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一聲】LOGO 設計: 斯琴塔娜
斯琴塔娜 · 紐約長島
點擊下方 音頻 收聽散文《手把肉》
配樂/朗讀:斯琴塔娜;編輯/製作【娜一聲】
手把肉製作&攝影/斯琴塔娜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蘇高郵人,中國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士大夫"。作品有《受戒》《晚飯花集》《逝水》《晚翠文談》等。
斯琴塔娜藏書《慢煮生活》作者/汪曾祺
朗讀汪曾祺的作品,猶如自己和聽眾"拉家常",樸素的文字透著生活的美趣。無論《人間草木》還是《慢煮生活》,字裡行間都感受到汪老先生對生活的熱愛。他愛美食、愛憶舊,喜歡遊歷,所到之處,必然開懷享受。他樂觀幽默的生活態度也受到廣大讀者的讚賞。印象深刻的有段文字:據說汪老是位有名的"酒仙兒",他請朋友家中喝酒,太太提醒他少喝點兒,汪老笑著點頭,卻趁太太到廚房端餃子的功夫,偷偷往自己杯子裡加酒。「那臉上的表情,像小孩子背著大人做了一件小小的壞事一樣,滿是童真和歡喜。」這段很有畫面感的描述,讀來可是有"情景再現"之趣,讓大家看到"酒仙兒"的另一面。
在我的【荔枝FM 】電臺讀過《端午的鴨蛋》《昆明的雨》皆已收錄熱播系列。喜歡美食的他吃遍大江南北,也曾做客我的家鄉內蒙古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也品嘗到了人間美味手把肉、羊背子,汪老怎能放過對它的描述……"羊貝子真是夠嫩的,一刀切下去,會有血水滋出來。同去的編劇、導演,有的望而生畏,有的淺嘗輒止,鄙人則吃了個不亦樂乎。羊肉越嫩越好。蒙古人認為煮久了的羊肉不好消化,誠然誠然。我吃了一肚子半生的羊肉,太平無事……"
—— 斯琴塔娜
慢煮生活【1】 · 攝影/斯琴塔娜
• 名家語錄
汪曾祺先生總讓我想到「相信生活,相信愛」。因為,他就是相信生活也相信愛的。他深知人性的複雜和世界的艱深。他的不凡在於,和所有這些相比,他更相信並尊重生命那健康的韌性,他更相信愛的力量對世界的意義。
—— 鐵凝(中國 · 北京 )
慢煮生活【2】 · 攝影/斯琴塔娜
汪曾祺的作品,在當今眾多的作家中別出一格。他屬於「五四文風」。不是五四時代的人,而秉賦「五四文風」者,實為少見。這就使得汪曾祺具有某種不是出土文物,而是傳世文物的價值。
—— 賈平凹(中國 · 西安 )
慢煮生活【3】 · 攝影/斯琴塔娜
記得汪先生在世時,一次到他家,他的膝蓋上正捧著一本雜誌,雜誌上是一個作者寫的他的小傳式的印象記。我問先生:「看了麼?寫得怎麼樣?」他揪著眉頭說:「這這這,這叫什麼玩意?!」他是相當不滿意的。我倒以為,各人從不同的方向、角度,去認識一個人,總是有益的。我當時說,若干年後,也許我有能力,寫一本《汪曾祺傳略》,10萬字,簿薄的一本,那將是我非常高興的事。我說這話時正是夏天,因為蒲黃榆9號樓的窗外,不知什麼地方一棵樹上的一隻蟬正鳴得兇。汪先生沒有吱聲,但是他表情很平靜,似乎還有那麼一點點欣喜。我說,你若能給我談談,談三天,我做一個錄音,那將是一個很好的基礎。
可是,這樣的話,也只是說說而已。我那時也不是閒人,每天為編報紙和調京而憂傷。心想以後再說吧,仿佛汪先生可以長命百歲,可世事又何以能料得!
