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街泡茶館四年學制讀五年,壞學生咋成了大作家?汪曾祺《受戒》

2020-12-23 明心讀文史

庵趙莊有座荸薺庵,庵的當家和尚法名叫仁山,就叫他仁山住持吧。大概也是因為生活所迫,他將他的外甥帶入了庵內,並給其剃度,給他起了一個很有詩意的法名,叫作明海。明海當時只有13歲,便成了庵裡最小的和尚了。

荸薺庵也許是由於偏僻的緣故吧,這裡的和尚並不講什麼清規戒律,比如,仁山住持就有一個老婆,諸如吃肉、喝酒大約也是常事。

明海是個活潑的小夥子,即使庵裡講清規戒律,大約也是管不住他的。在庵的附近住著一戶人家,這家人有個非常可愛的小姑娘叫英子,也是長得非常可愛。明海在隨舅舅來山上的時候遇見了她,從此難忘。

明海出生書香門第,自小學得一手繪畫。後來,他便不老實在庵裡「吃齋念佛」,總是往英子家跑,後來索性也就深信住英子家了。明海繪畫,英子照著畫的樣子刺透,二人還經常一起做家務、農活。雖然時間不久,可他們處得如「青梅竹馬」,居然難捨難分了。

四年以後,明海漸漸長大,就要正式受戒了。明海告訴英子,受了戒就能做「沙彌尾」,將來能做方丈。小英子儘管有些捨不得,但畢竟也是前程,便划船送他去善因寺受戒。

數日之後後,小英子大概也想了,又划船把接受過戒的明海回庵趙莊。回來的路上,小英子要明海不要當沙彌尾也不要當方丈,天真的明海一概應下。當小英子問他:「我給你當老婆,你要不要?」明海大聲說:「要!」

……

今天是著名文學家、作者汪曾祺誕辰100周年。上面所講的故事是汪老先生著名的短篇小說《受戒》的故事梗概。

汪曾祺(1920年—1997年),江蘇高郵人,中國當代著名作家、散文家、戲劇家,是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一生創作無數,作品通俗易懂,非常貼近大眾生活,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

西南聯大學制四年,他卻讀了五年,因為體育和英語不及格,留了一年。汪曾祺不用功,喜歡到處逛,泡茶館,可不愛上課。他是個夜貓子,晚上在圖書館或茶館讀書,白天睡覺。在西南聯大,汪曾祺開始寫作。這是他人生方向的開始,註定了這一生將成為一個作家。

汪曾祺自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文化教育,幼時曾入高郵縣立第五小學幼稚園、縣立第五小學讀書。1932年秋,汪曾祺小學畢業考入高郵縣初級中學讀書,畢業後又考入江陰縣(今江蘇省江陰市)南菁中學讀高中

抗日戰爭爆發後,由於躲避戰亂,汪曾祺不得不中斷了高中的學習,隨祖父、父親顛沛流離,輾轉來到了離高郵城稍遠的一個村莊的小庵裡避難半年。這一階段的生活,成了他日後分作《受戒》的素材基礎,而這個小庵也正是他在小說《受戒》裡描寫的小庵的原型。

1939年夏,汪曾祺從上海經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願考入西南聯大中國文學系,師從沈從文等大家學習文學,開始了自己的文學創作之路。

然而,在西南聯大學習期間,他可是出了名的「壞學生」。似乎學習也不那麼好,四年的學制他卻讀了五年,原因是,因為體育和英語不及格,留了一年。不但學習不用功,還喜歡到處逛、泡茶館,曠課可是家常便飯了。

但這都是表面現象,事實上汪曾祺學習還是非常用功的。在西南聯大,他可是個出了名的夜貓子,晚上在圖書館或茶館讀書,白天睡覺。

我們說文學的創作源自生活,沒有深刻的生活實踐,肯定是寫不出最好的作品。這也許是汪曾祺成功的原因吧!

解放初期,汪曾祺的文學創作進入了高峰期,陸續發表了《邂逅集》、《復仇》、《老魯》、《藝術家》、《戴車匠》、《落魄》、《囚犯》、《雞鴨名家》等多篇著作。文革期間因受到衝擊,一度中斷了創作。

文革結束後,汪曾祺又拿起了筆開始創作。1980年,他完成了動亂結束後的第一個作品——短篇小說《受戒》問世。但是,儘管他對自己的這個作品非常滿意,但卻發表不了。這又是為什麼呢?

