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的百年美食地理:中國美食,有趣得很!

2020-12-26 網易

  1920年的元宵節,汪曾祺出生。算到如今,恰好百年。

  他是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也是袁枚之後,中國美食最具發言權的老饕。

  他生平走過的地方,則串起了中國美食極具象徵意義的舌尖地理。

  1920年-1935年:高郵·美食的故鄉

  汪曾祺的家鄉,在江蘇高郵。

  這是一個地處淮河與長江之間的小城,南接揚州,北望淮安。秦始皇滅楚,經過這片遍布溼地沼澤的區域,偶然看到一片乾淨爽朗的高地,於是置驛站郵亭。高郵之名,由此而來。

  南方人眼中,那裡是粗獷的江北;北方人眼中,那裡是曼妙的江南;而在美食家眼中,那裡則是淮揚菜系的核心區域。

  高郵獨特的風物人情,構成了汪曾祺的生平底色和性格特質。他有北方漢子的瀟灑不羈,也有江南士子的狷潔內斂。對於飲食,他愛吃油葷,也能品清蔬,中國飲食歷史包容、多元的性格,在他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汪曾祺的祖父是清末文官,父親是多才有趣的人,善繪畫、喜彈奏、愛打拳、會燒菜、能治病……在老爺子後來談吃的文章中,很能看出這種傳承自家庭的對生活的熱愛。

  《故鄉的美食》是汪曾祺散文的第一篇,炒米、焦屑、鹹鴨蛋、鹹菜茨菇湯、各種河鮮、各種水禽、蔞蒿,都是南方人耳熟能詳的食物,但在他筆下就是這麼色香味俱全,淮揚菜粗菜細作,在平凡中見工夫的特質,已經滲透進了汪曾祺的字裡行間。

  

  淮揚早茶是最豐富的,高郵人的早茶是蒸餃、包子和陽春麵。

  蝦仁蒸餃好吃,皮薄,湯多,筷子夾一隻放到小碟裡,淋上一圈醋,低下頭,輕輕一抿,肉皮熬製的皮湯立刻充滿口腔。蝦仁不是廣式蝦餃的大海蝦,而是更鮮美、更具江南風情的小河蝦。

  一隻蝦餃裡能找到四、五個蝦仁,和豬肉餡攪在一起,分外誘人。

  高郵陽春麵是是一種加鹼的水面,和掛麵、手擀麵都不同,細且有韌性,煮麵時要用冷水激面幾次,內芯尚是半生的,有嚼勁。湯裡加了豬油、醬油、鹽、蔥花和五香粉,用清澈的雞湯一衝,香氣撩人。

  標準的吃法是要把麵條盤成整齊的梳子形,半露在醬紅色的湯外,上頭再臥一個煎雞蛋,這是一頓高郵早茶最好的句點。

  高郵人還喜歡吃下午茶,一天五頓飯對於富庶的江浙平原、生活節奏緩慢的小城來說並不奇怪。純肉餡的小餛飩鮮美滑溜,泡在用雞湯吊的湯頭裡,足以讓午休剛醒,睡眼惺忪的人精神振奮。

  軟兜是汪曾祺家宴的必備大菜,也是瀕臨高郵的淮安特色。

  所謂軟兜,是用燙熟的鱔魚肉切絲後裹上芡炒,一筷子夾下去,能兜起濃鬱的湯汁為美。除此之外,還有生炒的脆鱔,紅燒的馬鞍橋、燜張飛,明火燒烤的鱔背,大火旺油處理的熗虎尾……這些,都是汪曾祺早年,最心嚮往之的美食。

  當然,作為高郵人,鹹鴨蛋是汪曾祺不會落下的。他說家鄉的鹹鴨蛋「蛋白柔嫩、蛋黃冒紅油「,如果用以待客,要連殼對半切開,但自己享用,最好是敲破空頭,用筷子挖著吃。字裡行間,都是舊文人的閒情和趣味。

  

  1935年-1937年:江陰·初戀的記憶

  1935年,汪曾祺第一次離開家鄉,來到了長江南岸的江陰,在南菁中學讀高中。

  這座每天守著滾滾長江的浪漫城市,是徐霞客的故鄉。汪曾祺後來這樣描繪江陰:「每天江裡漲潮,城裡的河水也隨之上漲。潮退,河水又歸平靜。行過虹橋,看河水漲落,有一種無端的傷感……「

