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味|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2021-01-18 昆明發布

「……然而說到翠湖,這個比喻還是躲不開。只能說:翠湖是昆明的眼睛。有什麼辦法呢,因為它非常貼切。」

——汪曾祺

汪曾祺,文化名人、著名作家。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於平淡中顯現奇崛,情韻靈動淡遠,風致清逸秀異。」其代表作短篇小說《受戒》和《大淖記事》,被譽為開創了「80年代中國小說新格局」。

西南聯大時期,他曾在昆明生活過七年,這裡的山光水色、市井民生、美食佳餚無不給他留下了深刻而親切的印象。

懷著對昆明深深的眷戀和懷念,他寫下了大量關於昆明的作品,在清新自然、質樸日常的文字裡,流淌著的卻是一腔化不開的濃情。

昆明山水勝景多,對於青年汪曾祺來說,吸引力極大,從西南聯大步行即可抵達的翠湖尤其令其印象深刻。

沒有翠湖,昆明就不成其為昆明了。

湖水、柳樹、粉紫色的水浮蓮、紅魚,共同組成一個印象:翠。

人在湖光樹影中,精神也很不一樣了。翠湖每天每日,給了昆明人多少浮世的安慰和精神的療養啊。

《翠湖心影》

茶花是昆明市花,滇山茶聞名於世,盛放之時濃烈嬌豔,他在《昆明的花》一文中寫道:

(西山某寺)(茶)花開時,至少有上百朵,花皆如湯碗口大。碧綠的厚葉子,通紅的花頭,使人不暇仔細觀賞,只覺得烈烈轟轟的一大片,真是壯觀。

昆明一年四季如春,花開不斷,除茶花外,《昆明的花》還提及櫻花、蘭花、康乃馨、菖蘭、夜來香、美人蕉、波斯菊、葉子花(三角梅)、荷花、繡球等。

(圓通山)那麼多的(櫻)花,如同明霞絳雪,真是熱鬧!身在耀眼的花光之中,滿耳是嗡嗡的蜜蜂聲音,使人覺得有點暈暈乎乎的。此時人與櫻花已經融為一體。風和日暖,人在花中,不辨為人為花。

汪曾祺善寫習俗民風、風土人情,他說:

「風俗是一個民族集體創作的抒情詩,它反映了一個地方的人民對生活的摯愛,對活著所感到的歡愉。」

當年的昆明作為抗戰後方,各色人等交織,文化多元激蕩,給汪曾祺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他寫文林街:

一年四季,從早到晚,有各種吆喝叫賣的聲音。

《職業》

在這裡,他描繪了賣化風丹的小販、賣跳蚤藥的老者、賣楊梅和玉麥粑粑的苗族少女、買椒鹽餅子的茶館老頭、買西洋糕給小孫子的老太太等市民生活的眾生百相。

他寫大西門:

米市,菜市,肉市。柴馱子,炭馱子。馬糞。粗細瓷碗,砂鍋鐵鍋,燜雞米線,燒餌塊。金錢片腿,牛乾巴。炒菜的油煙,炸辣子的嗆人的氣味。紅黃藍白黑,酸甜苦辣鹹。」

《釣人的孩子》

字裡行間都是他痴迷的人間煙火。

如同現在的酒吧林立,當時的鳳翥街和文林街茶館眾多,是老百姓常來的喝茶聊天之地,比如這間父子倆經營的茶館裡:

「到這家吃茶的全部是本地人,本街的閒人、趕馬的馬鍋頭、賣柴的、賣菜的。他們都抽葉子煙。」

《泡茶館》

除了市民,茶館的主要光顧者是西南聯大的學生,不過:

聯大學生上茶館,並不是窮泡,除了瞎聊,大部分時間是用來讀書的。

《泡茶館》

在昆明生活長達七年的汪曾祺,對昆明鋪松毛、貼唐詩、劈甘蔗、嚼葛根等年俗可謂熟稔之至。

昆明春節,很多人家鋪松毛——馬尾松的針葉。滿地碧綠,一室松香。

昆明有些店鋪過年不貼春聯,貼唐詩。……此風別處未見。初一上街閒逛,沿街讀唐詩,亦有趣。

《昆明年俗》

文人多饕餮,身為美食家的汪曾祺自然也不例外:

我離開昆明整四十年了,對昆明菜一直不能忘。

《昆明菜》

關於昆明的種種佳餚美饌,汪曾祺在《七載雲煙》裡以打油詩的風格寫下這樣的句子:

重升肆裡陶杯綠(玫瑰重升酒),

餌塊攤來炭火紅。

正義路邊養正氣(汽鍋雞),

小西門外試撩青(牛舌)。

人間至味乾巴菌。

在《昆明菜》牛肉一節裡,他細數了昆明牛肉如冷片、湯片、紅燒、乾巴等種種做法,並在開頭第一句就飽含深情的寫道:

