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天,你路過香港九龍城衙前塱道24號,
沒準會被這樣一家
風格獨特的咖啡館吸引。
門頭上招牌赫然寫著:「大和堂」,
這名字聽上去不像咖啡館,
倒像是藥鋪~
走進去一瞧,
清爽的混凝土色調
搭配淺色桌椅,
讓人感覺瞬間放鬆下來。
吧檯那邊最顯眼的實木百子櫃,
看起來有些年頭了。
柜子上的鏡面上,
貼著「羚羊犀角」、「土木人參」、
「合浦珍珠」.
都是中藥材的名稱。
百子櫃對面的牆上掛著年代久遠的橫框,
從內容和落款處
可以辨認出是病人贈送的感謝牌匾。
環顧四周,
屋子裡的老家具看起來都近百歲了,
就是一幅中藥鋪的樣子,
但吧檯上的咖啡機,
喝著咖啡吃著美食的客人,
和滿屋的咖啡飄香.卻提示你:
嗯,這確實是一家咖啡館。
放中藥材的玻璃樽裡裝咖啡豆,跌打酒壺衝咖啡,涼茶樽裝冰滴咖啡.曾經碾磨藥材的工具都成了店裡復古韻味的裝飾品。
還有各種中藥主題的菜式,比如紅棗芝士蛋糕、楓糖漿雞蛋仔炸雞、杞子桂花冬甩.
百年中藥鋪裡喝咖啡,吃中藥主題菜,如果從未嘗試過,倒是可以親自臨門去一探究竟。
大和堂咖啡館,是香港第一家由百年藥鋪改造而來的古蹟咖啡館。
19世紀20年代,九龍城衙前塱道上一座建築拔地而起,它就是大和堂參茸藥行,這個廣州騎樓式的樓房一共四層,位於一層的地鋪是1932年的時候建造的,先後經營過參茸藥行、醫館、藥材鋪,總共經歷了三代人。
1940年,老中醫師鍾伯明
來港行醫接手了醫館,
還在大和堂為窮人義診,
香港政界、演藝界都有人慕名來這裡求診過,
鍾伯明被街坊鄰居封為「在世華佗」。
後來老中醫年紀大了,
就將大和堂傳給長子鍾福利,
兩代醫師離世後,
由親戚郭先生掌柜繼續經營,
這裡也從醫館轉為中藥行。
早些年,它還曾是古天樂、楊千嬅
主演的電影《乾柴烈火》的取景地。
但因為生意不景氣,2017年中藥行正式結業。現在,這座有些年頭的建築業主是鍾伯明的女兒鍾潔儀。
時代在更迭,九龍城上的建築也慢慢在改變,經歷時代變遷,挨過了日本侵華的艱苦歲月,見證了香港回歸,這座86歲的老醫館也被時代洪流裹挾著,催促著,「消失不見」似乎是註定的結局,直到它遇到了80後香港小夥石浚鏗Henry。
Henry自小在九龍城長大,大和堂對他來講既熟悉又陌生,「小時候有跟媽媽去那裡看病,記得有百子櫃,其餘就全無印象了。」
小夥子後來念書去了英國,畢業於牛津大學經濟與管理學系,在歐洲呆了5年,他耳濡目染地也受了些歐洲人重視文物保護的影響,除此之外,Henry表示自己「很思鄉」:「在英國吃一碗叉燒飯貴的不行,還很難吃,令我特別想念香港的食物。」
2011年Henry回到香港,做過團購公司,在大型商場擔任過租務部職位,因為工作關係,他常常跟美食界的商戶打交道,「如果我以後創業的話,會偏向於飲食業這一塊。」
後來,夢想照進了現實~
恰巧在2017年年底Henry經過大和堂,看到這座始建於戰前的建築木門上貼著「招租」,知道這個醫館很有歷史的,「如果被其他行業佔用這些老物件會不會就被破壞了?」
小夥子不忍心擁有86年歷史的中藥店從此變成回憶,於是,起先他想把這間店鋪「活化」做成餐廳。
儘管對大和堂的記憶只停留在兒時陪母親看病上,當聆聽完藥鋪傳人,以及街坊們的故事後,更堅定了他要保護並「活化」大和堂的初衷:「歷史情懷很珍貴,要保留此處讓人喜愛的地方。」
租下大和堂之後,他第一次踏進大堂,看到右手邊的百子櫃和木臺,就立即聯想到:「這裡做咖啡店很適合,如果客人能在這裡品嘗咖啡,緬懷舊日香港情懷,是一件挺美好的事。」
Henry覺得這樣的本土文化值得去保護,於是他著手開始改造店鋪。
因為是私人建築,又是有年代感的古建築,在「活化」和「保育」這件事上,Henry作為新手是慎之又慎,他還設了三天的開放日,邀請鄰居解放門進入這家「博物館」,訴說和它的故事。
藥鋪傳人鍾潔儀從小在醫館長大,
是老中醫鍾伯明七個子女中唯一的女兒,
鍾潔儀至今還記得,
百子櫃頂部有幾個櫃桶,
一般都不會放藥材,
而貴重的藥材,比如參茸等,
只有店裡的大師傅才能拿取。
有街坊在開放日時說:
「這塊牌匾,
印著二戰時期伍藩將軍的題字,
好厲害的,一定要保留!」
