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國按:
在2016年的53屆臺灣金馬獎上,《日曜日式散步者》拿下當年最佳紀錄片,這部影片回顧了日殖時期的臺灣新文學運動,那些殖民地上的現代文學創作者,藉由詩觀的論述及文學創作,共同為臺灣留下了劃時代的意義與美學。
這部影片的出品發行方,之前還製作過非常有名的文學傳記系列紀錄片「在島嶼寫作」。這一次他們帶著《日曜日式散步者》來北京做放映,喜歡的朋友不要錯過,映後更有導演黃亞歷與北大的戴錦華老師,一起與觀眾映後交流。
放映時間
...................................................
7.8 13:00
《日曜日式散步者》紀錄片/2015
如何購票
...................................................
掃下方二維碼或點擊文末「閱讀原文」
多購優惠:第二張八折
放映場地
...................................................
朝陽區通惠河北路郎家園6號院郎園vintage 虞社
公共運輸
1/205/312/57/728/810/930或976路至郎家園站下車
乘坐地鐵1/10號線國貿站,C口
乘坐地鐵1/14號線大望路站,C口
放映員:王磊·深馬·飛船
助理策劃:一時·小白
影片介紹
...................................................
日曜日式散步者
Le Moulin
日語、臺語 | 2015 | 紀錄片 | 彩色 | 162min
2016 第53屆臺北金馬影展金馬獎 最佳紀錄片
2016 第18屆臺北電影節 最佳編劇 最佳聲音設計
2016 鹿特丹國際影展 未來之光單元
……
1930年代,臺灣在日本殖民統治近四十年後,進入了更穩定的同化階段。於此一時期,臺灣出現了最早引介超現實主義的文學詩人團體:風車詩社。風車詩社反映了二十世紀從西方(尤其是法國)傳遞到日本,經由殖民影響至臺灣的文化路徑,折射出西方現代主義進入亞洲之後,亞洲文藝創作者面對與回應在地及世界的態度與方式。
現代主義文學的前衛浪潮,為年輕的臺灣詩人帶來了什麼樣的衝擊?異文化的接收究竟是一種純粹的想像,或是從紮根的土壤上所混合出的全新的植種?生活在殖民地上的現代文學創作者,透過詩觀的論述及文學創作,留下了什麼問題供後人反思?
本片追溯了風車詩社所帶領的前衛浪潮,反映出西方文化對於戰前東亞文藝的影響,並透露出日殖時期臺灣文壇的樣貌,這些殖民地上的現代文學創作者,藉由詩觀的論述及文學創作,共同為臺灣留下了劃時代的意義與美學。
導演介紹
...................................................
黃亞歷
臺灣電影導演,關注於影像、聲音的聯繫與延伸性。
近年來投身於製作臺灣早期相關主題之紀錄片,希望透過歷史的梳理和檢視,探索紀錄片真實的詮釋可能,反思臺灣與亞洲、世界之間的關係。首部紀錄長片《日曜日式散步者》獲2016年金馬獎,併入選鹿特丹國際影展 未來之光(Bright Future)單元。
映後嘉賓
...................................................
戴錦華
北京人。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 。曾任教北京電影學院電影文學系11年。 自1993年任教於北京大學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北京大學人文特聘教授。北京大學電影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從事電影、大眾傳媒與性別研究。開設《影片精讀》、《中國電影文化史》、《文化研究的理論與實踐》、《性別與書寫》等數十門課程。曾在亞洲、歐洲、北美洲十餘個國家和地區講學和訪問 。專著10餘部。專著與論文被譯為英文、法文、德文、義大利文、西班牙文、日文和韓文出版。
代表作:《霧中風景》、《電影批評》、《隱形書寫》、《昨日之島》、《性別中國》等。
詞語放映
...................................................
詞語放映 以 「放映是從觀眾眼裡收回詞語」 為理念
希冀在具體的節目策劃中
遵循和踐行放映的作者性和獨立性原
商業合作或投稿
請發郵件至:chenteng@imaginist.com.cn
轉載:聯繫後臺 | 購票:點擊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