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宗師,活在民國,命殞文革!

2021-02-18 步步金瓷磚


錢希同《吳湖帆像》丁亥(1947年)

1968年7月7日(農曆六月十二),吳湖帆因患腦溢血中風逝世於嵩山路88號二樓家中,享年75歲。在過去很長時間,吳湖帆的死帶有悲壯色彩的、以訛傳訛的誤讀……

直到「孤帆一片日邊來——吳湖帆文獻展」的舉辦,才得到了矯正。吳湖帆弟子陸一飛寫於1984年10月21日的 《關於料理吳湖帆老師後事的一些情況》在故紙堆中被找出,其中詳細描述了1968年7月7日下午見到吳湖帆遺體的情形:

陸一飛對吳湖帆之死的回憶(部分,首次展出)

「到了嵩山路88號,見師母坐在房門口,昏迷狀態。吳老師的遺體睡在小床上(他有一隻類似醫院裡的活動床),身上穿的是一套白短衫衣褲,赤著光腳,食道上還插著一根通流汁的管子。」

在那個特殊的年代,這樣一位出生於蘇州顯赫世家,一生書畫創作之豐,梅景書屋庋藏書畫、碑帖、詞集之多,門人弟子之眾,雅道師友交遊之廣,堪稱海上畫壇之冠的傳奇人物——吳湖帆,還沒有來得及穿上襪子的遺體最終被一輛三輪運屍車匆匆運往斜土路火葬場火化,且沒有留下骨灰。

今天,我們就來講講,集畫家、書法家、鑑藏家、詞人等多重身份於一身的大師——吳湖帆。

吳湖帆(1894-1968),初名翼燕,又名倩、倩庵,字遹駿,別署醜簃。祖父吳大澂是晚清名人。 

于非闇譽溥儒、吳湖帆、張大千為「山水三鼎甲」

吳氏是蘇州城裡的大戶人家,吳湖帆從小受到家庭的薰陶,擅長中國畫,早年與溥儒被稱為「南吳北溥」,與趙叔孺、吳待秋、馮超然被譽為「海上四大家」,又與吳子深、吳待秋、馮超然合稱「三吳一馮」。張大千平生只佩服「兩個半畫家」,第一個就是吳湖帆。

【在感情上】

愛妻突然身亡,心儀侍女做了續弦

吳湖帆與潘靜淑

1915年,時年21歲的吳湖帆與22歲的潘靜淑結婚。潘靜淑可是位名副其實的大家閨秀,其伯父潘祖蔭是鹹豐二年壬子科一甲第三名探花、光緒朝軍機大臣。潘靜淑本人又嫻靜文雅,擅長詩詞,又善丹青繪事。其作古淡清雅,工整秀潤,洗去脂粉,頗得宋元氣息。

潘靜淑花鳥作品

婚後,夫婦琴瑟和鳴,詩畫酬唱,每每有合璧佳作。潘靜淑不僅在生活上照顧吳湖帆,而且在事業上也給予極大的幫助,曾配合吳湖帆校訂刊印了吳大根《澹人自怡草》、吳大澂《愙齋詩存》等著作,更有意義的是,她與吳湖帆歷時數年將所藏的1400多種金石書畫一一為之校訂並存檔。這樣既賢淑又有才的妻子大為吳湖帆所倚重,以後凡遇重要字畫,必鈐「吳湖帆潘靜淑珍藏印」印章。

吳湖帆潘靜淑 1939年作 洛陽春色 手卷

可惜好景不長,1939年夏天,得了急性闌尾炎穿孔的潘靜淑不治身亡,享年48歲。

潘靜淑繪畫,吳湖帆題字

共同生活了24年的愛妻突然逝去,給吳湖帆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傷痛,先後作詞十數首,曾以「願天上神仙似人間,再盟他生,白頭如願」之語,深切懷念妻子,並更名為「倩」,自號「倩庵」;親自撰寫《故妻潘夫人墓狀》,還特地向滬上120位名家徵稿,編成《綠遍池塘草》,以此紀念;又請著名金石家陳巨來先生為潘靜淑刻名章10多方,鈐在遺物上,以示悼念。不久,自家母親因為兒媳去世悲傷過度引發沉痾也去世。

