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筆下的和尚為什麼能談戀愛?讀罷《受戒》,懂了

2020-12-24 花欲燃吖

文丨花欲燃吖

說來慚愧,這是我第一次讀汪曾祺先生的文章,因被名字所吸引,鬼使神差的翻開來看。

這篇故事講的是一個小和尚的愛情,因從前未讀過他的書,不知他的文風和喜好,短短篇幅我竟然提著一顆心看到了最後,直到反覆重讀兩遍,才確定終究是我格局小了。

在我對一些名家名著的認知中,凡是小說故事皆是要針砭時事,隱喻現實的,似乎是主題不升華到家國天下,又或者內容不夠爭議到沒人解讀就看不懂的地步,就總覺得書寫的不夠深刻。

所以,每每讀一些文章總覺得揪著一顆心,莫名的有一種憂國憂民之態

大凡名家大作,享有一定名譽地位的,或多或少都有些尺度比較大的文字,如果你帶著凡夫俗子的心去讀,難免受人鄙夷,所以即使我捧著《金瓶梅》的時候,也是正襟危坐一副聖人之態來細細品讀,生怕有一點玷汙文學之意。

於是帶著這樣的一種心態翻開汪曾祺先生的《受戒》,忽而覺得一泓清泉流經心脈,剎那清爽自在了許多,原來,他是這樣一個可愛的人。

汪曾祺的文字簡單平實,沒有絲毫矯揉造作之感,就像是你的一個老朋友在和你聊聊家常,一言一語都透著萬家燈火的恬淡溫馨。

開篇交代了小和尚明海出家的緣由,他在家鄉叫小明子,家裡有四個孩子,小明子是老么。從小就打定了主意要去出家的,也非他自己情願,就是綜合了種種因素,他最好是去當和尚,而他自己也覺得沒什麼可反對的,似乎當和尚也是一條挺好的出路。

汪曾祺在刻畫這一段背景的時候,沒有著重去講時代下窮人的艱辛,也沒有非要渲染這一家人的苦難遭遇,竟到了非要孩子去出家過活的地步,只是平平淡淡地說了一句「家裡地少,老大、老二、老三足夠種的」。

人的境遇有好有壞,身在其中的人也許未必覺得多麼不幸,只是局外人常常感同身受一般的給予同情和憐憫。我比較喜歡汪曾祺的這種敘述風格,就像是歲月的一場回首,平靜的看待過往許多選擇和境遇,好像一切都是生活該有的樣子,一切似是最好的安排。

小明子覺得自己去當和尚合情合理,有兩點理由:

1、可以吃現成飯,既省去了家裡的負擔,又避免了自己為生計發愁。

2、可以攢錢,做和尚是要學習東西的,比如紅白喜事的各種場合上,需要超度誦經等等,這樣將來還俗時也有本錢娶妻。

基於這兩點,小明子在13歲正式由舅舅引領,成為了一名法號「明海」的和尚,這一當就是四年。

在汪曾祺的筆下,沒有爾虞我詐,也沒有世故人情,只有泛泛紅塵的喜怒哀樂,笑便是笑,哭就是哭,譬如和尚也就是一種職業,沒有多麼高尚,也非多麼低賤,都是芸芸眾生的一分子,會娶妻生子,也會吃肉喝酒。

原文中說:「就像有的地方出畫匠,有的地方出彈棉花的,他的家鄉出和尚......」都是六根未淨,凡塵未脫的俗人,在俗世中淡雲流水的過日子。

明海出家的地方叫荸薺庵,庵本該是尼姑住的地方,和尚住的應該叫廟,但是沒有人在意這些細節,一個名字而已,一處歇腳安身之處,當和尚的不在意,當地的居民也沒覺得有什麼不對勁。

和尚們每天念經禮佛,也要時不時出去接接業務掙一些香火錢,還要洗洗涮涮地和平常人家也沒什麼不同。

庵裡的二師父有老婆,每年的夏天都會來住上幾次;三師父很精明能幹,心裡有個算盤眼珠子一轉就能將帳目理的規規整整,所以也愛玩牌賭上一賭;老師叔常常因為輸了錢罵上幾句髒話;漂亮的和尚會在廟會後和姑娘們失蹤一段時間,而小和尚明海則和住在荸薺庵隔壁的小英子來往頻繁......

