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好萊塢與寶萊塢:中國電影工業的未來想像

2021-02-06 中國藝術報


近年來,伴隨著中國崛起,關於中國電影工業想像的調整受到多方關注。「中國電影學派」「重工業電影」等具有中國主體意味的描述性概念的走紅,反映著著眼於中國電影未來發展的電影學人與業界對於中國電影未來發展的想像。作為一種社會實踐,這種關於中國電影工業的想像以特定的歷史敘事框架,將過去/現在/未來以某種秩序方式安置,並在立足現在的基礎上以面向未來的姿態提供可能性。因此,這些描述性的概念以及與概念相關的電影實踐,以某種理想型的方式想像著中國電影工業的未來形態。


立足本土,逐步發展出

自身電影工業邏輯的寶萊塢


不同於強調中國電影民族主體性與獨特性的「中國電影學派」,「重工業電影」的概念以一種更為具體的方式提示著中國電影工業生產/製作/資本投入等的發展方向。在電影製作生產的資本規模日益龐大、生產過程日益精細化、表達方式日益奇觀化的今天,作為中國參與國際電影市場之中競爭的所謂「重工業電影」是必不可少的。尤其在中國國產電影在逐步鞏固國內電影市場、重拾信心的當下,對「重工業電影」的關注,也是題中之意。


只是,這種「重工業電影」的想像背後,回應的是好萊塢在全球市場收割票房的奇觀大片的挑戰。如果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這種中國電影工業的好萊塢夢的想像則源於上世紀90年代中國電影工業市場化改革過程中《鐵達尼號》的示範效應。伴隨中國崛起發生的中國電影資本的蓬勃發展與擴展,同時加上電影的數字轉型機遇,中國的電影資本與電影人等將焦點放在奇觀大片上也成了水到渠成的事實。更重要的是,在這種參照好萊塢大片的「重工業電影」的想像中,高投資/高回報/高技術含量的奇觀電影由於更多訴諸視覺奇觀,形象性強而敘事性較弱,有相應的敘事成規與敘事期待,在抵達觀眾那裡的時候文化折扣較少,能夠為不同國家/地區、不同民族/種族的人群所接受。在這種意義上,「重工業電影」承擔著同好萊塢在國內外競爭市場的功能,以及形塑中國形象、形塑人們感覺結構與經驗、充當中國名片的重任。不過,問題在於,這種資本集中型、技術集中型、勞動密集型的「重工業電影」在文化藝術層面是否能夠達成既定的傳播與市場目標,依然成問題。「重工業電影」的類比化概念修辭同樣也點出了這種類型的電影的問題同重工業的類似性:它本身是耗費大,周期長與風險性大的。


與此同時存在的電影市場事實是,印度寶萊塢電影在中國市場大獲成功催生了中國對於寶萊塢的想像:《小蘿莉的猴神大叔》在中國收穫了約3億元票房;《摔跤吧!爸爸》收割了13億元票房;2018年年初上映的《神秘巨星》也收穫了7.5億元票房,相當於印度本土票房的近10倍。寶萊塢的部分電影在中國大陸的走紅,同時刺激著中國電影工業的想像,一度有人亦將寶萊塢作為中國學習的對象,並將寶萊塢的成功經驗簡單歸納為對好萊塢的模仿,據此提出了建設所謂「華萊塢」的主張。這種對寶萊塢強調的背後依然是中國電影趕超發展邏輯下的複製好萊塢模式的電影工業的想像。這種電影工業的想像,甚至遮蔽了寶萊塢本身的獨特性。寶萊塢的成功並非簡單地對好萊塢電影的工業模仿,同時在於其立足本土逐步發展出自身的電影工業的邏輯。


電影《小蘿莉的猴神大叔》海報


寶萊塢的成功是20世紀90年代中期印度經濟的自由化改革成功的結果。當時以孟買為中心的印地語電影工業日漸擺脫了底層民眾廉價娛樂的刻板印象,完成了「縉紳化」。這種「縉紳化」將原來供印度中下層人民逃避現實生活以及理想與欲望的方式以中產階級化的大眾文化方式表達出來,完成了階層文化的提升與品位建構。隨著印度裔的移民在全球範圍內的擴散以及在全球範圍內影響的擴大,這些影片開始進入國際主流電影市場的票房排行,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英語世界的媒體及學術界就借用孟買電影工業內部的非正式用語「Bollywood」來稱呼這一電影工業,強調它與好萊塢類似的全球性。