潘靜淑繪畫,吳湖帆題字

吳湖帆精神受到巨大打擊,難以自拔。幸好家裡有夫人侍女阿寶的體貼安慰,他才從悲痛中慢慢地得以解脫出來。吳湖帆是上海灘上有名的大畫家,聲譽如日中天,聲名遠揚。親朋好友紛紛為他說媒,勸說他早日續弦,均遭到了婉言拒絕。還有當時的名姝佳麗,直接表白追求。然而,吳湖帆就是不為所動。

吳湖帆小影(國畫) 朱梅邨

世人皆不解,孰不知,吳湖帆心中已經有了意中人。她就是潘靜淑夫人的侍女阿寶。據蘇州文史界前輩敘述,阿寶本姓何,原名寶珍,小名阿寶,光福迂裡村人,後為嫁到鄰近北莊村顧家。從夫姓,故名顧寶珍。她心靈手巧,尤能繡得一手好「女紅」(刺繡),脾氣又好,溫雅恬靜,肌膚亦好,白皙細嫩。因夫妻關係不和,後到上海做傭人(保姆),經人介紹來到吳湖帆家,深得夫人潘靜淑的喜歡,成為貼身侍女。長期受到潘靜淑的薰陶,阿寶變得更加文靜賢淑。或許是阿寶的氣質與姿色打動了畫家,加上久在身邊侍候,由好感而產生情戀,難分難離。

孔小瑜寫像、吳湖帆自圖其景《三生同夢圖》癸巳(1953年)

1942年,由吳湖帆的二姐吳蕙菁正式向諸親友宣布將「阿寶」收房為續弦。就這樣,時年48歲的吳湖帆與時年26歲的顧寶珍走到了一起。

吳湖帆續弦夫人侍女的消息一傳出,上海灘上各種小報紛紛追蹤報導,有的故意製造一些不實緋聞,謠傳潘靜淑早已察覺夫君與阿寶有苟且之事,因而服生鴉片自殺云云。潘氏從起病到亡故僅三天,難免惹人生疑。其真實情況是,潘夫人腹痛三日,誤以為婦女病而未立即就醫,而後導致穿孔為腹膜炎,不治身亡。

恩愛夫妻,以詩畫傳遞真情


吳湖帆、顧抱真合影

婚後,吳湖帆與阿寶夫妻恩愛,吳湖帆嫌「寶珍」之名太俗,為之改名「抱真」。此名與唐朝一位將軍同名,故同鄉姚嘯秋開起玩笑來,戲謂:「抱真為唐人跋扈軍閥,看你如何應會得了。」吳湖帆被他戲得啼笑皆非。翌年,顧抱真生下一子,小名羊官。可惜未滿周歲,羊官患急病醫治無效而夭折。


吳湖帆 《錢塘江大橋》 

抗日戰爭勝利後,吳湖帆與顧抱真在上海南京路上金門飯店補辦了結婚儀式。滬上新聞媒體報導此事:喜宴吃的是西餐,餐桌按長長馬蹄式排列,氣派很大。文人雅士群趨相賀,極一時之盛。吳湖帆聘請了兩位證婚人,一位是同鄉好友、剛擔任上海市長的錢大鈞(吳縣人),另一位是張君謀。嘉賓中還有梅蘭芳、周信芳等戲曲界的名流。

吳湖帆 山水(四幅) 

吳湖帆身為著名畫家,卻不嫌顧抱真出身貧窮,教她讀書寫字,後來顧抱真竟能書寫一手端正小楷。吳湖帆常書聯於絹上,由顧抱真上棚架刺繡,並刺紅色絲線引首章「顧繡」和題款。吳湖帆曾代顧抱真填了一首《一點春》詞,由顧抱真自己用毛筆小楷抄錄:

「避難離鄉日,已經十八年。

當時未曉寄身處,花滿河陽爛漫天。

綠遍池塘草,豔稱如眼前。

瑤琴一曲聽天上,料理夫人斷續弦。」

吳湖帆《國光春霽圖》 

她談吐不俗,舉止大方,待人接物,彬彬有禮,雖不能作畫吟詩,但處理家務、侍候吳湖帆勤勞而細心周到,真正是個賢內助。為表達對妻子顧抱真之愛,吳湖帆曾於1947年元旦特地為妻子畫了一幅精緻小品《國光春霽》(後在某拍賣會上拍得517.5萬元),作為新年禮物送給愛妻。

