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小說《受戒》的生態人格特徵及價值淺析

2020-12-23 文藝美刊

文/金澤香

最近重讀《受戒》,每次看都能會心一笑。關於《受戒》的解讀大體相同,無非是汪老下筆風趣,題目寫的「受戒」實則講的「破戒」,明子與小英子的純戀美得如夢似幻。

這次讀完,發現以前不曾注意的一點「生態人格」。

鑑於前陣讀完遲子建的《燉馬靴》,發現在文學作品中「生態人格」並不少見,但在文本解讀上鮮少有人提及。我想大概緣於「生態」二字,率先對內容做了一定的限制,若非以大自然生態為主,當它隱藏於故事主線之外,一般難以被察覺。

這反映人們對「生態人格」的理解存有一定的局限性。見山固然是山,也可見山不是山。看待文學作品中的「生態」,個人認為既需寬泛還應深入,這樣方能顯出它的獨特性及其價值。本文以「生態人格」為分析視角,解讀《受戒》中的生態人格特徵及文本特點對生態人格所起的促進作用。

配圖源於網絡

一、《受戒》的生態人格體現在三個方面: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

首先,我們來看看何為「生態人格」。張青蘭教授在《論生態人格的構建》一文中給出定義:

生態人格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必然選擇,是對工業文明反思的積極結果,是對「單向度」人格揚棄的合理追求,它是建立在生態理念基礎上的,它將人自身的生命、人類社會、自然界均看成由多種因素構成的系統整體,並將人—社會—自然看作一個相互關聯、相互作用、協調發展的複合生態系統整體。尊重生命和生態的內在價值,以整體性、系統性的眼光看待事物,把包括自己在內的所有對象都置於複雜的時空關係之中來對待,這是生態人格的基本要求,它體現著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互生共濟的倫理精神和協同進化的生存智慧,它賦予健全人格、理想人格、獨立人格具有時代特色的新的含義。

「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三點,在《受戒》中體現得尤為明顯。以下一一列舉。

《受戒》是汪曾祺創作的短篇小說,發表於《北京文學》1980年第10期。作品描寫了小和尚明海與農家女小英子之間天真無邪的朦朧愛情,蘊含著對生活、對人生的熱愛,洋溢著人性和人情的歡歌。

(一)人與社會的天下大同:和尚與村民之間互生共濟

故事發生地「庵趙莊」仿若世外桃源,這裡沒有世俗常見的律法,沒有善於批判的封建衛道士。莊裡有個「菩提庵」,被大家叫訛了,遂成了「荸薺庵」,庵裡住了幾個和尚,他們葷素不忌,吃肉喝酒、打牌、與女子相好、娶老婆,與凡夫無異,他們當和尚不是為了修行,而是為了生存。作者筆下的「和尚」,不代表信仰和宗教,不具有特殊的符號意義,僅僅是一項謀生的生活方式。

他們與村民友好相處,各自著眼於小日子,自得其樂。與其說他們關係和諧,倒不如視作「天下大同」。

換作任何一個作者寫「不正經的和尚」,基於教法和常識顧慮,難免不做出解釋性的回應,以讓讀者接受,從而理解。但是汪曾祺偏不,他在文首即以一句話點明,「有的地方出劁豬的,有的地方出織蓆子的,有的地方出箍桶的,有的地方出彈棉花的,有的地方出畫匠,有的地方出婊子,他的家鄉出和尚。」看看,作者從一開始就不想解釋,他認為和尚並非統一模子,和尚也是人,其次,和尚與箍桶的、彈棉花的差不多,作者一把將和尚拉下神壇。讀者跟隨此視角,再看幾位的「大逆不道」,無生硬突兀之感。確實,以人為本勝過一切解釋,從此處亦可看出汪老行文之大膽,該大刀闊斧,絕不拖泥帶水。

從何處可看出和尚與村民的關係呢?

