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生活汙水治理是一項重大民生工程,也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選擇哪種方式建?資金從哪裡來?後期如何維護?自2020年10月底起,記者用近兩個月的時間,在泰安市新泰市、寧陽縣、岱嶽區等地農村蹲點採訪,調研他們在這方面的探索、成效以及遇到的問題,以期為各地因地制宜、科學推進農村生活汙水治理提供更多思路。
告別「汙水靠蒸發」的日子
12月6日,走進新泰市西張莊鎮小白沙村,映入眼帘的是乾淨整潔的大街小巷。很難想像,就在幾個月前,這個村的生活汙水還是直接潑灑在大路上,「淌到哪裡算哪裡」。
「垃圾靠風颳,汙水靠蒸發」。由於門前全是土路,汙水無處可去。時間一長,村裡有一股酸臭味。「夏天開窗通個風,就能聞到大老遠飄來的臭味,渾身不自在。」村民範建華說,冬天更難受,汙水經常結冰,出門都需要穿靴子,「外面沾泥巴,裡面腳冰涼」。
變化源於2019年,小白沙村投資36萬元,建設了8處小型汙水處理系統。「根據目前農村生活汙水常用的處理技術,結合村裡的客觀條件,村裡確定採用微型一體化汙水處理系統。村民的生活汙水通過院子裡的地漏,排入門前排水溝,就近匯入汙水處理系統。」小白沙村黨支部書記範慶國介紹,根據地勢地形,村裡就近按照20到30戶一個汙水處理站的標準建設。
掀開家門口的3號汙水處理蓋,範慶國彎下腰,直接把頭探了進去。管子裡水流清澈見底,只有幾片落葉,被他順手撈了出來。3號汙水處理站挨著範建華家的門口。長長的汙水管網,一頭接進村民家裡,一頭連著2019年新建成的汙水處理池。這根埋在地下的管子,仿佛是看不見的清潔工,讓範慶國和他的村莊告別了汙水橫流的過去。
在3號汙水處理站,記者看到,一套設備有大小4個池子,大概長4米,寬1.5米。全部使用磚塊和水泥砌成,周邊用柵欄圍住。「汙水先進入汙水池進行沉澱,然後進入全封閉的厭氧池,通過微生物發酵、分解,由於只是分解,這時候的汙水還是黑色的。接著進入好氧池,好氧池的大小跟厭氧池差不多,好氧池裡加了填料,上面附著生物菌,對水質進行淨化,水漸漸變清。然後再經過沉澱、消毒等環節,最後流出清水。」泰安市生態環境局新泰分局生態科科長劉豔軍說,汙水處理站出水水質達到一級B標準,可以用來澆花、澆樹。
自從建設了汙水處理站,範建華每天還多了項義務勞動。「自家門口做好清潔工作,並關注著排汙口有沒有被堵住,可不能再像以前一樣汙水橫流了。」他笑著說,村裡環境變好了,這份「新工作」儘管沒有報酬,做著卻帶勁。
三種治理模式各有特色
農村生活汙水主要來自於四個方面:廚房汙水、洗滌汙水、廁所汙水以及洗浴汙水。我國農村生活汙水的治理可以分為起步階段(2005-2008年)、發展階段(2008-2015年)、快速推進階段(2015年至今)。其中,2018年國家先後印發多個文件,要求將農村生活汙水治理提升為主攻方向,梯次推進農村生活汙水治理。2019年,國家印發的《關於推進農村生活汙水治理的指導意見》提出,按照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村生活汙水治理之路。
泰安市共有行政村3339個,今年泰安市50%以上的行政村要完成生活汙水治理任務,村莊內汙水橫流、亂排亂倒情況基本消除,運維管護機制基本建立。
近年來,泰安市推進農村生活汙水治理工作。2019年12月,全省農村生活汙水治理現場會就在新泰召開。目前泰安市農村汙水治理主要採用城鄉統一處理、村落集中處理、農戶分散處理等三種處理模式。
小白沙村就是農戶分散處理模式的典型。「所謂的農戶分散處理模式即單戶或幾戶採用小型汙水處理設備或藉助自然地形處理生活汙水,主要適用於人口密度稀少、地形條件複雜、無法集中鋪設管網或不易集中收集處理的村落,特別適用於山地、丘陵地帶。」山東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系副教授付偉章介紹。