患難夫妻,「文革」雙雙遭罹難


2012西泠春拍 吳湖帆 《浙東小景》

說明:吳湖帆夫人顧抱真上款。顧抱真題跋,後轉贈童月蓮。由童月蓮家屬友情提供。

顧抱真為人大方慷慨,吳湖帆的許多畫家「窮朋友」都得到過她的幫助。她常去參加一些不相識的未出名畫家的畫展,並訂購他們的作品,貼上「吳湖帆訂購」紅條紙,使那些畫家受寵若驚。


2014西泠春拍 吳湖帆 《雲壑奔泉圖》 書法

成交價RMB: 2,702,500(含佣金)

顧抱真40歲後人逐漸發福,但走路步履輕盈穩重,頗有大家風韻。有趣的是,凡後來家裡僱用的保姆,舉止動作連走路的姿勢,都會不知不覺地模仿「太太」,聞之者無不引為笑談。

吳湖帆 《雲海煙樹》

1949年之後,吳湖帆先生從滬上畫壇盟主變成了上海畫院的一名普通畫師。1957年,次子吳述歐因替他寫過檢查而劃為「右派」分子,後來長子吳孟歐因自甘墮落而伏法,吳湖帆掉進了寂寞、沮喪、痛楚之深淵。1961年又患上中風,從此體力日虧,顧抱真始終給予無微不至的關心愛護。


2012西泠秋拍 吳湖帆 《庚桑古洞圖》

成交價RMB: 17,250,000(含佣金)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吳湖帆被打成「反革命」,他的畫被誣為「黑畫」;更讓他心痛的是,家藏書畫及文物被席捲一空,被抄物品裝滿了17輛軍用卡車,吳家幾代人的畢生心血頓時化為烏有。卡車隆隆開走,吳湖帆終於倒下。

吳湖帆 1930年作 快雪時晴

第二年,吳湖帆再度中風,住進了上海華東醫院,「造反派」仍不放過他,圍著病床前高呼口號批鬥。顧抱真因受株連同樣遭到批鬥,但她十分堅強,關心安慰吳湖帆,寧可自己多受罪,拼命保護丈夫。

1968年8月11日(一說7月7日),不堪凌辱折磨的吳湖帆,自行拔下插在喉頭中的導管,結束了自己75歲的生命。

吳湖帆 柳溪垂釣圖

此後,沒有了依靠的顧抱真被掃地出門,經再三懇求後,居住在原居住的一幢房內的灶間旁僅4個平方米不到的小屋裡。一次在強迫掃街勞動中,顧抱真突發腦溢血,當場昏厥而倒地。急送醫院,因屬「牛鬼蛇神」,又交不起醫藥費,醫院不給住院搶救,只得回家臥床。

此後昏迷不醒,滴水不進,每天由吳湖帆的兒媳許厚娟為她揩身,不多日即隨吳湖帆而去,終年54歲。

【在書畫上】

吳湖帆作畫

     吳湖帆出生於書畫世家,張大千最佩服的「兩個半」畫家中,第一個就是吳湖帆。他初從清初「四王」入手,繼對明末董其昌下過一番工夫,後深受宋代董源,巨然、郭熙等大家影響。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他以其出神入化、遊刃有餘的筆下功夫,成為海上畫壇的一代宗主。

 

吳湖帆 山水圖卷

 

      吳湖帆擅畫山水。揮毫時先用一枝大筆,灑水紙上,稍幹之後,再用普通筆蘸著淡墨,略加渲染,一經裝裱,觀之似雲嵐出岫延綿,妙絕不可方物。

吳湖帆 《雲表奇峰》 1936 此作是吳湖帆的成名作,也是代表作,它首次發表在一九三六年的美術生活。

吳湖帆還有近世畫竹第一人之譽,他畫竹從宋人雙鉤入手,又參以趙雍墨竹及惲壽平的沒骨法。以淡墨或淡色畫竹,其筆下的竹子有疏淡清雅之韻味,特別是水份的使用和控制恰到好處,使竹葉有「鳳尾梢卷」之勢。雖不著色,但仍有縝麗豐潤,蒼翠華滋的富麗堂皇之感。

