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界觀 清代中後期的男色文化

2021-02-13 文匯學人

梨園花譜是在清代中後期出現的一類專門品鑑男伶的文本。男伶即男性戲曲演員,有趣的是,作者對他們的描寫和品評,全不在於其演技,反而是詳其容貌韻致,並系以詩詞。乾隆五十年《燕蘭小譜》的出版標誌著梨園花譜時代的開始,這股熱潮一直持續到光緒末年。雖然現存的此類文本僅有四十四種,但在當時,卻都是熱銷讀物,「年年歲歲出新編」,「坊肆所陳,觸目皆是」。


乾隆五十年(1785)巾箱本《燕蘭小譜》

「花譜」的嬗變

「花譜」一詞最初指的是宋人編纂的品評花卉的專譜,晚明時期「花譜」也被用來指稱品鑑名妓的文本。明清交替一度中斷了公開徵逐女色的活動,清律對狎妓的懲罰以及朝廷裁撤教坊女樂也間接促進了狎伶風氣的興起,尤其在京師,「宴集非優伶不歡,而甚鄙女妓」,男伶幾乎取代了名妓在士人交遊圈中的地位。伴隨「伶人之盛」而來的,是「汗牛充棟」的文人學士為之所作的梨園花譜。


九青原名徐紫雲,曾是冒襄水繪園中的歌僮,此圖為明末清初的文化名士陳其年倩人為其繪製的小像

時人之所以會將品評人物的文本稱之為「花譜」,最直接的原因在於作者喜將被品評的人物配以某種具體的花進行品藻。如《燕蘭小譜》中的陳銀官「明豔韶美」,而王湘雲則「丰韻嫣然,常有出於濃豔凝香之外」,是故作者稱「銀兒如芍藥,桂兒似海棠」。道光年間的《評花韻語》與《續評花韻語》二譜更是以「花」貫穿全篇,作者用了五十多種花來比擬所要品評的男伶,表面詠花,實則寫伶。梨園花譜中以「花」為題名的不在少數,如《燕臺校花錄》《日下看花記》《鶯花小譜》《評花新譜》《長安看花記》等,題中之「花」,皆指男伶。一些作者及其同好甚至會使用「花」來作為自己的筆名,如夢華樓主人、餐花小史、惜花老人、護花尉等。


成書於道光十六年(1836)的《長安看花記》

人的物化

將人呼之為「花」,固然與移情於物、將物擬人化的傳統有關,但更為重要的,則反映了晚明以來「物」的崛起以及人被物化的趨勢——前者典型體現為「奢靡」風氣的蔓延,後者可從花譜文本的體例得以說明。


《情天外史》神品第一 韻春堂,馬芷芬,隸天仙部

「譜」有「譜錄」與「譜牒」兩種。「譜錄」多用於記物,其最大特點,是將所要記的「物」一條一條地「登記在冊」。「譜牒」則多用於記人,除了注重人物的事跡記錄外,更側重於呈現記錄在冊的「條目」之間的關係網絡,如家族起源,世系繁衍等。


《情天外史》豔品第三 國興堂,秦馥林,隸天仙部

顯然所有的花譜文本採用的都是記物的「譜錄」形式,如宋代的花譜,作者都是按照花的品種一一記錄其名稱、產地來源、形態色澤等,而明清的品妓和品伶花譜,作者同樣也只是在一一列出每位女妓和男伶的姓名之後,略論其籍貫、住所等客觀信息,而後重點摹其身材、容貌、姿色、氣質等,對於伶妓之往事著墨並不多。


《情天外史》雋品第二 絢春堂,侯菱香,隸天仙部

無論是名花還是美人,他們在譜中除了名次高下的關係之外,並沒有太多的血緣關係,作者也無意於建構一個用於追溯源起或者流傳的譜繫結構。「美人名花,香光照映」,在品鑑者看來,名妓名伶和名花一樣,都是美的象徵物和承載物,在被「觀看」的時候,他們都是同質的、沉默的、需要被表達和進行判斷價值的「客觀物」。

玩「物」與士人生活

品鑑活動並非宋代才有,漢時已有依據道德與才性「分人為上中下三品,每品又各分上中下,共九品」,不過彼時月旦人物更多是為了選官用人,直到魏晉之際,人物的品評才逐漸開始帶有一種賞玩的態度在其中。

唐宋時期,品賞對象逐漸由人擴大到了詩、畫、植物、古玩等,當時形諸文字的品鑑專書除了花譜,還有各種詩譜、畫譜、硯譜、墨經、茶經、考古圖等,目錄學中的「譜錄類」亦是在此時形成。從北宋到南宋,品賞活動在發展過程中漸成一種別具意趣的「雅」文化。根據王鴻泰的研究,這種雅文化自南宋以來,穩定地在士大夫階層中傳承,入元以後,疏離於政治的文人更是以此為寄託。

明代的品賞活動更是蔚為風潮,類似《長物志》這種收錄「閒賞用物」的書籍有很多,屠隆的《考槃餘事》和高濂的《遵生八箋》在當時都流傳頗廣,此外,收錄在清人黃虞稷《千頃堂書目》卷十五「藝術類」下的著作還有五十多種,這些書的內容「自文藝、種植、服食、治生以至諸般怡玩,一切不廢」。