與小白沙村一樣,寧陽縣東疏鎮前張莊村也採用了農戶分散處理模式。但是,村裡安裝太陽能電池板節省了所有電費。
前張莊村僅有297戶,單是這一個小村莊,平均每天就能產生約10噸的生活汙水。「按照城鎮化生活汙水處理方式,全村需建設1處集中式汙水處理站。但是我們村居住分散,地勢高低不平,從各戶收集的汙水不利於形成自流收集。」前張莊村黨支部書記吳月軍說,在綜合考慮投入成本、運轉經費和保證處理水質等因素後,該村探索聯戶分散式處理模式。
今年7月,前張莊村聯合北京化工大學,將全村297戶劃分為5個片區,每一個片區建設安裝一個太陽能微動力的小型汙水處理站;每個片區根據高差布局管網,確保汙水在片區內形成自流,進入處理站進行處理;處理後的水就近澆灌花木,再次利用,回歸自然。
吳月軍帶領我們來到1號處理站,講解處理流程:汙水首先通過村民家裡的濾網,較大的垃圾被過濾出去,然後通過管道進入處理站的調節池。沉澱後進入厭氧池,在這裡經過兩三天的沉澱發酵後進入好氧池。好氧池裡放有填料,通過填料上附著的高效複合菌的微生物代謝作用來去除水中汙染物質,達標後進入清水池。
兩塊小小的太陽能板能支撐汙水處理站運營4至5天,無人值守、自動運營,可謂「一次性投資,無成本運營」。此外,汙水處理站隱藏於小區草坪或灌木叢內,與周圍自然景觀融為一體。
由於成效好、亮點多、費用較低,前來學習的人絡繹不絕。吳月軍有想法,成立了寧陽縣通源科技環保有限公司,拉起了一支專業施工隊伍,幹起了建設汙水處理站的活,村民紛紛加入。目前,前張莊村這支施工隊已到寧陽縣東疏鎮趙茂村、泰安市徂汶景區天寶鎮寨山東村承攬了分散式生活汙水處理工程,走出一條「經濟生態化,生態經濟化」的新路子。
距離前張莊村20公裡遠的寧陽縣伏山鎮於家海村選擇的是村落集中處理模式。
12月7日一大早,於家海村村民汪培金就拿上板凳、帶著魚竿,來到村南頭的小河塘邊,釣起了魚。
河清岸綠、魚翔淺底,這得益於村裡投資200萬元建設的農村生活汙水處理站。雖說是個汙水處理站,看上去卻像個小花園,打理得井井有條。全村127戶的汙水通過地下管網接入處理池,通過厭氧發酵、溼地吸收等過程處理後,排放到旁邊一個長40米、寬15米的水坑。
「目前汙水站24小時自動運行,處理水質能穩定達到一級B標準。村民在水坑裡放養了小魚苗,如今,已經有七八兩重了。這裡也成了全村唯一的垂釣地。」於家海村黨支部書記王鴻嶺說。
城鄉統一處理模式多存在於鎮駐地及周邊的行政村,且鎮上存在汙水處理廠,將農村生活汙水納入市政管網,由城鎮或鄉鎮汙水處理廠統一處理。該模式節省了農村地區汙水處理設施後續維護的投資,交由城鎮汙水處理廠一併處理,處理效果和運行管理更有保障。
關鍵是因地制宜、注重實效
新泰市羊流鎮官路村面積不大,背靠山丘,東高西低。建設集中式汙水處理設備,這個280戶人家的小村莊有著天然地勢條件。
在管網建設和引流上,官路村充分利用地勢。「官路村整個村莊的汙水處理分為收集系統和處理系統,先鋪設管道,從每家每戶收集汙水,引流到村口,經過一體化設備進行處理。」羊流鎮副鎮長李華說,官路村還進行了雨汙分流改造,在戶內安裝不同管道,打好「提前量」,雨水直接排放,汙水流入處理設施。
據了解,雨汙分流在農村汙水處理中並不常見。一方面,需要建設兩條管道,建設難度增大;另一方面,在戶內就要施工,有些百姓有不同意見。最關鍵的是,建設成本高。官路村汙水處理花費188萬元,其中,處理設備20多萬元,管網160多萬元。資金主要來自鎮上積極爭取的省裡農村連片治理試點資金。
羊流鎮的起重機械、玻璃纖維、鏈條鏈鉤等特色產業發展迅猛,官路村位於核心位置,村集體每年有20多萬元的收入,建設高標準的汙水處理設施並非難事。
緊鄰官路村的新泰市泉溝鎮高崖頭村,背靠蓮花山,北高南低。但村莊較大,有823戶村民,新老房子參差分布,相鄰的房屋之間隔著過道,逼仄曲折。各片區地形有所不同,並不具備官路村的地形優勢。