文中未明寫,但多處有暗示。比如:「帳簿共有三本。一本是經帳,一本是租帳,一本是債帳……這庵裡有幾十畝廟產,租給人種,到時候要收租。庵裡還放債。租、債一向倒很少虧欠,因為租佃借錢的人怕菩薩不高興。這三本帳就夠仁山忙的了。」

試想和尚與村民關係緊張,互存敵對情緒,他們還會頻繁發生經濟往來麼?所以,庵趙莊的安寧、祥和,以及和尚得以隨性而為,既體現村民的溫厚純良,也反映當地民風崇尚人人平等,奉行無標籤、無差異、無階級的大同之道。

(二)人與人之間的溫情美好:小和尚明子與小英子及其一家

作者交待完和尚群像,緊接寫明子與小英子一家的往來。

荸薺庵與小英子家相鄰,明子與小英子年齡相仿,皆是半大小孩兒,自然能聊到一起。他們感情增進,發生在明子頻繁出入小英子家。起因是小英子待嫁的姐姐想繡些靈動的嫁妝圖樣,小英子舉薦了會畫畫的明子。明子畫功了得,所畫之物莫不栩栩如生,甚得小英子姐姐賞識。小英子母親見明子樣貌生得好,又有才,喜收明子當乾兒子。

明子常來畫圖樣,完工後幫小英子幹農活,一來二去,朦朧的愛意在他們心裡生根發芽。汪老下筆極為輕淺,與上文之大俗比起,此處顯得極為雅致,他交代明子動心是這麼寫的:「明海看著她的腳印,傻了。五個小小的趾頭,腳掌平平的,腳跟細細的,腳弓部分缺了一塊。明海身上有一種從來沒有過的感覺,他覺得心裡痒痒的。這一串美麗的腳印把小和尚的心搞亂了。」汪老全文未給明子和小英子互訴衷腸的機會,而是通過側面描寫葆有了他們純愛之貞美。

(三)人與自然的健康風貌:自然風景、人物外貌

自然風貌一般指自然環境的風光,它們基本以多姿、茁壯呈現自然之美。在文學作品中,自然風貌可延展為一種人物的精神面貌,大多指健康向上之意。以下從環境描寫和人物外貌刻畫兩方面一一解讀。

① 自然之美:清新秀麗的世外桃源

陶淵明《讀山海經》寫道:「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眾鳥欣有託,吾亦愛吾廬。」讀罷如看到一卷徐徐展開的詩意田園畫。

汪曾祺筆下的《受戒》亦承此風:

【風光美】

「島上有六棵大桑樹,夏天都結大桑椹,三棵結白的,三棵結紫的;一個菜園子,瓜豆蔬菜,四時不缺。」

「房簷下一邊種著一棵石榴樹,一邊種著一棵梔子花,都齊房簷高了。夏天開了花,一紅一白,好看得很。梔子花香得衝鼻子。」

「蘆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蘆穗,發著銀光,軟軟的,滑溜溜的,像一串絲線。有的地方結了蒲棒,通紅的,像一枝一枝小蠟燭。青浮萍,紫浮萍。長腳蚊子,水蜘蛛。野菱角開著四瓣的小白花。」

【年景好】

「因為這些年人不得病,牛不生災,也沒有大旱大水鬧蝗蟲,日子過得很興旺。」

風景美,物產豐,自給自足的世外桃源圖景,實在惹人豔羨,身居其中,誠如陶公所言,「俯仰終宇宙,不樂復何如?」

② 精神面貌:樸實、能幹、美麗的小英子一家

作者描寫小英子父親,稱趙大伯「是一個『全把式』,不但田裡場上樣樣精通,還會罩魚、洗磨、鑿礱、修水車、修船、砌牆、燒磚、箍桶、劈篾、絞麻繩。他不咳嗽,不腰疼,結結實實,像一棵榆樹。人很和氣,一天不聲不響。」

稱趙大娘「就是個聚寶盆。大娘精神得出奇。五十歲了,兩個眼睛還是清亮亮的。不論什麼時候,頭都是梳得滑滴滴的,身上衣服都是格掙掙的。像老頭子一樣,她一天不閒著。煮豬食,餵豬,醃鹹菜——她醃的鹹蘿蔔乾非常好吃——舂粉子,磨小豆腐,編蓑衣,織蘆篚。她還會剪花樣子。」

寫到小英子和姐姐,從外貌著手:「兩個女兒,長得跟她娘像一個模子裡託出來的。眼睛長得尤其像,白眼珠鴨蛋青,黑眼珠棋子黑,定神時如清水,閃動時像星星。渾身上下,頭是頭,腳是腳。頭髮滑滴滴的,衣服格掙掙的。——這裡的風俗,十五六歲的姑娘就都梳上頭了。這兩個丫頭,這一頭的好頭髮!通紅的髮根,雪白的簪子!娘女三個去趕集,一集的人都朝她們望。」

如果說風景描寫向我們呈現一幅世外桃源的秀美,那麼家庭群像描寫,則讓我們看到家庭和睦,生活勁頭十足的平民生活,秀美的風景是靜的,小英子一家的生活仿若冒著熱鬧、歡快、喜樂的人間煙火氣。

