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不忍,則亂大謀」,《增廣賢文》:不會忍讓的人,難成大事
老祖宗曾說:「天作有雨,人作有禍」,這句俗語的精華就在於一個「作」字。一個性格放蕩不羈、不拘小節的人,必然會得罪一大批心胸狹隘之人。
唐代謫仙人李白就因為太狂,所以才會「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論語·衛靈公》中曾云:「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一個人如果連小事都無法忍耐,那麼又怎麼可做大事呢?朱熹在《論語集注》中說:「小不忍,如婦人之仁、匹夫之勇皆是」,「匹夫之勇,不能忍於忿,皆能亂大謀。」
簡而言之一個追求極至和絕對的人,由於做任何事情都特別較真兒,這樣就很容易因小失大,成為一個一事無成的人。
集格言、諺語於一身的《增廣賢文》中,就有很多關於為人處世的箴言,其中的核心思想便是:「不會忍讓的人,成不了大事」。
第一、韓國貴族張良拾鞋,意外獲得珍貴兵書
張良家族可謂世代公卿,雖然到了戰國時期韓國衰微,張良家族也開始逐漸衰落,但是這並沒有影響他骨子裡的貴族氣質。
縱觀張良一生皆謹小慎微,但總能在關鍵時候發揮重要作用。作為貴族他從來都沒有傲氣,否則也不會成為運籌帷幄的開國功臣。
話說張良年輕的時候,曾發生過一件趣事,有一天他悠哉地在下邳城內遊走,不著不覺便走到了沂水圯橋頭。
有一位鬚髮花白的老翁,「不小心」將鞋子掉落於橋下,當他看到張良時便傲慢的要求,張良去為他把鞋子撿上來。
年輕氣盛的張良認為老翁簡直莫名其妙,但出於對老人家的同情,於是便欣然應允替他撿回鞋子。
但令他沒有想到的是,這位老翁竟然得寸進尺,要求張良幫他穿鞋子。實際上已經怒火中燒的張良,真的想一走了之洩憤,但卻依然按照老人的要求做了。
更令人意外的是這位老翁,竟然看都沒看一眼張良,告訴他五日後拂曉十分,依然在這個地方來等他,語畢便背著手轉身大搖大擺地走了。
可誰曾想老人依然故技重施,不僅提前來到橋上而且斥責張良失約,這樣若是一般人早都生氣了。
《增廣賢文》中說「忍得一時之氣,免得百日之憂」,可是很多事情就是這樣充滿了巧合,這次張良非但沒有生氣,而且還越發覺得這位老人確實有神奇之處。
就這樣,老人怒氣衝衝的走了,並告訴他五日後拂曉再來。張良為了不失約,索性在第四日,便棲身於橋頭坐等老人到來。
經過反覆考驗之後,老人終於將《太公兵法》交予張良,並言「讀此書則可為王者師,十年後天下大亂,你可用此書興邦立國;十三年後濟北谷城山下的黃石便是老夫。」
這位老人就是隱身巖穴的黃石公。《增廣賢文》有言曰:「先學耐煩,切莫使氣;性躁心粗,一生不濟。」。
如果張良當時便大發雷霆,想必就無法通過老人的考驗,那麼他就根本得不到那本神奇的兵書。可見平時做一個謙恭有禮,或者說懂得禮讓三分的人,一定是成大事的好苗子。
第二、懂得退讓,方能為成功奠定基礎
《論語·學而》有云:「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忍讓或謙讓作為傳統美德,已經印刻在了每一個中國人的骨子裡。
「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已經成為了很多人的座右銘。有分寸的忍讓絕非懦夫,只是以退為守步步為營。
《增廣賢文》中還有云:「能讓終有益,忍氣免傷財」;「人生何處不相逢,莫因小怨動聲色」等金句,基本上都在奉勸大家,應該懂得忍讓才能減少不必要的麻煩。
有的時候為了一句不必要的話就大打出手,只能說是個人道德修養不夠,或者說根本不了解忍一時之氣的重要性。
大家應該知道,不能毫無原則的退讓,一旦喪失了尊嚴和人格,那麼就要讓自己受到更大的傷害。正所謂人無可忍無需再忍,但前提是千萬不能沒事找事。
《增廣賢文》作為老祖宗們的智慧結晶,之所以不遺餘力的奉勸大家就是一樣,這也是一種極具智慧的處世之道。
畢竟生活中有很多事只要想得開,實際上都沒有必要去爭吵或大打出手,能夠化幹戈為玉帛豈不快哉?
《增廣賢文》是一部融入了古人心血和智慧的聖賢書,也是歷代民眾為人、處世、治學的行為準則。裡面既有孟子主張的「性善論」,也有荀子主張的「性惡論」,若把它作為人生的指路明燈,就能少走許多彎路和錯路。
讀了這本書,你更能體會到這個世界的不完美,也能更好的為人處世,它不是教你做個爛好人,而是告訴你要理性的善良,它也不是要教你做個壞人,而是告訴你如何應對壞人。
本書匯集民間古訓、人生哲學、處世之道,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
增廣賢文原版經典國學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