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那美文一樣的美食

2021-01-17 自家小廚

在我國今世作家中,汪曾祺被稱為是我國最終一位樸實的文人和抒發的人道主義者,他的文學,亦被稱為是漢言語表現力的一座幾乎無人能企及的今世頂峰。

汪曾祺的美文,以溫馨、雋永、唯美、崇尚自然、綿延悠長的神韻,迷倒了許多汪迷,捧卷讀他的美文,你會覺得連紙張的味道都變得很誇姣。

而汪曾祺的美食,更是以共同的魅力,迷醉了海峽兩岸眾多文人雅士,並因而獲得了除作家、劇作家、散文家、書畫家之外的另一個頭銜--美食家,並且是「全方位美食家」。

由於他不只對美食有高品味的鑑賞力,還能系上圍裙下得廚房烹飪一手好美食,更能把吃的感觸、吃的空氣、吃的淵源、吃的文明以及每道菜用什麼料、怎樣做,無不必雅致、細膩的言語,描繪得頭頭是道、饒有風味、別有才思。很一般的菜,經他的文字一支配,便成了誘人的美食美文,不只沒有了油膩的焰火味兒,並且直接就延伸到了審美境地。比方:《口蘑》、《蘿蔔》、《五味》、《豆腐》、《乾絲》、《家常酒菜》、《故土的食物》等等。就連他最聞名的現代京劇《沙家浜》,他都會寫上跟吃有關的唱詞兒:「壘起七星灶,銅壺煮三江。擺開八仙桌,款待十六方」。可見,他是一位把口腹之慾和典雅文明之間的間隔拉得最近的人。

汪曾祺喜愛美食,從逛菜市場開端。到菜市場總要有一段走路運動,他便說:「我什麼功也不練,只練『買菜功』」。而買什麼菜?怎樣選擇?配菜是什麼?春夏秋冬,什麼生果、什麼蔬菜,在什麼時間上市,他都門清。並且,他最喜愛逛的當地就是菜市場,就連出差都不破例。用他的話說,就是:「到了一個新當地,有人愛逛百貨公司,有人愛逛書店,我寧可去逛逛菜市。看看生雞活鴨、新鮮水靈的瓜菜、彤紅的辣椒,熱熱鬧鬧,挨挨擠擠,讓人感到一種生之趣味。」言語間無不流露著他對日子的熱愛和心底純然的高興。

汪老逛菜市場,有時也會「好為人師」。一次,遇見一個賣牛肉卻不會做牛肉的南邊婦女,他便熱心主動地細心講了一番牛肉之做法,從清燉、紅燒、咖哩牛肉,到廣東的蠔油炒牛肉、四川的水煮牛肉、幹煸牛肉絲等等,致使婦女敬服的把他當成真實的廚師。

汪曾祺做的許多菜,用他自己的話說「都是瞎摸出來的」。尤其是「塞肉回鍋油條」,這是他想像力加實踐得來的純屬他自己創造的一道菜,他自己都認為能夠申請專利。做法如是:油條兩股拆開,切成寸半長的小段。拌好豬肉(肥瘦參半)餡。餡中加鹽、蔥花、薑末(或加少數榨菜末或醬瓜末、川冬菜末,亦可)。用手指將油條小段的窟窿捅捅,將肉餡塞入、逐段下油鍋炸至油條挺硬,肉餡已熟,撈出裝盤。此菜嚼之極酥脆,聞之真可聲動十裡人。

在汪曾祺看來,做菜跟寫文章相同,要有想像力,要愛揣摩,如蘇東坡所說「忽出新意」;更要多實踐,學做相同菜總得要失利幾回,才能把握其方法;別的有時也需要翻翻食譜。在他的做菜經歷裡,總結的金玉良言有二:一是粗菜細做,這是制家常菜的不二法門;一是葷菜素油炒,素菜葷油炒。

凡有幸品味過汪曾祺親手烹飪的美食的人,無不嘖嘖讚賞,回憶深入。無緣品味者,僅僅讀汪曾祺寫的談吃的美文,就已食慾蠢蠢,垂涎欲滴。聽說,有不少主婦,還由於熟讀汪曾祺談吃的文章,居然學會了做一手好菜。

應該說,有緣品味過汪曾祺美食的人,都是誇姣的人。而我就是這樣一個誇姣之人。

我很僥倖此生有機會多次享用過汪老烹飪的美食,回憶最深的有兩次,一次是第一次給他過生日,一次是第二次給他過生日。

第一次是1995年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汪老75歲生日,剛好又是公曆2月14日「情人節」。那天,北京街頭的鮮花店,家家都擺滿了豔麗的玫瑰花,花雖然多,但買花的人更多,價格也貴得驚人,一枝玫瑰高則60元,最低也不下40元,那時候,北京剛剛時興過西方人的洋節,尤其是年輕人,所以玫瑰花賣得很火。咱們一行五人,在聞名文學評論家、魯迅文學院教授何鎮邦先生的帶領下,選了一大束由康乃馨、玫瑰、滿天星組成的鮮花,前去為汪曾祺過生日。

一路上,何教授談笑說:「文學圈子裡有人稱汪老是『文壇仙人』,今日我帶你們一同去沾沾他的仙氣。」又說:「汪老是全方位的美食家,不只會吃,並且會操作,他的烹飪手藝在文學圈子裡也是很知名的,也許今日你們就能品味到他親自下廚的美食。」