 

吳湖帆筆下的竹子

吳湖帆一生畫過為數不少的荷花。典型的是以沒骨法畫就的,通幅作品除落款文字外,不見一點墨色,全以色彩點、勾、烘、染而成。墨在吳湖帆的荷花作品中退場,色彩成為真正的主角。沒骨荷花,是吳湖帆推陳出新的創製。尤其是荷花的造型,豐腴而嬌豔,淋漓地表達了荷花出汙泥而不染的品格。以色當墨,視墨為色,這是畫風的創新,更是觀念的更新。

吳湖帆筆下的荷花

除山水花鳥外,吳湖帆還畫過原子彈,這已成為畫界一樁趣談。1964年,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吳湖帆通過原子彈的紀錄片和彩色照片。經過數月的醞釀,在1965年夏第一個創作完成了《原子彈爆炸》一圖。畫面上,吳湖帆用嫻熟的沒骨烘染法描繪了原子彈爆炸時不斷翻滾、徐徐上升的煙雲巨柱。以傳統手法表現現代科學技術成果,這不僅對吳湖帆是第一次,而且這幅作品在近現代繪畫史上也是極其成功的佳作。

吳湖帆 《原子彈放射圖》1964年,我國試放第一顆原子彈,吳湖帆看了幾次記錄片,又看到彩色照片,就用平時點染煙蟑妙筆,繪成《原子彈放射圖》。

書法上,吳湖帆融米芾與宋徽宗趙佶的「瘦金體」於一爐,並結合自己的意趣,自成一格,具有個性特色。

匡時秋拍吳湖帆《佞宋詞痕卷九》原稿

1953年,吳湖帆60歲,小楷手抄的《佞宋詞痕》問世,他委託葉恭綽送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各一本。不久,毛澤東回贈了詩詞手稿影印本。與繪畫上的成就相比,吳湖帆的小楷只能算基本功,是抄書寫書的手段而已。但在閒來寫詞之餘,將其抄寫成卷,竟也成今人望而興嘆的壯舉了。自己親手寫完,朋友爭相作序,錦上添花,絢爛一時。

吳湖帆書法欣賞

【在鑑藏上】

作為一代大收藏家,吳湖帆在鑑定方面與錢鏡塘合稱為「鑑定雙璧」,又因眼光準,只看一眼就能鑑定真偽,而被人稱為「一隻眼」。

1941年梅景書屋師生合影,居中坐者為吳湖帆,站者右六為徐邦達,左六為王季遷

包括黃公望的《剩山圖》、王蒙的《松窗讀書圖》、倪瓚《秋浦漁村圖》、吳鎮《漁父圖》等作品在內,或經過吳湖帆的鑑定,或被吳湖帆本人收藏過。可以說,在收藏鑑定上,吳湖帆堪稱慧眼獨具。

吳湖帆 《盤廬教化圖》 手卷 

高調題跋 欲彰其「文」

  吳湖帆十分喜愛為書畫題記、題詩,而且常常題在比較顯眼的位置,例如裱邊、詩塘甚至是畫心。可以說,吳湖帆是近現代書畫史上題跋最多的人。這一點,倒與清朝的乾隆皇帝有的一拼。

吳湖帆題《溪岸圖》

  吳湖帆認為,收藏者沒有知識,不會題跋,才是書畫的災難。由此觀之,我們就會理解吳氏書畫題跋如此「高調」的原因,他要顯示收藏者的「文」——有修養、有文化,有見解。

吳湖帆 ,《擬張僧繇法山水》, 己丑(1949年)

酷愛糾錯 鐵面無私

糾古人的錯:吳湖帆的書畫題跋,絕非泛泛而論,或隨意為之,精於考證,善於糾錯,是吳湖帆書畫品題的一個顯著的特點。在《畫禪室小景圖》冊第一開,董其昌題跋了一段《減字木蘭花》詞,其中「雲淡秋高秋夜月」一句,明顯不合原文。吳湖帆在裱邊題:雲淡秋高』之『秋』字,應『天』字之誤。原填注於旁,不知何時為傖父貼金塗去,惡極」(圖一)。原來,董其昌誤將此段題跋上的「天」字寫為「秋」,但加了小注予以更正。後來有好事者把這個小注塗掉了,吳湖帆對其嚴詞批判,認為這個人十分可惡。

