時便傲慢的要求,張良去為他把鞋子撿上來。

年輕氣盛的張良認為老翁簡直莫名其妙,但出於對老人家的同情,於是便欣然應允替他撿回鞋子。

但令他沒有想到的是,這位老翁竟然得寸進尺,要求張良幫他穿鞋子。實際上已經怒火中燒的張良,真的想一走了之洩憤,但卻依然按照老人的要求做了。

更令人意外的是這位老翁,竟然看都沒看一眼張良,告訴他五日後拂曉十分,依然在這個地方來等他,語畢便背著手轉身大搖大擺地走了。

可誰曾想老人依然故技重施,不僅提前來到橋上而且斥責張良失約,這樣若是一般人早都生氣了。

《增廣賢文》中說「忍得一時之氣,免得百日之憂」,可是很多事情就是這樣充滿了巧合,這次張良非但沒有生氣,而且還越發覺得這位老人確實有神奇之處。

就這樣,老人怒氣衝衝的走了,並告訴他五日後拂曉再來。張良為了不失約,索性在第四日,便棲身於橋頭坐等老人到來。

經過反覆考驗之後,老人終於將《太公兵法》交予張良,並言「讀此書則可為王者師,十年後天下大亂,你可用此書興邦立國;十三年後濟北谷城山下的黃石便是老夫。」

這位老人就是隱身巖穴的黃石公。《增廣賢文》有言曰:「先學耐煩,切莫使氣;性躁心粗,一生不濟。」。

如果張良當時便大發雷霆,想必就無法通過老人的考驗,那麼他就根本得不到那本神奇的兵書。可見平時做一個謙恭有禮,或者說懂得禮讓三分的人,一定是成大事的好苗子。

第二、懂得退讓,方能為成功奠定基礎

《論語·學而》有云:「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忍讓或謙讓作為傳統美德,已經印刻在了每一個中國人的骨子裡。

「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已經成為了很多人的座右銘。有分寸的忍讓絕非懦夫,只是以退為守步步為營。

《增廣賢文》中還有云:「能讓終有益,忍氣免傷財」;「人生何處不相逢,莫因小怨動聲色」等金句,基本上都在奉勸大家,應該懂得忍讓才能減少不必要的麻煩。

有的時候為了一句不必要的話就大打出手,只能說是個人道德修養不夠,或者說根本不了解忍一時之氣的重要性。

大家應該知道,不能毫無原則的退讓,一旦喪失了尊嚴和人格,那麼就要讓自己受到更大的傷害。正所謂人無可忍無需再忍,但前提是千萬不能沒事找事。

《增廣賢文》作為老祖宗們的智慧結晶,之所以不遺餘力的奉勸大家就是一樣,這也是一種極具智慧的處世之道。

畢竟生活中有很多事只要想得開,實際上都沒有必要去爭吵或大打出手,能夠化幹戈為玉帛豈不快哉?

《增廣賢文》是一部融入了古人心血和智慧的聖賢書,也是歷代民眾為人、處世、治學的行為準則。裡面既有孟子主張的「性善論」,也有荀子主張的「性惡論」,若把它作為人生的指路明燈,就能少走許多彎路和錯路。