國內電影工業對寶萊塢的想像之中,尤為強調其同好萊塢的相似性,同時強調其突破意義。因為,如果中國電影工業在市場環境下要崛起於世界之林,似乎以「縉紳化」表達著稱並獲得全球票房認可的寶萊塢可以提供好萊塢之外的想像資源,並由此建構電影工業的「中式現代性」。然而,這種電影工業的想像,忽視了寶萊塢電影工業在「縉紳化」的過程之中的獨特性,而這是中國電影工業的想像中缺失的維度。寶萊塢完成了一系列基於本土經驗的電影表現體系的調整與建構:在寶萊塢電影中,傳統印度商業片所慣用的情節劇的表達方式中經常突出強調的窮人和富人之間的尖銳對立,被所謂傳統與現代二者之間的衝突、性別不平等及宗教矛盾等全球主流媒體的議題替代了,同時印度電影慣用的歌舞也被充分用來調節情緒,發揮某種間離效果。這種寶萊塢電影的表達體系中,並非沒有尖銳的社會矛盾,只是社會矛盾的方向被轉化了。


議題中產階級價值觀化的寶萊塢


在《廁所英雄》之中,涉及的是一個現代都市生活的議題:如廁問題。片中安排設置的受過教育並嫁入沒有私人廁所之家的賈婭無法忍受野外如廁的尷尬,因而提出了沒有獨立廁所就離婚。正是大眾媒體的介入,將其轉變成為一個女權主義與「傳統VS現代」的現代社會移風易俗的議題。至於背後更深刻的社會矛盾,則沒有觸及。


電影《廁所英雄》海報


《小蘿莉的猴神大叔》提供的則是一種影像超越現實政治的可能:片中生活在印度德裡的至憨而近愚的帕萬為幫助巴基斯坦啞女小沙希達實現與父母重聚,經歷千辛萬苦,最終在大眾傳媒介入以及千家萬戶的關注之下得以穿過印巴分界線,達成目標。同現實之中印巴劍拔弩張相反的是,該片在將人的猴性上升到人的神性的敘事過程中,同時鋪陳了一個想像的印巴和解的可能——這同傳統的苦難敘事有相似性,不同的是這種苦難不再同階級與貧富對立等社會問題相關,而是成為寶萊塢撫平印度建國之際因印巴分治帶來的宗教/國家/家庭等層面的創傷。個體化的人性敘事本身服務的依然是民族國家的宏大敘事,力圖通過對當下「小事」與現實題材的挖掘,來撫平歷史的傷痕。


電影《起跑線》海報


薩基特·喬杜裡執導的《起跑線》儘管關注的是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貧富階級分化等問題,為了讓孩子能夠拿到進入上流社會門檻的門票——進入貴族學校而折騰不止的拉吉和米塔夫婦也在片中非常犀利地指出「教育已經淪為生意」「在這個國家,英語不僅是一門語言,更是階級」,但是這些表達服務的依然是中產階級焦慮:拉吉和米塔夫婦是商業上的富人,在物質層面已經獲得了滿足,只是在階層上升渠道層面存在受堵的問題。在父母一輩升入上流階級無望的情況下,教育成為了獲得上流社會身份與文化資本的唯一的渠道。影片這種個體化的敘事,儘管控訴著貴族學校的不公,但男主角在控訴一番後被以胡言亂語之名趕出了禮堂,除了他妻子支持外,並沒有人支持,作為代價是最後他們將孩子送到自己曾經出於救贖目的捐款修繕過的公辦學校。


在這些電影的個體化敘事之中,社會矛盾以中產階級證明自己良心的方式展現出來,社會議題都中產階級價值觀化了。也正是這種「縉紳化」的處理,寶萊塢處理著印度的政治社會的議題,調和了印度社會中的矛盾,同時也滿足了印度中產階級自身精英化和全球化的想像。當這些電影引進中國的時候,它們觸碰到了急於實現階層上升的都市中產階級的焦慮所在。同時情節劇的表現方式將此前中國傳統電影中積澱的情感結構激起,製造了一個個現象級的市場事件。這種電影市場事實同樣折射出中國電影觀眾需求的多樣性與電影文本消費所具有的多樣性。當日益國際化的中國中產階級觀眾不滿足於本土娛樂化的電影表達之際,他們會利用國際化的文本,通過對境外電影來建構自身區隔化的議題,以滿足他們在中國建構另類「縉紳化」的公共空間訴求。