吳湖帆 《萬峰積雪》

糾父親的錯:中國人喜歡「為尊者諱」,遇到長輩的錯誤,常常是避而不談,或含糊其詞。可吳湖帆不僅糾正古人的錯,也糾正父親的錯。金俊明《群芳合璧圖》冊是吳湖帆祖父吳大澂所收,第六開為張適補畫梅花。冊後有吳湖帆父親吳訥士考訂張適生平,認為張適是嘉興道士張適,而實際上畫史中張適有二,本冊中畫梅花的是吳人張適。吳湖帆根據記載,糾正了其父的錯誤。

吳湖帆 《漢室山河圖》

糾自己的錯:吳湖帆還勇於糾正自己的錯。如姜實節《山水並詩》冊,在看到此冊之前,吳氏已經收藏了一本同名之作。看到此冊後,他公然承認自己二十年前所收的是摹本,並題在第一開上。可見,吳湖帆對自己的鑑定錯誤也毫不隱瞞,開誠布公。

學養深厚 博覽群畫

  吳湖帆善於糾錯與他豐富的藏品和觀看經驗和深厚的文獻、詩文功底有著緊密的關聯。吳湖帆自身有著豐富的收藏,他的藏品來源大致有四:

吳湖帆 1939年作 《春雲煙柳》

一,祖父吳大澂遺留。吳大澂官位顯赫,而且精通金石、書畫以及文物收藏等,為一代金石大家,並留下了宏富的學術著作。他所藏字畫多歸吳湖帆。

吳湖帆 1938年作 《松壑鳴泉》

二,外祖父沈樹鏞所贈。沈樹鏞也是清代江南著名的收藏家,收藏金石、碑帖、書畫甚豐,而且著述也十分宏富。為了紀念外祖父,吳氏特意建立「寶董室」;

吳湖帆 《靈巖山寺》

三,夫人潘靜淑嫁資。潘家祖上歷代喜收藏,潘靜淑過門時曾以部分藏品為嫁資;

吳湖帆 1931年作 《青綠山水》

四,購買及交換。吳湖帆自1924年到上海後非常注意收攬文物,特別是字畫。

吳湖帆 1934年作 《喬嶽松雲》

吳湖帆幾乎鑑定過所有重要的古代書畫,其中一個重要的機緣則是民國政府委以重任。當時的政府為避兵火,將宮中所有重要文物自1933年分批南遷寄存上海,1936年又舉遷南京故宮新建庫房,到1948年蔣介石下令將近60萬件文物運抵臺灣,其中書畫有8000餘件。這批當時國內最為重要的書畫珍品,吳湖帆在1933至1937年間得以數次觀摩研究。

吳湖帆 1939年作 《樓臺煙雨圖》

1935年,國民政府應英國政府邀請赴倫敦舉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吳湖帆受時任故宮博物院代理院長馬衡之邀,受聘為專門審查委員會委員,在滬審閱故宮所藏唐、五代、宋元明清書畫,前後持續半年,選出175件參展品,1937年他又兩次去到南京的故宮庫房,為全美展審查展品。

吳湖帆 1947年作 《古樹層巒》

因此,現今分藏北京、臺北的兩岸故宮的舊藏書畫,大都留下了他的鑑定意見。

在吳湖帆眼中,作為真正的書畫鑑定高手,需具備兩點:一是畫派要正,二是目光不偏。

吳湖帆 《春江漁隱》 

一代宗師吳湖帆,會書法、善畫畫,亦擅於鑑藏,既由赤子走向輝煌,亦從巔峰墜落谷底。因此有人評論,他最好的時代應是在民國,以家族基業為本,江南文化為基,廣結朋友雅集,傳授入門弟子,活在屬於自己的寧靜的「文人後花園」