除了「日用寒不可衣,飢不可食之器」的「長物」,明人還玩賞山水,徵逐美色,在晚明士人看來,美色與園林、池館、泉石、花葯、書法、名畫、鐘鼎一樣,皆是其審美活動與閒雅生活的組成部分,是故當時除了專門品鑑女妓的花譜,還有《悅容編》這樣專為品鑑女色提供方法指導的筆記。


明萬曆《吳姬百媚》,元魁四名馮翩鴻,作者將其品為杏花,是故圖中出現了手捧杏花的丫鬟

鑑賞與區隔

布爾迪厄曾在《區隔》一書中指出,鑑賞知識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與教育水平和社會出身相關,「趣味(tastes)發揮著『階級』(class)的諸種標誌的功能」。士人熱衷於玩「物」不只是出於休閒與消遣,更多考量乃在於,「工鑑別、善品題」在晚明幾已成為「儒雅」的象徵,是故除了「騷人墨客」,當時有不少「富貴家兒與一二庸奴鈍漢」亦「沾沾以好事自命」。

晚明的各種品鑑專書可以視為士人重新定義「雅」文化內涵的一種努力。在士人看來,只是簡單地佔有「物」,無法熟練地掌握品鑑話語;缺乏正確地鑑定「物」的知識,對「物」進行合適的定位,充其量不過是附庸風雅。清代的梨園花譜亦繞不開這個話題。事實上,當時消費伶人的,除了士人,還有更多在花譜中頻頻出現的「豪客」,他們多為財力雄厚的大商人,不但捨得為伶人花錢,更可以攜巨金為他們脫籍。而賣身於戲班和私寓的伶人,由於「享盛名不過十二三年,過此以往,憔悴日增,飄茵墮溷」,自然會更青睞於「豪客」而非「寒士」。


《群芳小集》,作者為晚清著名的學人譚獻

葉凱蒂曾經說過,傳統士人很看重他們與倡優的關係,士人給自己定位的護花人的角色有時候並不只是出於道義的一種任務,它更是士人傳統權力的一種體現,有著極強的文化象徵意義。面對晚明以來士優關係的改變、商人勢力的崛起,士人也並非沒有察覺,所以他們在撰寫花譜之時,經常會塑造一些多情且不媚俗的伶人形象,同時還會強調,同樣都是為了美色,豪客對美色的追求乃建立在淫慾的基礎上,而士人則是建立在情的基礎上。這種有意的建構其實不過是士人自我理想的一種投射而已,反映的恰恰是其自身社會地位的變動。