「經過細緻勘查,這個村莊我們採取了三種模式。對居住較集中,且適宜於鋪設汙水收集管網的採取集中處理,其他農戶則採用分散治理模式,分為農村汙水強化生態滲濾和汙水生態景觀淨化槽兩種模式。」施工方大樹景觀負責人張磊說,一個村莊就有三種汙水治理方式,關鍵是因地制宜。
在高崖頭村,我們來到一戶村民家中。這家利用管道將廚房、室外洗漱臺、衛生間的廢水收集到一起,利用落差,全部排放到了院外邊被遮蓋的小池子裡。村裡,不少家庭門前都有個種植花草的小池子,這個小池子的一半是用水泥板遮蓋住的。「這些是單戶(聯戶)分散治理模式,也就是人工溼地公園的『濃縮版』,不需用電,雖然規模小,但處理汙水的工藝是相通的。」泉溝鎮生態環保科科長劉坤說。
據介紹,家門口有綠地、花園的住宅採取農村汙水強化生態滲濾模式,將汙水投配到土壤亞表面的滲濾系統中進行處理,淨化後的水可以直接回補地下水或作為農灌用水回用。對於房前屋後無花地,但戶外道路較寬的農戶,採用農村汙水生態景觀淨化槽模式,就近建設小型的汙水處理裝置。
與小白沙村緊鄰的6個村莊,作為鄉村振興白沙片區,都是採用的分散處理模式。「片區內村莊修建道路戶戶通時,統一設置了排水溝。而且,丘陵地帶,村莊大多高低不平,適合分散處理模式。」新泰市西張莊鎮生態環境科科長朱培成介紹。
新泰市西張莊鎮共有28個村,4.5萬人,近年來,該鎮堅持分類推進、以點帶面,目前已有22個村完成農村生活汙水治理工作。
在推進過程中不搞「一刀切」,堅持一村一策,分類推進。西張莊鎮將全鎮28個村分為三大類。
第一類是社區村,採取鎮區集中處理法。該類村已整村搬入社區,居住相對集中。對於該類村,通過鋪設汙水管網,將汙水收集引入汙水處理廠集中處理。依託新泰市碧清水務有限公司,建設了開發區汙水處理廠,現在9個社區、4個村莊的農村生活汙水集中排入該處理廠。
第二類是示範帶動村,採取連片處理法。該類村條件較好,市、鎮兩級補助後,村級可自行承擔後續安裝管理費用。對於該類村,嚴格按照各村常住戶數,安裝相應數量的汙水處理一體化設施,每處汙水處理一體化設施可處理周圍50戶左右的生活汙水,經處理後的水源,可直接用於綠化、澆菜、道路灑水等,實現了水資源循環利用。
第三類是薄弱村,採取散戶沉澱池處理法。該類村村集體經濟比較薄弱,按標準配備汙水處理一體化設施成本過高,超出村集體承擔能力。對於該類村,採取部分集中居住區域安裝汙水處理一體化設施,居住相對分散的區域安裝單戶汙水淨化槽裝置,該種方式既節約了成本,也滿足了生活汙水治理需求。
不同的村莊選擇哪種汙水處理模式,關鍵是因地制宜、注重實效。「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要根據區位條件、經濟水平、人口密集程度和地勢地形等多種因素,科學確定本地區農村生活汙水處理模式。」付偉章認為,由於存在方面差異,我們不能照搬浙江、福建等地做法,應當致力於「資源化綜合利用和生態處理」兩大原則探索合適的模式。
根據《山東省農村生活汙水治理行動方案》要求,泰安市按照「因地制宜、注重實效,突出重點、梯次推進,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生態為本、綠色發展」的原則,正在逐步推進農村生活汙水治理。截至2020年11月15日,泰安市已完成1852個行政村農村生活汙水治理任務,完成率55.47%,完成率位居全省首位。而且,泰安市全部縣(市、區)均已超過五成。
「既要盡力而為,又要量力而行。針對農村地形多樣,村莊數量多,規模小,分布散,經濟狀況各異等特點,我們因地制宜選擇科學治理模式,不搞一個標準一刀切,力防千村一面。總之,要選擇性價比最高、科學、有效、合理的治理模式。」泰安市生態環境局局長李華民表示。
建設難還是運營難
前張莊村安裝聯戶分散式處理設備,在實現靈活輕巧的同時,也給建設帶來了難度。房前屋後的土地問題,最為棘手。
