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筆下的盎然生機:地方風俗畫裡的生活並不俗,人情有味且美

2020-12-24 蕭硯歌

在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許多作家筆下出現了色彩斑斕的地方風俗畫:魯迅筆下的魯鎮、平橋村的愚昧,沈從文筆下的湘西詩情,高曉聲筆下的蘇南鄉土芬芳,孫犁筆下的白洋澱清香,劉紹棠筆下的京郊田園牧歌……

與他們比較起來,汪曾祺的小說雖沒有曲折離奇的緊張情節,沒有氣壯山河的雄偉圖景,也沒有刀光劍影的矛盾衝突,展現在讀者面前的也皆是一些普通人的世俗生活。但他描繪的舊高郵風情畫和新塞下人物誌,要更多一點情採和風韻:

他寫出了時代生活給人們帶來的悲歡苦樂,以蘊藉深厚的風俗畫面,展示了底層人民超脫的世俗生活與人情美。

01 兩組南北風格迥異的社會風俗畫,卻有著共同的民族生活風貌與精神風貌

汪曾祺的小說,以故鄉高郵城鎮和北方的塞下農村、小鎮為中心,構成了兩組南北風格迥異的社會風俗畫,顯示出中華民族共同的生活風貌和精神風貌。

高郵是汪曾祺的故鄉,他以對自己家鄉的熟諳,細緻入微地描繪了城鎮街面上的各種鋪面,包括這些鋪面的外形特點、經營品種、經營範圍、顧客特點等等,使人分明感到江蘇裡下河地區城鎮人事風物的地方風貌。

在他的小說中,能觸摸到的有《異秉》中的煙店、藥店、賣燻燒的準店鋪,《八千歲》的米店,《雞鴨名家》的炕房,《歲寒三友》絨線店、炮仗店、小酒館,《大淖記事》的染漿坊、《皮鳳三植房子》的修舊店等等。尤為精彩的要數《八千歲》的米店:

八千歲的米店看起來不大,門面也很暗淺。……四個米囤,由紅到白,各有不同的買主。頭糙賣給挑籮把擔賣力氣的,二糙三糙賣給住家鋪戶,高尖只有少數高門大戶才用。一般人家不是吃不起,只是覺得吃這樣的米有點「作孽」。……櫃檯一頭,有一塊豎匾,白地子,上添四個黑字,道是「食為民天」。豎匾兩側,貼著兩個字條……一邊寫的是「僧道無緣」,一邊是「概不做保」。

作者在這一幅色澤暗淡的畫面上,寫出了南方小鎮米店的格局,米店的貨物與人民生活的聯繫,也通過「僧道無緣」、「概不做保」的發揮,傳達出舊時代裡,市鎮小市民階層所產生的吝嗇、保守、謹慎、膽小等性格特徵,曲折地反映出時代的社會面貌。

如此,作者就能夠借店鋪的一角,寫出了地方風俗色彩,並傳達出大時代的氛圍,這可以看作是作者對社會生活和地方風俗畫進行觀察和表現的一個窗口。

同時,汪曾祺小說中的風俗畫,還善於從風俗民情的微妙變化中透露出時代政治、經濟形勢的變化,人民憂樂的境況。

比如《七裡茶坊》寫一個中國北方普通的市鎮:

「有一個供銷社,貨架上空空的,只有幾包火柴,一堆柿餅,兩隻烏金釉的酒罈子卻是幹的……路很寬,是土路,兩旁的住戶人家,也都是土牆土頂。連路邊的樹也都帶著黃土的顏色。」

這些描寫,分明使人看到「浮誇風」衝擊過後不景氣的經濟形勢和人民生活遭殃的時代面影。

同樣,《八千歲》、《歲寒三友》也反映了舊社會裡下河地區城鎮上小業主的艱難掙扎,也不難讓讀者想見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弱肉強食、市場蕭條、民不聊生的社會現實。

這些作品,看似都寫了些市井鄉居瑣事,卻自然地散發著時代的氣息,表現出作者對現實人生關注的一片深情。

文學作品中的風俗畫,不僅能表現出特定地區的自然環境、風俗民情,而且還能傳達出某一特定時期各種社會關係以至時代影響,以及長期生活在這個特定環境中的人們特有的心理狀態,甚至感情表達的方式、語言、行動的特點等等。