讀了這本書,你更能體會到這個世界的不完美,也能更好的為人處世,它不是教你做個爛好人,而是告訴你要理性的善良,它也不是要教你做個壞人,而是告訴你如何應對壞人。

本書匯集民間古訓、人生哲學、處世之道,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

增廣賢文原版經典國學書籍

相關焦點

  • 「人狂,必有禍」:不懂忍讓的人難成大事,老祖宗教你為人處世
    老祖宗曾說:「天作有雨,人作有禍」,這句俗語的精華就在於一個「作」字。一個性格放蕩不羈、不拘小節的人,必然會得罪一大批心胸狹隘之人。唐代謫仙人李白就因為太狂,所以才會「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論語·衛靈公》中曾云:「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 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 論語熙解
    音頻作者為熙華國學院學員張亦弛小朋友和他媽媽,以《論語熙解》為底本演繹,歡迎訂閱喜馬拉雅電臺《 論語小問問
  • 「忍」有三種含義 「小不忍則亂大謀」只提到了一點
    孔子就說過「人能仁、能忍就是能。」另外還說過「是能忍,孰不能忍?」其實都是在提倡遇事忍耐的思想。古人更是總結出了「小不忍則亂大謀」這句經典的處世哲學,意思是告訴世人,遇事不能忍耐,就會破壞總體的計劃,通俗的說就是在小事上不忍,就會壞大事,得不償失。實際上,這句話中的「忍」的含義就是指暫時的擱置以求獲得更大的利益,這種「忍」就是一種智慧,謀略。但其實,在現實生活中,忍還有兩種含義,卻被很多人忽視了。
  • 小忍也會亂大謀?
    小不忍則亂大謀這句成語,出自《論語.衛靈公》,原文如下:「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孔子要人凡事忍耐,包容,不要為一點小事耽誤了大事。歷史上的韓信忍胯下之辱,才成就叱吒疆場的韓大將軍,就是著名的例子。然而最近我一個同事家發生了一件讓人遺憾的「小忍會亂大謀」的案例,讓人唏噓不止。
  • 《增廣賢文》:「忍」字當頭一把刀,懂得隱忍才是處世的大智慧
    人世間是一張巨大的關係網,人與人的相處中,難免會有摩擦。其實有很多事,本來就不是啥大事,只是人人都不肯低頭,結果如滾雪球一般,小事成大事。「有理讓三分」是聰明人的做法,理雖在己,卻包容他人的過錯。但是當你遇見委屈時,千萬別洩氣,多一些忍讓,少一點牢騷。寧忍一時之氣,不受一世之災。「得忍且忍,得耐且耐;不忍不耐,小事成大」碰到起衝突的事情要頭腦冷靜,能忍就忍,切勿魯莽行事,否則小事也可能釀成大禍。
  • 送給鋒芒太露的您,小事不忍,怎麼做大事?
    送給鋒芒太露的您,小事不忍,怎麼做大事?大家好,我是老四。今天我們和大家討論一下,小事不忍,何以成大業的智慧。歷史上有韓信忍於胯下之辱,最終受登壇之拜;張良忍於幫別人取鞋,終有封侯之容;總結起來也是十分的簡單:忍之為義,大矣!我們經常聽說小不忍則亂大謀,忍小事可以謀大業,這樣的說法,許多人都把重點放在了忍字這個上面,但其實最核心的部分應該是小事的小,一個人能夠隱忍,固然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長時間的隱忍,反而會變成一種懦弱。因此我們需要注意的是事情的度。
  • 過度的忍讓,其實是「窩囊」
    老祖宗告訴我們:「小不忍則亂大謀。」一個人沒有肚量,心中容不下事,就是小肚雞腸的人,並不是好事。一個人太大度了,一忍再忍,就會變成「軟柿子」,也不是好事。任何事情,都要有底線,當你忍無可忍,就無需再忍了,兔子急了也會咬人,更何況你是堂堂正正的人?過度的忍讓,其實是「窩囊」。