「特別是涉及到幾戶相鄰村民的土地用地問題,比如,願不願意讓出房前屋後的空地、是不是過界了或者挖深挖淺等等。」吳月軍說,對這些問題,為了協商用地問題,村委會花了不少時間和功夫。
建設中,資金缺口也是問題。農村生活汙水處理設施屬於農村基礎設施項目,其建設、運營、維護以及監管均需要長期、持續地投入大量的資金。資金問題已成為農村生活汙水治理的首要問題。由於缺少固定回報來源,企業極少涉及農村生活汙水治理領域。主要依靠各級財政支持,資金來源單一,投入不足,汙水處理設施的日常運行維護費用也沒有固定來源。
這是建設之前的「煩惱」,而汙水處理設施建成之後,也存在著「擔憂」。
「我們的維護人員日常就只負責打掃衛生,看看設備通電情況,至於設備的維修維護,還得需要專業人員才行。」王鴻嶺說。
汙水處理工程「三分建七分管」。在農村生活汙水處理設施運行管理中,多數地方將運營交給鎮村,鎮村缺乏必要的人力、物力、財力和技術來負責運營。
在鎮村自行運營的設施中,多數操作人員年齡較大,僅接受過簡單技術培訓,無法及時解決設施運行中出現的問題。缺乏專門的運營和管理機構,已經成為農村生活汙水處理中不容忽視的一個問題。
此外,農村生活汙水治理工作是一項牽扯到城鄉規劃、道路建設、管網鋪設等各種基礎建設的綜合性工作,涉及生態環境、農業農村、交通、住建等多個部門,不是一鎮一村、單獨一個部門(單位)單打獨鬥就能完成的。
針對建設資金缺口,泰安市發揮政府投資的引導和撬動作用,採用PPP模式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投資鄉鎮及農村汙水垃圾處理工程建設和運營。制定出臺了獎懲辦法,對按期完成任務及工作突出的鄉鎮街道予以獎補,調動了村鎮工作積極性。同時,將農村生活汙水治理與農村通水、通路統籌實施,既節約成本,又提高效率。
泰安市岱嶽區道朗鎮與啟迪公司合作,採取整鎮打包的方式,節省大量資金。該鎮年投入40餘萬元,由公司組織定期對農戶產生生活汙水統一拉運至豐山村附近的厭氧池,進行發酵、曝氣之後,用於澆灌黃精樹苗,農村生活汙水做到了就地還田、充分利用。
在寧陽縣,2019年,總投資380萬元的蔣集鎮中心社區汙水處理廠投入運營。這個汙水處理廠日處理能力800噸,主要服務周邊小區、學校、蒙館公路兩側商鋪,受益人口多達4000餘人。但是,每年需要6萬元的運營費用,這個錢哪裡出?
「三方合作,共建共贏。我們和轄區友邦田園綜合體開發方合作,企業將生活汙水排入水廠,每年繳納排汙費3萬元,也為企業省去了建設汙水處理廠的費用。日常管理運行由駐地村安排專人負責。」蔣集鎮人大副主席寧召強介紹,當地正和多家單位進行協商,繼續推廣三方合作模式。
針對農村生活汙水治理牽扯部門多的問題,今年5月,泰安成立市級專班。「我們負責統籌謀劃、協調調度、綜合推進、督促指導各縣(市、區)、各部門推進這項工作,調動各級各相關部門的主動性,形成協同推進的工作機制。」專班負責人楊文通介紹。
農村生活汙水治理見成效,長效運行是關鍵。泰安市生態環境局新泰分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高穎介紹,為確保已建成設施正常運行,穩定發揮治汙減排效益,必須堅持「建管並重」的原則,新泰市正在探索以縣為單位集中招標,由專業公司負責後期維護,既解決了技術問題,又降低了維護費用。
作為農村環境治理的主要內容之一,農村汙水治理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全面提升農村生活汙水治理率必定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過程。任重而道遠,這更需要我們因地制宜、科學施策,儘快補齊農村生活汙水治理的短板。
編輯:徐冰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