汪曾祺對高郵和塞下的風俗人情是十分熟悉的,他能夠在作品中把地方的人情風俗融入生活畫面之中,做到了以景傳情,使人物描寫與風俗畫融為一體。

如《大淖記事》共寫了六節,直到第四節主人公巧雲才上場,隨著巧雲與小錫匠愛情故事的展開,巧雲性格的顯露,讀者才逐漸悟出:有了前三節的風俗人情的描敘,人物性格發展的邏輯才帶有了不容置疑的必然性,人物也就帶著特有的神韻站立了起來。

如巧雲被劉號長「破身」以後特有的心理狀態,她的追求婚姻自由的大膽行動,接小錫匠回家養傷的果斷決定,在生活瀕臨絕境面前的沉著,這些性格特點都可以在前三節中尋到緣由。

作品的第一節結尾處寫到「這裡的一切和街裡不一樣」,第二節的結尾老錫匠告誠小錫匠,不要和東頭的姑娘有什麼勾搭,第三節結尾處又說,這邊風氣不好。巧雲的性格正是在「一切都和街裡不一樣」的環境中孕育出來的。

而《八千歲》、《歲寒三友》、《異秉》等作品中人物心理特點的刻畫,都無不是在風俗畫中透露出來。

凡此,汪曾祺風俗畫的藝術成就在於他的筆墨不僅僅停留在風俗民情的描繪上,而且有一種內在的追求:灌注進了對現實人生的追求,滲透進了生活的情致和時代的色彩。這使他作品中的風俗畫成為整個時代面卷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02 風俗畫裡的世俗生活並不俗,人情更有味

汪曾祺是一個在藝術創作中有著鮮明追求的作家。他以「有益於世道人心」為創作宗旨,堅持要把小說「寫得很美,很健康,很有詩意」,這就使他的小說雖然寫的都是世俗生活,卻不流於庸俗。

寫世俗生活而不俗,首先是因為他從最常見的世俗生活中提煉出動人心弦的人情美,表現出了高尚的精神境界。

他筆下展開的世俗生活,主要是通過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來表現特定的生活內容和人生世態,歌頌了存在於人民群眾中的友愛、義氣,歌頌了在艱難環境中的相濡以沫的同情、信任和互助,表現了質樸動人的民族性格特徵。

如《歲寒三友》寫的是在窮困境地中三個朋友的友誼。當絨線店主王瘦吾與開炮仗店的陶虎臣,在奄奄待斃的苦難境地中時,畫師靳彝甫斷然把自己「不到山窮水盡,不能舍此性命」的田黃石賣掉,接濟老友。

他們的生活遭遇曲折地反映出了舊時代生活的陰影,寫出了在時代重壓下痛苦掙扎而不得溫飽的市鎮小百姓的辛酸。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作者以「歲寒三友」為題,著意歌頌的正的是這種患難之交,歌頌了雪中送炭的高尚情誼。它帶給讀者的,不僅是一種對精神世界的渴望和對人生際遇的痴迷,更令人感到那還未被世俗功利化的社會所淹沒的澄明。

還有《大淖記事》中的二十多個錫匠,為了抗議保安隊打傷十一子,挑擔默默遊行了三天,並且還在縣府門前舉行了隆重的「頂香請願」,他們這種帶有中世紀行幫色彩的行動,表達了下層人民保衛生的權利和人的尊嚴而團結戰鬥的執著意志。而大娘大嬸們「在辛苦而單調的生活中不常表現出來的熱情和好心」,更讓人感到生活裡的一股暖流。

《騎兵列傳》中老一輩的革命者在十年浩劫中為保護同志那種捨生忘死的精神,《寂寞與溫暖》中在政治風浪中對受壓抑的同志體貼關懷的溫情,從他們身上,人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人民的傳統美德,這正是我們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強大的精神支柱。

寫世俗生活而不俗,還因這些作品細膩真切地描繪了極富有人情風採的生活畫面,讓人物的生活情調盡情地流露出來,自然地透露出時代的信息,這是最能顯示出汪曾祺的藝術才華之處。

比如《異秉》是一篇含淚的苦笑般的作品。作品以保和堂藥店店堂為中心,刻畫了一群卑微的小人物。從藥店的管事、學徒到賣熟肉的王二,這些市井之人,個個都有自己一部艱苦掙扎的生活史,然而,他們卻又都懷著一種可憐的理想和願望,以至連可笑的生理習慣都被誤解為是人的命運的主宰。