庵裡沒有清規,也沒人提過這兩個字,看似不尋常的行為卻顯得那麼和諧。

我想這就是佛家常說的一念放下,萬般自在。看似和尚們貪戀紅塵,實際上才真正的心無雜念,四大皆空。有是無,無是有,錢財是身外之物,名字是世間代號,情是紅塵因果,一切隨世間規律而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情來情去,不糾結,不妄念,真正的大自在。

這樣的一派心境,在當世已然難得,汪曾祺筆下都是這般的煙火人生。

明海在荸薺庵的青梅竹馬小英子,一晃眼長成了即將婚嫁的大姑娘,明海也要去受戒,就是在頭上點上戒疤,成為一個「持證上崗」的和尚。

兩個人的喜歡都是淡淡的那種情愫,沒有過分的身體接觸,沒有言語上的撩撥輕浮,只是小英子在送明海去寺廟受戒時,經過了一叢蘆葦蕩,蘆葦深深四下無人,明海像是想起了什麼,臉一紅逃也似的飛快的將小船劃出這片天地。

明海因為長得好,嗓子也好,業務能力不錯,被寺廟的方丈一眼看中,便決定讓他做沙彌尾,就是方丈的候選人,這也算小和尚明海的職業生涯的一個機會。

「什麼叫『沙彌尾』?」「放一堂戒,要選出一個沙彌頭,一個沙彌尾。沙彌頭要老成,要會念很多經。沙彌尾要年輕,聰明,相貌好。」「當了沙彌尾跟別的和尚有什麼不同?」「沙彌頭,沙彌尾,將來都能當方丈。現在的方丈退居了,就當。石橋原來就是沙彌尾。」「你當沙彌尾嗎?」「還不一定哪。」「你當方丈,管善因寺?管這麼大一個廟?!」「還早吶!」劃了一氣,小英子說:「你不要當方丈!」「好,不當。」「你也不要當沙彌尾!」「好,不當。」「我給你當老婆要不要」「要」

這是我最喜歡的一段對話,小英子和明海如此質樸,沒有華麗的辭藻堆砌,卻字字句句戳人心窩,好像隔著墨香的書紙,有人淺淺淡淡地給了我一個擁抱,那麼美好。

好,不當」這三個字汪曾祺寫的妙極了,凡人想不開放不下的執念,功名利祿,加官進爵,在明海的心中,在汪曾祺的筆下就是如此的自然和隨性。他為讀者構建了一個迷人的小世界,甚至比陶淵明的桃花源更令人神往,用平淡的筆觸寫出了天下第一等的文章。