這樣一說,或許還不能看出什麼。再來看看魯迅筆下的典型人物,比如祥林嫂:「臉上瘦削不堪,黃中帶黑,而且消盡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她分明已經純乎是一個乞丐了。」兩相對比,便能看出人物形象所映射的社會環境和個體際遇。

總體來說,自然風景與人物形象刻畫,二者難以分離,它們服務於情節所需,與情節合為一體,共同服務於小說主旨。自然與人的關係既是一種寫作手法,又可看作一種觀察視角,從中能讀出諸多信息,當然也包括作者所持有的生態人格。

二、追溯《受戒》生態人格之源起:「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

生態人格的生發,離不開其內核的指向,它可能源於作者本心,也可能由作者根據故事需要提前設定。《受戒》中的人物,幾乎得到儘可能多的自由,如作者開門見山言明:「這個庵裡無所謂清規,連這兩個字也沒人提起。」

包括完成受戒的明子,與小英子一同返回的船上,聽小英子在耳邊問,「我給你當老婆,你要不要?」他絲毫不受戒律影響,大聲答「要!」

青梅竹馬的愛戀不因教法而受阻,汪曾祺說:「我寫《受戒》,主要想要說明人是不能受壓抑的,反而應當發覺人身上美的、詩意的東西,肯定人的價值。我寫了人性的解放。」

有人將《受戒》描述的人性,定義為「健康的人性」。

人性之健康,讓我想起莊子所言的「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健康即是順應自然,不壓抑、無束縛,天地人三者合一。道家推崇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之思想進一步解釋了原本應受戒的人,為何屢屢破戒。

其實「受戒」與「破戒」,以作者所持的道家生態人格來看,既無受,何來破,非要分出個「受與破」,作者八成唯有不斷搖頭,末了綴以「執念」收尾。

三、《受戒》的文本特點對生態人格的促進作用

「生態人格」寄存在情節發展之上,也體現在文本之中。關於《受戒》的文本特點,有人稱具有詩意,有人認為是散文式小說。這篇小說讀來俏皮風趣,其間不乏靈動秀美的詩情畫意。俗的是和尚群像,雅的是明子和小英子,故事結尾如一支升騰上空的煙火,隨著明子回答的「要!」嘭的一聲騰空綻放,不得不說作者是狡黠的,煙火美不美,他及時捂住不告知,只讓大家聽到巨響,餘後自行猜想。

明子與小英子的孩子氣在文中時有體現,閱畢全文,不難發現作者對其他事物仍延續童心未泯的寫法。

直白式語句,直抒胸臆:

「過了一個湖。好大一個湖!穿過一個縣城。」

「好大一座廟!廟門的門檻比小英子的肐膝都高。」

口語化的語氣詞,自然、親切:

「你以為這容易呀?哼,單是一開頭的「發擂」,手上沒功夫就敲不出遲疾頓挫!」

形象的象聲詞,引人聯想:

「他一天就是這樣不衫不履地這裡走走,那裡走走,發出母豬一樣的聲音:『呣——呣——』」

「驚起一隻青樁(一種水鳥),擦著蘆穗,撲魯魯魯飛遠了。」

擬人化的修辭,增添美感,讀來猶置身於童話:

「他們並肩坐在一個石磙子上,聽青蛙打鼓,聽寒蛇唱歌——這個地方以為螻蛄叫是蚯蚓叫,而且叫蚯蚓叫『寒蛇』——聽紡紗婆子不停地紡紗,『唦——』,看螢火蟲飛來飛去,看天上的流星。」

純真的愛戀故事,人人能講,但講得好看易讀又回味無窮的,不多。畢飛宇說汪曾祺是短篇小說大師,他還稱,「汪曾祺寫《受戒》的時候已經是一個老男人了,這個老男人把少女寫得那麼好,汪曾祺也可愛。他有一顆不老的心,風流,卻一點也不下流。」

看來本文屢屢提及的「生態人格」,已不再局限於小說文本,它已與作者本人有所關聯:既俗又雅,既老到又天真。好一個可愛的老小孩兒——汪曾祺!

