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段時間真的是懸疑愛好者瘋狂刷劇的好日子,前方懸疑日劇《EERIE~看不見的臉》《亂反射》完結不久,懸疑韓劇《神的測驗5》《Ms.Ma:復仇的女神》就緊隨其後開播。國慶檔,愛奇藝更是推出了網絡電影的特色專場——「東方奇案季」,以至於我這個從來沒看過網大的人也有了首次觀看的經歷。
看著各種作品中的偵探或充當偵探角色的人物東奔西走查找線索,以各種花樣解謎,我突然有種悵然若失的感覺。
隨著科技的進步,偵探破案的方式也越來越多地依靠各類先進技術,那種純粹依靠推理、分析能力解謎的案件越來越少了,我不禁懷念起那些足不出戶,靠腦細胞破案的「安樂椅偵探」。
「安樂椅偵探」是偵探界一種特殊的存在,他們與普通偵探之間最大的差異就是無須奔波勞碌,只要坐在椅子上,聽、看命案的線索,就能憑藉超強的推理、分析能力,破獲疑難案件。雖然這種模式存在一些缺陷,但它卻是非常純粹、古典的推理模式,在這類作品中,我們能夠心無旁騖地觀看推理。
歷史上第一部「安樂椅偵探模式」的推理小說是埃德加·愛倫·坡的《瑪麗羅傑疑案》,之後,許多推理小說家都想挑戰這種模式。因為,這種不藉助外力,只依靠最純粹的推理破案,很難不令創作者們技癢。
其中,最經典的莫過於巴拉涅斯·奧克茲的《角落裡的老人》,很多推理小說愛好者,都是通過這部作品了解「安樂椅偵探模式」的。這部作品是推理小說中的「異類」,從人物到情節,從解謎方法到做事方式,都非常特殊。
故事中的老人從不向警方揭露犯罪真相,也不參與偵破,他是一種純粹的心智遊戲,就像我們坐在家裡玩玩填字遊戲一樣。而且他非常神秘,直到最後一案,作者才交代了他的身世。即使以當下的標準來衡量,它也是非常大膽、創新的。
雷特斯·史陶德筆下的尼洛·伍爾夫也是知名的「安樂椅偵探」,他是一位肥胖、不願出門、喜愛養蘭花,並且收費高昂的專業諮詢偵探。
探案幾乎不出門,一切外務皆由私人助手阿奇·葛溫代勞。
還有《人骨拼圖》系列中的林肯·萊姆。
他由於肩部以下全部癱瘓,無法自由行動,所以只能依靠女警愛蜜莉亞·薩克斯的幫助收集線索,藉以擒兇。
在這類模式中,最值得一提的是阿加莎·克裡斯蒂的《五隻小豬》。
這部小說把「安樂椅偵探模式」與心證推理結合在一起,波洛通過五位當事人的回憶,巧妙地把在十六年前的疑案重構、整合,最終推導出案件的真相。
阿加莎其實是很熱衷於寫「安樂椅偵探」的,比如她筆下的經典偵探之一馬普爾小姐,這位老小姐受身體和年齡限制,十分適合做「安樂椅偵探」,她所偵破的許多案件都是在織毛衣和閒聊中完成的。
而她筆下的另一位大偵探波洛也會常常充當「安樂椅偵探」,在追查犯人的方式上,他反對仔細地親身至現場搜證,諸如尋找指紋、頭髮、菸灰等等。認為這等搜證應當由專業的警察官方來做,沒必要親自出馬。他更偏好坐在椅子中,聽取報告,「動動灰色腦細胞」。
儘管「安樂椅偵探模式」是非常純粹的推理小說模式,但我上文中也提到過,它存在著非常明顯的缺陷。
第一,由於偵探們的行動範圍極為狹小,因此,創作者一旦處理不好,故事就顯得場景單調、人物對話過多,甚至有時過於囉嗦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閱讀快感。
第二,「安樂椅偵探」大多依靠相關證據、文件等二手資料進行推理解謎,二手信息具有不確定性和稀缺性,使得故事過於強調偵探的主觀分析,令推理顯得薄弱。
第三,模式的單一性也造成了詭計設置的匱乏。以《角落裡的老人》為例,十二個偵探故事中,有很許多設定是重複的,角色替換的詭計在作品中時有出現。
第四,在這類模式中,過於強調偵探的個人作用,也使得偵探之外的角色被過分弱化。
基於以上問題,「安樂椅偵探模式」的小說往往以短篇見長,長篇難現經典之作,如此也就極大地限制了此類模式的發展,尤其到了科技發達的今天,這種模式更顯得單調、守舊,不合時宜。但我卻無比懷念它,懷念那些沒有DNA鑑定技術和攝像頭的推理時光。
【文/小熊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