讀完《受戒》,一筆一划都淋漓著江南的水汽,溼溼漉漉讓人安寧和平靜,只覺得心都軟了,想著做個和尚也挺好的。

如果你感覺自己有些浮躁,想要尋求一處寧靜,我建議你讀一讀汪曾祺,他這裡只有波瀾不驚,歲月靜好,是萬丈紅塵中留給心靈的桃花源。

汪曾祺的書籍我放在文章下面了,喜歡的,感興趣的可以點開看看。

相關焦點

  • 用純真的愛消解世俗的惡 小和尚愛上小姑娘|讀《受戒》
    小和尚說:「嗯。」「什麼叫『嗯』呀!要不要,要不要?」小和尚大聲地說:「要!」「你喊什麼!」小和尚小小聲說:「要——!」這個片段來自汪曾祺的短篇小說《受戒》。在《受戒》這篇小說裡,和尚不像人們通常認知中的和尚,他們不守清規戒律,每日打牌、唱曲,出去做法事還耍雜技,就連念經也不好好念,而是唱出來,像唱戲一樣。有的和尚還娶媳婦,娶的媳婦也會住進寺廟裡。明明是很荒唐的故事,在汪曾祺的筆下娓娓道來,卻給人以無限的幽默和美好,這便是汪曾祺先生的厲害之處了。
  • 逛街泡茶館四年學制讀五年,壞學生咋成了大作家?汪曾祺《受戒》
    明海當時只有13歲,便成了庵裡最小的和尚了。荸薺庵也許是由於偏僻的緣故吧,這裡的和尚並不講什麼清規戒律,比如,仁山住持就有一個老婆,諸如吃肉、喝酒大約也是常事。明海是個活潑的小夥子,即使庵裡講清規戒律,大約也是管不住他的。在庵的附近住著一戶人家,這家人有個非常可愛的小姑娘叫英子,也是長得非常可愛。
  • 解讀小說《受戒》的生態人格特徵及價值淺析
    汪曾祺筆下的《受戒》亦承此風:【風光美】「島上有六棵大桑樹,夏天都結大桑椹,三棵結白的,三棵結紫的;一個菜園子,瓜豆蔬菜,四時不缺。」「房簷下一邊種著一棵石榴樹,一邊種著一棵梔子花,都齊房簷高了。再來看看魯迅筆下的典型人物,比如祥林嫂:「臉上瘦削不堪,黃中帶黑,而且消盡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她分明已經純乎是一個乞丐了。」兩相對比,便能看出人物形象所映射的社會環境和個體際遇。
  • 今日悅讀:《受戒》,自由戀愛之美!
    疫情當前,緊張與惶恐充斥於生活,不妨放下這些,沏一杯茶,坐在藤椅上,讀一本久違的書,品味書籍,品味人生。今天,讓我們來看看汪曾祺的代表作《受戒》,一篇樸實動人的短篇小說。所謂受戒,就是給和尚的頭皮上燒十二個戒疤,從而變為真正的和尚,而不是「野和尚」。
  • 作家銳評丨畢飛宇:傾「廟」之戀——讀汪曾祺的《受戒》
    「出家」是個關鍵詞,「出家」的意思我們都懂,就是做和尚去。這句話清清楚楚地告訴我們,接下來汪曾褀要向我們描繪廟宇裡的生活了。關於小說的開頭,格雷厄姆說過一句話:「對小說家來說,如何開頭常常比如何結尾更難把握。」為什麼難把握?這裡頭就涉及到小說閱讀的預期問題。廟宇會給我們帶來怎樣的閱讀預期?煙霧繚繞,神秘,莊嚴,肅穆。
  • 高郵汪曾祺:沉迷煙火氣的「老頭兒」,筆下只寫自己最熟悉的生活
    汪曾祺作者們筆下的故鄉總是藏在他們記憶最深處的角落,魯迅筆下的紹興,汪曾祺筆下的高郵,賈平凹筆下的西安,莫言筆下的高密……>在汪曾祺的筆下,高郵不只有最好吃的鹹鴨蛋,還有《異秉》裡香飄四溢的王二家的燻燒,《八千歲》裡「一壺兩餅」的草爐燒餅,《故人往事》裡就茶吃的煮乾絲……把高郵寫活了的汪曾祺,一生漂泊卻始終與故鄉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 汪曾祺《鑑賞家》:一本充滿生活氣息的短篇小說集
