蓴鱸舊夢 | 汪曾祺先生筆下的淮安味道

2021-02-21 十一貝子

汪曾祺先生像

原文刊載於《北京晚報》2020年5月2日第16版《五色土·知味》副刊。

作家汪曾祺先生是一個絕頂聰明的人,多才多藝,不但寫出了獨具風格的小說、散文、劇本,還擅長書畫、會唱崑曲,而且特別精於烹飪菜餚、品賞飲饌。他一生遊歷很廣,嘗遍天南海北的美食,涉筆成趣,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篇。

汪曾祺先生是江蘇高郵人,對家鄉的飲食最難以忘懷。高郵舊屬揚州府,與淮安府近在咫尺,民俗風情、說話口音乃至飲食習慣都很相似。淮安是淮揚菜的發源地,汪先生津津樂道的魚類、雞鴨、野菜、蔬果、鹹菜、炒米等各種高郵食物在淮安都很常見,做法也差不多。

汪曾祺繪家鄉的茨菇——水鄉賴此救荒

汪先生與淮安有緣分。民國時期他家在高郵城裡開了兩家中藥鋪,店裡從掌柜到夥計,僱的都是淮安人,汪先生對他們很熟悉,曾拿他們當人物原型寫入小說《異秉》。上世紀八十年代拍過一部很受歡迎的電視系列紀錄片《話說運河》,其中淮安那一集的解說詞是汪先生寫的,娓娓道來,如說家常。更重要的是,汪先生高中期間曾經在淮安中學借讀半年,吃過半年淮安飯,大飽口福,晚年在文章中反覆提到,不吝讚美之詞,令我這個淮安人頗感與有榮焉。

汪曾祺繪鱖魚與蔥蒜、辣椒

淮安與高郵都是著名水鄉,依臨京杭大運河,水產豐富,都喜歡吃魚。所有魚中,最重鱖魚。當地稱為「鯚花魚」,汪先生《鱖魚》一文考證「鯚」字(音季)當作「罽」,指魚身花紋宛如古代的雜色織物,還說:「鱖魚刺少,肉厚。蒜瓣肉。肉細,軟,鮮。清蒸、幹燒、糖醋,做松鼠魚,皆妙。汆湯,湯白如牛乳,濃而不膩,遠勝雞湯。我在淮安曾多次吃過『幹炸鯚花魚』,二尺多長的鱖魚入大鍋滾油幹炸,蘸椒鹽,吃了令人咋舌。至今思之,只能如張岱所說:『酒足飯飽,慚愧慚愧!

《魚我所欲也》所記更詳:「一九三八年,我在淮安吃過幹炸鯚花魚。活鱖魚,重三斤,加花刀,在大油鍋中炸熟,外皮酥脆,魚肉白嫩,蘸花椒鹽吃,極妙。

紅燒鱖魚

家父很會做鯚花魚,我從小愛吃,紅燒、糖醋、清蒸都沒少吃,卻從來沒吃過幹炸的。炸兩三斤重的魚需要大鍋熱油,一般家裡難以置辦,不知道現在當地的飯館還有沒有這道菜。

淮安廚師最善於烹製鱔魚,清朝時候就有著名的「長魚席」,一百多道菜品都用鱔魚做成。汪先生顯然對此了如指掌,在文中寫道:「淮安人能做全鱔席,一桌子菜,全是鱔魚。除了烤鱔背、熗虎尾等等名堂,主要的做法一是炒,二是燒。鱔魚燙熟切絲再炒,叫做『軟兜』;生炒叫炒脆鱔。紅燒鱔段叫『火燒馬鞍橋』,更粗的鱔段叫『悶張飛』。制鱔魚都要下大量姜蒜,上桌後灑胡椒,不厭其多。

