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人知道,為虎作倀的「倀」是什麼,為何如此招人恨

2020-12-23 灞上松

中國的成語文化博大精深,包含了數不清的典故和傳說。

有一些成語大家用起來都非常熟練,卻不見得人人都完全了解它。例如,「助紂為虐」和「為虎作倀」經常被連用,指代為壞人做事的幫兇。前者簡單,後一個「為虎作倀」的倀到底是什麼,大概有些人不太清楚。

配圖

《說文解字》對「倀」字解作「狂也。俗字作猖。」不過這個本義在現代已經沒人用了,「倀」字的含義很早就變為葬身虎口者的魂魄。

《康熙字典》根據古書的記載,對「倀」字的解釋為,「倀鬼。虎齧人,人死,魂不敢他適,輒隸事虎,名曰倀。」意思是,被老虎吃掉或者咬死的人,死後魂魄也不敢走,變成老虎的僕役,叫做倀。

古代關於倀的記載很多,如明朝大學者張岱宗所著的《夜航船》說道,「人罹虎厄,其神魂嘗為虎役,為之前導。故凡死於虎者,衣服巾履皆卸於地,非虎之威能使自卸,實鬼為之也。」

關於張岱的繪畫

這段話比較有代表性,意思是倀鬼會引著老虎吃掉其他受害者。如果受害者的衣服自行剝落,這當然不是老虎幹的,而是倀鬼在幫老虎的忙。多數古人對此深信不疑。

蘇東坡也在《漁樵閒話》中寫過:「獵者曰:此倀鬼也;昔為虎食之人。既已鬼矣,遂為虎之役。」

按古人的說法。倀實在太可恨了,執迷不悟,還幫助吃他的惡虎。當然,這也挺可憐的。為什麼會這樣呢?古人認為,命喪虎口者對老虎無可奈何,就要拉無辜的人墊背,所以幫著老虎吃人。並且老虎死了,他們還會哭得稀裡譁啦。因此《康熙字典》引用古人的話,「倀可謂鬼之愚者也。」

配圖

清朝名臣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裡記載,有人看見過倀的模樣,差點被坑了。文中說,一個樵夫在山裡休息時,遠遠看見一人拿著幾件衣服,一邊跑一邊丟在路邊,奔跑速度極快,面色慘白,也不像人。樵夫膽大,沿著被丟棄的衣服一路跟過去,在山坳的另一邊發現了一頭猛虎臥著。

原來,他剛才看到的就是倀,那些衣服都是被老虎吃掉的人遺留的。而倀是故意現形讓樵夫看見,丟衣服是為了把他引到老虎跟前送死。不過樵夫跑得快,逃過一劫。隨後他找了一些幫手用火銃打死了附近的三隻老虎。

如果老虎有倀幫忙,就比較難對付,獵人不得不與其鬥智鬥勇。明代筆記小說《七類修稿》寫道,倀會幫吃人的老虎避開獵人布設的陷阱。獵人無奈,只好在路上放一些飯菜、衣服鞋帽之類的分散倀的主意,如果倀沒有發現陷阱,往往就能殺死老虎。

一旦老虎被捕殺,「(倀)又哀號於其所在,昏夜叫號,以為無復望虎食人矣,若為其復仇然。」看這架勢,倀還想為死去的老虎報仇。

宋代著名的《太平廣記》則記載過倀被人警醒的一則故事。唐穆宗長慶年間,有個處士(沒做官的讀書人)馬拯,喜歡遊山玩水,在山裡遇見一個身材魁梧、鬚髮皆白的老和尚。但這老和尚能化身為虎吃人,這也是倀幹的好事,把虎皮蒙在人身上就能讓人變成虎,供他們驅使。

太平廣記

馬拯的童僕首先被和尚變成的老虎吃了。幸好他又遇到一個人,兩人合力智鬥老虎,將其殺死在一口井裡。隨後馬拯和同伴離開的時候,半道遇見一個獵人,鋪設了精巧的陷阱,觸動機關就會自動射箭。他們藏在高處,陷阱又殺死了一隻斑斕猛虎。

這隻老虎死後,來了幾十個人,男女老少、和尚道士都有,圍著老虎號啕大哭,說有人殺了他們的「禪和」(第一隻老虎),這還不夠,又殺了他們的「張將軍」(第二隻老虎)。

馬拯和同伴看得心頭火起,站出來訓斥他們說:你們這些愚蠢的鬼,都是被老虎吃掉的,我們幫你們報了仇,你們非但不感謝,還又哭又罵,難道這不丟鬼嗎?

