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說:「家人閒坐,燈火可親。」有家可回,有人在等,有盞燈會為你守候。看似平淡的每一天,都是不可複製的幸福。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開播時,有網友說:如果汪曾祺先生還在世,他是這部片子最好的製作人。
汪曾祺是誰?
如果你是一個吃貨,同時還對語文課本有印象的話。
想必,一定記得高郵的鹹鴨蛋吧!
高郵鹹蛋的特點是質細而油多……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頭」用筷子挖著吃。筷子頭一紮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端午的鴨蛋》
很有畫面感有沒有。
汪曾祺,江蘇高郵人,中國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師從沈從文。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這是汪老的百科資料,但在我心中,他就是一個「有趣的老頭兒」。這一點,從他的文章中就可以看出。
23年前的5月16日,汪曾祺先生走了。
他喜歡吃,他筆下的文字,讓你發現,人間草木皆可愛。
如果你覺得生活沒意思,那你就讀一讀汪曾祺吧!
「一定要,愛著點什麼」
網友戲水常留說:每當發覺日子過得疲憊懶怠的時候,我就會扎進汪曾祺的書裡,找那種浸漫著世間萬物為我所愛的熱情。
在汪曾祺的筆下,一草一木皆有一種可愛的光輝。
到了一個新地方,有人愛逛百貨公司,有人愛逛書店,我寧可去逛逛菜市。看看生雞活鴨、新鮮水靈的瓜菜、彤紅的辣椒,熱熱鬧鬧,挨挨擠擠,讓人感到一種生之樂趣。——《做飯》除了生嚼,楊花蘿蔔也能拌蘿蔔絲。蘿蔔斜切為薄片,再切為細絲,加醬油、醋、香油略拌,撒一點青蒜,極開胃。——《蘿蔔》西瓜以繩絡懸之井中,下午剖食,一刀下去,喀嚓有聲,涼氣四溢,連眼睛都是涼的。——汪曾祺《夏天》
汪曾祺喜歡吃,蘿蔔、黃瓜、鹹菜、魚、豆腐、韭菜花、手把肉,昆明的米線、餌塊,高郵的鴨蛋、炒米,北京的醬菜……
並不是第一次讀汪老的文章了,他寫的《端午的鴨蛋》後,一直對高郵的鹹鴨蛋念念不忘,後來有機會特地讓人捎來了正宗的高郵鴨蛋,果然如他老人家所寫,「質細而油多。蛋白柔嫩,蛋黃是通紅的,油多尤為別處所不及」。在寫美食的作家當中,汪老絕對是箇中翹楚。
市面上關於汪老的著作有很多,單是散文集就有許多版本,我卻對文通新版的《家人閒坐,燈火可親》情有獨鍾。
這本散文集是文通天下為了汪老的百年誕辰所出的特別紀念版本,從書的紙質、內外封、裝禎、文章的編排都可以看出用心之深。這本散文集既是汪曾祺寫給大家的美而幸福「活法」,也是文通送給每一個讀者的一份美好祝福——願你有家可回,有人等。三餐有味,四季有景。
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內心是充滿了隱秘的小歡喜的。在這本書中,汪老寫得最多的地方——高郵、北京和昆明,都曾與我的生活息息相關。
總覺得能把文字裡面的故事寫得唯美通透,人物寫得活靈活現的作家都是在綠水青山中滋養長大的,得了天地的精華、萬物的靈氣,所以寫出來的文字才是那麼純粹的。
生活中的小樂趣,寫作的力量
看汪曾祺的作品,頗有一種舒適自然的感覺,就像是從喧鬧的街市回歸到本真的大自然,一草一木,一花一樹,自有生活的樂趣。
寫作有寫作的樂趣。
一個人在寫作的時候是最充實的時候,也是最快樂的時候。凝眸既久(我在構思一篇作品時,我的孩子都說我在翻白眼),欣然命筆,人在一種甜美的興奮和平時沒有的銳之中,這樣的時候,真是雖南面王不與易也。寫成之後,覺得不錯,提刀卻立,四顧躊躇,對自己說:「你小子還真有兩下子!」此樂非局外人所能想像。但是一個人不能從早寫到晚,那樣就成了一架寫作機器,總得岔平岔平,找點事情消遺消遺,通常說,得有點業餘愛好。
相信愛寫作的人都享受這樣的樂趣,與自己對話、深入自己。若之彼端,寫成之後欣然自得,待他日回首又是一番情趣,我當時經歷了什麼,想到了什麼,彼時我竟然是那種感受,現在讀來又是一番樂趣。
我推薦這本書,《家人閒坐,燈火可親》看到不僅只是一本書,看到的是那些曾經被我們忽略的關心和愛,更多的識父母的不舍現在這本說做活動僅45元,也就一頓飯的錢,就可重溫,家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