軟兜長魚

鱔魚形長如蛇,味道極美。淮安的鱔魚菜水準之高,遠非其他地方所能及。最具代表性的「軟兜長魚」以整條鱔魚入高湯焯熟,將脊背單獨劃開,下旺油鍋爆炒數十秒即起鍋,又嫩又滑,口感奇妙,足以秒殺常見的炒鱔糊之類。如汪先生所言,鱔魚燒好上桌,內行食客需自加大量胡椒粉,更添鮮香。

《肉食者不鄙》寫到獅子頭:「獅子頭是淮安菜。豬肉肥瘦各半,愛吃肥的亦可肥七瘦三,要『細切粗斬』,如石榴米大小(絞肉機絞的肉末不行),荸薺切碎,與肉末同拌,用手摶成招柑大的球,入油鍋略炸,至外結薄殼,撈出,放進水鍋中,加醬油、糖,慢火煮,煮至透味,收湯放入深腹大盤。

獅子頭松而不散,入口即化,北方的『四喜丸子』不能與之相比。

周總理在淮安住過,會做獅子頭,曾在重慶紅巖八路軍辦事處做過一次,說:『多年不做了,來來來,嘗嘗!』想必做得很成功,因為語氣中流露出得意。

我在淮安中學讀過一個學期,食堂裡有一次做獅子頭,一大鍋油,獅子頭像炸麻團似的在油裡翻滾,撈出,放在碗裡上籠蒸,下襯白菜。一般獅子頭多是紅燒,食堂所做卻是白湯,我覺最能存其本味。」

清蒸獅子頭

周恩來總理祖籍紹興,出生於淮安,吃家鄉菜長大,解放後主持安排人民大會堂開國第一宴,據說便以淮揚菜為主,並從淮安徵召了一批廚師進京。很少有人知道周總理居然還會做老家的名菜獅子頭——治大國之餘,也能烹小鮮,令人佩服。

做獅子頭的訣竅在於不能用絞碎的肉末,只能用純手工把肥瘦兼具的肉塊切成細小的肉丁,否則滋味大減。梁實秋先生是北方人,其《雅舍談吃》寫到獅子頭,也特別強調這一點。

汪先生喜歡吃蘿蔔,在《蘿蔔》一文中列舉了南北各地許多蘿蔔品種,洋洋大觀,其中提到:「我在淮安第一回吃到青蘿蔔。曾在淮安中學借讀過一個學期,一到星期日,就買了七八個青蘿蔔,一堆花生,幾個同學,盡情吃一頓。後來我到天津吃過青蘿蔔,覺得淮安青蘿蔔比天津的好。大抵一種東西第一回吃,總是最好的。

淮安青蘿蔔

淮安人習慣拿青蘿蔔當水果吃,價錢很便宜,路邊小攤常有賣的,切成幾瓣,灑點水,清清爽爽,很誘人。從前常有人在澡堂子裡面舉著盤子兜售,泡完澡,吃兩瓣青蘿蔔,渾身通暢。這種青蘿蔔別處也有出產,比如汪先生所說的天津青蘿蔔就是北方有名的沙窩蘿蔔,俗稱「賽鴨梨」,比淮安的青蘿蔔個頭大,但甜脆程度似乎有所不及。

汪先生後半生久居北京,思鄉心切,尤其掛念家鄉的美食。我也在北京住了許多年,淮安風味的鯚花魚、鱔魚、獅子頭和青蘿蔔都不容易吃到,只好屢屢重溫汪曾祺先生的舊文,聊以解饞。

(文字系原創,插圖源自網絡,特此致謝)