配圖

眾倀鬼頓時啞口無言。其中一個最先反應過來,說道:聽君一席話,我才猛然醒悟,以前一直以為這死老虎是將軍來著!

於是,眾倀鬼全都清醒了,大罵一通死老虎,又對馬拯兩人表示十分感謝,這才離開。

在古代傳說裡,也有極少數的人被老虎吃了不會變成執迷不悟的倀。唐代的《廣異記》講述的一則故事很有意思。唐玄宗天寶年間,宣州有一個小孩家住山邊。一到夜裡,他經常看見一個倀引著老虎追自己。

這種事發生很多次以後,小孩自知必死於虎口,就對父母說:被虎所食,其鬼為倀。我變成倀以後,你們讓村民在路上設陷阱,如果老虎驅使我,我把就它引到陷阱裡。

沒多久,小孩果然被老虎吃了。他的父親做了個夢,夢裡兒子對他說:趕快在村西頭修個陷阱,明天我就要把老虎引來。

村民們依言布下陷阱,第二天果然捕殺了一頭老虎。

參考文獻:《太平廣記》等

相關焦點

  • 為虎作倀,倀是個什麼鬼?
    在討論劇中貪官和姦商黑惡勢力勾結的情節時,很多人會說出一個成語:為虎作倀。但是這個「倀」,到底是個什麼鬼?學了這麼多年成語的同學,知道嗎?而南朝範曄所書的《後漢書》中有「廩君死,魂魄化為白虎。巴氏以虎飲人血,故以人祠焉。」更是坐實了這一族「以虎為祖先崇拜,故而以人作為犧牲祭祀」的惡行出處。除了可能是受到「貙人」的直接影響外,「倀」的形成還牽涉到眾多有關虎的異聞記錄。如《本草綱目》中「琥珀」條目有:「虎死則精魄入地化為石,此物狀似之,故謂之虎魄。」說琥珀是老虎精魂所化。
  • 為虎作倀 倀是個什麼鬼
    在形形色色的充滿人文魅力與哲學思想的寓言化志怪小說主角中,有一個分類的鬼怪是值得我們著重提及的,那便是本章的主角——倀鬼。倀的廣為人知,得益於成語「為虎作倀」的廣泛應用。有關「倀」的最早記錄,應源於唐五代筆記體小說《北夢瑣言》中的記錄:「凡死於虎,溺於水之鬼號為倀,須得一人代之。」《太平廣記》中亦有收錄:「倀鬼,被虎所食之人也,為虎前呵道耳。」
  • 成語「為虎作倀」中的「倀」是啥意思?有什麼典故?你可能想不到
    「為虎作倀」這個成語很多人都知道,這是一個比較常見、常用的成語,貶義詞,比喻幫助壞人作惡、幹壞事的幫兇,比如古裝劇中,某某富家紈絝強搶民女,其僕人幫著主子搶人、打人,這樣的群體就是幫兇。在我們現實生活中,也經常會見到為虎作倀之事。
  • 成語「為虎作倀」由來唐穆宗時期,為什麼古人認為有倀鬼作怪?
    獵人說:「那些都是倀鬼,就是被老虎吃了的人。專門為老虎探路的,他們說的大王就是老虎,看來老虎要來了。」邊說邊趕緊下樹把陷阱重新布置好。上樹不久果然有虎至,並觸動了陷阱的機關,被一支利弩射殺,死前難免一陣咆哮。咆哮聲傳出很遠,那幫倀鬼聽到回來一看,虎已死絕。頓時痛苦失聲,馬拯罵道:「爾等倀鬼,自己是怎麼做的鬼啊?都是被這隻惡虎吃了,還『為虎作倀』,虎死狐悲什麼?!」
  • 聶小倩為何為虎作倀?她是有不得已的苦衷還是心甘情願?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在這個世界上,有一種非常可惡的犯罪組織叫做「傳銷」。被騙的人們一般都是被親戚朋友拉下水的,明明都是受害者,偏要一葉障目,變成騙子的幫兇!害人害己!其實,這種行為模式,特別像一個古老的傳說故事——為虎作倀。
  • 為虎作倀 誰才是真正受害者?你是虎還是倀 還是是非外的人?