汪先生去世後,我仿佛又添了一份新的憂傷。我的朋友龍冬有一回對我說:「汪先生去世了,我們也應該長大了。」龍冬這番孩子氣的話,讓我心中不是滋味,忽然間有了一種說不出的無奈和空寂的感覺。也不是太強烈,只是那麼模模糊糊的,仿佛有那麼一絲半點,待細琢磨時,又不見蹤影。
—— 蘇北(汪曾祺研究專家 · 北京)
慢煮生活【4】 · 攝影/斯琴塔娜
散文《手把肉》,正是汪曾祺先生筆下一貫描繪的細膩動人的地方風土人情,讀罷,羊肉味、生活味、人情物撲面而來,令人沉浸其中。
汪老的散文大都以一種「閒話」的方式緩緩展開,充滿著濃濃生命力。真實的風情、樸實的語言、平實的敘述,從而構成了平淡閒適的詩意盎然!這種文風,是在經歷了解放時期、文革歲月後的沉澱和發酵才有的一種灑脫與閒適!
余光中先生說,「在一切文學的類別之中,最難作假、最逃不過讀者明眼的,該是散文。」散文的關鍵不是「形散神不散」,不是分析人物形象,而是找到作者最想表達出來的那句話。「拔絲羊尾這東西只宜供佛,人不能吃,因為太好吃了!」便是我所喜歡的!
尤其喜歡他的散文集《人間草木》,其中有這麼一句,「世間最為普通的事物,平中顯奇,淡中有味。」紙間芳華,從心出發,一篇文閱盡汪曾祺的散文精髓,平凡皆是美麗燦爛!
—— 麥冬(中國 · 西安)
慢煮生活【5】 · 攝影/斯琴塔娜
聆聽斯琴塔娜朗誦汪曾祺的《手把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油然而生。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達茂人,對其並不陌生,手把肉的吃法由來以久。
千百年來,蒙古民族的遊牧生活,造就了這個民族傳統的飲食習慣,一把鹽,一碗酸奶,把羊按骨節分開一鍋煮,四十分鐘左右開食…… 煮出來的羊肉是肉質細嫩、味美,更容易消化,是冬季防寒溫補的美味佳餚;另外羊肉性溫味甘,既可食補,又可食療,為優良的強壯祛疾食品,有益氣補虛,溫中暖下,補腎壯陽,健體強身,抵禦風寒之功效。
蒙古民族是好客的民族,現在,手把肉已不單是蒙古民族的一種傳統飲食,在外界人眼裡,手把肉還是蒙古民族豪爽的象徵。蒙古包奶茶的馨香,美酒、手把肉的芬芳;永遠是達茂草原的一道亮麗風景……
—— 寂墨文人(中國 · 包頭)
慢煮生活【6】 · 攝影/斯琴塔娜
• 主編絮語
一篇《手把肉》,竟把一位文學大師沈從文的弟子,著名的戲劇家、散文家、京派作家汪曾祺先生和我們蒙古族的大餐聯繫起來,聽來是如此的「不搭界(ga)」:他居然是一位饕客。直白、淋漓的筆觸,把蒙古人的豪爽好客、熱情真摯寫得親近可愛;把手把肉這種蒙古人的美食描摹得令人垂涎欲滴……
通過《手把肉》,方知汪老與內蒙古、與蒙古人有如此淵源。對於汪老的作品,我只能羞赧地說我知之甚少,而對他的經歷,我從西南聯大的有關史籍中了解了一些。出生於江蘇高郵,文學大家沈從文愛才惜人,收他為弟子。進入西南聯大與施松卿相愛締結連理,一生相依相攜,相濡以沫。
本期【娜一聲】名家名篇系列選擇汪曾祺先生散文《手把肉》,蒙古姑涼斯琴塔娜朗誦《手把肉》,是不是很搭界(ga)?