中國電影工業的想像亟須重回本土


這種狀況正是新世紀後電影工業在市場化/商業化過程中將好萊塢作為中國電影工業想像方向的後果:當國內電影人與資本要麼絕大多數傾力於生產中國的好萊塢式商業大片,要麼有一部分聚焦於國內市場趨於無的藝術片之際,電影作為一種社會公共表達的功能卻被忽視了,電影也鮮有引起社會議題討論的作用。近期上映的中國電影《我不是藥神》是少有的引起社會關注現實之中高藥價問題的作品,反映了當下電影工業中某種現實主義傳統的回歸。儘管該片在敘事上模仿《達拉斯買家俱樂部》,但是在意義表達上能夠看到某種同寶萊塢「縉紳化」表達的相似性。


在中國電影工業之中,代表人口絕大多數的工人與農民依然常常被電影工業所忽視:他們由於不是電影市場的主流有效受眾,被基於市場營銷的統計排除在電影工業之外。儘管《戰狼2》的大獲成功使得所謂「小鎮青年」概念走紅,然而「小鎮青年」作為社會實踐主體本身所具有的文化訴求、電影偏好、觀影期待等依然被電影工業懸置。同時,《米花之味》所顯影的、長期被擱置的鄉村表達以及曾經中國計劃經濟體制下電影人深入採風、體驗生活等創作方式也在商業環境下實現了回歸。這些同樣提示著我們,曾經一度被認為「落後」、亟須拋棄的所謂「傳統」本身所具有的現實的意義以及對於電影生態的重要性:伴隨著中國的崛起以及中國電影市場的振興,中國電影工業的想像亟須重回本土,超越簡單對好萊塢與寶萊塢的效仿。


這種超越好萊塢與寶萊塢的電影工業的想像,根源於中國電影工業本身所具有的複雜性。相對於好萊塢與寶萊塢針對以中產階級為主體的有效觀眾的生產,在中國,電影工業承擔著更為廣泛的社會階層表達的重任。無論是用好萊塢的大片,還是採取寶萊塢「縉紳化」的表達,都無法代表中國複雜的觀眾群以及中國電影表達主體的複雜性。特別是伴隨著中國電影市場爆發出足夠強的市場潛力之際,遵循資本邏輯拿來的人才、技術以及發展模式等,並不能保證中國電影一定能夠發出中國的聲音。在這種情況之下,一整套電影工業生態的建構成為刻不容緩的事實,尤其是在中美貿易戰的陰影之下。


這種超越好萊塢與寶萊塢的電影工業的想像,立足的是中國本土的政治經濟文化的土壤與敘事邏輯。在這個過程中,並不僅僅需要「重工業電影」,同時也需要「輕工業電影」,也需要立足於中國鄉土文化邏輯之上、滿足廣袤農村諸多觀眾表達訴求的「農業電影」。也唯有在這樣健全的電影生態之中,中國電影工業才能夠在新的一輪布局之中迅速成長起來,改變電影工業同中國正在崛起的大國表達不匹配、與中國複雜社會表達訴求不匹配的局面。同時,在這種電影工業依據中國複雜狀況與多重表達訴求的布局中,可以根據自身的多元性來建構中國電影的普遍性與多元性,從而跳出好萊塢與寶萊塢的窠臼,並發展出真正屬於崛起的中國的新時代的電影表達方式與電影形態。