    為虎作倀(示意圖片:pixnio) 機巧害人,最終害己 在我家做飯的王婆婆說,有個打柴的人到山岡上打柴,禍福輾轉生變相倚互變,機巧智鬥又怎會有窮盡呢?又有人說老虎強悍殘暴但也最愚蠢,心計萬萬達不到這般高度。 聽說倀鬼為老虎所役使,必須找到替身才能投生。這樣看來,大概是倀鬼誘使別人被老虎吃掉從而代替自己,又引獵人來捕殺老虎報仇。倀鬼是人變成的,細察世態人情,人間世事,這種事情一直存在。可惜老虎只以為倀鬼是幫助自己,卻不知也是倀鬼害了自己啊!
  • 您知道「為虎作倀、橫行霸道」的正確讀音嗎?
    由於成語本身的特殊性,成語的讀音問題一直困擾著很多人。請閱讀下面4個句子,看您能否把黑體字成語的音讀準確吧。1、認得藏寶圖上特殊符號的人應該都已經不在世了,藏寶圖的存在也鮮為人知,你一定不要告訴別人它在你的手中,以免惹來殺身之禍。2、他為虎作倀數十年,鄉裡鄉親苦不堪言,現在,年歲大了,倒想著被大伙兒善待。
  • 誰在為虎作倀?
    我的兄弟雖然與我有觀點分歧,還不至於這樣罵我的。血濃於水,兄弟情深,不會為了沈志華傷了兄弟和氣。於是我說:「還有禍害國家的學術?沈志華才是為虎作倀!」兄弟說:「還原歷史真相,怎麼就禍害國家了呢?」「是你倀還是我倀呢?」我問。「以民族和國家的名義,禍國殃民,不顧民生民權為極權搖旗吶喊者為倀。檢驗的標準是人民利益是否至上,而不是黨國至上」。
  • 為虎作倀
    曰:「此是倀鬼,被虎所食之人也,為虎前呵道耳。」二子因徵獵者之姓氏。曰:「名進,姓牛。」二子大喜曰:「土偶詩下句有驗矣,特進乃牛進也,將軍即此虎也。」      解釋:兩個人都聽到這些話,就問獵人是怎麼回事。獵人說:「這些都是為虎作倀的鬼,是被老虎吃了的人。他們這是在前邊為老虎開道。」兩個人於是就問獵人的姓名。獵人說他姓牛名進。
  • 《義海豪情》裡的劉晴,為何如此招人恨
    那麼,《義海豪情》裡面的「劉晴」,為何如此招人恨?今天,我們不妨來分析分析,劉晴這個角色。只是,她的人物設定與行為,並不能夠得到觀眾認可,甚至遭人嫌。之所以招人恨‍在《義海豪情》的故事中,馬麗華這個角色特別遭人嫌。小氣記仇、擅長籠絡人心的人物形象,成為了觀眾眼中極為不討喜的角色。
  • 《義海豪情》裡的劉晴,為何如此招人恨
    有網友評價,如果《義海豪情》裡面沒有「日記晴」這個角色,《義海豪情》說不定可以拿滿分。更有評論指出,在《義海豪情》眾多角色當中,「日記晴」算是一個敗筆。那麼,《義海豪情》裡面的「劉晴」,為何如此招人恨?今天,我們不妨來分析分析,劉晴這個角色。「日記晴」的由來‍在大時代的動蕩裡,小人物想要存活並不容易。
  • 有人為虎作倀,有人為銀作倀
    大家都知道有個說法叫為虎作倀。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有個說法叫為銀作倀。 福建有個人叫朱元芳。 他曾經從身上裡找到一處寶藏,挖出了很多銀兩回來。
  • 民間故事:為虎作倀的倀
    父親臨終遺言,兩兄弟必須有一個留在山中,初一、十五不能忘。誰都知道下山是個幸福的事情,但是兄弟情義讓他們沒有分開。開春的時候,山上的獵物也越來越多了,山下的村民也紛紛上山去打些野味,不上山不要緊,上了山就出了事了,接二連三的開始有人失蹤。村裡組織人去尋找,但是一無所獲。慢慢的大山周圍其他的村子也傳來消息,同樣的事情一直在發生著,但是只要搜索就一無所獲。