  正是在這裡,汪曾祺遇上了他的初戀,同班同學夏素芬。老爺子沒有描述過初戀的外貌,但從他敘寫江陰水果店的文字,很能窺見朦朧的詩意:「江陰有幾家水果店,最大的是正街正對壽山公園的一家,水果多,個大,飽滿,新鮮。一進門,撲鼻而來的是濃濃的水果香。

  最突出的是香蕉的甜香。這香味不是時有時無,時濃時淡,一陣一陣的,而是從早到晚都是這麼香,一種長在的、永恆的香。香透肺腑,令人慾醉。我後來到過很多地方,走進過很多水果店,都沒有這家水果店的濃厚的果香。這家水果店的香味使我常常想起,永遠不忘。」

  

  除了初戀的滋味和水果的香味之外,汪曾祺後來還常跟人談起江陰的一種叫粉鹽豆的小吃。把黃豆發到半寸大,用鹽炒到酥鬆,一口嚼下去,化成滿嘴細粉,味道香美堪比孔乙己的茴香豆。

  汪曾祺回憶自己的中學生涯:「坐在自修室裡,喝水,吃豆,讀李清照、辛棄疾詞,別是一番滋味。我在江陰南菁中學讀過兩年,星期天多半是這樣消磨過去的。」

  

  1937年-1946年:昆明·戰火紛飛的年代

  1937年,日寇入侵。

  還沒有完成高中學習的汪曾祺不得不告別江陰,輾轉在淮安、揚州和鹽城讀書。最終,他從上海經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願考入西南聯大中國文學系。畢業後,他又留在昆明擔任中學語文教師。

  多年後,汪曾祺的一篇題為《新校舍》的文章寫道:有一位曾在西南聯大任教的作家教授在美國講學。

  美國人問他,西南聯大八年,設備條件那樣差,教授、學生生活那樣苦,為什麼能出那樣多的人才?出的人才比北大、清華、南開三十年出的人才都多,為什麼?這位作家回答了兩個字:自由。

  一個出生於中國最發達的東南地區的年輕人,居然在特殊的時期,在西南一隅,接受了現代化的高等教育,獲得了現代的、世界的眼光以及文學寫作技藝。這是國家之不幸,卻是作家之大幸。

  在大學、以及最初工作,形成真正世界觀的這幾年裡,昆明帶給了汪曾祺巨大的影響,他說:「我的吃辣是在昆明練出來的,曾跟幾個貴州同學在一起用青辣椒在火上燒燒,蘸鹽水下酒。」

  一個文弱的、吃慣了江浙甜的年輕人,竟然做出了如此大的改變,可想而知,雲貴口味影響了汪曾祺後半生的飲食觀。

  雲南美食裡,汪曾祺最愛的可能是火腿。這種與他家鄉江浙地區火腿風格相似,但風味迥異的食物,出現在很多作品裡。

  最美味的是「金錢片腿」,也就是切成薄片的小腿至肘棒的那一部分,當中是精肉,周圍是肥肉,帶著一圈薄皮。直接蒸熟下酒,不用任何調味,就美味無比。而加了雲腿作為輔料的汽鍋雞,更被汪曾祺譽為「中國人吃雞方法的第一」

  和汽鍋雞同列汪曾祺眼中天下第一的,還有昆明的糖炒慄子、昆明的火腿月餅,連最普通的炒雞蛋,昆明都比別處好吃。

  米線和餌塊是種植小麥困難的西南地區,用稻米磨粉製成的模仿麵食的小吃。汪曾祺讚嘆它們「潔白、光滑、柔軟「,比之麵條麵疙瘩,另有一番風味。尤其是昆明的小鍋米線,用牛肝巴、雞樅菌等本地鮮美的菌子熬湯,加上各種鮮肉和臘肉,是最具南方特色的飲食。

  還有帶著酒香、饒有古意的茄子酢,油和發麵、以濃茶佐食的破酥包子,都是今天依然能在昆明街頭看到的,接地氣的美味。

  雲貴高原的乳製品也被汪曾祺多次提及,包括被稱為乳扇的奶皮子、被稱為乳餅的奶豆腐。

  他饒有興趣地研究這些食品可能源自蒙古時代的流變「蒙古人的奶製品只是用來佐奶茶,雲南則作為菜餚。」這種以歷史、地理為脈絡,觀察飲食源流的眼光,或許已經奠定了日後汪曾祺成為美食大家的基礎。