相關焦點

  • 《宗師之路》——《一代宗師》紀錄片
    《一代宗師》是香港導演王家衛執導的功夫電影,由梁朝偉、章子怡、張震、宋慧喬、王慶祥、張晉、趙本山、小瀋陽等人主演。該片講述了民國期間「南北武林」多個門派宗師級人物,以及一代武學宗師葉問的傳奇一生。兩年前,《一代宗師》2D版本上映,成為了王家衛電影票房最高的一部。兩年後,《一代宗師》3D版本的出爐,再次掀起了一股宗師熱。
  • 「一代宗師」還是「一袋宗師」?
    對於我這個形式美學迷來說,看《一代宗師》還是很得了一些享受。構圖別致的特寫,光色美輪美奐的場景,找不到切換點、頗有迷離質感的剪輯,挺酷。就連人物的服飾和髮型都讓人看到用心,隨時給人視覺愉悅。武術大師一掌下去,看起來也沒用多大力氣,只一頓,對手就倒退幾丈,破窗飛出去。
  • 武林往事《一代宗師》
    感謝關注支持影片信息:中文名:一代宗師
  • 《一代宗師》影評
    《一代宗師》趙本山演的是一個什麼人物?
  • 一代宗師:江湖中的江湖
    此時的葉問在走過見自己、見天地,終於走到見眾生,成就了一代宗師之名。 導演王家衛透過電影《一代宗師》意在展現的其實並非僅僅只是葉問的故事,從時間跨度來看,葉問也只是那個時代的一個個體,身為一個武林人,且還算是深處核心圈子,葉問的人生興衰其實也是整個武林命運的起伏變化,都說《一代宗師》是民國時代武林的一個群像
  • 「一代宗師」
    《一代宗師》【2013】 (豆瓣8.0;我的評分10.0) 看完這部電影之後
  • 解讀經典《一代宗師》幕後故事
    在對眾多武術門派了解後,王家衛想通過籌拍《一代宗師》來再現民國武林的生態。一代宗師》的初衷從「詠春」、「葉問」開始,在他「宗師之路」的旅程之中,通過拜訪各路宗師,王家衛對這部電影的想像已經不再局限於「詠春」這一個門派,而是由「一條街」變成「一個時代」。《一代宗師》不僅僅講葉問,而是將與葉問同時代的中國各派宗師都納入鏡中,進行全景式高手掃描。
  • 解讀經典《一代宗師》幕後故事
    2015年1月8日,《一代宗師》3D版於中國內地上映 ,票房超過6000萬,創造了國產影片重映最高票房紀錄。王家衛在偶然間看到葉問離世3天前拍的一段視頻,葉問在打拳中的一個停頓引起了王家衛對武術的興趣。在對眾多武術門派了解後,王家衛想通過籌拍《一代宗師》來再現民國武林的生態。
  • 在《一代宗師》小故事的幕後
    我認為《一代宗師》是他軟弱的個人風格一部電影。我想是王家衛。恐怕觀眾聽不懂,觀眾會說他講的故事不好,所以才這麼神秘。哦,真的是天妒英才。一代宗師簡介《一代宗師》是由香港導演王家衛執導,由梁朝偉、章子怡、張震、宋慧喬、王慶祥、張晉、趙本山、小瀋陽主演的功夫片。
  • 《一代宗師》紀錄片:《宗師之路》全集
  • 經典回眸 |《一代宗師》:高山流水遇知音,與王家衛久別重逢
    王家衛導演的《一代宗師》,從立項、拍攝到上映,歷時三年有餘,可謂吊足了觀眾的胃口。作為王家衛粉絲的我,在當時也是滿懷期待,想看王家衛如何在清末混戰、民國、日軍侵華這些大時代背景之下,拍出葉問以及亂世裡武俠宗師們的精氣神來。
  • 影評丨《一代宗師》影評 作者:入畫
    慢鏡頭,窺視鏡頭交疊,張智霖浮浮沉沉的唱調,尤折射出當年民國名伶們在唱臺上卓爾不群的風骨。每一幀畫面都值得細細欣賞,慢慢品味,其中覆蓋了古典美學無數,道德禮儀、服裝配飾、建築設計,如同一道秀色可餐的民國末期文化的耄耋大餐,一次看不夠二次再來。如果將《一代宗師》歸於武俠片我想並不準確,人們總愛拿其與《臥虎藏龍》做比較,道是李安寫實,王家衛寫虛。