《異秉》插畫

人們在艱難中求生,對生活懷有微弱、渺小、可憐的希望,他們的這種心理,雖然有愚昧可笑之處,但是卻能引起人的深切詞情。作者以豐富的生活知識與嫻熟的藝術技巧,把舊市鎮上的人生世態寫得栩栩傳神。

《七裡茶坊》則是在三年自然災害的背景下,勾畫出了北方一個小鎮的生活畫面。作者以一家車馬大店為中心,寫出了在困難時期人們的情緒。

深夜大雪中,進來幾個趕牲口的壩上人,他們為壩下人過年能「吃上一口肉」而辛苦的奔波,給這個似乎凝滯的生活畫面帶來了一股生氣,使人們透過這個七裡茶坊的車馬大店,看到了整個時代浮誇的風氣給人們生活帶來的苦難,以及人們在困難的條件下保持的善良的心地,把整個作品的思想境界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汪曾祺作品中的這種社會生活畫面,還表現出人的生活情趣,產生強烈的藝術魅力。那些既無叱吒風雲的氣概,又無改天換地的理想的普通人,看起來都不過是「小人物」,作者並不把他們當作演繹故事的道具,而是以富有生活實感的細節,表現出他們美好的心靈世界。

作家在描繪這一切時,總是帶著微笑的神情,帶著欣賞讚嘆的調子,也使讀者在為人物命運而擔憂的同時,同作者一起發出會心的微笑。

比如《大淖記事》寫輪船公司東西「各距一箭之遙」的兩叢住戶人家,一邊是做小生意的,一邊是挑夫,這些掙扎在舊社會生活底層的勞動者的生活,既困難,又豐富,這些在苦難中生活的人們,並不總是帶著苦相。

《塞下人物記》是一組互不連貫的人物記事,小說中出現了六個人物,車倌陳銀娃,搬運工王大力,說話押韻的人,鄉下的阿基米德,敢於抵制浮誇風的倆老頭,又讓人們領略到北方人的憨厚、剛直與智慧。

作者採用了人物記的寫法,既無中心線索,又無前後聯繫。但是讀者卻通過一個個簡潔、有趣的生活故事,取理解作品中貫穿全文的一條線索:勞動的讚歌,勞動者心靈的讚歌。

汪曾祺說他在小說創作中:

「不直接寫人物的性格、心理、活動。但我以為氣氛即人物。一篇小說要在字裡行間都浸透了人物。」

汪曾祺寫世俗生活,十分注意創造強烈的藝術氛圍,使作品充滿了詩情畫意,發揮陶冶人的性情的藝術作用。

比如《雞鴨名家》中的餘五和陸長庚,是炕雞養鴨的名師高手。他們都有著一手絕技,其本領可以說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作品中那些普通的生活事件,被描繪得神乎其神,充溢著動人的情趣。

《受戒》所寫的佛門與農家比鄰而居的諧趣,打破了一般寫佛門生活的傳統格調,使人們感到佛門生活也不是森嚴呆板、清心寡欲的,作者是把和尚作為人來寫的,人所具有的七情六慾, 和尚都有。

這既是一篇對扼殺人性的批判宣言,又是一曲愛情的動人之歌。明海和小英子的愛情,極富頑童般的野趣,更具初戀的聖潔。

《受戒》插畫

如果說《復仇》中的「他和和尚」還是人情美的復甦,那麼《受戒》中的明海和小英子的愛更具有了人情的生動和豐富。對此,汪曾祺曾說:

「我寫《受戒》,主要想說明人是不能受壓抑的,反而應當發掘人身上美的、詩意的東西,肯定人的價值。我寫了人性的解放。」

《大淖記事》中對婦女挑擔的一段描寫,更是令人叫絕:

「因為常年挑擔,衣服肩膀處易破,她們的託肩多半是換過的,舊衣服、新託肩,顏色不一樣,這幾乎成了大淖婦女的特有服飾。一二十個姑娘媳婦,挑著一擔擔紫紅的荸薺……走成一長串,風擺柳似的嚓嚓地走過,好看得很!」