我一輩子沒有吃過昆明那樣好的牛肉。

關於昆明傳統的日常飲食米線、餌塊,自然也是他平時不可或缺的心頭好、口中餐。

我在昆明住過將近七年,吃過的米線、餌塊可謂多矣。大概每個星期都得吃個兩三回。

(過橋米線)雞片腰片魚片肉片都極嫩,湯極鮮,真是食品中的尤物。

《米線和餌塊》

《舌尖上的中國》使雲南的菌子紅遍大江南北。不過,汪曾祺早就寫過《菌小譜》一文,說起自己在昆明曾吃過的野生菌如牛肝菌、青頭菌、雞樅菌、乾巴菌等等,如數家珍。

雨季一到,諸菌皆出,空氣裡一片菌子氣味。

炒牛肝菌要加大量蒜薄片,否則吃了會頭暈。菌香、蒜香撲鼻,直入臟腑。

乾巴菌是菌子,但有陳年宣威火腿香味、寧波油浸糟白魚鯗香味、蘇州風雞香味、南京鴨胗肝香味,且雜有松毛清香氣味。

《菌小譜》

1939年,19歲的汪曾祺從上海經由香港、越南,輾轉萬裡奔赴昆明,考入西南聯大中文系,師從沈從文。後又在西南聯大學生辦的「中國建設中學」做了兩年教師,至1946年回到上海。

七年的歲月流光使他和聯大、和昆明都產生了千絲萬縷的聯繫,也產生了飽含濃墨般的情感。

我生活得最久,接受影響最深,使我成為這樣一個人,這樣一個作家,——不是另一種作家的地方,是西南聯大,新校舍。

雲南人對聯大學生很好,我們對雲南、對昆明也很有感情。

《七載雲煙》

那個時期的西南聯大,師生人窮志不窮,無論治學還是求學,都嚴謹刻苦。

朱自清先生的大衣破得不能再穿,就買了一件雲南趕馬人穿的深藍氆氌的一口鐘(大概就是彝族察爾瓦)披在身上,遠看有點像一個俠客。

聯大師生破衣爛衫,卻每天孜孜不倦地做學問,真是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這種精神,人天可感。

《七載雲煙》

作為西南聯大眾生中的一員,汪曾祺如是評價聯大精神:

西南聯大就是這樣一所大學,這樣一種學風:寬容,坦蕩,率真。

《唐立廠先生》

鬥轉星移,如今的昆明城市風貌和汪曾祺筆下當年的老昆明相比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但這裡的風景依然美麗,山水依然動人。