四、生態人格與作品、作者之間的兩點思考

(一)生態人格與作品的關係:顯性與隱性

上文提到生態人格經常出現在以自然生態環境為主題的文學作品中,其次出現在某些與自然相關聯的作品,比如姜戎的《狼圖騰》便是其一。

汪樹東教授在《論遲子建近期小說的生態書寫》一文中,對世俗人格和生態人格進行區分:「世俗人格,多為功利主義者,對待大自然採取急功近利的利用和掠奪態度;而生態人格,多超越了功利主義,與大自然保持著靈性的交往,能夠親近自然、敬畏自然、守護自然。」

顯然,遲子建小說裡的生態特徵與書寫意圖較汪老的《受戒》更為鮮明,前者生態人格為顯性,後者為隱性。

生態人格如同因子分布,在不同的作品中,可能分布得多些,也可能少些,可能直接,也可能隱晦。我個人不太認同,生態人格僅限於以生態描寫為主的論調,更傾向於張青蘭教授提及的「生態人格體現著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互生共濟的倫理精神和協同進化的生存智慧,它賦予健全人格、理想人格、獨立人格具有時代特色的新的含義。」故此,《受戒》彰顯的生態人格,乃有點睛之效,此處的點睛指「解放人性」「健康的人性」之小說主旨。

顯性的生態人格與隱性的生態人格,共同處不是停留在生態描寫之表面,面是通過表面揭示事物深層之內涵,因此,這一由淺入深的特質,體現生態人格本身具有的延展性與重新解讀的可能性,與其說它是一種文本符號,倒不如視作一種觀察視角,甚而是一種解讀文本的分析方法。符號是褊狹的、死板的,視角是機動的、靈活的。

(二)生態人格與作者的關係:客觀與主觀

區分客觀與主觀,主要看作者的創作意圖。比如為寫生態而融入生態人格,好比拿到一道命題作文,生態人格主要源自題材,而非作者本意。但是所謂的客觀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客觀,因為生態人格之描寫,需藉助與調用作者的感觀體驗,必要時將自己的好惡融入其中。所以,運用生態人格,只有相對的客觀,沒有絕對的客觀。

另個是主動為之。遲子建作品中的生態人格尤為明顯,她曾說對故鄉的熱愛已融入血液中。作品大多以白山黑水的故鄉為背景,她以一顆柔軟、細膩、善感的心,一一寫下東北景觀、各類人、事及各種充滿靈性的動物,生態人格是她情感抒發的方式之一,也是她向世人講述東北故事慣常運用的寫作手法。

《受戒》的生態人格雖無遲子建作品明顯,但它與作者的關係同樣為主觀聯動。汪老與遲子建不同的是,他作品的生態人格主要源於自身性格使然,也就是說,汪老並未刻意強調生態人格,他的作品甚至未見過多生態描寫,基本是順其自然地帶出,汪老的可愛、童心隨筆尖流入白紙黑字,故而有了無心插柳柳成蔭的效果。

五、寫在最後

比起某些吊人胃口的小說,《受戒》是一道清淡可口的小菜,情節簡單,其味無窮。作者筆下有別出一格的熱鬧世俗,有恬淡令人嚮往的田園生活,還有懵懂又熱烈的情竇初開。

美景、美人、美事,率真的作者以他風趣與可愛的生態人格,竟把一個簡單的故事講得引人入勝,根植於人心的東西是最難模仿的。此時算是懂了畢飛宇的慨嘆:

「我再說一遍,汪曾祺是用來愛的,不是用來學的。」

好吧,決定今後多讀汪曾祺,以表敬愛。

相關焦點

  • 從《受戒》看汪曾祺散文化小說的語言藝術!
    語言是內容的載體,同樣來說,內容需要語言來體現,語言藝術是小說的一大亮點之一,正如汪曾祺先生所說的「語言藝術是內容本身」。而汪曾祺先生的小說《受戒》語言簡樸自然,洋溢著詩意美,因此本文想用平和閒適的散文化文體特徵和富有特色的語言風格兩方面並以《受戒》為例來淺談汪先生散文化小說的語言藝術。
  • 今日悅讀:《受戒》,自由戀愛之美!
    今天,讓我們來看看汪曾祺的代表作《受戒》,一篇樸實動人的短篇小說。所謂受戒,就是給和尚的頭皮上燒十二個戒疤,從而變為真正的和尚,而不是「野和尚」。小說篇名為《受戒》,按理應以「受戒」事件為主要描寫對象,但小說直接寫「受戒」的文字不僅篇幅較少,而且,以側寫出現。我以為,「受戒」事件本身還是小說的中心與高潮,但作者沒有著意描寫,是因為兩方面的原因:第一,作者擅長的散文化的小說,本來就是以淡化情節也就是取消高潮與中心為特徵的。
  • 規範生態系統價值核算 助力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指南》由生態環境部以技術文件的形式下發給各地,指導和規範陸地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核算工作,提高陸地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核算的科學性、規範性和可操作性。在此,對《指南》相關問題進行梳理與解讀。  生態產品:指生態系統通過生物生產和與人類生產共同作用為人類福祉提供的最終產品或服務,其具有生物生產性、人類受益性和經濟稀缺性的特徵。生態產品是生態系統生產總值中可以市場化的生態服務,其範圍小於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核算所包括的生態系統服務類型。
  • 健全人格的內涵及特徵
    健全人格也稱健康人格,其實是一個帶有中.國東方傳統文化色彩的稱謂。在西方文化中更多的時候稱為健康人格,是指個體需要得到滿足.內在感到協調,社會適應良好,並在意識、能力、情感等方面獲得較好發展的行為模式和思維方式。健康人格是.生物進化所賦予人的本性在充分發展時所能達到的境界,是人類應該追求的價值目標。
  • 《霍亂時期的愛情》:解讀弗洛倫蒂諾的人格特徵
    馬爾克斯對愛情的解讀和透視馬爾克斯曾經說過,人生是個需要不斷去體驗去經歷的過程,在不斷前行的人生道路中,要儘量去感受、去追逐生命中最濃烈的愛,才算不負此生。馬爾克斯的本意,是通過對青春、愛情、婚姻、人生、老年心理、死亡等等的解讀與思考,鼓勵深處於絕望之中,瀕臨著困苦與幻滅的人們,激勵他們無論身處何種境地,無論處境有多麼絕望,都不應對人生與愛情喪失信心與希望。同時,馬爾克斯借弗洛倫蒂諾這個人物,為我們揭示了愛情的多重性與複雜性,一面是守望一生的愛,一面是原欲的沉淪。
  • 作家銳評丨畢飛宇:傾「廟」之戀——讀汪曾祺的《受戒》
    《受戒》和《傾城之戀》骨子裡很像,幾乎可以說是姊妹篇。我們可以把《受戒》看作《傾城之戀》的鄉村版,文學一點說,我們也可以把《受戒》看作《傾城之戀》投放在鄉村河水裡的倒影,水光瀲灩。《受戒》很著名,是汪曾褀先生標誌性的作品,簡單,明了,平白如話,十分地好讀。小說寫的是什麼呢?自由戀愛。一個情竇初開的少女愛上了一個情竇初開的小夥子。
  • 人格測試|九型人格的基本特徵以及在感情中的定位
    我們都知道人與人之間的性格、興趣以及外在表現各不相同,而其實這些外向的東西加上內在的價值觀差異就構成了不同的人格特徵。 而九型人格就是一套比較實用且精確的學問,它通過性格類型的劃分可以在短時間內看到自己的思維模式、情緒模式以及行為模式的規律,幫助你認清自己,同時也能判斷他人的人格類型。
  • 受戒後還有一件最重要的事(妙蓮老和尚)
    大家都是最好的人,如果不好,怎會來受戒?相信你們對戒都能歡喜信受奉行。一切都是觀念問題,沒什麼做不到的;觀念純正了,一切都能做到。大家受五戒多麼快樂自在!有了戒就像危險的路有欄杆保護。沒受戒前認定自己是凡夫,現在是受戒的佛弟子,要替佛爭光,做個完美的佛教徒。你不必精通經典,只要守戒,不只人恭敬,龍天鬼神都向你頂禮磕頭。受五戒、修十善,人天的護照有了,閻羅王都不歡迎你去。
  • 心理學:孤僻型人格者特徵
    孤僻型人格的人遇到困難時,既不妥協也不抗爭;既不合作也不主導;既不熱情也不冷酷。因為他自有他的「象牙塔",在那兒,他自有他遺世而獨立的風範。每個人都有偶爾需要獨處的時候,因為獨處有助於個人價值仞實現。有意義的獨處是建設性創造的土壤。孤僻型人格的人的獨處有以下幾個特徵。
  • 常考人格特徵全面版
    (一)獨特性一個人的人格是在遺傳、成熟、教育、環境等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不同的遺傳環境、生存及教育環境導致個體形成了獨特的心理特點。所謂「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正說明了人格是千差萬別、千姿百態的。如有的人知覺事物細緻、全面,善於分析。例如,「固執性」這一人格特徵在不同人身上被賦予了不同的含義。