【蓴鱸舊夢·相關閱讀】

蓴鱸舊夢 | 魚湯的滋味

蓴鱸舊夢 | 關於東南大學飲食的碎片記憶

蓴鱸舊夢 | 雞湯上綻放的蓮花

蓴鱸舊夢 | 我在故宮吃文物

蓴鱸舊夢 | 苦瓜清妙

蓴鱸舊夢 | 只要有螃蟹可吃,菊花完全可以不賞

蓴鱸舊夢 | 最香還是那盤炒雞蛋

歡迎關注十一貝子公眾號

相關焦點

  • 蓴鱸舊夢 | 不正宗的炸醬麵
    偶然讀老舍先生《茶館》劇本第三幕,看到小丁寶問候王利發:「老掌柜,您硬朗?」王利發回答:「嗯。要是有炸醬麵的話,我還能吃三大碗呢,可惜沒有!」不由覺得炸醬麵一定好吃之極,非常嚮往,可惜在老家吃不到。來到北京,首次在西城胡同中的一家小店中點了一碗炸醬麵,麵條煮得有點生,上面蓋著一撮黃瓜絲,再加一勺黑乎乎的醬,裡面似乎摻了一點肉末,味道偏鹹,實在說不上有多好吃,大失所望,只能勉強吃完。
  • 城味|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汪曾祺汪曾祺,文化名人、著名作家。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於平淡中顯現奇崛,情韻靈動淡遠,風致清逸秀異。」其代表作短篇小說《受戒》和《大淖記事》,被譽為開創了「80年代中國小說新格局」。西南聯大時期,他曾在昆明生活過七年,這裡的山光水色、市井民生、美食佳餚無不給他留下了深刻而親切的印象。
  • 高郵汪曾祺:沉迷煙火氣的「老頭兒」,筆下只寫自己最熟悉的生活
    汪曾祺作者們筆下的故鄉總是藏在他們記憶最深處的角落,魯迅筆下的紹興,汪曾祺筆下的高郵,賈平凹筆下的西安,莫言筆下的高密……>在汪曾祺的筆下,高郵不只有最好吃的鹹鴨蛋,還有《異秉》裡香飄四溢的王二家的燻燒,《八千歲》裡「一壺兩餅」的草爐燒餅,《故人往事》裡就茶吃的煮乾絲……把高郵寫活了的汪曾祺,一生漂泊卻始終與故鄉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 「天真的生活家」汪曾祺:食事,文事,隨遇而安,便是人間快意事
    01 四方食事:行走南北,最是人間煙火氣汪曾祺先生對「吃」頗有研究,他的故鄉在江蘇高郵,當地出產的鹹蛋味道絕佳,汪老形容道:「筷子頭一紮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短短十來個字,質細、油多的鹹鴨蛋瞬間有了畫面感,還自帶動圖效果,看得人食指大動。
  • 汪曾祺誕辰100年· 影像|你好,汪曾祺先生!
    汪曾祺誕辰100年· 影像|你好,汪曾祺先生!人民文學出版社聯合高郵市文聯等全國十餘家出版發行機構,一同發起紀念汪曾祺先生百年誕辰系列活動。藉此次紀念的機會,了卻了此前一個願望:將汪先生存世的影像資料儘可能全地搜集匯總起來。因為我們始終覺得,如果我們想要更為立體地感受汪先生,在其文字作品之外,視頻影像資料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 汪曾祺的百年美食地理:中國美食,有趣得很!
    《故鄉的美食》是汪曾祺散文的第一篇,炒米、焦屑、鹹鴨蛋、鹹菜茨菇湯、各種河鮮、各種水禽、蔞蒿,都是南方人耳熟能詳的食物,但在他筆下就是這麼色香味俱全,淮揚菜粗菜細作,在平凡中見工夫的特質,已經滲透進了汪曾祺的字裡行間。
  • 汪曾祺筆下的和尚為什麼能談戀愛?讀罷《受戒》,懂了