  

  聯大時期,汪曾祺(中)

  1946年-1948年:上海·最難忘的江南

  抗戰勝利後,汪曾祺返回內地覓職,第一站就是當時的東方巴黎上海。

  其實上海距離汪曾祺的家鄉高郵不遠,無論地方風土、飲食習慣,在雲南輾轉近十年的他,都覺得非常習慣。以上海為代表,包括蘇州、杭州、湖州、無錫在內的許多江南美食,也都是後來汪曾祺念念不忘的,並引以為經典的食物。

  比如他談吃肘子的那一篇,上來第一句話就是「冰糖肘子、紅燜肘子、東坡肘子、鍋燒肘子、四川菜的豆瓣肘子,是肘子就行。」除了亂入了兩種山東和四川的做法,其他都是一片濃油赤醬,甜如蜜糖的江南風情。

  在汪曾祺眼裡,江南四時都有美味,春天要吃新摘的薺菜馬蘭頭枸杞頭、初夏要吃肥美的塘鱧魚、秋天要打野鴨子,切塊紅燒最好、冬天還有新醃的雪菜,細、嫩、脆、甜。

  而被汪曾祺譽為豆腐裡上上品的香椿拌豆腐,更是江淮地區人人會做的家常菜。香椿過水稍燙,梗葉轉為碧綠,揉鹽切碎,拌入豆腐,再加香油。「一箸入口,三春不忘。

  

  汪曾祺和沈從文(右)

  1948年:北京·終生寓居之所

  1948年,汪曾祺為了與熱戀中的未婚妻團聚,來到當時的北平,在賦閒半年後,終於謀職落戶。古都北京,成為他後半生定居的地方,也是他一生停留時間最長的城市。

  對北京,汪曾祺的感情是複雜的,他一輩子太多的故事發生在這裡。雖然他常常鄙夷這裡的飲食,說北京的鹹鴨蛋「蛋白像石灰,蛋黃居然是黃的」

  但北京的各種風味,恐怕依然是汪曾祺定居於此的理由之一。

  在「炙子」上烤的北京烤肉,是汪曾祺筆下最美的油葷之一。這種來自北方遊牧民族的吃法,是拿一根一根鐵條釘成的圓板,下面燒著大塊的劈材,松木或果木。牛羊肉切成薄片,用長筷子平攤在上面烤。

  汪曾祺說這種食物「一邊大口地吃肉,一邊喝白酒,很有點剽悍豪霸之氣。

  滿屋子都是烤炙的肉香,這氣氛就能使人增加三分胃口。

  北京的各類菜蔬也有特色,脆嫩有甜味的小水蘿蔔,涼拌、炒、燜皆宜的扁豆,殼薄開裂的良鄉慄子、還有喝了會上癮的豆汁兒,都在汪曾祺筆下有滋有味。

  

  汪曾祺還喜歡北京人喝茶的架勢。

  相比家鄉江浙地區茶館「端著」不同,北京人無論貧富,都要早起喝茶,「把茶喝通了,一天才舒服」。汪曾祺說自己喝不慣北京的花茶,但在老舍先生家做客喝的花茶,卻讓他念念不忘。

  

  汪曾祺全家福

  1958年-1961年:張家口·低谷裡的作樂

  1958年,汪曾祺被劃為右派,下放張家口沙嶺子農業科學研究所勞動。這是他一生的低谷之一,但今天留下的照片裡,這段時間裡的他,笑容卻是最燦爛的。

  這是中國舊文人「窮則獨善其身」的典型寫照。

  雖然農科所的工作辛苦。但在那個年代,已經不算很糟糕了,至少能得到人身保護。

  土豆是汪曾祺這一階段吃得最多,也是後來寫得最多的食物,他還在當地馬鈴薯研究站畫了一套《馬鈴薯圖譜》,可惜畫稿毀於「文革」中。

  但他描述烤土豆、蒸土豆、生吃土豆的文章還是留了下來,讀來滋味,不遜於在雲南期間鮮美的山珍。

  因張家口而得名的口蘑,汪曾祺當然也不會放過,他親手採了白蘑菇回北京做湯,孩子們喝了,都說比雞湯還鮮。品質稍遜的黑蘑菇則可以丟到涮羊肉鍋子中、澆豆腐腦的羊肉滷中及「炸丸子開鍋」的銅鍋裡,吃法多樣,不拘一格。