—— 娜爾(中國 · 呼和浩特)
慢煮生活【7】 · 攝影/斯琴塔娜
• 文編薈萃
從小到大,南葷北素的也嘗了不少!要說記憶中的美味之最,當屬草原上的手把肉了!親人團聚,沸騰的是手把肉;老友相逢,飄香的是手把肉;哪怕是陌生的不素之客造訪,迎接他的還是那一鍋熱氣騰騰的手把肉……草原上的人啊,熱情好客、淳樸善良,都在這一鍋鍋香氣四溢的手把肉裡了!再配上香甜的奶酒和悠遠的長調,這便是草原上最樸實的民風和最令人留連的美味了!
—— 胡楊女人(中國 · 博爾塔拉)
慢煮生活【8】 · 攝影/斯琴塔娜
斯琴塔娜老師朗讀的這篇散文,好像朋友落座話家常。娓娓道來的是平淡質樸的陳年舊事、飲食吃喝;眼前浮現的是故裡鄉親和那裡的風土人情,遠離了現代文明的擠壓和喧囂,充滿著生活的靈動,似一幅細膩動人的生活畫卷,令人久久沉醉其中。羨慕作者能這樣細緻地觀察身邊的小事,不厭其煩地記錄生活的點滴,享受著慢節奏的雅趣和愜意,自有一番坐看雲起的從容和超脫,而這些卻被我們這些終日忙忙碌碌的人忽略了、錯過了。
—— 景泰藍(美國 · 休斯敦)
慢煮生活【9】 · 攝影/斯琴塔娜
記得和手把肉結緣還是源於剛結婚時的第一個鄰居梅芳,她長著一副典型的蒙古族姑娘的模樣,胖胖的憨憨的。那個年代大家都窮,一年也吃不上幾頓羊肉更別說手把肉了,沒有認識梅芳之前根本就沒有吃過手把肉。有一次梅芳請我們一家吃飯,桌子上了一桌子菜其中最吸引我眼球就是那一大盤子的手把肉還有蒙古族人特有的炒米奶茶血腸肉腸,這是熱情好客的蒙古族人民招待客人最最典型的配套飲食!第一次那樣吃蒙餐真是好過癮呀!再後來我買了房子搬了家,對門鄰居一家恰恰又是地道的蒙古人,而且在那裡我又結識了班姐,班姐雖不是蒙古族,但是由於是生長在達茂旗早就已經養成了吃手把肉的習慣,在班姐家裡我學會了吃手把肉並且愛上了蒙餐,從此我就和手把肉結下了不解之緣。隔幾天不吃一頓手把肉饞蟲就鬧騰的厲害!現在,每當有外地的朋友來包頭,我總要帶著遠方的客人去蒙餐店吃上一頓正宗的內蒙手把肉,喝上一碗油香甘醇的炒米奶茶才感覺是盡到了地主之誼!遼闊的草原雄壯的駿馬是我們內蒙古的象徵,手把肉則是馳譽海內外的內蒙古的草原文化!閉上眼睛 ,聽著蒙古族才女斯琴塔娜用她那特有的舒緩甜美的聲音原汁原味地講述草原上手把肉的故事,好像又一次來到了美麗的草原品嘗著滿口溢香的炒米奶茶手把肉了!
—— 我是一片雲(中國 · 包頭)
慢煮生活【10】 · 攝影/斯琴塔娜
手把肉是蒙古族千百年來的傳統美食。手把肉、美味奶茶,炒米奶食,牧羊人就開啟一天的生活。手把肉是蒙古族人熟悉的味道,更是招待貴賓最為經典的味道!來草原觀光旅遊不吃一頓手把肉就算沒完全領略草原食俗風味和情趣。手把肉是蒙古人豪爽的象徵,當你來到遼闊草原,置身蒙古包內,盛裝的蒙古族姑娘向您唱起敬酒歌,用蒙古刀割一塊鮮嫩味美的手把肉放進嘴裡,鮮肉加美酒,輕舞伴歌聲:金杯銀杯斟滿酒,雙手舉過頭,炒米奶酒手把肉哦,今天一次喝個夠……
—— 緣(中國 · 呼和浩特)
長按二維碼即可關注
讓我們的聲音陪伴您度過曼妙時光
感謝您的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