    文丨花欲燃吖說來慚愧,這是我第一次讀汪曾祺先生的文章,因被名字所吸引,鬼使神差的翻開來看。於是帶著這樣的一種心態翻開汪曾祺先生的《受戒》,忽而覺得一泓清泉流經心脈,剎那清爽自在了許多,原來,他是這樣一個可愛的人。汪曾祺的文字簡單平實,沒有絲毫矯揉造作之感,就像是你的一個老朋友在和你聊聊家常,一言一語都透著萬家燈火的恬淡溫馨。
  • 金實秋 | 汪曾祺與美食家
    一些出版社爭先恐後地出版他關於美食文化的散文集子,從較早的山東畫報出版社的《五味》、北方文藝出版社的《汪曾祺談吃》,中國文聯出版社的《四方食事》,青島出版社的《家常酒菜》;到新近的中國友誼出版公司《尋味:汪曾祺談吃》、中國青年出版社的《老味道》、九州出版社的《旅食與文化》,江蘇文藝出版社的《做飯》;銷量不錯,且有的書還一版再版,受到了億萬讀者的普遍歡迎和廣泛好評。
  • 汪曾祺先生身上的「鄉土味」,讓人羨慕!
    汪曾祺先生身上有這樣的魔力,他的一部《人間有至味》,從有樂、有味到有思,從一花一木一茶一曲、一蔬一果一飯一肉到寫家鄉、父親、母親和孩子,從對世間萬物到對細水長流的生活,如話家常。作品中無不洋溢著一種質樸的「鄉土味」,每每讀來如沐春風,悠然愜意,心生羨慕。
  • 【美文】汪曾祺 梁實秋 | 美食美文
    汪曾祺:我在淮安曾多次吃過「幹炸鯚花魚」。二尺多長的活治整鱖魚入大鍋滾油幹炸,蘸椒鹽,吃了令人咋舌。至今思之,只能如張岱所說:「酒足飯飽,慚愧慚愧!」加濃茶,我試過,也吃不出有什麼特殊的味道。梁實秋:我不是遠庖廚的君子,但是最怕做紅燒肉,因為我性急而健忘,十次燒肉九次燒焦,不但糟踏了肉,而且燒毀了鍋,滿屋濃煙,鄰人以為是失了火。近有所謂電慢鍋者,利用微弱電力,可以長時間地煨煮肉類,對於老而且懶又沒有記性的人頗為有用,曾試烹近似佛跳牆一類的紅燒肉,很成功。
  • 汪曾祺先生與王世襄先生論「名士菜」
    即使有入廚晾的一二菜式,皆為雅趣,如汪曾祺先生下廚招待美籍華人作家聶華苓,是為顯示汪先生的風採。 學人是不下廚的。「君子遠庖廚」,成為學人修為的精神標準,所謂可說不可為。廚房社會地位低下,社會三教九流,廚行是不入流的。有一句話大家現在還在說「上茅房,下廚房」、「上得廳堂,下得廚房」。這些可見。
  • 讀了汪曾祺,才明白人間值得
    」而汪曾祺先生,不是詩人,卻勝似詩人,他的內心永遠有一片廣闊的天地,居一間寂靜的小屋,寫自己的山水。他的文字平淡質樸、潔淨優美,猶如迴蕩在晴空裡的鐘聲,像幽谷裡的山泉,給人以心靈的慰藉。認識汪曾祺先生,是從吃的開始。「高郵鹹蛋的特點是質細而油多。
  • 懷念汪曾祺|如果覺得活著沒意思,就讀一讀汪曾祺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開播時,有網友說:如果汪曾祺先生還在世,他是這部片子最好的製作人。汪曾祺是誰?如果你是一個吃貨,同時還對語文課本有印象的話。想必,一定記得高郵的鹹鴨蛋吧!今天是5月16日,23年前,汪曾祺先生走了。他喜歡吃,他筆下的文字,讓你發現,人間草木皆可愛。如果你覺得生活沒意思,那你就讀一讀汪曾祺吧!
  • 汪曾祺:歲月濃淡總相宜,人生有味是清歡
    今年是汪曾祺老先生誕辰100周年,我想和大家聊一聊這個人間有味是清歡的可愛老頭。01汪曾祺是中國當代作家、散文家的代表人物,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他的文風自成一體,悠然從容風輕雲淡,在《慢煮生活》這本書裡,我們大概可以管中窺豹。
  • 汪曾祺佳作《人間至味》—四方食事,不過一碗人間煙火
