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西遊記》的小夥伴們應該都知道,在加入取經隊伍之前,沙僧曾是天庭裡當值的捲簾大將。只因為失手打碎了玻璃盞,就被貶下凡間,每七日間還要被飛劍穿胸肋百餘下,境況十分悽慘。相比之下,因調戲嫦娥而被貶下凡間的豬八戒,雖然投胎成了豬,但好歹還娶了個媳婦。為什麼只是打碎了一個玻璃盞,捲簾大將就要受到如此嚴重的處罰?因為玻璃盞太貴了嗎,還是因為其他不可告人的原因呢?要想討論這個問題,首先需要對捲簾大將所犯的過錯進行還原。不過,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估計有人會問,捲簾大將打碎的不是「琉璃盞」嗎?為什麼又要說成是「玻璃盞」。實際上,原著當中寫的一直是玻璃盞,即使是在最早的明代刻本中,也是玻璃盞。「只因在蟠桃會上,失手打碎了玻璃盞,玉帝把我打了八百,貶下界來,變得這般模樣。」「沙悟淨,汝本是捲簾大將,先因蟠桃會上打碎玻璃盞,貶汝下界。」之所以大家會錯認為是琉璃盞,主要緣於86版西遊記所做的改動:有人認為捲簾大將被貶下凡,主要是因為玻璃盞價值連城,且有可能是作為禮器使用,因此才使得玉帝勃然大怒。然而實際上,《西遊記》中,除了捲簾大將打碎玻璃盞這一處外,還有三處出現了玻璃盞:
一次是女兒國。「近侍官連忙取幾個鸚鵡杯、鸕鷀杓、金叵羅、銀鑿落、玻璃盞、水晶盆、蓬萊碗、琥珀鍾,滿斟玉液,連注瓊漿,果然都各飲一巡。」
第二次是寇員外處,「雕漆桌上五雲鮮,雕漆盒中香瓣積。玻璃盞,淨水澄清;瑠璃燈;香油明亮。一聲金磬,響韻虛徐。」
第三次是李世民給唐僧慶祝之時:琥珀杯,玻璃盞,鑲金點翠;黃金盤,白玉碗,嵌錦花纏。
了解這一點後,再來看捲簾大將打碎玻璃盞的場合。書中已經寫得明白,當時正值蟠桃宴召開的時候。
提起蟠桃勝會,想必大家都不會陌生。早在沙僧因打碎玻璃盞被貶之前,就有孫悟空在王母娘娘召開蟠桃勝會之際,偷吃了玉液瓊漿、八珍百味,連太上老君的九轉金丹也沒能免災,一併被當作炒豆一般吃了。這則故事發生在書中第五回,也正是在這一回裡,作者對蟠桃宴做了詳細地描寫和介紹。這場以蟠桃為主饌的大會,每年都會召開一次。王母娘娘設宴,七衣仙女摘桃。
這場大會的規格有多高呢,從出席的賓客就可見一斑。據七仙女所說,蟠桃盛會所請的,自來規定了都有這些人:
請的是西天佛老、菩薩、聖僧、羅漢,南方南極觀音,東方崇恩聖帝、十洲三島仙翁,北方北極玄靈,中央黃極黃角大仙,這個是五方五老。還有五鬥星君,上八洞三清、四帝,太乙天仙等眾,中八洞玉皇、九壘,海嶽神仙;下八洞幽冥教主、注世地仙。各宮各殿大小尊神,俱一齊赴蟠桃嘉會。這份賓客名單,幾乎囊括了仙界與佛界所有中上層成員。其影響力與重要程度,可能只有書中作為暗線所出現的「丹元大會」能夠壓上一頭了。然而正是在這樣一場勝會上,捲簾大將好死不死地當著一眾仙神的面,打碎了玻璃盞。這也成了他所有悲劇的開頭。
要理解捲簾大將為什麼受到如此嚴重的懲罰,同時還得聯繫他的身份來看。《西遊記》裡寫沙僧起初的職位,提到他是玉帝座前的捲簾大將。捲簾大將是個什麼官職呢?
西遊記大約是明朝初年的作品,所以關於捲簾大將,可以參考《明史》。據《明史》中的有相關記載,在明太祖登基時:捲簾將軍二人於簾前,俱東西向……皇帝袞冕升御座,大樂鼓吹振作。樂止,將軍捲簾,尚寶卿置寶於案。後來,捲簾將軍實際功能消失,逐漸變成皇帝貼身衛士的榮譽稱號。比如無錫《朱氏宗譜》記載:朱鉞曾經作為燕王的貼身護衛。在燕王登基之後,作為燕王親信。朱鉞被封為「護駕平寇值殿捲簾將軍」,進階「忠義郎」。實際上,與捲簾大將類似,在明朝的官制裡,專門有一系列的殿庭衛士,都是以「將軍」為名,屬於錦衣衛編制。對這些人的要求是身高體壯,彰顯朝廷的威儀。比如大漢將軍、紅盔將軍等等,都在不同場合,為皇帝和朝廷撐門面的。可見,捲簾大將原本應是皇帝的御前侍衛一類官職。《西遊記》中,沙僧對自己來歷的描述中,有這樣一段:這一段裡,沙僧對自己的身份十分自傲,認為南天門裡他能為尊,凌霄殿上他也能稱上。不過,只是御前侍衛的捲簾大將本身並不具有實權,只是因為出入追隨玉帝,身為玉帝的親信,身份才得以水漲船高。因為貼身侍衛的特殊性,一般來說,都是君王最信任的人。沙僧憑什麼能夠成為玉帝信任的人呢?又為什麼會因為打碎玻璃盞這件事而受到如此嚴重的處罰?