那時,正是「十年浩劫」結束,國家開始撥亂反正的時期,文革中的流毒尚未完全排盡,這種「風華雪月」事的小說,自然是不合時宜,主要是沒有工農兵的氣息,在大型國家級的期刊上發表,起碼「政審」是過不去的。

《受戒》完成後,汪曾祺自知作品的題材、風格不合於當時的文學主流,所以並不奢望發表,只給朋友和同事看過初稿。

1980年7月,北京文化局系統召開黨員幹部座談會,會上楊毓珉偶爾談到了《受戒》,說小說寫得很美但恐難以發表。在場的《北京文藝》負責人李清泉聽後很感興趣,遂問汪曾祺要稿子。

這時,《受戒》雖還未發表,但已經傳開了。8月,汪曾祺把定稿轉給李清泉並附了一份短柬,提到發表它是要有一些膽量的。儘管剛剛撥亂反正,人們對「極左」思潮還心有餘悸,但李清泉力排異議,於《北京文學》第10期(從該期起《北京文藝》更名為《北京文學》)上發表了《受戒》。

《受戒》是一篇具有散文風格的小說,小說中營造了一個充滿自由空的「桃花源」,也不乏對封建思想的叛逆,通過小說主公衝破世人的自由戀愛,讚頌了塵世間的人情美和人性美,揭示了追求個性解放的主題。

小說其實是從另一個角度在講述作者的生活經歷,其中的素材基本來自於生活,人物大部分也都有生活原型。如,小說中趙大娘的原型,就是汪曾祺的祖母。

《受戒》一經發現就受到了好評,1980年獲《北京文學》評選的年度優秀短篇小說獎。其熱度一直不減,2018年9月,又入選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最有影響力小說。