  張家口距離山西很近,當地還有山西風味的莜麥麵。汪曾祺讚美當地最上好的莜麵「比白面還細,還白」。用羊肉口蘑燉的湯來搭配,吃得他終生難忘。

  此外,張家口還比鄰內蒙,這片和纖細的江南完全不同的北方大地,常常帶給他一種奇特的感覺。蒙古風味的奶茶、手把肉,清蒸肉、拔絲羊尾,都是汪曾祺在各種場合多次提及的風味。

  「拔絲羊尾外面有一層薄薄的脆殼,咬破了,裡面好像什麼也沒有,一包清水,羊尾油已經化了。這東西只宜供佛,人不能吃,因為太好吃了!

  

  1987年:美國·另一種眼界

  1987年10月,應安格爾和聶華苓夫婦之邀,汪曾祺赴美國參加國際寫作活動,歷時三個多月。

  

  聶華苓和丈夫保羅·安格爾

  在美國期間寫給太太的信中,他有一半篇幅都在講做飯吃飯的事。

  他親手給美國留學生們包餃子、做魚香肉絲;給華僑朋友們做白菜丸子湯、拌芹菜、煮乾絲和水煮牛肉,獲得交口稱讚;與美國作家們一起品嘗中國風味的茶葉蛋、拌扁豆、土豆片、花生米和瀘州大麯。

  他還描述美國的豬肉雞肉便宜,但不香;蔬菜肥白而味寡,特別是大白菜煮不爛;中餐館難吃到不可想像的程度,烤鴨不香,蔥老無味,甜麵醬像果醬;好吃的西餐館是南斯拉夫和芬蘭人開的;黑人區的肯德基炸雞好吃,比國內還便宜……

  這是汪曾祺第一次出國,雖然他筆下的美國並不好吃,但以67歲的年齡,大膽接受海外新事物,這是美食家的素養,更是心中有自由者的出色表徵。

  耐人尋味的是,從美國回來後,汪曾祺對自己下廚的熱情持續升高,並多有獨創美味,比如塞肉回鍋油條。「油條切成寸半長的小段,用手指將內層掏出空隙,塞入肉茸、蔥花、榨菜末,下油鍋重炸。」

  最後一句勾人食指大動:回鍋油條極酥脆,嚼之真可聲動十裡人。

  拓寬眼界,中西結合。如果說年輕時的汪曾祺是饕客,那麼從美國歸來後,他就成為真正上寫文字,下入廚房的美味實踐者了。

  

  汪曾祺晚年愛好做菜

  1989年:福建·山海至味的女婿

  解放前,是在昆明執教期間,汪曾祺結識了同校任教,後來成為新華社記者的施松卿。

  兩個年輕人很快相愛,並成為終生伴侶。施松卿是福建長樂人,父親是南洋僑領,雖然特殊的年代裡,汪曾祺並沒有機會陪伴太太回鄉省親,但與她相伴終生,還是頗受福建飲食習慣影響。

  1989年,汪曾祺初訪福建,這位福建人的女婿,終於在臨近七十歲的時候,來到了太太的家鄉,對於那裡的山海至味,他早已瞭若指掌。

  對於福建人的飲食,汪曾祺評價「食不厭精」,對魚丸、肉丸、燕皮,讚嘆不已,並說「應該請東北人吃一頓福州的小吃。

  東北人太應該了解一下這種難以想像的飲食文化了。當然,我也建議福州人去吃李連貴大餅。」

  對福建的永春蘆柑、雲霄蜜柚,汪曾祺的評價是「瓣大,味甜,無渣,如其名」。

  

  而面對各種山珍海味,老爺子更是忍不住食指大動:香濃的蠔煎、湯清爽口的西施舌、鮮美的泥蚶;山間所產的石雞、狗肉、蛇湯……

  總之,沒有他不吃的東西。

  他寫道「我吃泥蚶,正是不加任何佐料,剝開殼就進嘴的。

  我吃菜不多,每樣只是夾幾塊嘗嘗味道,吃泥蚶則胃口大開,一大盤泥蚶叫我一個人吃了一小半,面前蚶殼堆成一座小丘,意猶未盡。吃泥蚶,飲熱黃酒,人生難得。舉杯敬謝主人,曰:『這才叫海味!』」