  • 《增廣賢文》全文,講的是人生哲學,說的是處世之道
    《增廣賢文》,又名《昔時賢文》《古今賢文》,是中國明代時期編寫的兒童啟蒙書目。書名最早見之於明萬曆年間的戲曲《牡丹亭》,據此可推知此書最遲寫成於萬曆年間。《增廣賢文》集結中國從古到今的各種格言、諺語。後來,經過明、清兩代文人的不斷增補,才改成現在這個模樣,稱《增廣昔時賢文》,通稱《增廣賢文》。
  • 《增廣賢文》:時運不濟時,記住這十字:得意莫忘形,失意莫灰心
    於是很多人乾脆直接地接受這「上天的安排」,自暴自棄,放棄奮鬥。可如果這樣的話,那我們註定只會是一個小角色。經典國學典籍《增廣賢文》就曾給困境中的我們做了最好的指點:「得意莫忘形,失意莫灰心。」僅僅十字,聽來簡單做來難,若能悟透,便可讓我們勝讀十年書。
  • 小忍成仁,大忍成佛!
    忍能成大事,忍是大智,大勇,是大福。    有一天,佛陀化緣來到一個脾氣非常糟糕的老太婆家,這個老太婆一見佛陀是來化緣的,立刻破口大罵,罵佛陀自己不勞動、四處要飯等等,肆意侮辱誹謗了佛陀很長時間。    佛陀就一直微笑著站在那裡,等老太婆罵累了,佛陀問老太婆:「您罵完了嗎?」老太婆說:「罵完了。」
  • 《增廣賢文》精華語錄6則,洞察世態人情,充滿為人處世的智慧
    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增廣賢文》以冷峻的目光洞察社會人生,其中句句都蘊含了人生的大智慧,對我們受益頗深,所以總結出來6則精華,和大家分享分享。莫信直中直,須防仁不仁;山中有直樹,世上無直人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不要全部的相信所謂非常正直的人,也要提防看起來非常仁義但是卻不仁義的人,山中有長得筆直的叔,但是世上是不會有絕對正直的人。對待別人,一定不要把全部的信任都託付給他,所有的人可能都不是表面看上去那樣,畢竟知人知面不知心。
  • 提高觀大勢謀大事能力
    習主席強調,要「善於觀大勢、謀大事,自覺在大局下想問題、做工作」。奮進新時代,領導幹部必須著力增強大局意識和全局觀念,善於觀大勢謀大事,確保方向不偏、定力不移、鬥志不減。  觀大勢謀大事必須提高政治站位。從一定意義上講,大局意識、全局觀念就是政治意識、政治觀念。
  • 《增廣賢文》十句名言,字字珠璣,看完讓人大徹大悟
    「集韻增廣,多見多聞」,這是一部值得我們細細品味和研讀的經典《增廣賢文》十句名言,字字珠璣,看完讓人大徹大悟。一、黃金無假,阿魏無真常見的東西不容易作假,人們易被不熟悉的東西欺騙.二、客來主不顧,應恐是痴人家裡有客人來了而不知道接待照顧,這個人很有可能是一位不明事理的痴呆之人。
  • 《增廣賢文》10句格言,醍醐灌頂,讓人恍然大悟
    《增廣賢文》,這是一本文字淺顯而內容深刻的國學讀物,是由流行廣泛的民間俗語及古代詩文中深含寓意的流暢語句彙編而成。「集韻增廣,多見多聞」,這是一部值得我們細細品味和研讀的經典。比如「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這句話,也是出自《增廣賢文》中,一事無成的中年人,早點讀懂悟透《增廣賢文》中這10首金句,運氣不請自來,記得收藏。1.平為福,有餘為害者,物莫不然,而財其甚者也均平是福,有餘是害,凡物都是這樣,而財貨為害尤大。
  • 人情薄如紙,人心狠如狼!《增廣賢文》最經典10句,看透人性現實
    這些俗語智慧被前任總結記錄在一本書中,叫做《增廣賢文》,這本書是中國唯一一本記載俗語諺語的書籍,裡面的經典句子真是看透了人性現實!下面小編精選了10句,與大家分享。1、畫龍畫虎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2、易漲易退山溪水,易反易覆小人心3、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4、人情莫道春光好,只怕秋來有冷時