相關焦點

  • 在全世界開了掛的寶萊塢電影,如何超越好萊塢成為世界第一?
    印度人將「好萊塢」(Hollywood)打頭的字母「H」換成了本國電影之都孟買(Bombay)的字頭「B」,從此「寶萊塢」(Bollywood)的說法也就沿用了下來。和好萊塢不同的是,彼時大部分寶萊塢製片廠並沒有朝著垂直一體化的方向成功發展,製作、發行和放映系統的分散導致其破產率居高不下,「製片廠時代」在寶萊塢歷史上如曇花一現般短暫。
  • 科技與工業!中國電影的未來
    特效電影製作需要完整的電影工業體系,在提升影片質量的同時正在逐漸降低成本。然而,國內可提供完整電影工業系統解決方案的公司寥寥無幾!面對世界電影第一梯隊的國家:美國和歐洲,我們望塵莫及。已經崛起的第二梯隊國家:韓國、日本、印度等,我們也相形見絀。中國電影產業的工業化已經到了勢在必行的時候。未來的中國電影,沒有工業化就沒有未來!
  • 「好電影會超越國界、文化和語言」——訪寶萊塢電影《調音師...
    通訊:「好電影會超越國界、文化和語言」——訪寶萊塢電影《調音師》主演阿尤斯曼·庫拉納  新華社記者張興軍  「很開心我主演的電影能夠在中國上映,但能夠收穫這麼高票房,是我此前從來不敢想像的。」
  • 寶萊塢電影:如何從「一言不合就跳舞」到世界第二把交椅? | 礪石
    2002年,寶萊塢的全球營業額為13億美元,儘管只是好萊塢510億巨額數字的一個零頭,但相對於好萊塢橫掃世界的電影產業格局來說,夾縫中求生的寶萊塢已經很不容易了。 近年來,寶萊塢電影也頻頻出現在以美國為主的院線,所獲成績甚至超越國內。2006年,電影《永不說再見》首映,僅僅一個半月便賺取了328萬美元的票房收入,寶萊塢在國際上挖出了他自己的根基市場。
  • 通訊:「好電影會超越國界、文化和語言」——訪寶萊塢電影《調音師...
    新華社孟買5月23日電通訊:「好電影會超越國界、文化和語言」——訪寶萊塢電影《調音師》主演阿尤斯曼·庫拉納新華社記者張興軍「很開心我主演的電影能夠在中國上映,但能夠收穫這麼高票房,是我此前從來不敢想像的。」
  • 《戰狼2》《紅海行動》火爆後,中國電影工業和好萊塢差距在哪?
    剛剛閉幕的北京國際電影節再度聚焦「中國影視工業化」話題。有人以創下票房奇蹟的《戰狼2》,以及斬獲最佳視覺效果獎的《紅海行動》為例,認為中國電影進入了工業化生產階段。但是,與世界電影工業霸主美國相比,我們依然存在諸多短板。起步雖蹣跚,終有遠行時。工業化的重要特徵是能夠高效率的按照既定的標準規模化生產,這就需要先進的流水線生產設備和車間。
  • 寶萊塢能接近好萊塢嗎?電影市場缺乏「超級英雄系列」的認可
    在國際電影界,什麼領域可以與好萊塢相匹敵?我相信很多人會提名寶萊塢。雖然兩地的經濟條件相差甚遠,但如果從國際電影界找到「好萊塢的翻版」,應該是寶萊塢。2月25日,好萊塢的記者提出了這樣的論點:可以寶萊塢接近好萊塢?
  • 寶萊塢能否接近好萊塢?印度電影市場缺少「超級英雄系列」的認知
    作者:沾沾自喜看電影在國際影壇能夠媲美好萊塢的領域是什麼呢?相信不少人都會提名——寶萊塢。雖然說兩塊地方的經濟條件相差甚遠,但如果從國際影壇中找到「好萊塢的翻版」,當屬寶萊塢了。北京時間2月25日,好萊塢報導者就提出了這個論點——寶萊塢能否接近好萊塢?結果該雜誌給出的答案是:儘管印度在電影的製作程度上,有些接近好萊塢,但是該市場缺少缺少「超級英雄系列」的認知,這讓他們在創新的角度上「有些落後」,也是該影視基地未來的努力方向。
  • MOOC第十周 臺灣新電影&經典好萊塢電影工業
    ✦ 本周我們繼續學習電影史上重要的電影運動與電影流派的最後一章「臺灣新電影運動」。✦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由於臺灣地區經濟的發展、臺海局勢的相對穩定,以及臺灣當局製片方針的鬆動,臺灣電影出現了短暫的繁榮,出現了以李行、白景瑞為代表的「健康寫實主義」電影,代表作品主要有《蚵女》《養鴨人家》等;這一時期的民營電影公司則大量製作以「言情片」和「武俠片」為主的商業電影。
  • 揭秘 印度電影的9個真相!——不止寶萊塢!
    提到印度電影,很多人仍然會在腦中想像出載歌載舞的鬧劇,一隊隊青年印度男女盛裝出現在電影場景裡,伴隨劇情跳著「右手擰燈泡、左手拍皮球」的集體舞。事實上這就像西方觀眾提到中國就只想到功夫片一樣片面,印度電影的發展早已經超出我們的想像。