視界觀(2015.7.17)| 梨園花譜編纂與士人品鑑文化

林秋雲 復旦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生

訂閱我們!點擊標題右下「文匯學人」
轉載本公眾號文章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徐美潔︱單向度的明代男色文化
    文︱徐美潔明代的男色成風,我們從文獻及文學作品中也能獲知了。
  • 男色文化:武神信玄的桃花債
    武神信玄的桃花債  文/於晨戰國時代,男色盛行,東京大學史料編纂所保存著這樣一封戰國時代的信件:我的確勾搭了彌七郎好幾次,那小子總說肚子疼什麼的,我一次都沒得逞,我保證說的全是真話。我絕對沒讓彌七郎侍寢,以前也沒讓他侍寢過。白天晚上我都很乖,從來沒讓彌七郎來侍寢。
  • 清代乾隆朝和田玉古玩鑑賞
    去年在佳士得拍賣行上,一個清代乾隆朝的鑲鎏金銅如意雲紋柄白玉勺,就賣出15萬港幣的價格。在乾隆朝,由於通往新疆的路被重新打通,大量的和田玉料被運到中原地區,清代乾隆中後期以後,宮廷內眾多生活用品都能用上和田玉製作。
  • 男色經濟覺醒,電視要怎麼玩?
    2015年娛樂圈颳起了顏值風——男色,以男性為主導的「腱子肉」文化和「鮮肉」文化正以洶湧澎湃的決堤之勢席捲市場。
  • 陳維昭:李鬥《奇酸記》與清代中後期的戲曲流變「1」
    面對主流文化的道德禁忌,警懲框架為作品支撐起一張菩薩、君子的正經面孔。它使得作者對色慾之眩惑的敘述可以堂而皇之地招搖過市。《金瓶梅》的這一敘事張力模式成為此後情色小說的一般模式。比如作於嘉道年間的《三續金瓶梅》,又名《小補奇酸志》。
  • 風流男色——日本武士道培養出來的「色道」丨日本歷史
    美女稱為「色女」,俊男稱為「色男」,異性間的戀愛為「女色」,男性同性間的情慾便是「男色」。  在日本人(包括現代日本人)中,武士的男色之好可謂古今世界首屈一指。它就是武士道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時的日本人看來,武士的同性戀更有崇高的意義。
  • 《原神》中後期實用食物怎麼選 中後期實用食物推薦
    導 讀 《原神》中在中後期玩家會非常依賴食物去回復狀態,那麼中後期都有哪些實用的食物呢?
  • 沉迷男色可以緩解生活壓力嗎?
    又一集18歲以下禁止收看沉迷男色沉迷男色沉迷男色沉迷男色》查了下資料 中文名居然叫做《澳洲猛男秀》啊 羞恥沉迷男色沉迷男色沉迷男色沉迷男色沉迷男色沉迷男色沉迷男色沉迷男色魔力麥克勁舞秀第三季給足你大飽眼福的機會絕對是新老司機的福音沉迷男色沉迷男色沉迷男色沉迷男色
  • 康熙中後期文化漸長,《康熙字典》的編撰是讀書人的福音
    康熙皇帝本身又喜歡讀書,注重文化,所以在康熙中後期還有個文化的發展時期。無論是誰,在讀書的時候總是有些字是需要查找字典的,康熙這個喜歡讀書的人對於字典的需求顯然就更大。但是康熙這麼多字典用下來後,發現這些字典不是有的字註解有誤就是註解太複雜不利於理解。那怎麼辦呢?
  • 【男色】全球十大「男色」盛宴排行!帥哥都在哪裡?
    ----尋找全球最美「男色」?那一定得去盛產帥哥的國家一探究竟!無論是金髮碧眼的美男子還是柔情似水的魅力暖男~小編表示,腐女們一定不能錯過!
  • 中國清代乞丐丐幫,從打狗棍說起
    在清代北京乃至華北地區,說起「杆上的」「大杆」,大家心領神會,那是乞丐幫會及其頭領的專有名詞。一般人的「打狗棍」,在丐幫那裡成為權力的象徵,因此別小看這根漆成紅色的木棍,誰擁有了它的支配權,誰就是丐幫裡操乞丐生死予奪大權的「小皇帝」。
  • 5G速度助力「孔學堂.天翼文化講堂」 嚴奇巖教授從竹枝詞講述清代...
    「清代貴州人吃什麼?」「怎麼吃?」「有何特點?」……4月3日下午,「孔學堂.天翼文化講堂」第一期在貴州電信金陽樞紐樓正式開講,貴州師範大學教授 嚴奇巖以「竹枝詞與清代貴州飲食文化」為主題,與貴州電信300餘名員工,以及參與5G網絡直播的眾多 網友一起,線上線下共同分享了清代貴州飲食文化。講座幽默接地氣線上線下頻互動民以食為天。
  • 《純純欲動》驚豔男色秒殺女粉
  • 視界觀哦這些紅底白字的橫幅呀
    圖④視界觀(2014.11.28)| 今天,你看橫幅了嗎
  • 帶你了解滿漢文化的交融及清代前中期的社會思潮
    這正反映了清代一部分文人或是出於亡國的悲痛、或是因為壯志難酬,或僅僅是出於對戲曲藝術的熱愛,他們以戲曲創作作為抒發心緒的渠道,其作品在民間受到歡迎,卻遭到了清廷的管制。然而清宮又喜聽戲,國初宮內就有「習藝太監」,設有負責管理演出的南府,道光七年改南府為昇平署,依舊負責管理戲曲演出。
  • 娛樂圈「男色當道」是一種畸形審美嗎?
    看到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男色當道」。」一詞橫空出世以來,年輕又帥的小鮮肉頻頻出現在熒幕上,時至今日,這股熱潮不僅沒有過時,反而持續升溫~無疑,在這個流量選秀遍地走的時代,「男色當道」已成為不可逆的潮流!
  • 集結全國頂配古裝製作班底,《錦衣夜行》消費的不僅是男色經濟
    拍電視劇、電影,做動漫、周邊,《錦衣夜行》或將男色經濟產業鏈價值推向新高峰。」月關同名小說的電視劇《錦衣夜行》,無論從作品題材還是演員陣容來講,都恰好滿足如今年輕人的「男色」審美嗜好。當然,作為文化娛樂領域快消品的電視劇自然也越來越關注這部分女性消費群體,由此可見,男色經濟產業鏈越來越完善,與女性消費力迅速上漲關係密切。 在《錦衣夜行》中,張翰手執繡春雙刀,劍眉斜飛入鬢,非常搶眼。
  • 美術研究|清代宮廷宗教建築所體現的宗教文化特徵!
    清代宮廷建築作為宗教文化的載體,體現出獨特的文化特徵。本文聚焦清代宮廷宗教 建築與宗教文化之間的關聯,通過分析孝道思想在宮廷宗教建築中的反映和佛、道兩教在宮廷生活中的作用,可知儒、佛、道三教是密不可分的一個系統, 進而總結清代宮廷宗教文化的民族特色。
  • 男色營銷:有富婆嗎,我不想努力了
    但男色時代確實實打實的來了。從「小鮮肉」這麼直白的叫法,到吳亦凡、肖戰這樣的顏值擔當走紅,背後都有愛美粉絲推動,當然我也不否認他們是有才華的。所以,大家看到爆火的李佳琦也就不足為怪了,他代表的實際還是一種男色營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