作者以讚賞的目光,觀察著這一群自立的女性,並且以抒情的筆觸,把世俗的勞動生活、勞動場面描繪得色彩鮮明、情感真切。這樣,在世俗生活場景中寫出詩情畫意,就更能表現出作者對生活的熱愛和觀察,表現世俗生活的高尚意趣。

汪曾祺按自己的審美理想,構建了一種質樸純真卻具有生機盎然的生活境界。他筆下的這些生命個體,在世俗的生活中平靜地生活著,沒有過多的奢念與悲傷,熱愛生活卻不執著於榮華富貴,瀟灑通暢卻又謙和節制。

他們這種寬和、通達的生命意識使生命自身充滿了詩意的淡泊,超脫於世俗生活又充滿了人世的歡樂,人生因此而呈現出一種超然而又實在的人情美。

相關焦點

  • 汪曾祺《萬事有心,人間有味》:生活是美好的,人生應該詩意盎然
    汪曾祺是一位生活家,更是熱愛生活、多才多藝的有趣之人。對生活心存熱愛,不沮喪,無機心,少俗慮;對生活體察細緻,愛萬物、皆有情,有情趣。在平常人眼裡寫字、畫畫、做飯,都是再平常不過的日常,汪曾祺卻深得其中的樂趣。
  • 城味|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汪曾祺善寫習俗民風、風土人情,他說:「風俗是一個民族集體創作的抒情詩,它反映了一個地方的人民對生活的摯愛,對活著所感到的歡愉。」當年的昆明作為抗戰後方,各色人等交織,文化多元激蕩,給汪曾祺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他寫文林街:一年四季,從早到晚,有各種吆喝叫賣的聲音。
  • 汪曾祺誕辰100年|春三月,懷念汪曾祺
    以《異秉》裡那個擺燻燒攤子的王二來說,這樣的人和這樣的行業在很多縣城裡都有,但是只有王二身上帶有高郵燻燒攤上的五香味和青蒜味,而且因為生意興旺,這個燻燒攤子從保全藥店的廊簷下搬進隔壁源昌煙店的空店堂裡去了,他身上又奇妙粘著高郵中藥店裡的氣味和刨旱菸的氣味,我敢說不是隨便哪位作家都敢於這麼一擔三挑,同時把一支筆伸到燻燒攤、中藥鋪和旱菸店裡去的。
  • 汪曾祺《鑑賞家》:一本充滿生活氣息的短篇小說集
    汪曾祺是小說家,也是生活家,其小說衝和清朗,富有詩意、生活意,看似平淡卻飽含深情。在汪曾祺的筆下,每人每事,皆靈動有致,讓人喜愛。他的小說篇篇精當,含不盡之意於言外,韻味無窮。本書除了收錄《鑑賞家》、《受戒》、《大淖記事》、《雞鴨名家》等名篇外,也收錄了《雙燈》、《瑞雲》等好看卻不是很知名的作品,比較全面地體現了汪曾祺的小說風格。從沒有一個作家能像汪曾祺那樣把中國味、自然味、煙火味以及趣味融為一爐,能把中國古典文學與現代文學有機結合,能把歡喜與惆悵一起娓娓道出。
  • 汪曾祺:歲月濃淡總相宜,人生有味是清歡
    今年是汪曾祺老先生誕辰100周年,我想和大家聊一聊這個人間有味是清歡的可愛老頭。01汪曾祺是中國當代作家、散文家的代表人物,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他的文風自成一體,悠然從容風輕雲淡,在《慢煮生活》這本書裡,我們大概可以管中窺豹。
  • 汪曾祺——人間之味
    圖片來自網絡人間有味是清歡讀汪曾祺,最早是語文課本上的《端午的鴨蛋》。人間草木皆有情還是《葡萄月令》這堂課,董一菲講得很美,很詩意。因為汪曾祺的文字本身也很美,很有詩意。這是一篇寫葡萄一年十二個月的生長亂回的散文,並沒有收到這本書裡面,有興趣的可以自己找出來看看。
  • 3.5紀念美學生活家「汪曾祺」:人間至味是清歡,一定要愛著些什麼
    ——汪曾祺汪曾祺是一個十分可愛的老頭,是美文家中的美食家,他寫過了很多談吃的文章,也親身體驗著「吃」。不過相比於以往中國人講究精緻的吃,汪老是個另類。他筆中的吃,都是滿是煙火味的家常之物,他所喜的是地方風味和民間小吃。