  • 忍讓,有時候也不會使事情風平浪靜,反而會讓欺負人的人變本加厲
    上面這個笑話雖然當不得真,但起碼讓我們想到了,在這個世上,忍讓有時候也不會使事情風平浪靜,反而會讓欺負人的人變本加厲、為所欲為。有一個小飯館老闆在生意不忙的時候喜歡看看書,結果讀到這樣一則故事,說的是清朝的一個宰相張廷玉的家人和鄰居為了蓋房而爭執地皮互不讓步時,張廷玉回信讓家人主動讓出三尺,而鄰居受到感動也主動讓了三尺,於是兩家之間隔了六尺,後來就有了六尺巷。
  • 善良不是笨,忍讓不是傻
    忍讓不是傻,而是一種胸懷!為人,善良是良知,處世,忍讓是氣度,用善良去換心安,用忍讓去換祥和,是真正聰明的選擇。 有的人以為善良的人傻, 一次次的把人利用, 有的人以為忍讓是無能, 變本加厲把人欺負\他走到這裡在一起久了就算沒有當時那麼相愛也要選擇相守這些你們對彼此做到了嗎女人懂相守男人懂感恩才是一輩子之間多一份包容就會少一些紛爭人生快樂哪裡找呢信仰裡有快樂修行裡有快樂服務裡有快樂靜心裡有快樂心無所求心想他人快樂就在我們的心裡做人簡單就好生活寧靜就好無事此心不空有事此心不亂大事心不畏小事心不慢古人講一代做官九代冤官做的好是為子孫積累福報做不好把老百姓的東西佔為自己想留給子孫這些非分的東西都是罪孽子孫用了反而損福報所以一代做官九代冤又說如果為自己一家謀就不要去做官做官是為百姓謀這也是天道無親天道雖然無親但唯親善人你只要廣積陰德還是有用的想要孩子能讀書的就多做慈善辦學校想要孩子發財的就要多救濟窮人想要兒孫健康的就多施藥這就是唯親善人再講到孝順也一樣很多人很孝順給父母買很多補品買不必要的東西甚至辦酒席祝壽世人看來是熱鬧其實是不孝因為損了父母的福報人家過個壽就要殺生那麼多民國時有個老人死了他兒子辦宴席三百桌過幾天老人家就託夢來說本來我可以去天上好好享福的但因為你殺孽過重導致我在地府審判還出不來可見雖然花的是兒女的錢但卻在損掉老人家的福報父母花很多無謂的錢也是損孩子的福報這也是天道無親所以不要給小孩慶生日小孩能讀書父母不要驕傲太早到處宣揚要對孩子嚴格一些對他成長大有益處過分浪費錢給孩子都損孩子福報更何況很多人在公司裡頭浪費甚至國家單位裡頭浪費都是損福報的很多人都想著輕鬆賺錢卻不知道這也是在透支福報不長久我們要有自知福德淺薄無福消受的概念很多東西別人給的起但我們的福報不一定能用的起明白了這個道理人生就會少很多痛苦和煩惱
  • 小不忍不僅亂大謀,還會葬送整個家族,看看武田信玄的兒子就知道了
    另一個例子就是上杉家族,1578年上杉謙信死後,兩個養子上杉景勝和上杉景虎圍繞繼承權爆發了御館之亂,打成了烏眼雞。1582年柴田勝家作為織田信長的代表還大肆進攻上杉家族,差點就把上杉家族打爆。這兩大勢力相對於織田家族來說作死程度更勝一籌,但他們的首領保全了實力,因此贏得了討價還價的資本。而頭鐵的武田勝賴卻為了證明自己,非要打長篠合戰,讓整個武田家族元氣大傷,成了織田信長剷除的對象。
  • 《增廣賢文》精華40句,平平淡淡才是真
    《增廣賢文》,又名《昔時賢文》、《古今賢文》,是中國明代時期編寫的兒童啟蒙書目,後來,經過明、清兩代文人的不斷增補,內容不斷豐富,才形成今天的規模,稱《增廣昔時賢文》,通稱《增廣賢文》。《增廣賢文》絕大多數句子都來自經史子集、詩詞曲賦、戲劇小說以及文人雜記,其思想觀念都直接或間接地來自儒釋道各家經典。
  • 你對《增廣賢文》中的名言「虎生猶可近,人熟不相親」有何感悟
    《增廣賢文》中的這句諺語「虎生猶可近,人熟不堪親」,意思是說,陌生的老虎之間或許還可以彼此接近,但是,人與人之間,即使再熟悉,也不應過分親近。它告訴我們:人與人之間,保持適度的距離才美好。這有些接近於「遠香近臭」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