    汪先生的語言大多平淡自然,沒有太多華麗的詞句。這麼多吃的東西,南北方人不同的飲食特點,不同地域的人不同的飲食喜好,都在汪先生的筆下娓娓道來。讀他的文章,就仿佛在聽一位長者講故事,東南西北那裡的都有,湊在一起又非常的和諧自然。寫西瓜:以繩絡懸之井中,一刀下去,咔嚓一聲,涼氣四溢,連眼睛都是涼的。
  • 《汪曾祺散文:五味》,每一種味道都有滋有味,人生得意須盡歡
    《汪曾祺散文:五味》,每一種味道都有滋有味,人生得意須盡歡汪曾祺先生在《五味》這篇散文中描述的並不僅僅有酸甜苦辣鹹這五種常見味道,而且還重點講述了「臭」究竟是怎樣的一種味道?初次品讀汪曾祺的散文,就能從其中讀出生活,他是個很樸實的散文家,也能用簡單的文字勾勒出一幅幅似曾相識的畫面。他的每一篇散文裡都是他的親身經歷,不然他也不會將散文寫得這麼成功。就拿《五味》來說,對於有著豐富閱歷的汪曾祺而言,他用簡單質樸的文字重點描述了五種味道,並且在其中用筆墨介紹了自己對各種味道的不同見解以及他的個人親身經歷。
  • 淮揚軟兜 淮安味道
    、淮安的長魚、淮安的麵條師從淮安人氣最旺的老店給大豐人另一種早茶新體驗(早市 午市 晚市 均有面吃)更多精彩視頻請關注「大豐吃貨達人」官方抖音大豐最地道的淮安風味早茶江蘇有名的鱔魚吃食很多,鮮嫩可口的淮安軟兜便是其一。為了保證能做出淮安風味,不僅廚師長是淮安人,就連食材裡的麵條和野生長魚也是每天從淮安運來。不僅如此,堅信味道才能留住顧客,所以只選用野生長魚的脊背肉。
  • 汪曾祺說:家人閒坐,燈火可親——把日子過成詩的人
    汪曾祺說:「家人閒坐,燈火可親。」有家可回,有人在等,有盞燈會為你守候。看似平淡的每一天,都是不可複製的幸福。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開播時,有網友說:如果汪曾祺先生還在世,他是這部片子最好的製作人。汪曾祺,江蘇高郵人,中國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師從沈從文。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這是汪老的百科資料,但在我心中,他就是一個「有趣的老頭兒」。這一點,從他的文章中就可以看出。23年前的5月16日,汪曾祺先生走了。
  • 「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汪曾祺,借酸甜苦辣鹹說盡人生百味
    汪曾祺百年誕辰,學界開展活動紀念2020年3月5日是汪先生誕辰百年。據揚州發布客戶端3月4日消息:為紀念汪曾祺誕辰100周年,高郵市委、市政府圍繞「聚文化人」、「聚才創新」工程,研究決定建立汪曾祺文化特色街區項目,藉以擴大高郵「名城、名人、名片」效應,豐富高郵城市文化名片元素。
  • 【娜一聲】 汪曾祺《手把肉》
    慢煮生活【1】 · 攝影/斯琴塔娜 •   名家語錄             汪曾祺先生總讓我想到「相信生活,相信愛」。我當時說,若干年後,也許我有能力,寫一本《汪曾祺傳略》,10萬字,簿薄的一本,那將是我非常高興的事。我說這話時正是夏天,因為蒲黃榆9號樓的窗外,不知什麼地方一棵樹上的一隻蟬正鳴得兇。汪先生沒有吱聲,但是他表情很平靜,似乎還有那麼一點點欣喜。我說,你若能給我談談,談三天,我做一個錄音,那將是一個很好的基礎。        可是,這樣的話,也只是說說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