  

  汪曾祺和夫人施松卿,她曾是新華社記者

  1992年:四川·補齊中國美食的最後一課

  川菜是中國美食重要的源流之一,但汪曾祺卻一直沒有親身到過四川。

  早年他寫的川菜,都是在昆明、上海、北京吃到的。他自己也說:外地川菜的川味都淡化了,否則當地人吃不消。

  直到1992年,72歲高齡的汪曾祺終於來到四川,並在後來寫的《四川雜憶》裡,詳細記敘了成都、眉山、樂山、洪椿坪和重慶的北溫泉、大足各地川菜。補齊了老爺子中國美食地理的最後一課。

  「川菜尚辣。」是汪曾祺對四川風味最濃縮的理解。

  他描述了四川放紅油辣椒的湯圓:「精瘦肉剁茸,佐以鹽、生薑、青蔥等為餡。一層紅紅的辣椒油飄浮在碗裡,湯圓吃進嘴,糯、香瀰漫,辣、麻交錯,特別有味道。「

  汪曾祺還喜歡四川的燈影牛肉,他說:「燈影牛肉是一絕。為什麼叫燈影牛肉?有人說是肉片薄而透明,隔著牛肉薄片,可以照見燈影。我覺得燈影即皮影戲的人形,言其輕薄如皮影人也。」

  

  汪曾祺76歲時的全家福

  1997年:到另一個世界,嘗更多的美食

  1997年5月16日,汪曾祺對女兒說:「給我來一杯碧綠的、透亮的龍井!

  龍井尚未端上,他就已離世。留下了150萬字描繪美食的作品,和對中國飲食文化譜系宏大而精微的理解。

  對汪曾祺來說,飲食的意義,是作家與土地的相互饋贈;對後來者而言,飲食是洞察時間、空間流變的一扇大門。

  如老爺子所言「我勸大家口味不要太窄,什麼都要嘗嘗!

  