相關焦點

  • 汪曾祺筆下的和尚為什麼能談戀愛?讀罷《受戒》,懂了
    所以,每每讀一些文章總覺得揪著一顆心,莫名的有一種憂國憂民之態。大凡名家大作,享有一定名譽地位的,或多或少都有些尺度比較大的文字,如果你帶著凡夫俗子的心去讀,難免受人鄙夷,所以即使我捧著《金瓶梅》的時候,也是正襟危坐一副聖人之態來細細品讀,生怕有一點玷汙文學之意。
  • 用純真的愛消解世俗的惡 小和尚愛上小姑娘|讀《受戒》
    這個片段來自汪曾祺的短篇小說《受戒》。在《受戒》這篇小說裡,和尚不像人們通常認知中的和尚,他們不守清規戒律,每日打牌、唱曲,出去做法事還耍雜技,就連念經也不好好念,而是唱出來,像唱戲一樣。有的和尚還娶媳婦,娶的媳婦也會住進寺廟裡。
  • 職高學制全解析!3+2,3+4,五年一貫制,你了解多少?
    在學制上,目前最普遍的職業學校大致分為三年制、五年一貫制、3+2和3+4,不同的學制對應的畢業文憑也不同。下面我將為大家詳細介紹各學制,希望對有意向報讀的學生和家長有所幫助。三年制就是人們常說中專三年制,學生在校主要學習中學專業知識,還學習文化課,招收已完成九年義務教育的學生。
  • 「壘起七星灶,銅壺煮三江」的唱詞出自汪曾祺之手
    拜讀過短篇小說《受戒》的朋友定然熟知其作者為汪曾祺。《沙家浜》中《智鬥》唱詞廣為大眾熟悉,可是,當問起該唱詞的作者,大家卻知道的不多,更難與汪曾祺聯繫起來。汪曾祺(1920---1997),江蘇高郵人,中國當代作家、戲劇家。汪曾祺在短篇小說創作上頗有成就,對戲劇與民間文藝也有深入鑽研。1935年秋,汪曾祺初中畢業考入江陰縣南菁中學讀高中。
  • 汪曾祺:鳳翥街的把角,是一家本街最大的地道昆明味兒的茶館
    他們吃的飯非常粗糲,只是通紅的糙米飯大西門,東西向,與鳳翥街相交,成丁字形,龍翔街比較寬,也乾淨一些,但不如鳳翥街熱鬧。一座磚砌的小牌樓,大概是所謂裡門。牌樓外有一小塊空地,是背炭的苗族人賣炭的地方。這些苗族人是很辛苦的。他們從幾十裡外的山裡把燒好的櫟炭背到昆明來,一馱子不下二百斤,一路休息時炭馱子不卸下,只是找一個巖頭或牆壁,把炭馱靠著,下面支一個「T」字,拌一點捶碎了的辣椒和鹽。
  • 東方魅力的性感之作,欲望充斥卻不含心機,汪曾祺真是拿來愛的
    七情並置,六欲雜陳,但就是乾淨,越讀越覺得乾淨,確實不可多得。小說《受戒》所虛構的世界近乎烏託邦,在那裡,人性並未受到壓抑、扭曲或異化,特別是少男少女,其天性近乎自然。因此我們讀到的明子與小英子,就仿佛從原始的洪荒中直接站起來、走出來的人物,他們是未經雕琢、璞玉渾金的,他們的身上集中體現著「性本善」、「思無邪」。
  • 今日悅讀:《受戒》,自由戀愛之美!
    疫情當前,緊張與惶恐充斥於生活,不妨放下這些,沏一杯茶,坐在藤椅上,讀一本久違的書,品味書籍,品味人生。今天,讓我們來看看汪曾祺的代表作《受戒》,一篇樸實動人的短篇小說。所謂受戒,就是給和尚的頭皮上燒十二個戒疤,從而變為真正的和尚,而不是「野和尚」。
  • 城味|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汪曾祺汪曾祺,文化名人、著名作家。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於平淡中顯現奇崛,情韻靈動淡遠,風致清逸秀異。」其代表作短篇小說《受戒》和《大淖記事》,被譽為開創了「80年代中國小說新格局」。西南聯大時期,他曾在昆明生活過七年,這裡的山光水色、市井民生、美食佳餚無不給他留下了深刻而親切的印象。
  • 高郵汪曾祺:沉迷煙火氣的「老頭兒」,筆下只寫自己最熟悉的生活
    飽經周折到達昆明的汪曾祺順利考上了西南聯大,一面享受著與家鄉高郵不同的昆明的風土人情,一面開始了他春風得意的聯大才子生涯。崇尚自由的西南聯大,中文系比別的系更加自由,對學生的要求也不嚴格。不愛用功,愛逃課泡圖書館的汪曾祺一時間放飛了自我。
  • 從《受戒》看汪曾祺散文化小說的語言藝術!
    語言是內容的載體,同樣來說,內容需要語言來體現,語言藝術是小說的一大亮點之一,正如汪曾祺先生所說的「語言藝術是內容本身」。而汪曾祺先生的小說《受戒》語言簡樸自然,洋溢著詩意美,因此本文想用平和閒適的散文化文體特徵和富有特色的語言風格兩方面並以《受戒》為例來淺談汪先生散文化小說的語言藝術。
  • 作家銳評丨畢飛宇:傾「廟」之戀——讀汪曾祺的《受戒》