    汪曾祺是小說家,也是生活家,其小說衝和清朗,富有詩意、生活意,看似平淡卻飽含深情。在汪曾祺的筆下,每人每事,皆靈動有致,讓人喜愛。他的小說篇篇精當,含不盡之意於言外,韻味無窮。本書除了收錄《鑑賞家》、《受戒》、《大淖記事》、《雞鴨名家》等名篇外,也收錄了《雙燈》、《瑞雲》等好看卻不是很知名的作品,比較全面地體現了汪曾祺的小說風格。從沒有一個作家能像汪曾祺那樣把中國味、自然味、煙火味以及趣味融為一爐,能把中國古典文學與現代文學有機結合,能把歡喜與惆悵一起娓娓道出。
  • 從《受戒》看汪曾祺散文化小說的語言藝術!
    語言是內容的載體,同樣來說,內容需要語言來體現,語言藝術是小說的一大亮點之一,正如汪曾祺先生所說的「語言藝術是內容本身」。而汪曾祺先生的小說《受戒》語言簡樸自然,洋溢著詩意美,因此本文想用平和閒適的散文化文體特徵和富有特色的語言風格兩方面並以《受戒》為例來淺談汪先生散文化小說的語言藝術。
  • 汪曾祺筆下的盎然生機:地方風俗畫裡的生活並不俗,人情有味且美
    在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許多作家筆下出現了色彩斑斕的地方風俗畫:魯迅筆下的魯鎮、平橋村的愚昧,沈從文筆下的湘西詩情,高曉聲筆下的蘇南鄉土芬芳,孫犁筆下的白洋澱清香,劉紹棠筆下的京郊田園牧歌……與他們比較起來,汪曾祺的小說雖沒有曲折離奇的緊張情節,沒有氣壯山河的雄偉圖景,也沒有刀光劍影的矛盾衝突,展現在讀者面前的也皆是一些普通人的世俗生活
  • 東方魅力的性感之作,欲望充斥卻不含心機,汪曾祺真是拿來愛的
    汪曾祺的處理比《西廂記》中的「露滴牡丹開」更為含蓄。他寫少男少女把小船划進蘆葦蕩,寫蘆花的新穗,寫通紅的蒲棒,寫青浮萍,紫浮萍,長腳蚊子,水蜘蛛,寫白色的小花和驚起的水鳥。讀者無從知曉這個「禁果」明子和小英子偷沒偷到,好不好吃——但是這也不重要了。真美,美就對了。好小說總能讓我們感嘆「還好我們有文學」,好小說總能或多或少呈現繪畫、電影等無法呈現的東西。
  • 《無問西東》裡的經典場面,原來是他筆下的西南聯大日常
    掃描二維碼,立即搶購看似「吊兒郎當」,佛系十足的汪曾祺,究竟是如何成為了一代大家?為什麼能在文壇無可替代?那不得不提到一出世便震驚文壇的《受戒》。《受戒》講述了一位名叫明海的小和尚出家並受戒的故事,在這當中,小和尚和農家女小英子之間產生了朦朧的愛情。題目雖叫「受戒」,卻講述了「破戒」的故事,寫了佛門,歌頌的卻是塵世間的故事。「破戒」的不僅僅是小說內容,也是汪曾祺寫小說的手法,在八十年代初的文壇上算是「異類」。在汪曾祺身上,國學傳統和現代因子結合得渾成。
  • 最是人間煙火氣——讀汪曾祺
    汪曾祺曾有一詩「我有一好處,平生不整人。寫作頗勤快,人間送小溫。或時有佳興,伸紙畫芳春。草花隨目見,魚鳥略似真。唯求俗可耐,罕計故為新。只可自怡 悅,不堪持贈君。君若亦喜歡,攜歸盡一樽。」我們總能從汪老的文章裡讀出一種親切、一種溫馨,這是來源於何處呢?汪老自己給了我們解答。
  • 會讀書,更會講書:推薦給你一本可以下飯的書——《受戒》
    看劇,有下飯劇,如《武林外傳》,情節並不刺激,但卻能讓你看的津津有味,堪稱視頻中的老乾媽;讀書,也有下飯書,如《紅樓夢》,描寫並不激烈,但卻能把人物刻畫的栩栩如生,讓人不忍釋卷。頭條知我心:即日起至 4 月 30 日,今日頭條海量小說全場免費。給了我們更多的機會,去接觸黃金屋、顏如玉,這在金庸武俠小說中,堪稱是姑蘇的琅環玉洞了吧!
  • 《受戒》:看汪曾祺的「煙火之筆」,如何把人性美融入世俗煙