相關焦點

  • 汪曾祺:那美文一樣的美食
    而汪曾祺的美食,更是以共同的魅力,迷醉了海峽兩岸眾多文人雅士,並因而獲得了除作家、劇作家、散文家、書畫家之外的另一個頭銜--美食家,並且是「全方位美食家」。由於他不只對美食有高品味的鑑賞力,還能系上圍裙下得廚房烹飪一手好美食,更能把吃的感觸、吃的空氣、吃的淵源、吃的文明以及每道菜用什麼料、怎樣做,無不必雅致、細膩的言語,描繪得頭頭是道、饒有風味、別有才思。
  • 「美食家」遇見「惡食者,汪曾祺是怎樣寫「吃」的
    雖然汪曾祺說這一篇主要不是寫吃,而是寫「饞」,但「饞」不也是一種吃的境界嗎? 阿城《棋王》寫棋呆子王一生吃飯,「吃得很快,喉結一縮一縮的,臉上繃滿了筋。常常突然停下來,很小心地將嘴邊或下巴上的飯粒兒和湯水油花兒用整個兒食指抹進嘴裡」,「那些飯被他吃得一個渣兒都不剩,真有點兒慘無人道」。又寫知青們吃蛇肉的樣子,以及把罕見的麥乳精衝成大碗湯水,「喝得滿屋喉嚨響」。
  • ...丨地理標誌產品、百年老字號……太太太好吃的多彩貴州「美食匯」
    作為六盤水的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盤縣火腿擁有超過兩百年的製作歷史,與宣威火腿、金華火腿一起並稱中國三大名火腿。生態高原、古法工藝、自然發酵、清香口感是盤縣火腿的特色亮點,正因如此它成功俘獲了大批消費者的心。
  • 根據汪曾祺老先生的美食地圖,小編帶你吃喝玩樂遊昆明!
    HELLO,大家好,今天小編帶大家到中國西南邊的一個城市遊玩吃喝,那就是一直處於比較「邊緣化」的城市,昆明。這做城市到了民國時期才慢慢的進入到大家的視野當中,特別是北大、清華等學校在當時因為日本人的逼遷,而遷到昆明成立了西南聯合大學的這一段時間,是昆明文學史上的最重要的一個時期。朱自清、沈從文等大名鼎鼎的文學家,讓昆明的歷史、文化和美食等重新得到了書寫。
  • 【美文】汪曾祺 梁實秋 | 美食美文
    年關剛過,在老家大吃四方後才回來,又開始想念故鄉的美食了。所謂「飲食男女,人之大欲」,都是常情。不過現在的年輕人啊,吃飯就吃飯,你拍照是怎麼回事兒?他們說,飯前先讓手機「吃飯」,為的是能自己「起範兒」,從前的人沒有手機,這範兒怎麼起呢?這不,有兩位吃飯界的作家,不嫌麻煩,吃完不算,非要寫兩句。
  • 「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汪曾祺,借酸甜苦辣鹹說盡人生百味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生於江蘇高郵,著名小說家、散文家、戲劇家,是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譽為我國「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憑藉小說《受戒》《大淖記事》和平淡質樸、娓娓道來的汪氏散文,將「日常生活審美化」的命題踐行到了極致,也由此俘獲了大批讀者。
  • 金實秋 | 汪曾祺與美食家
    一些出版社爭先恐後地出版他關於美食文化的散文集子,從較早的山東畫報出版社的《五味》、北方文藝出版社的《汪曾祺談吃》,中國文聯出版社的《四方食事》,青島出版社的《家常酒菜》;到新近的中國友誼出版公司《尋味:汪曾祺談吃》、中國青年出版社的《老味道》、九州出版社的《旅食與文化》,江蘇文藝出版社的《做飯》;銷量不錯,且有的書還一版再版,受到了億萬讀者的普遍歡迎和廣泛好評。
  • 汪曾祺是骨子裡現代的作家,而非「最後的士大夫」
    今年是汪曾祺誕辰100周年,與同歲的張愛玲一樣,他的作品至今依然在聚光燈下,被讀者自發地反覆閱讀。提起汪曾祺,人們也許會想到美食、美文,想到他身上的標籤「最後的士大夫」,想到他的創作理念「人間送小溫」。慣常浮現在讀者心中的汪曾祺,是一個隨和的、熱愛生活的作家。是什麼樣的經歷塑造了汪曾祺?他性格中更深的部分又是什麼?
  • 美夢成真,終於做出了汪曾祺先生所寫的美食,油條還能這麼吃
    要說作家中的吃貨,那汪曾祺先生絕對能排第一。汪曾祺先生的文字,質樸雋永,綿延悠長,這種寫作風格下的美食描寫,捧讀的時候覺得連紙都是香的。前幾期我們曾經介紹過汪曾祺先生的一些美食描寫,今天,小編就來帶大家把這些美食都變成現實吧!
  • 汪曾祺:歲月濃淡總相宜,人生有味是清歡
    今年是汪曾祺老先生誕辰100周年,我想和大家聊一聊這個人間有味是清歡的可愛老頭。01汪曾祺是中國當代作家、散文家的代表人物,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他的文風自成一體,悠然從容風輕雲淡,在《慢煮生活》這本書裡,我們大概可以管中窺豹。
  • 美食為媒!第二屆中國靖江湯包美食文化節今日開幕
    濱江水街美食飄香11月22日上午,由中國飯店協會、靖江市人民政府主辦的第二屆中國湯包美食文化節在靖開幕。開幕式上,商務部原副部長張志剛、中國飯店協會會長韓明、靖江市委書記張長平共同按下活動啟動按鈕。
  • 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汪曾祺:一生顛沛流離卻隨遇而安,慢煮生活