  • 印度寶萊塢電影為什麼在國內那麼賣座?
    這些年印度電影在國內脫穎而出,贏得不俗的電影票房。《摔跤吧!爸爸》、《小蘿莉的猴神大叔》、《神秘巨星》、《廁所英雄》、《印度合伙人》等得到了中國觀眾的認可。中國票房包攬了印度電影在海外市場份額的半壁江山,成為印度電影在海外的最大票倉。
  • 電影的未來在中國?不,在拉美
    這片貧窮、複雜而美麗的大陸不僅培育出無數堪稱影史典範的藝術電影,還貢獻了許多走在商業電影頂峰的精英創作者。細細分析他們的前行路徑,恐怕只能證明,在藝術面前從來不存在一個想像的共同體,不存在一個歷史泥潭中艱難起步的弱者形象,不存在一個無法醒來的第三世界夢靨。
  • 《長城》背後,你應該知道的好萊塢電影工業關鍵詞
    這部故事梗概是「在長城打怪獸」的電影,試圖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而從這部電影的組局,我們也看到了好萊塢電影工業的中的那些關鍵詞:預算管理、退稅政策、完片擔保等等,而這一切也是第一期「溫影-暖流電影金融高級研修班」(以下就簡稱「溫暖」班)為期12天的好萊塢遊學之旅的最好案例。
  • 開掛配歌舞,印度電影猛如虎——寶萊塢是如何衝向世界的?
    印度雖然人文習俗很奇葩,但是這個國家還是有一些地方值得我們分析研究,比如它的電影產業。印度的電影工業體系可是比他們的基建發達得多,電影產量和出口量都處於世界領先水平,每年可以生產將近2000部電影。而套路化生產電影,某種意義上,也可以算作一種形式上的「機械化生產」,流水線作業。類型電影的成熟極大的節省了印度電影的製作成本,也促進了印度電影生產效率的提高。電影雖然是一門藝術,但歸根結底還是一門生意,追逐利益是商人永恆的目標,畢竟不是每個人都願意用愛發電,一鍵三連。而說到電影工業的商業化,大家第一反應就是好萊塢。
  • 《巴霍巴利王2:終結》:超越寶萊塢的勝利
    爸爸》在中國公映,票房一路高攀,掀起印度電影熱,此後的《神秘巨星》《起跑線》也取得不錯票房。雖然《巴霍巴利王2:終結》是去年的電影,缺乏中國觀眾熟知的明星,但它是一部強戲劇衝突、極富想像力的奇幻史詩大片,票房大體上應會延續此前印度片的態勢。另外,對於中國電影來說,這部創造許多紀錄的奇幻史詩大片也有可借鑑之處。
  • 難以超越《寶萊塢生死戀》
    而放眼瞧去,富麗堂皇的豪庭,精雕細琢的器具,與及室內大紅大綠色彩的布簾,融合了好萊塢歌舞片絢爛華景與東方風韻,簡直把印度上流社會,展現得宏大輝煌,雍容華貴,氣派非凡。曾出演過多部印度電影的艾西瓦婭,如今身價已創該國最高。最近幾年,她又成為印度第一位坎城電影節評委,之後到了好萊塢發展。說她是當今銀幕上最好的歌舞演員,一點不為過。
  • 日媒:隨著中國電影工業的發展 好萊塢電影在中國前景堪憂
    國產電影的成功導致外國電影重要性降低參考消息網9月25日報導日媒稱,好萊塢電影在中國前景堪憂。據日本《富士產經商報》9月25日報導,隨著中國電影工業的發展,美國好萊塢的電影公司在電影市場上所佔份額慢慢縮小。
  • 全球電影市場正在蓬勃發展,好萊塢慌了?
    未來,好萊塢將繼續出產更多的商業大片。好萊塢也吸引著好多的電影導演和演員,亞洲明星有的早已在好萊塢闖出了名堂,有的才剛剛進入準備闖蕩。好萊塢能夠成為爆款電影出產地,這和它本身的配套電影工業體系分不開!最早進入好萊塢的亞洲明星有成龍,章子怡,周潤發,李連杰等。
  • 美國有好萊塢,印度有寶萊塢,現實中的印度與電影中有何區別
    美國有好萊塢,印度有寶萊塢,現實中的印度與電影中有何區別美國有好萊塢,印度有寶萊塢。 二者作風不同,層次不同。 好萊塢製造各種大片,寶萊塢歌舞昇平。在寶萊塢電影中,我們經常看到各種異國情調的印度美女衣著華美的莎莉歌舞。 但當我們在網上看到新聞看到印度人時,我們就開端疑心了。 為什麼這兩種人看起來不一樣?
  • 好萊塢最紅印度女星,寶萊塢性感天后,不一般的樸雅卡·喬普拉
    好萊塢最紅印度女星,寶萊塢性感天后,不一般的樸雅卡·喬普拉!印度電影除了載歌載舞外,還盛產國色天性的印度美人。果真是好萊塢男神和寶萊塢女神的魅力勢不可擋截止目前已拍完未上映的作品更有5部之多,強調一下不全是寶萊塢電影喔!她親身證明了什麼樣的路子才對好萊塢的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