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花欲燃吖
說來慚愧,這是我第一次讀汪曾祺先生的文章,因被名字所吸引,鬼使神差的翻開來看。
這篇故事講的是一個小和尚的愛情,因從前未讀過他的書,不知他的文風和喜好,短短篇幅我竟然提著一顆心看到了最後,直到反覆重讀兩遍,才確定終究是我格局小了。
在我對一些名家名著的認知中,凡是小說故事皆是要針砭時事,隱喻現實的,似乎是主題不升華到家國天下,又或者內容不夠爭議到沒人解讀就看不懂的地步,就總覺得書寫的不夠深刻。
所以,每每讀一些文章總覺得揪著一顆心,莫名的有一種憂國憂民之態。
大凡名家大作,享有一定名譽地位的,或多或少都有些尺度比較大的文字,如果你帶著凡夫俗子的心去讀,難免受人鄙夷,所以即使我捧著《金瓶梅》的時候,也是正襟危坐一副聖人之態來細細品讀,生怕有一點玷汙文學之意。
於是帶著這樣的一種心態翻開汪曾祺先生的《受戒》,忽而覺得一泓清泉流經心脈,剎那清爽自在了許多,原來,他是這樣一個可愛的人。
汪曾祺的文字簡單平實,沒有絲毫矯揉造作之感,就像是你的一個老朋友在和你聊聊家常,一言一語都透著萬家燈火的恬淡溫馨。
開篇交代了小和尚明海出家的緣由,他在家鄉叫小明子,家裡有四個孩子,小明子是老么。從小就打定了主意要去出家的,也非他自己情願,就是綜合了種種因素,他最好是去當和尚,而他自己也覺得沒什麼可反對的,似乎當和尚也是一條挺好的出路。
汪曾祺在刻畫這一段背景的時候,沒有著重去講時代下窮人的艱辛,也沒有非要渲染這一家人的苦難遭遇,竟到了非要孩子去出家過活的地步,只是平平淡淡地說了一句「家裡地少,老大、老二、老三足夠種的」。
人的境遇有好有壞,身在其中的人也許未必覺得多麼不幸,只是局外人常常感同身受一般的給予同情和憐憫。我比較喜歡汪曾祺的這種敘述風格,就像是歲月的一場回首,平靜的看待過往許多選擇和境遇,好像一切都是生活該有的樣子,一切似是最好的安排。
小明子覺得自己去當和尚合情合理,有兩點理由:
1、可以吃現成飯,既省去了家裡的負擔,又避免了自己為生計發愁。
2、可以攢錢,做和尚是要學習東西的,比如紅白喜事的各種場合上,需要超度誦經等等,這樣將來還俗時也有本錢娶妻。
基於這兩點,小明子在13歲正式由舅舅引領,成為了一名法號「明海」的和尚,這一當就是四年。
在汪曾祺的筆下,沒有爾虞我詐,也沒有世故人情,只有泛泛紅塵的喜怒哀樂,笑便是笑,哭就是哭,譬如和尚也就是一種職業,沒有多麼高尚,也非多麼低賤,都是芸芸眾生的一分子,會娶妻生子,也會吃肉喝酒。
原文中說:「就像有的地方出畫匠,有的地方出彈棉花的,他的家鄉出和尚......」都是六根未淨,凡塵未脫的俗人,在俗世中淡雲流水的過日子。
明海出家的地方叫荸薺庵,庵本該是尼姑住的地方,和尚住的應該叫廟,但是沒有人在意這些細節,一個名字而已,一處歇腳安身之處,當和尚的不在意,當地的居民也沒覺得有什麼不對勁。
和尚們每天念經禮佛,也要時不時出去接接業務掙一些香火錢,還要洗洗涮涮地和平常人家也沒什麼不同。
庵裡的二師父有老婆,每年的夏天都會來住上幾次;三師父很精明能幹,心裡有個算盤眼珠子一轉就能將帳目理的規規整整,所以也愛玩牌賭上一賭;老師叔常常因為輸了錢罵上幾句髒話;漂亮的和尚會在廟會後和姑娘們失蹤一段時間,而小和尚明海則和住在荸薺庵隔壁的小英子來往頻繁......
庵裡沒有清規,也沒人提過這兩個字,看似不尋常的行為卻顯得那麼和諧。
我想這就是佛家常說的一念放下,萬般自在。看似和尚們貪戀紅塵,實際上才真正的心無雜念,四大皆空。有是無,無是有,錢財是身外之物,名字是世間代號,情是紅塵因果,一切隨世間規律而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情來情去,不糾結,不妄念,真正的大自在。
這樣的一派心境,在當世已然難得,汪曾祺筆下都是這般的煙火人生。
明海在荸薺庵的青梅竹馬小英子,一晃眼長成了即將婚嫁的大姑娘,明海也要去受戒,就是在頭上點上戒疤,成為一個「持證上崗」的和尚。
兩個人的喜歡都是淡淡的那種情愫,沒有過分的身體接觸,沒有言語上的撩撥輕浮,只是小英子在送明海去寺廟受戒時,經過了一叢蘆葦蕩,蘆葦深深四下無人,明海像是想起了什麼,臉一紅逃也似的飛快的將小船劃出這片天地。
明海因為長得好,嗓子也好,業務能力不錯,被寺廟的方丈一眼看中,便決定讓他做沙彌尾,就是方丈的候選人,這也算小和尚明海的職業生涯的一個機會。
「什麼叫『沙彌尾』?」「放一堂戒,要選出一個沙彌頭,一個沙彌尾。沙彌頭要老成,要會念很多經。沙彌尾要年輕,聰明,相貌好。」「當了沙彌尾跟別的和尚有什麼不同?」「沙彌頭,沙彌尾,將來都能當方丈。現在的方丈退居了,就當。石橋原來就是沙彌尾。」「你當沙彌尾嗎?」「還不一定哪。」「你當方丈,管善因寺?管這麼大一個廟?!」「還早吶!」劃了一氣,小英子說:「你不要當方丈!」「好,不當。」「你也不要當沙彌尾!」「好,不當。」「我給你當老婆要不要」「要」
這是我最喜歡的一段對話,小英子和明海如此質樸,沒有華麗的辭藻堆砌,卻字字句句戳人心窩,好像隔著墨香的書紙,有人淺淺淡淡地給了我一個擁抱,那麼美好。
「好,不當」這三個字汪曾祺寫的妙極了,凡人想不開放不下的執念,功名利祿,加官進爵,在明海的心中,在汪曾祺的筆下就是如此的自然和隨性。他為讀者構建了一個迷人的小世界,甚至比陶淵明的桃花源更令人神往,用平淡的筆觸寫出了天下第一等的文章。
讀完《受戒》,一筆一划都淋漓著江南的水汽,溼溼漉漉讓人安寧和平靜,只覺得心都軟了,想著做個和尚也挺好的。
如果你感覺自己有些浮躁,想要尋求一處寧靜,我建議你讀一讀汪曾祺,他這裡只有波瀾不驚,歲月靜好,是萬丈紅塵中留給心靈的桃花源。
汪曾祺的書籍我放在文章下面了,喜歡的,感興趣的可以點開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