    對此,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汪曾祺有自己的答案——「我們有過各種創傷,但我們今天應該快活。」  「世界先愛我的,我不能不愛它。「  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  1920年,汪曾祺出生在江蘇省高郵市,那個他說有著最好吃的鹹鴨蛋的地方。
  • 汪曾祺佳作《人間至味》—四方食事,不過一碗人間煙火
    《人間至味》這個集子算是汪氏美食文字的薈萃,可供讀者「大快朵頤」。汪曾祺,當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戲劇家。文學家中的美食家,美食家中的生活家,生活家中的士大夫。他是沈從文的學生,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同時他自詡「有毛的不吃撣子,有腿的不吃板凳,大葷不吃死人,小葷不吃蒼蠅」,金庸稱他為滿口留香的作家,賈平凹喻其為「是一文狐,修煉成老精」。
  • 汪曾祺是新時期文學的在場者和建構者 - 每日更新 - 華西都市網...
    汪曾祺對該詩嘆賞有加,常將友人贈刻之「嶺上多白雲」和「只可自怡悅」兩方閒章鈐於畫作之上。他說:「一個人一輩子留下這四句詩,也就可以不朽了。我的畫,也只是白雲一片而已。」2020年12月23日,「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紀念汪曾祺誕辰百年書畫展」在中國現代文學館開幕。
  • 汪曾祺說:家人閒坐,燈火可親——把日子過成詩的人
    汪曾祺說:「家人閒坐,燈火可親。」有家可回,有人在等,有盞燈會為你守候。看似平淡的每一天,都是不可複製的幸福。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開播時,有網友說:如果汪曾祺先生還在世,他是這部片子最好的製作人。汪曾祺,江蘇高郵人,中國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師從沈從文。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這是汪老的百科資料,但在我心中,他就是一個「有趣的老頭兒」。這一點,從他的文章中就可以看出。23年前的5月16日,汪曾祺先生走了。
  • 汪曾祺的文學地理:描寫故鄉高郵舊事 小說中故事都有原型
    在中國除了魯迅、沈從文等作家之外,還有多少作家能夠做到呢?評論家唐湜在很早就說過:汪曾祺的這些關於故鄉的作品,「是一章舊文化傳統、舊生活傳統的抒情詩」。作者 蘇北1991年,汪曾祺在故鄉高郵的運河上。汪曾祺的文學地理,也像福克納「像郵票那樣大小的」那個奧克斯福小鎮,也只是高郵城東大街不出方圓一公裡的地方。縱觀汪曾祺的文學成就,主要是他描寫故鄉高郵舊事的記憶,那裡的鄉俗人情。
  • 南安向陽美食粉根:藏匿在大山深處的百年美味
    探源粉根已有上百年歷史  向陽的粉根有多少年的歷史,連對向陽歷史頗有研究的吳榮昌也不太清楚。他只記得,從他的祖父輩起,這種食物便流傳下來了,至少也有百年歷史。「每逢過節或是婚嫁,我們就得做上這樣一道菜。」吳榮昌向記者講述起粉根的歷史。  「粉根的製作太複雜了,小時候這道菜可是奢侈品。」吳榮昌回憶道,只有逢年過節,母親與奶奶才會親手製作這道菜。清晨就得早起,把柴火燒得旺旺的。把地瓜粉與水和成黏稠狀,倒入蒸籠中,一直看著火。直到下午,粉根才會蒸得像年糕一樣。
  • 文學評論家李敬澤:對新時期以來的文學,汪曾祺同樣是一個重要的在...
    汪曾祺對該詩嘆賞有加,常將友人贈刻之「嶺上多白雲」和「只可自怡悅」兩方閒章鈐於畫作之上。他說:「一個人一輩子留下這四句詩,也就可以不朽了。我的畫,也只是白雲一片而已。」12月23日,「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紀念汪曾祺誕辰百年書畫展」在中國現代文學館開幕。
  • 郜元寶:汪曾祺小說怎樣寫「吃」
    又不時弄點小考證,比如《宋朝人的吃喝》,琢磨古人怎麼吃,結論是「唐宋人似乎不怎麼講究大吃大喝」,「宋朝人好像實行的是『分食制』」(3)他宣布「退休之後,搞一本《中國烹飪史》,因為這實在很有意思,而我又還頗有點實踐」,儘管馬上又自嘲曰「只是一時浮想耳」。(4)「沒想到我竟然寫了這麼多談吃的文章!」弄得名聲在外,人稱「美食家」了,他卻未敢承乏,「近年來文藝界有一種謠傳,說汪曾祺是美食家。
  • 汪曾祺:西南聯大有許多很有趣的教授,金嶽霖先生是其中的一位
    金先生上課有時要提問,那麼多的學生,他不能都叫得上名字來,——聯大是沒有點名冊的,他有時一上課就宣布:「今天,穿紅毛衣的女同學回答問題。」於是所有穿紅衣的女同學就都有點緊張,又有點興奮。那時聯大女生在藍陰丹士林旗袍外面套一件紅毛衣成了一種風氣。——穿藍毛衣、黃毛衣的極少。問題回答得流利清楚,也是件出風頭的事。金先生很注意地聽著,完了,說:「Yes!請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