幸虧得到大和堂傳人和街坊鄰居的提點,
Henry就知道自己該保留什麼文物,
比如百子櫃、店內古董等等,
都儘量保存完好,
這是活化這個老建築的一部分。
保留一系列的古物倒不難,難的是怎麼復修大和堂。Henry說,「大和堂因為樓齡太舊,又沒有設計圖紙等留存下來,可能存在安全隱患 ,我得把僭建的閣樓給拆了,用鐵支撐起結構已經十分脆弱的牆。」
小夥子表示,「你拆了所有再重新裝修很容易,但是要愛惜這個地方,慢慢修復和清理,這過程就比預期多了一兩個月。」
歷時將近一年的時間,2018年10月,Henry對中藥鋪的活化改造終於完成,正式對外營業。
邁進咖啡館,會發現這裡裝修復古,
保留了許多「前世」的痕跡,
不只沿用了「大和堂」這個名字。
大部分的文物都被留存了下來,
比如金漆招牌,
招牌的下方,還可以看到大和堂昔日的照片。
老中醫鍾伯明的執藥證,
各種牌匾,
比如由大將軍提字的牌匾「劍膽琴心」,
古人常用來高度讚揚人品,
行醫者醫術高明。
進門靠右手邊的百子櫃,
毫無懸念地得到了保留,
如今被用作儲存咖啡豆和茶葉等。
用來裝藥材的玻璃樽,
樽面上的貼紙上,有放藥材的名字,
Henry都沒捨得撕下來,
如今玻璃樽裡裝著咖啡豆。
在保留原本風貌的同時,
這裡還融進了流行的咖啡館元素,
比如用皮革包裹的桌子等等。
令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
這個曾經用來磨藥材的長木凳,
中間有一塊木板,揭開後,
這中間的位置就可以磨藥材了。
木紋手工椅,
摸上去有一種和時間握手的錯覺。
店鋪盡頭那道舊式手造鐵閘,
則成了店裡的標誌性陳設,
和牌匾、百子櫃、藥材凳一道,
成為鎮店之寶,
守護著這間有溫度的咖啡店。
曾經的中藥鋪變身成了咖啡店,
但吃貨Henry的店裡怎麼能沒有好吃的呢,
嗯,大和堂咖啡館不只
賣手衝咖啡和鮮奶咖啡;
你還可以邀三五好友,
來這裡吃各種西式美食,
比如牛肉漢堡,意粉,班尼迪蛋.
除此之外,
最吸睛的還屬中藥主題的Fusion菜式。
比如紅棗芝士蛋糕、
楓糖漿雞蛋仔炸雞、杞子桂花冬甩.
味蕾狂歡的同時,
仿佛看到了中西方文化碰撞的火花在燃燒。
雖說舊貌換新顏,但咖啡館保留著先前的靈魂,建築得以完好地被保存下來,好似「復活」了,置身其間,會感嘆著歲月和空間變化的神奇。
昔日藥材味變為咖啡香,曾經鮮少人問津的醫館和中藥鋪,竟變身成為潮人們愛去打卡的網紅咖啡館,還引來了明報等媒體的爭相報導。
古老的中藥房漸漸失去原本的社會功能,但它背後藏著的是一代代人的記憶,如果粗暴地毀掉一幢建築,可能與之相關的記憶和溫度也隨之被毀掉。
活化的過程花費了上百萬元,但Henry說:
「對香港本土文化一直有份情結在,雖然復修往往比拆卸重建成本高,但能將歷史建築重新活化,意義無價。若重建,這裡就沒有了,反而活化可以保留從前的味道和情懷,背後的價值不能用金錢去衡量。」
因為,這座老房子承載的不只是冷冰冰的空殼,而是安放著幾代人的時間、空間和記憶。
本文圖片主要源自youtube視頻《飲食男女》、明報
facebook@TaiWoTangCafe
其他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1] http://www.mingpaocanada.com/van/htm/News/20181018/HK-gca1_r.htm
[2]https://www.hk01.com
[3]https://www.weekendhk.com
[4]https://blog.ulifestyle.com.hk
[5]https://www.xuehua.us
[6]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sB25gY9RqU
[7]雪花新聞:這家港片裡經常現身的百年藥鋪,變成了時髦咖啡館!
[8]新假期周刊:九龍城百年中藥行變咖啡室!
[9]牛津經濟系開cafe 舊街坊變老闆活化86年中醫館
[10]鄉土味:流逝三代回憶
大和堂咖啡館
城市: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