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凡成大事,人謀居半,天意居半」

2020-12-27 網易

2020-12-24 05:34:39 來源: 熱點愛娛樂

舉報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這樣一句話說的就是曾國藩。從一介布衣到晚清第一名臣,曾國藩可謂是男人成大器的楷模,曾國藩身上方圓兼備、剛柔並濟的大智慧,為眾多名人所推崇,很多人都在學習。接下來給大家分享曾國藩的4句名言,男人慾成大器,能力不是唯一,牢記曾國藩的這6句話,少走彎路,早晚飛黃騰達。

  
1、「利可共而不可獨,謀可寡而不可眾」

  釋義:利益可以一起分享,不能獨吞;但謀劃事情,只能與幾個有主見的人一起商量,而不可有太多的人議論紛紛。

  男人慾成大器,就不可在金錢利益上起貪心,若是選擇獨吞,只會讓自己成為眾矢之的,招致怨恨,還會使人心不齊,嫌隙漸生,最終導致團隊內部的崩潰。所以,在面對利益時,一定要有長遠的眼光、博大的格局,懂得取捨之道,不要局限於眼前的蠅頭小利。

  
2、「勿以小惡棄人之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

  釋義:不要因為別人的小缺點就忽視他的大善,也不要因為小糾紛就忘記了別人的大恩。

  男人慾成大器,需懂得人無完人的道理。人非聖人,孰能無過,面對別人犯的小錯誤和一些小毛病,我們不要過度在意,而是要擅長發掘他們身上的閃光點。當你公正理智地看待別人的缺點與不足,懂得欣賞別人的長處,別人才有可能為你所用,成為你成大業的一大助力,而不至於因為感情用事讓自己陷入孤軍奮戰的處境。

  
3、「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

  釋義:古往今來,庸人大多是因為懶惰而失敗;才人,則容易因為驕傲而失敗。

  男人慾成大器,能力絕不是唯一,更重要的是付出努力,勤奮地做事。萬萬不可懶惰懈怠,這只會使自己漸漸消磨掉志氣,變得毫無鬥志,最終碌碌一生。

  另外,即使有所成就,也要一直保持謙虛謹慎的態度,若是一取得小小的成功就飄飄然,目中無人,就會止步不前,陷入過去的榮譽中不可自拔。

  
4、「凡成大事,人謀居半,天意居半。」

  釋義:想要成大事,人的謀劃佔一半,天意了佔另一半。

  男人慾成大器,凡事就都需要竭盡全力,為自己的事業殫精竭慮,這樣,當你周到地思考過後,其實就已經成功了一半了。另一半可能得要靠天意,但這並不代表我們就無能為力了,更不要因為一時的失敗就怨天尤人,自暴自棄,要相信,當你盡最大努力後,上天也不會視而不見,即便一時失敗了,但保持這樣的態度,最終的成功還是屬於你的。

  

  以上四句就是曾國藩給那些欲成大事的人們的建議,不得不說,確實是深有啟發。如果你還想去了解曾國藩這個晚清名臣,想了解他的識人之術、人生經歷、軍政謀略以及從政學問,又或是對中國動蕩的晚清時期感興趣,都可以來看看《曾國藩全書》這本書。