  • 用純真的愛消解世俗的惡 小和尚愛上小姑娘|讀《受戒》
    這個片段來自汪曾祺的短篇小說《受戒》。在《受戒》這篇小說裡,和尚不像人們通常認知中的和尚,他們不守清規戒律,每日打牌、唱曲,出去做法事還耍雜技,就連念經也不好好念,而是唱出來,像唱戲一樣。有的和尚還娶媳婦,娶的媳婦也會住進寺廟裡。
  • 汪曾祺《受戒》
    這一階段的生活,成了他日後分作《受戒》的素材基礎,而這個小庵也正是他在小說《受戒》裡描寫的小庵的原型。1939年夏,汪曾祺從上海經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願考入西南聯大中國文學系,師從沈從文等大家學習文學,開始了自己的文學創作之路。然而,在西南聯大學習期間,他可是出了名的「壞學生」。
  • 淺析千禧龍鈔價值及特徵
    因為千禧龍鈔的製作工藝複雜,目前市場上假幣基本上是不可能存在的,但為了更好的收藏全面了解它的基本特徵是非常有必要的,這也是判斷真假的一種基本能力,先看它的原材料,千禧龍鈔的原材料是guardian塑料基片,它的正下方左側是彩色的北京天壇祈年殿的圖案,是透明的圖像視窗,並且它是以梅花去為造型的,透光看還可以看到半透明的效果,並且還會看到2000的字樣,在右上方,有千年燈籠,是光變圖案
  • ...一生》中松子的悲劇性人格:自我人格缺失,順從型人格,疏離型人格
    根源是缺愛,而根本的問題還是松子的自我人格喪失導致的。松子求愛而不得愛,認為自己價值的存在等同於他人的喜愛,內心想要家庭的溫暖卻不得不遠離家鄉,不考慮自己的內心感受而去無限制迎合他人。這些都是松子的內心衝突,而這種自我內心衝突太過強烈,形成了神經症傾向人格,也就是悲劇性人格。下面我們就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松子的悲劇性人格問題。
  • 男女典型特徵解讀(b型)
    解讀金牛座人格特徵(A型)
  • 會讀書,更會講書:推薦給你一本可以下飯的書——《受戒》
    年少時,曾在語文教材中讀到這麼一部小說,汪曾祺老先生的《受戒》,不過對不起他老人家的是,那時候去讀,並不是因為有興趣,而是課堂太無聊,於是教材中的小說,成為了我唯一能夠放鬆心情,卻又不會被老師責罵的寶典。
  • 蜀葵的植物學特徵與觀賞價值栽培技術
    蜀葵的植物學特徵與觀賞價值栽培技術宋超 張國琛引言蜀葵 (Althaea rosa Cav.) 又名蜀季花、一丈紅、端午錦等,為錦葵科蜀葵屬多年生花卉,歷代花卉圖譜皆有記載。 「戎葵」是古人對蜀葵的最早稱謂。
  • 賀根民:從民國家庭小說生態看《金瓶梅》的示範意義
    蘭陵笑笑生貼近晚明的文化生態,營造世俗家庭成員棲息的特定環境,賦予其以鮮明的個性特徵,這既展示西門慶唯利是圖的貪婪本性,又客觀表現他精明能幹的角色屬性,凸顯人物的多色性格。《金瓶梅》以點及面,假諸家庭的窗口來深度解讀和剖析社會,展示中國小說史上家庭視角的獨特價值,標舉了家庭——社會的立體網絡式的敘事模式。張竹坡云:「作《金瓶梅》者,必曾於患難窮愁,人情世故,一一經歷過。入世最深,方能為眾腳色摹神也。」
  • 反社會型人格什麼意思什麼梗? 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特徵了解一下
    反社會型人格什麼意思什麼梗? 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特徵了解一下時間:2020-04-09 18:12   來源:小雞詞典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反社會型人格什麼意思什麼梗?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特徵了解一下 反社會型人格障礙(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又稱無情型人格障礙(affectionless personality disorder)或社會性病態(sociopathy),是對社會影響最為嚴重的類型。
  • 從人格心理學角度分析《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松子的悲劇性人格...
    根源是缺愛,而根本的問題還是松子的自我人格喪失導致的。松子求愛而不得愛,認為自己價值的存在等同於他人的喜愛,內心想要家庭的溫暖卻不得不遠離家鄉,不考慮自己的內心感受而去無限制迎合他人。這些都是松子的內心衝突,而這種自我內心衝突太過強烈,形成了神經症傾向人格,也就是悲劇性人格。下面我們就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松子的悲劇性人格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