  • 成語故事品鑑《為虎作倀》
    世間傳說老虎吃人,人死後靈魂不散往別的地方去,總是留下來侍奉老虎,名字叫做「倀鬼」。當老虎到四處去尋找吃的東西的時候,「倀鬼」一定與老虎一道,替老虎在前面引路。遇見路途上有人捕殺野獸的暗藏機關或者埋伏的陷阱時,倀鬼就帶著老虎繞道過去。
  • 成語故事:為虎作倀
    【成語】: 為虎作倀【拼音】: wèi hǔ zuò chāng【解釋】: 倀:倀鬼,古時傳說被老虎吃掉的人,死後變成倀鬼,專門引誘人來給老虎吃。替老虎做倀鬼。比喻充當惡人的幫兇。【成語故事】:  唐穆宗長慶年間,傳說有個處士馬拯,聽說衡山祝融峰人住著一個伏虎長老。他帶了一個童僕,上山去拜訪那位長老。  他登上祝融峰,見到一座佛寺裡,果然有個鬚髮皆白的老和尚。老和尚很熱情,一定要留馬拯吃飯,可是廚房裡的油和鹽正巧用完了。馬拯就叫童僕下山去買油鹽。老和尚陪送他走出寺門。馬拯獨自一人站在寺邊觀賞山景。這時,從山下又來了一個叫馬沼的隱士。
  • 虎和倀,很有意思的幾個小故事……
    筆者也喜歡看關於打老虎的新聞,不過,打老虎與我等百姓的關係究竟有多大,始終有點糊塗。有時候打個村長、鎮長這類低配置老虎,可能印象更深些。於是想起了「為虎作倀」這個詞,意思大家都知道。比如周永康是大老虎,那麼他周圍那些省部級的貪腐官員就是倀鬼了。倀,按照《康熙字典》的解釋是:「倀鬼,虎齧人,人死,魂不敢他適,輒隸事虎,名曰倀。
  • 《我在北京等你》譚錚錚為何那麼招人恨 她的這幾點令人反感
    《我在北京等你》譚錚錚為何那麼招人恨 她的這幾點令人反感時間:2020-03-01 23:53   來源:文/聽歌打娛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我在北京等你》譚錚錚為何那麼招人恨 她的這幾點令人反感 《我在北京等你》最近引起了很多網友的吐槽,特別是李易峰與江疏影的粉絲,他們連連對該劇的編劇和導演抗議
  • 《銀河補習班》為什麼如此「招人恨」?
    直觀說,大部分服務業都是先享受後交錢,電影就不一樣了,當你選擇花錢買票,走進影院看一部電影時,你圖的是什麼?我總結兩點,看看符合不符合你的訴求:1、 講一個好故事;2、獲得一次優質的情感體驗。應該說,以上面的標準,銀河做到了。
  • 小鮮肉招人恨是因顏值高?陳坤:那些實力派演員,人生很悲慘的
    如果有人跟你說,被老戲骨們痛批的小鮮肉之所以招人恨,是因為他們的高顏值,你會有什麼反應?小鮮肉到底為什麼招人恨?小鮮肉到底為什麼招人恨?最重要的原因,我在昨天的文章【李誠儒怒斥、成龍發飆,張紀中想封殺,小鮮肉為何這麼招人恨?】裡已經講過了。
  • 怕鬼幹什麼?害你的都是人
    照樣毫髮無損優哉遊哉地做他的衛道士…… 一個主流價值觀畸形到如此程度的社會,才是真正百鬼猙獰的世界吧?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也正是從南宋以後,一種「無聲的抵抗」開始了,這就是縊鬼的形象的惡化:眼球外翻、舌長及胸,屎尿橫流的慘厲之狀,會讓所有生者心有餘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