    《受戒》和《傾城之戀》骨子裡很像,幾乎可以說是姊妹篇。我們可以把《受戒》看作《傾城之戀》的鄉村版,文學一點說,我們也可以把《受戒》看作《傾城之戀》投放在鄉村河水裡的倒影,水光瀲灩。《受戒》很著名,是汪曾褀先生標誌性的作品,簡單,明了,平白如話,十分地好讀。小說寫的是什麼呢?自由戀愛。一個情竇初開的少女愛上了一個情竇初開的小夥子。
  • 解讀小說《受戒》的生態人格特徵及價值淺析
    「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三點,在《受戒》中體現得尤為明顯。以下一一列舉。《受戒》是汪曾祺創作的短篇小說,發表於《北京文學》1980年第10期。① 自然之美:清新秀麗的世外桃源 陶淵明《讀山海經》寫道:「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眾鳥欣有託,吾亦愛吾廬。」讀罷如看到一卷徐徐展開的詩意田園畫。
  • 《聊齋新義》:汪曾祺是如何改寫《聊齋》的
    改寫原有的傳說故事,參以己意,使成新篇。」《聊齋新義》最近,廣東人民出版社推出最新版的《聊齋新義》,收入經汪曾祺改寫的包括《石清虛》《陸判》《畫壁》《捕快張三》《雙燈》《同夢》等十三個故事,如汪曾祺在序言所言「小改而大動」,以白話重現演繹故事情節,改動多在結尾處。
  • 她是汪曾祺的妻子,大學時與楊振寧同學,與鄭振鐸、冰心是老鄉
    今天是汪曾祺老師的百年誕辰,他被譽為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作為一個書迷,汪曾祺老師的書也是略有涉獵,讀過他的作品有《受戒》、《晚飯花集》、《逝水》,不得不為他作品的純粹所折服。因為我們對汪曾祺老師都太熟悉了,所以我今天來談談汪曾祺老師的愛人施松卿。
  • 最是人間煙火氣——讀汪曾祺
    汪曾祺曾有一詩「我有一好處,平生不整人。寫作頗勤快,人間送小溫。或時有佳興,伸紙畫芳春。草花隨目見,魚鳥略似真。唯求俗可耐,罕計故為新。只可自怡 悅,不堪持贈君。君若亦喜歡,攜歸盡一樽。」我們總能從汪老的文章裡讀出一種親切、一種溫馨,這是來源於何處呢?汪老自己給了我們解答。
  • 汪曾祺是骨子裡現代的作家,而非「最後的士大夫」
    汪曾祺不願寫這類「自報家門」的文章,但在他談論其他對象的散文隨筆中,我們卻又能經常「撞」見從他筆端不經意流出的人生軌跡、所見所聞。這些有如一顆顆露水般散落在記事、抒情、論文、寫食等各類文字中的生活片段,以時間為線索連綴起來,匯聚成了《寧作我:汪曾祺文學自傳》。「按說,一個人的自傳,沒有別人替他完成的道理。不過,具體到汪曾祺,情形又不同。」
  • 被忽略的汪曾祺的一生
    「我們不希望他那麼熱,他應該是一個長銷的作家,不應該是熱銷的,大家安安靜靜地喜歡讀他的書,他就很開心了。」汪朝說,那種狀態就像汪曾祺在《草花集》裡寫,「我悄悄地寫,你們就悄悄地看。」在北京蒲黃榆的那個家,汪曾祺就是悄悄地寫。書桌上,放著老花眼鏡,一包雲南玉溪和一包紅塔山,是他常抽的,還有一杯剛泡好的龍井。他坐在低矮的沙發中,身邊是堆疊的紙卷和書籍,壘得很高,弄得沙發像嵌進去似的。
  • 汪曾祺這位高郵人,為何對蘇州的食物和茶葉頗有研究?
    看看汪的祖父怎么喝茶:「他是喝龍井的,泡在一個深慄色的扁肚子的宜興紫砂壺裡,用一個細瓷小杯倒出來喝。他喝茶很釅,一次要放多半壺茶葉。喝得很慢,喝一口,還得回味一下。」——《尋常茶話》有時候喝高興了,也拿個杯子讓汪曾祺一起喝。從此影響了汪曾祺一輩子的喝茶習慣。直到汪老去世前還在想著再喝一杯龍井茶。祖父喜歡吃長魚(鱔魚)面。
  • 汪曾祺:西南聯大八年出的人才比北大、清華、南開三十年都多?
    西南聯大的自由和寬容成全了汪曾祺,他可以在上課時間隨意地泡茶館,在茶館裡寫作甚至完成自己的考試卷,觀察各種各樣的人和生活;他可以任意選擇感興趣的課程旁聽,也可以獨自一人「亂七八糟」地看書。聯大的老師們,教給汪曾祺的與其說是具體的知識,不如說是一種為人為學的風採。
  • 被忽略的汪曾祺的一生|百家故事
    我們不希望他那麼熱,他應該是一個長銷的作家,不應該是熱銷的,大家安安靜靜地喜歡讀他的書,他就很開心了。汪朝說,那種狀態就像汪曾祺在《草花集》裡寫,我悄悄地寫,你們就悄悄地看。在北京蒲黃榆的那個家,汪曾祺就是悄悄地寫。書桌上,放著老花眼鏡,一包雲南玉溪和一包紅塔山,是他常抽的,還有一杯剛泡好的龍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