    汪曾祺的書和文字有一種讓人上癮的魔力。就像武林高手拒絕一切花裡胡哨,汪老的文字質樸平實,不用典不堆砌,連成語都很少見,幾乎沒有生僻字而多是坊間俗語;這樣的文字讀起來仿佛在與人聊天閒談,這或許正是駕馭文字的至高境界。
  • 「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汪曾祺,借酸甜苦辣鹹說盡人生百味
    汪曾祺曾被業界人士評為散文界最懂吃、美食界最會寫的人。他懂吃、好吃、會吃,愛吃知味會做而精於此道才能稱好吃,特色往往在吃一方土宜,譬如《異稟》王二攤子上的熟食切得「薄可透亮」《雞鴨名家》從鴨胗到「拙蛋/巧蛋」。《活著就得有點滋味兒》講述各地美食的精髓和有趣的見聞,借酸甜苦辣鹹說盡人生百味。
  • 汪曾祺誕辰100周年|「隨遇而安不是一種好的心態」
    《家常酒菜》裡普普通通的拌菠菜、拌蘿蔔絲、松花蛋拌豆腐、芝麻醬拌腰片,經他筆下細細寫來,竟能勾起夜讀之人的轆轆飢腸,讓人恨不能直奔廚房依樣照做。《昆明食菌》裡一句「入口細嚼,半天說不出話來」,不知讓多少讀者從此迷上了這種「像一個被踩破的馬蜂窩,顏色如半乾牛糞,亂七八糟」的乾巴菌——他的文字仿佛真的有某種魔力,讓人相信再平淡的日常瑣細,經由他下筆熬製醞釀,也能成為回味綿長的醇酒佳釀。
  • 汪曾祺這位高郵人,為何對蘇州的食物和茶葉頗有研究?
    汪曾祺為家鄉書寫「夢故鄉」。取自《夢故鄉》一書壹不知道為什麼,冥冥之中總覺得汪曾祺這位蘇北人是與蘇州環境有些密切聯繫的。祖父教汪曾祺讀《論語》,學孔孟之道,而他自己又是學佛的,常讀《南無妙法蓮華經》。他還是印光法師的弟子。印光法師是民國四大高僧之一。也是江南地區尤其受崇拜的佛教大師。晚年定居蘇州並在蘇州靈巖山圓寂。有史料載:「(印光)大師早就擬欲歸隱,於民國十九年二月住蘇州,掩關於報國寺,課餘則修訂四大名山山志,民國二十六年(77歲)冬,由於戰事,應妙真和尚請,移錫靈巖山寺掩關安居。」
  • 汪曾祺:等著我向你發孩子氣的牢騷!
    但書信也不總是沉重、悲愁的,有些相思和平日裡說不出口的情感,在信件裡總能讓人心下動容。人們常說,透過一本書,我們能更加靠近一位作家,那麼透過書信集,我們也許已經能貼近一位作家的生活了。汪曾祺在創作散文時所極力追求的,正是「寫散文要如寫家書」,這就使得他的書信變得尤為可貴。這些信中,有家常裡短、有人情世故、也有文學雜談。平平淡淡,卻又真摯動人;信手拈來,總有妙趣橫生。
  • 汪曾祺的文學地理:描寫故鄉高郵舊事 小說中故事都有原型
    就是說,上面點出的寫高郵的篇什,再加上後來《晚飯花集》裡的大部(當然還包括他寫高郵的散文),這才是汪曾祺對當代文學的重要貢獻,或者說,汪曾祺的文學成就,主要在這裡。這個觀點在1989年由北京、臺北兩地同時進行的汪曾祺作品研討會上(這是汪曾祺僅有一次作品研討會),也得到了強調。學者李國濤指出:汪曾祺寫得最出色的還是家鄉高郵的那些作品,這部分作品最能代表其創作特色。
  • 城味|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汪曾祺汪曾祺,文化名人、著名作家。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於平淡中顯現奇崛,情韻靈動淡遠,風致清逸秀異。」其代表作短篇小說《受戒》和《大淖記事》,被譽為開創了「80年代中國小說新格局」。西南聯大時期,他曾在昆明生活過七年,這裡的山光水色、市井民生、美食佳餚無不給他留下了深刻而親切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