  • 《一代宗師》影評:裡子、面子和武林
    此時的葉問在走過見自己、見天地,終於走到見眾生,成就了一代宗師之名。   導演王家衛透過電影《一代宗師》意在展現的其實並非僅僅只是葉問的故事,從時間跨度來看,葉問也只是那個時代的一個個體,身為一個武林人,且還算是深處核心圈子,葉問的人生興衰其實也是整個武林命運的起伏變化,都說《一代宗師》是民國時代武林的一個群像
  • 【八藝】影評《一代宗師》
    君不見不管是霍元甲、陳真還是霍東閣總會和日本女生牽扯不清,各路大俠揚名的途徑和故事的高潮不外乎是痛扁外國佬。可現實裡,老外船堅炮利,兩萬聯軍足以橫行神州大地,而咱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在還珠樓主創造的武俠、仙俠世界裡駕著飛劍聊以自慰了。
  • 一代·宗師
    帶著這個疑問,1月6日我走進了電影院,看完了電影,拍手稱快之餘,不由得對那個所謂的4小時完全版更嚮往了,因為如果說2D版是「一代」,3D版是「宗師」,那麼4個小時的版本,應該才是真正的「一代宗師」吧。先說說2D版和3D版的差異吧。根據我在影院的感受,3D版對影片的部分情節和故事線進行了比較大的調整,主要集中在以下幾處。
  • 《一代宗師》——那個唯一打敗過葉問的女人,最後活成了什麼樣子
    2013年,《一代宗師》上映,距離至今,已有七年,但宮二仍是至今為止,最撼動我心弦的角色。宮二這個角色本身是有原型的,就是民國時代的奇女子們,而其中的一位是施劍翹。她的父親是奉系第二軍軍長施從濱,被俘於北洋軍閥孫傳芳,被其殺死,懸首暴屍三日。
  • 電影《一代宗師》,一段遺憾的感情
    看完《一代宗師》後,我終於長長地鬆了一口氣這仍然王家衛的風格,故事的核心仍然是男女相惜終不能結合的感情,功夫,只不過是一個堅強的外殼而已。看片以前,我一直在想,王家衛說要重現民國武林的神韻,但是,具體該如何展現呢?
  • 電影評析《一代宗師》
    重溫《一代宗師》,從而看到的一點新體驗,分享給所有人,包括我自己。劇情《一代宗師》講述的是民國時期,北派武學大師宮老先生南下,希望南北武林合流。南派代表葉問,在比試中贏下從無敗績的宮家。而宮家大小姐宮二隨即挑戰葉問,竟暗生情愫。然而,宮家首徒馬三投靠日寇,並打死宮老先生。宮二斷髮出家,最終親手為父親雪恨。而葉問,也因戰亂避難到香港,終成一代宗師。
  • 王家衛談《一代宗師》再映:用3D拉近「被遺忘」的武林
    資料圖:一代宗師劇照新華網北京1月7日電(記者苑蘇文、張正富、章利新)200人團隊歷時一年製作的《一代宗師》3D版上映在即,香港導演王家衛最大的擔憂不是票房,而是電影院裡的燈泡和音響。不論出席宣傳活動,還是接受記者採訪時,他都不忘呼籲:「希望戲院的經理能高抬貴手,換一下放映機的燈泡,調高一點音量,讓這個3D版用最飽滿的態度跟觀眾見面。」
  • [證武•原生態]《一代宗師》紀錄片:《宗師之路》全集
    小編語 《一代宗師》紀錄片:《宗師之路》,想必很多人都看過,但光看不是目的,小編呼籲每個武術愛好者都行動起來,拿起手機為身邊的武術前輩拍攝一些影像資料要重現一個民國武林,是一個很龐大的工程。它不只是一個跨度、服裝或者道具的問題,你要把那個時代重現出來,在武打方面,你必須要還原歷史的真貌,不能靠特技。還要還原那個年代武術家的「精氣神」,武林有武林的規矩,他們有他們的儀軌。那些都是我們中國人的智慧,有一些現在都已經沒有了。為什麼武術叫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