美食小吃依然風味十足,花樣繁多。

昆明人的性格依然耿直、率性、親切、樸實。

趕街時那熙熙攘攘的場景依然滿是地氣兒。

在小街小巷裡穿行,那些老舊的房子、路邊的小攤依然能讓你感受到老昆明的影子。

這是昆明歷久不變的味道。

來源:昆明範兒

相關焦點

  • 汪曾祺佳作《人間至味》—四方食事,不過一碗人間煙火
    他是沈從文的學生,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同時他自詡「有毛的不吃撣子,有腿的不吃板凳,大葷不吃死人,小葷不吃蒼蠅」,金庸稱他為滿口留香的作家,賈平凹喻其為「是一文狐,修煉成老精」。
  • 汪曾祺:歲月濃淡總相宜,人生有味是清歡
    今年是汪曾祺老先生誕辰100周年,我想和大家聊一聊這個人間有味是清歡的可愛老頭。01汪曾祺是中國當代作家、散文家的代表人物,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他的文風自成一體,悠然從容風輕雲淡,在《慢煮生活》這本書裡,我們大概可以管中窺豹。
  • 高郵汪曾祺:沉迷煙火氣的「老頭兒」,筆下只寫自己最熟悉的生活
    汪曾祺作者們筆下的故鄉總是藏在他們記憶最深處的角落,魯迅筆下的紹興,汪曾祺筆下的高郵,賈平凹筆下的西安,莫言筆下的高密……>在汪曾祺的筆下,高郵不只有最好吃的鹹鴨蛋,還有《異秉》裡香飄四溢的王二家的燻燒,《八千歲》裡「一壺兩餅」的草爐燒餅,《故人往事》裡就茶吃的煮乾絲……把高郵寫活了的汪曾祺,一生漂泊卻始終與故鄉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 汪曾祺說:家人閒坐,燈火可親——日日有小暖,至味在人間
    而承載著記憶的「家味」,會在某些疲憊、脆弱的瞬間,穿心而過,治癒我們的鄉愁。年關將至,離家在外的你,距離歸期還有多久?記憶中的家味還清晰嗎?這個冬天,我們邀請了三位朋友,記錄屬於他們的「家味」故事。「你心中最想念的家味是?「「這道「家味」承載了哪些暖心記憶?」汪曾祺說:家人閒坐,燈火可親。小時候的冬天,沒有戶外娛樂,晚飯後,家人閒坐在一起。
  • 「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汪曾祺,借酸甜苦辣鹹說盡人生百味
    汪曾祺曾被業界人士評為散文界最懂吃、美食界最會寫的人。他懂吃、好吃、會吃,愛吃知味會做而精於此道才能稱好吃,特色往往在吃一方土宜,譬如《異稟》王二攤子上的熟食切得「薄可透亮」《雞鴨名家》從鴨胗到「拙蛋/巧蛋」。《活著就得有點滋味兒》講述各地美食的精髓和有趣的見聞,借酸甜苦辣鹹說盡人生百味。
  • 汪曾祺的百年美食地理:中國美食,有趣得很!
    還沒有完成高中學習的汪曾祺不得不告別江陰,輾轉在淮安、揚州和鹽城讀書。最終,他從上海經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願考入西南聯大中國文學系。畢業後,他又留在昆明擔任中學語文教師。  多年後,汪曾祺的一篇題為《新校舍》的文章寫道:有一位曾在西南聯大任教的作家教授在美國講學。
  • 根據汪曾祺老先生的美食地圖,小編帶你吃喝玩樂遊昆明!
    然而論起記錄美食,汪曾祺又是這類裡的翹楚!當時的昆明,餐館林立。汪曾祺說道:「剛來到昆明,帶來的錢還沒用完,有一些同學和家鄉郵匯尚通,不規定時間可以得到接濟,一到星期天就到處去吃館子。汽鍋雞、過橋米線、過油肘子、鍋貼烏龜、油淋雞、大排骨麵等,全都吃了一個遍。」只是聽聽這些名字後,口水都要流出來了,要一家一家去吃也得十天半個月。
  • 汪曾祺——人間之味
    圖片來自網絡人間有味是清歡讀汪曾祺,最早是語文課本上的《端午的鴨蛋》。然後是《昆明的雨》,記住的也是雲南昆明繁多,鮮美的各種菌子。再一次「見到」汪曾祺,是在不久之前,上的一堂「教學案例分析課」上面,是董一菲的《葡萄月令》的教學視頻。印象很深的一個細節是一個學生提出來的,「作者看到葡萄的嫩須兒,都能夠想像到吃起來會是如何美味,由此可見作者是非常愛吃和懂吃的。」
  • 汪曾祺筆下的盎然生機:地方風俗畫裡的生活並不俗,人情有味且美
    在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許多作家筆下出現了色彩斑斕的地方風俗畫:魯迅筆下的魯鎮、平橋村的愚昧,沈從文筆下的湘西詩情,高曉聲筆下的蘇南鄉土芬芳,孫犁筆下的白洋澱清香,劉紹棠筆下的京郊田園牧歌……與他們比較起來,汪曾祺的小說雖沒有曲折離奇的緊張情節,沒有氣壯山河的雄偉圖景,也沒有刀光劍影的矛盾衝突,展現在讀者面前的也皆是一些普通人的世俗生活
  • 蓴鱸舊夢 | 汪曾祺先生筆下的淮安味道
    汪曾祺繪家鄉的茨菇——水鄉賴此救荒汪先生與淮安有緣分。更重要的是,汪先生高中期間曾經在淮安中學借讀半年,吃過半年淮安飯,大飽口福,晚年在文章中反覆提到,不吝讚美之詞,令我這個淮安人頗感與有榮焉。軟兜長魚鱔魚形長如蛇,味道極美。淮安的鱔魚菜水準之高,遠非其他地方所能及。