這件事,還得從沙僧背後的勢力來看。在成為捲簾大將之前,沙僧本是肉體凡胎的凡人,但他從小生得神氣昂揚,志向也是遠大。曾經經歷過一段四處雲遊,尋仙仿道的日子。之後,他便迎來了自己的奇遇: 道教煉丹,稱鉛為嬰兒,硃砂為奼女;木母金公,同樣是煉丹一道的術語。這樣來看,沙僧首先是遇到了一位道門真人(道教稱得道之人),引著他走上了追尋大道的坦途。其後又以煉丹之術授予他,使他得以功德圓滿,飛升仙界。到這裡這段遭遇都還正常,然而在此之後,「玉皇大帝便加升,親口封為捲簾將。」一個剛剛升入仙界的小小人物,為什麼能夠得到玉帝的青睞,升做御前捲簾大將呢?合理的解釋只有一種——有人為沙僧走動了關節,將他安插在了玉帝座前。而這個人,就是沙僧背後的道門真人。在《西遊記》的世界中,明裡的一條線是取經四人組的故事;暗裡隱藏的則是佛道兩家的爭鬥,以及追求雙方實力均衡的玉皇大帝。
前文已經提到,沙僧本是一個普通的凡人,因為一個道教真人的指引,走上了修行之路,得道之後,立馬就謀到了玉帝座前捲簾大將的職位。這位引薦沙僧的道教真人,必然是一個讓玉帝十分忌憚的人物,才會不得已接受安插在自己身邊的捲簾大將。道門當中,有這樣身份且有這樣話語權的人,也就只有被尊為道教始祖的三清聖人——元始天尊、靈寶天尊以及道德天尊(太上老君)了。在《西遊記》的設定中,西天取經之前,天庭之中,乃是以道教為尊。天庭之主乃是玉皇大帝,不過,玉皇大帝作為仙神之首,並不僅僅統御道教眾神,同時也是佛教眾神之主。這一點與大多數人的印象並不一致。畢竟在86版《西遊記》中,玉帝被塑造成了一個只會鑽桌底的懦弱形象,而佛教領袖如來佛祖則一錘定音,將孫悟空鎮壓於五行山下。然而在原著當中,孫悟空根本沒有打進凌霄殿內。只在殿外與眾神纏鬥。當時玉帝是怎麼做的呢?書中是這樣寫的:當時眾神把大聖攢在一處,卻不能近身,亂嚷亂鬥,早驚動玉帝。遂傳旨著遊奕靈官同翊聖真君上西方請佛老降伏。可以看出,玉帝雖然被驚,但並沒有任何慌亂,反而鎮定自若地下旨請佛老來降妖。聖旨送到之時,如來佛祖本在給眾徒弟講法,一見聖旨到來,立馬對眾人說:汝等在此穩坐法堂,休得亂了禪位,待我煉魔救駕去來。這裡如來使用的字眼乃是救駕,而非相助、解圍等詞。在將孫悟空壓在五行山下之後,玉帝接見如來,向其道謝,如來的回應也很有意思:如來不敢違悖,即合掌謝道:「老僧承大天尊宣命來此,有何法力?還是天尊與眾神洪福。敢勞致謝?」自稱老僧,承宣命而來,如來的姿態可謂放得極低。孫悟空快要打進凌霄寶殿,玉帝的反應不是近求三清的幫助,而是遠向靈山求助如來,也充分體現了崇佛抑道的意味。壓下孫悟空,也為日後取經埋下了伏筆。再說回捲簾大將,身為三清安插在玉帝身邊的棋子。為了打壓三清的氣勢,玉帝自然要找機會將其遠遠充配。而這個機會,就出現在蟠桃盛會之上。在這樣一個重大的場合裡,捲簾大將犯下了失手打碎玻璃盞的錯誤,儘管玻璃盞並不算極端珍貴,但卻有「驚動聖駕」的失儀之罪。玉帝本意將其處斬,但因為赤腳大仙出面說好話,加之並不想徹底得罪三清,最終選擇將捲簾大將貶下凡間,並且每七日要受飛劍穿胸之苦。
沙僧自願加入取經隊伍,只因為觀世音菩薩曾經向他許諾:
你何不入我門來,皈依善果,跟那取經人做個徒弟,上西天拜佛求經?我教飛劍不來穿你。那時節功成免罪,復你本職,心下如何?然而出於根底裡的道教血液,這位曾經的捲簾大將本質上並不願意取經成功,卻又拗不過自己夾在佛、道兩派之間的命運。於是乾脆選擇了出工不出力,平時只幹些牽馬的閒事,兩邊都不得罪。這也是為什麼出場時曾和豬八戒打得天昏地暗,本領著實不低的沙僧,在整條取經路上,唯一的戰績只是打死了六耳獼猴座下假冒自己的猴精。曾經「自小生來神氣壯,乾坤萬裡曾激蕩」的捲簾大將,再不復從前的銳氣,心灰意冷、消極怠工。最終也只被封為「金身羅漢」,排在整個佛教倒數第二,位置僅在小白龍之前。不過,儘管並未如願官復原職,但也不用再受飛劍之苦,從這一點來看,也算是得償所願了。
來源:本文經「國家人文歷史」(微信ID:gjrwls)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