  • 高郵汪曾祺:沉迷煙火氣的「老頭兒」,筆下只寫自己最熟悉的生活
    汪曾祺作者們筆下的故鄉總是藏在他們記憶最深處的角落,魯迅筆下的紹興,汪曾祺筆下的高郵,賈平凹筆下的西安,莫言筆下的高密……>在汪曾祺的筆下,高郵不只有最好吃的鹹鴨蛋,還有《異秉》裡香飄四溢的王二家的燻燒,《八千歲》裡「一壺兩餅」的草爐燒餅,《故人往事》裡就茶吃的煮乾絲……把高郵寫活了的汪曾祺,一生漂泊卻始終與故鄉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 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汪曾祺:一生顛沛流離卻隨遇而安,慢煮生活
    對此,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汪曾祺有自己的答案——「我們有過各種創傷,但我們今天應該快活。」  「世界先愛我的,我不能不愛它。「  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  1920年,汪曾祺出生在江蘇省高郵市,那個他說有著最好吃的鹹鴨蛋的地方。
  • 汪曾祺:人生有「三趣」,生活不苟且
    汪曾祺和友人索性在一家小酒館坐了下來,就著一碟豬頭肉、半斤市酒,欣賞起雨景:簷下幾隻雞,將腦袋反插在翅膀下,單腳站立著小憩,一動不動;天井裡,一棚子木香花被雨淋透,密匝匝的綠葉、小白花、花骨朵晶瑩鮮嫩,遮住了半個院子;等雨停的下午本應冷清無聊,在汪曾祺眼中卻處處趣味盎然。
  • 汪曾祺佳作《人間至味》—四方食事,不過一碗人間煙火
    《人間至味》這個集子算是汪氏美食文字的薈萃,可供讀者「大快朵頤」。汪曾祺,當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戲劇家。文學家中的美食家,美食家中的生活家,生活家中的士大夫。《人間至味》精選了資深生活家汪曾祺46篇流傳數十年的美食佳作,吃八方美食,品百味人生。他生於江南,居於京城,遍歷戰亂,飽嘗榮辱。卻用一生的沉澱,寫出至淡至濃的優雅與情致。其文章樸實平淡,有空山新雨後的清新之味,深得自然之意趣,往往於不經意中滲出人性的美好與詩意的享受。讓人拿得起,放不下,久讀成癮。
  • 汪曾祺筆下的和尚為什麼能談戀愛?讀罷《受戒》,懂了
    在汪曾祺的筆下,沒有爾虞我詐,也沒有世故人情,只有泛泛紅塵的喜怒哀樂,笑便是笑,哭就是哭,譬如和尚也就是一種職業,沒有多麼高尚,也非多麼低賤,都是芸芸眾生的一分子,會娶妻生子,也會吃肉喝酒。原文中說:「就像有的地方出畫匠,有的地方出彈棉花的,他的家鄉出和尚......」都是六根未淨,凡塵未脫的俗人,在俗世中淡雲流水的過日子。明海出家的地方叫荸薺庵,庵本該是尼姑住的地方,和尚住的應該叫廟,但是沒有人在意這些細節,一個名字而已,一處歇腳安身之處,當和尚的不在意,當地的居民也沒覺得有什麼不對勁。
  • 美的事物往往有一點「遙遠」 | 曹文軒談汪曾祺
    那麼,釅冽的燒酒,從大甕裡用竹筒舀出,倒進土碗裡,即刻來到身邊的案桌上了。(《邊城》)這些淳樸的風俗畫構成了沈與汪的文學世界。在他二人的作品中,我們經常可以讀到這樣的句子:「這個地方」,或「這個地方上的人」,或「這個小城」。《受戒》開頭,只說了兩句就說到了「這個地方」。說了「這個地方」之後,必然是一段有關「這個地方」上的風土人情的描述。
  • 「天真的生活家」汪曾祺:食事,文事,隨遇而安,便是人間快意事