  書中有他在一個時代中所擁有的容納百川的胸襟和氣魄,從中我們可以學習他的大智慧,這對自己的前途未來也是大有裨益的,即以前人為師,讀古人之書,解今日之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曾國藩的人生智慧 半滿 求缺 三不鬥
    【半滿】曾國藩說:「好勝人者,必無勝人之處,能勝人,自不居勝。」意思是說喜歡爭強好勝的人,必定沒有什麼比人強的本事,相反真正有能力的人,才不會到處炫耀自己。人到了一定年紀,應該學會沉澱,低調做人做事,頻繁賣弄只會讓人更加看不起。有道是:自古人生最忌滿,半貧半富半自安,半聾半啞半心安!天下萬物的來和去,都有它的定數,花看半開時,酒飲微醺初,人生亦是如此。若凡事總是求全求美,到頭來只會落得個「竹籃打水一場空」的結果。
  • 做人|曾國藩人生「六戒」,成就一生!
    曾國藩人生「六戒」,成就一生! 曾國藩是春秋戰國時代曾子的七十世孫。 每個人都渴望利益,如果誰想獨佔,那就是大家的敵人。 想要成事,就必須懂得分享利益,曾國藩在任期間,向朝廷舉薦人才無數,官位財富毫不吝嗇與下屬分享。 於是曾國藩招攬的人才最多,人心也最齊。 《戰國策》上說,「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
  • 曾國藩:勿以小惡棄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
    後半句是說的安全,眾人爭執、爭鬥的地方你不要去,容易惹麻煩或者招致禍患。《論語》上說,「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就是這個意思。當然,這句話裡的爭,也可以理解為,爭利。意思是說,大家都去爭搶的利益,你就不要去爭搶了,因為那肯定是薄利。第二戒:勿以小惡棄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
  • 曾國藩的一生忠告,欲成大事,必先六戒,做到者必成大業
    其中以曾國藩為代表人物,曾國藩並不想推翻清政府的統治,但還想挽救腐朽的國家,只能通過自身的影響力改變國家。曾國藩用自己的一生,給後人一個忠告,欲成大事必先六戒,做到者必成大業。第一戒為勿以小惡棄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
  • 曾國藩:男人想要成大事,金錢和能力不重要,重點是要做到這3戒
    這個時候就得看一看曾國藩,他是如何從一個普通人,一個被人看不起的人,變成了「千古第一完人」呢?他的秘訣只有一個:男人想要成大事,金錢和能力不重要,重點是要做到這3戒1、久利之事勿為,眾爭之地勿往很多人都聽說過曾國藩告誡男人的一句話:40歲以後,不想要招災引禍那就別去兩個地方!
  • 曾國藩:人生三不鬥
    曾國藩認為:輕財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寬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左宗棠素來對曾國藩不服,處處與之作對。 他落難時,經曾國藩與胡林翼舉薦,才得以帶兵,東山再起。 但是他並不領情,後來仍然極力攻擊曾國藩、曾國荃兄弟。
  • 曾國藩:欲成大器,憑藉不只是人脈金錢,或許還要通透人生六戒
    曾國藩是春秋戰國時代曾子的七十世孫。他是中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他因為在學問和事功方面的成就而備受後世推崇。讀懂曾國藩人生「六戒」,就學到了他的做人做事之道。因為謀求大事的人,自己必定有非同一般的眼光、心胸與氣度,自己看準了,去做就是了,如果和別人商量,反倒麻煩。如果別人見識低下,心胸狹小,氣度平凡,必定不理解你的想法。七嘴八舌,會動搖你的意志,也會破壞你的信心和情緒。並且,還可能會被有心人加以利用,造成失敗!
  • 從屢敗屢戰到百戰百勝,曾國藩逆襲之路,也許是最好的人生啟示
    各種攻擊接踵而來,讓曾國藩鬥志昂揚,堅定了他的「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意志,而這次他選擇的目標,是鹹豐皇帝。他接著上書《敬呈聖德三端預防流弊疏》,直言批評皇帝見小不見大,小事精明,大事糊塗;徒尚文飾,不求實際;剛愎自用,飾非拒諫,出爾反爾,自食其言等等!
  • 曾國藩人生六戒五勤:利可共而不可獨,謀可寡而不可眾
    讀懂曾國藩人生「六戒」,就學到了他的做人做事之道。 第一戒:久利之事勿為,眾爭之地勿往 一直都能獲利的事不要做,所有人都想得到的地方不要前去。危城莫入!所有人都嚮往渴求的,可能有有害。 前半句說:不可貪求過多!日中則移,月滿則虧,物盛則衰。
  • 曾國藩:人到中年陷入低谷,想要東山再起,必須戒掉這六個毛病
    現在人們提到曾國藩,都知道他是一個會識人用人的能人,但其實關於他,還有很多方面是值得我們去學習的,他的很多言論產生的影響非常深遠,所以他培養出的後人也是非常優秀,他之後的子孫八代都沒有沒落下去,並且個個都是人才,這就證明其在家庭教育方面是非常有作為的。
  • 低谷的王陽明,做了3件事,最終成為「聖人」,人到中年值得一看
    貧困潦倒時,恰好是磨練一個人氣魄的時候,如果能從困境中自救,那麼就能從低谷期邁向光芒萬丈,如果就此沒落,人生的黑暗將無邊無際!低谷的王陽明,做了3件事,就此邁向光芒萬丈,人到中年值得一看用心做事王陽明冒犯了宦官劉瑾,貶謫到貴州龍場,這年他三十六歲,龍場頓悟中王陽明悟出來了「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意思是說:人的真善美、假醜惡全部都是一種表面現象,真正的價值在我們人的心裡。
  • 欲成大器的人,必須做到此六戒!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人生,何必去羨慕他人。懂得欣賞自己的人方可活出自我,不要在意別人的指手畫腳,太過在意反而迷失自我。人生,沒有過不去的坎,你不可以坐在坎邊等它消失,你只能想辦法穿過它;人生,沒有永遠的愛情,沒有結局的感情,總要結束;不能擁有的人,總會忘記。
  • 《曾國藩家書》家訓50條
    ——曾國藩 9、 觀人四法:講信用、無官氣、有條理、少大話。——曾國藩 10、 一個喜歡讀書的人,品格不會壞到哪去;一個品格好的人,一生的運氣不會差到哪去。——曾國藩
  • 「品悟曾國藩智慧」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中間那人表面上必恭必敬,但我一走過,立刻左顧右盼,可見他陽奉陰違,故不可用。左邊那人始終挺直站立,雙目正視,不亢不卑,乃大將之材。」曾國藩所指左邊那位「大將之材」,就是後來擔任臺灣巡撫鼎鼎有名的劉銘傳。曾國藩從細微之處識人,練就了他的一雙慧眼,曾府幕僚鼎盛一時,幕僚在曾國藩平定太平軍的過程中出謀劃策,立下了赫赫功勳。
  • 利可共而不可獨,謀可寡而不可眾,——人,要學會共贏
    懂得合作,才能呼喚成功,在人與人間,架起一座緊密的橋梁,共同抵禦風險,贏得利益,分享快樂。合作,並不代表單方受益,互助互惠才是王道。一棵樹上的兩種果實生命是一棵華美的樹,如果我們想使自己的生命同時擁有兩種果實,那麼你就應該允許別人的枝條伸到自己的世界裡,同時你也要學會將自己的果實奉送到別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