  • 讀書 舌尖上的汪曾祺
    他的散文《宋朝人的吃喝》、《葵》、《薤》,在形成文章之前,都在給朱德熙的信中提起過。他在一九七三年寫給朱德熙的一封信中還說:「我很想退休之後,搞一本《中國烹飪史》,因為這實在很有意思,而我又還頗有點實踐,但這只是一時浮想耳。」這些都告訴我們,汪曾祺關於吃喝的學問由來已久,不敢說伴隨他一生,但也有相當可觀的年頭。且看《五味——汪曾祺談吃散文32篇》,競顯天下美味。
  • 3.5紀念美學生活家「汪曾祺」:人間至味是清歡,一定要愛著些什麼
    汪曾祺(1920—1997),江蘇高郵人,中國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作品有《受戒》《晚飯花集》《晚翠文談》等。——汪曾祺汪曾祺是一個十分可愛的老頭,是美文家中的美食家,他寫過了很多談吃的文章,也親身體驗著「吃」。不過相比於以往中國人講究精緻的吃,汪老是個另類。他筆中的吃,都是滿是煙火味的家常之物,他所喜的是地方風味和民間小吃。
  • 汪曾祺:鳳翥街的把角,是一家本街最大的地道昆明味兒的茶館
    昆明大西門外有兩條街,兩條街的街名都起得富麗堂皇,一條叫鳳翥街,一條叫龍翔街,其實是鳳翥街北口有兩條很小的街,與龍、鳳一點關係沒有。鳳翥街是南北向的,從大西門前橫過;龍翔街對著形的木拐,人倚著一馱炭站一會兒,便算是休息了。他們吃的飯非常粗糲,只是通紅的糙米飯大西門,東西向,與鳳翥街相交,成丁字形,龍翔街比較寬,也乾淨一些,但不如鳳翥街熱鬧。
  • 「天真的生活家」汪曾祺:食事,文事,隨遇而安,便是人間快意事
    最近讀到汪曾祺的散文集《萬事有心,人間有味》,書中精選了40餘篇經典散文,《端午的鹹鴨蛋》《北京的秋花》等都收錄其中,涉及的主題有四方食事、人間草木,也有生活中的人情雜記。這些文章的篇幅不長,很適合閒暇時隨手翻開一篇,沉浸在汪老恬淡悠遠的文字世界中,體悟世間的萬般滋味。
  • 汪曾祺說:家人閒坐,燈火可親——把日子過成詩的人
    汪曾祺說:「家人閒坐,燈火可親。」有家可回,有人在等,有盞燈會為你守候。看似平淡的每一天,都是不可複製的幸福。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開播時,有網友說:如果汪曾祺先生還在世,他是這部片子最好的製作人。23年前的5月16日,汪曾祺先生走了。他喜歡吃,他筆下的文字,讓你發現,人間草木皆可愛。如果你覺得生活沒意思,那你就讀一讀汪曾祺吧!
  • 【美文】汪曾祺 梁實秋 | 美食美文
    汪曾祺:老豆腐的佐料很簡單:芝麻醬、醃韭菜末。愛吃辣的澆一勺青椒糊。坐在街邊攤頭的矮腳長凳上,要一碗老豆腐,就半斤旋烙的大餅,夾一個薄脆,是一頓好飯。加濃茶,我試過,也吃不出有什麼特殊的味道。梁實秋:我不是遠庖廚的君子,但是最怕做紅燒肉,因為我性急而健忘,十次燒肉九次燒焦,不但糟踏了肉,而且燒毀了鍋,滿屋濃煙,鄰人以為是失了火。近有所謂電慢鍋者,利用微弱電力,可以長時間地煨煮肉類,對於老而且懶又沒有記性的人頗為有用,曾試烹近似佛跳牆一類的紅燒肉,很成功。
  • 金實秋 | 汪曾祺與美食家
    一些出版社爭先恐後地出版他關於美食文化的散文集子,從較早的山東畫報出版社的《五味》、北方文藝出版社的《汪曾祺談吃》,中國文聯出版社的《四方食事》,青島出版社的《家常酒菜》;到新近的中國友誼出版公司《尋味:汪曾祺談吃》、中國青年出版社的《老味道》、九州出版社的《旅食與文化》,江蘇文藝出版社的《做飯》;銷量不錯,且有的書還一版再版,受到了億萬讀者的普遍歡迎和廣泛好評。
  • 「汪曾祺菜譜」(三)
    就是那個從高郵城殺出來的鹽販頭子張士誠,據姑蘇為根據地,與朱元璋死磕,朱元璋的大軍把姑蘇城團團圍住。張士誠以北園種糧,以南園種菜,硬是苦撐了近一年。當然最後還是敗了。只是南園種菜的習慣卻一直保留到了解放後。可見,有些地塊適合種糧,有些地塊適合種菜。我相信高郵南郊出來的鹹菜一定是別有味道。根據汪曾祺的考證:「中國鹹菜之多,製作之精,我以為跟佛教有一點關係。
  • 人間至味是家的味道——家人閒坐,燈火可親
    這個有趣的老頭兒筆下的文字不僅僅傳出高郵鴨蛋、黃油烙餅的清香,還有更多一個人在這世間活動的經緯軌跡,時間空間經緯中心點就是一個家字。從《家人閒坐,燈火可親》這部散文集中,讀者就會進一步了解汪曾祺自在一生的活法,內心也會無比安寧。
  • 懷念汪曾祺|如果覺得活著沒意思,就讀一讀汪曾祺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開播時,有網友說:如果汪曾祺先生還在世,他是這部片子最好的製作人。汪曾祺是誰?如果你是一個吃貨,同時還對語文課本有印象的話。想必,一定記得高郵的鹹鴨蛋吧!——《端午的鴨蛋》很有畫面感有沒有。今天是5月16日,23年前,汪曾祺先生走了。他喜歡吃,他筆下的文字,讓你發現,人間草木皆可愛。如果你覺得生活沒意思,那你就讀一讀汪曾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