    在他的筆下,鮮有大起大落的人生故事與歷史事件,更多是世間小兒女的尋常生活姿態,他們買菜、種花、遛鳥、聊天、讀書……但偏偏是這些最不起眼的小人物、小細節,通過汪老細緻入微的觀察和描摹,被賦予了格外鮮活的生命力。他幽默生動的筆觸,和不經意間流露的生活哲學,更是令人每每讀之,都能咀嚼出不同的人生況味。
  • 「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汪曾祺,借酸甜苦辣鹹說盡人生百味
    以個人化的細小瑣屑的題材,使「日常生活審美化」,讓真與美、讓日常生活、讓恬淡與雍容回歸散文。汪曾祺曾被業界人士評為散文界最懂吃、美食界最會寫的人。他懂吃、好吃、會吃,愛吃知味會做而精於此道才能稱好吃,特色往往在吃一方土宜,譬如《異稟》王二攤子上的熟食切得「薄可透亮」《雞鴨名家》從鴨胗到「拙蛋/巧蛋」。
  • 懷念汪曾祺|如果覺得活著沒意思,就讀一讀汪曾祺
    ——《端午的鴨蛋》很有畫面感有沒有。今天是5月16日,23年前,汪曾祺先生走了。他喜歡吃,他筆下的文字,讓你發現,人間草木皆可愛。如果你覺得生活沒意思,那你就讀一讀汪曾祺吧!「一定要,愛著點什麼」網友戲水常留說:每當發覺日子過得疲憊懶怠的時候,我就會扎進汪曾祺的書裡找,那種漫漶著世間萬物為我所愛的熱情。在汪曾祺的筆下,一草一木皆有一種可愛的光輝。
  • 汪曾祺的百年美食地理:中國美食,有趣得很!
    高郵獨特的風物人情,構成了汪曾祺的生平底色和性格特質。他有北方漢子的瀟灑不羈,也有江南士子的狷潔內斂。對於飲食,他愛吃油葷,也能品清蔬,中國飲食歷史包容、多元的性格,在他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蝦仁蒸餃好吃,皮薄,湯多,筷子夾一隻放到小碟裡,淋上一圈醋,低下頭,輕輕一抿,肉皮熬製的皮湯立刻充滿口腔。蝦仁不是廣式蝦餃的大海蝦,而是更鮮美、更具江南風情的小河蝦。  一隻蝦餃裡能找到四、五個蝦仁,和豬肉餡攪在一起,分外誘人。  高郵陽春麵是是一種加鹼的水面,和掛麵、手擀麵都不同,細且有韌性,煮麵時要用冷水激面幾次,內芯尚是半生的,有嚼勁。
  • 汪曾祺先生身上的「鄉土味」,讓人羨慕!
    汪曾祺先生身上有這樣的魔力,他的一部《人間有至味》,從有樂、有味到有思,從一花一木一茶一曲、一蔬一果一飯一肉到寫家鄉、父親、母親和孩子,從對世間萬物到對細水長流的生活,如話家常。作品中無不洋溢著一種質樸的「鄉土味」,每每讀來如沐春風,悠然愜意,心生羨慕。
  • 【娜一聲】 汪曾祺《手把肉》
    無論《人間草木》還是《慢煮生活》,字裡行間都感受到汪老先生對生活的熱愛。他愛美食、愛憶舊,喜歡遊歷,所到之處,必然開懷享受。他樂觀幽默的生活態度也受到廣大讀者的讚賞。印象深刻的有段文字:據說汪老是位有名的"酒仙兒",他請朋友家中喝酒,太太提醒他少喝點兒,汪老笑著點頭,卻趁太太到廚房端餃子的功夫,偷偷往自己杯子裡加酒。「那臉上的表情,像小孩子背著大人做了一件小小的壞事一樣,滿是童真和歡喜。」
  • 讀了汪曾祺,才明白人間值得
    他的文字簡單,卻讓人默默咽了口水,有種被治癒的感覺。再讀多些,你會看到不一樣的汪老頭。他熱愛生活,善於觀察生活,總是在生活中尋找樂子。菜市場在他的筆下,便讓人感受到「人間煙火氣,最扶凡人心。」——「看看生雞活鴨、新鮮水靈的瓜菜、彤紅的辣椒,熱熱鬧鬧,挨挨擠擠,讓人感受到一種生活樂趣」,菜市場裡有最鮮活的氛圍,那些吆喝叫賣以及嘈雜的人來人往,均被汪曾祺先生剔除去,仿佛加了濾鏡,增添了些煙火氣。的確,萬事有心,人間有味,生活就必須有熱愛的東西,生活的意義在於,有意義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