按過汪老家的門鈴,只見一位銀髮閃亮,膚色白淨,幾乎能夠稱得上非常美貌的老太太,滿臉笑臉滿目慈祥地出現在咱們面前,我瞬間被老太太的雍容氣質和誇姣形象所招引,心中暗暗驚嘆:世上竟有這麼美麗的老太太?!這時,何教授介紹說這便是汪老的夫人施松卿女士。我一時管不住自己的眼睛只管看著汪夫人,竟將手中的鮮花遲遲抱在胸前,要不是有人提示,我大約還會傻呆呆的出洋相呢。

汪夫人一邊從我手中接過鮮花,一邊很謙和地說:「謝謝你們,買來這麼美的鮮花!」然後招待我們落坐,並忙著給我們沏茶。

環顧汪老家狹小且光線昏暗的兩居室,到處都堆著書本,這使本來就小的屋子顯得更小且有點雜亂,一時間我幾乎不相信這會是一位聲名顯赫的文學大師的居處,要不是親眼目睹,我一直都認為像汪老這樣有名氣的大作家,即使住的不是什麼風水吉祥的深宅大院,至少也該有一套環境高雅寬闊明亮的高幹住所,豈不知他們配偶雙雙蝸居的竟是這樣兩間窄小幽暗的舊式單元樓房,這不由讓人心裡感到不是味道,我總算了解汪老曾在他的作品所寫的「橋邊」和「塔上」相對阻塞的日子了。

相關焦點

  • 【美文】汪曾祺 梁實秋 | 美食美文
    年關剛過,在老家大吃四方後才回來,又開始想念故鄉的美食了。所謂「飲食男女,人之大欲」,都是常情。不過現在的年輕人啊,吃飯就吃飯,你拍照是怎麼回事兒?他們說,飯前先讓手機「吃飯」,為的是能自己「起範兒」,從前的人沒有手機,這範兒怎麼起呢?這不,有兩位吃飯界的作家,不嫌麻煩,吃完不算,非要寫兩句。
  • 金實秋 | 汪曾祺與美食家
    (洪燭《汪曾祺是我寫美食的師傅》《中國美食:舌尖上的地圖》;中國地圖出版社2014年版)已出版《食客筆記》、《食客遊記》、《品味雲南》、《辣味江湖》等書的資深食客要雲說:「這些年,在各地走,很多時候是追尋汪老足跡,為的是體味各地不同風格,讓自己加入到其他人群的口味之中,體會之、理解之、喜愛之。」美食作家曹亞瑟先生認為:「汪先生那當然是寫美食文章的翹楚了。
  • 汪曾祺的百年美食地理:中國美食,有趣得很!
    1920年的元宵節,汪曾祺出生。算到如今,恰好百年。  他是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也是袁枚之後,中國美食最具發言權的老饕。  他生平走過的地方,則串起了中國美食極具象徵意義的舌尖地理。
  • 讀《汪曾祺談吃》
    □周齊林讀完汪曾祺的這本專門談吃的散文集,腦海裡會不由想起周作人的那本《知堂談吃》。周作人也是著名的人文美食家,但細細琢磨之後便會發現,周作人談吃的散文多的是一絲書卷氣,而少了一些人間煙火的味道。而汪曾祺正相反。汪老是一位風雅獨特的美食家,之前與著名作家陸文夫被人稱為「南北人文美食家」。想來這樣的稱謂冠在汪老身上是非常合適的。與其他人文美食家相比,汪老不僅寫的一手關於吃的美文,美味佳餚也吃過不少,自然是見多識光,而且還能烹飪一手好菜。這應該說是難能可貴了。著名作家鄧友梅在《漫憶汪曾祺》一文中有這樣的回憶:路邊有個小酒鋪賣羊尾巴油炒麻豆腐。
  • 「美食家」遇見「惡食者,汪曾祺是怎樣寫「吃」的
    對過分講究的「美食」他嗤之以鼻。他曾公開撰文反對「工藝美食」,就是把食物弄出各種奇形怪狀的花樣。他認為那簡直是胡鬧。 汪曾祺有篇小說叫《金冬心》,寫揚州八怪之首金農,被財大氣粗的鹽商請去,陪達官貴人吃飯。他們吃的東西名貴而稀罕,叫作「時非其時,地非其地」,就是一桌菜,沒一樣是當地出產,也沒一樣是當時所有。今天大家都害怕大棚養殖的「反季食品」,而當時卻特別名貴。
  • 汪曾祺的「自畫像」
    今年是汪曾祺誕辰100周年,與同歲的張愛玲一樣,他的作品至今依然在聚光燈下,被讀者自發地反覆閱讀。提起汪曾祺,人們也許會想到美食、美文,想到他身上的標籤「最後的士大夫」,想到他的創作理念「人間送小溫」。慣常浮現在讀者心中的汪曾祺,是一個隨和的、熱愛生活的作家。是什麼樣的經歷塑造了汪曾祺?他性格中更深的部分又是什麼?
  • 汪曾祺是骨子裡現代的作家,而非「最後的士大夫」
    今年是汪曾祺誕辰100周年,與同歲的張愛玲一樣,他的作品至今依然在聚光燈下,被讀者自發地反覆閱讀。提起汪曾祺,人們也許會想到美食、美文,想到他身上的標籤「最後的士大夫」,想到他的創作理念「人間送小溫」。慣常浮現在讀者心中的汪曾祺,是一個隨和的、熱愛生活的作家。是什麼樣的經歷塑造了汪曾祺?他性格中更深的部分又是什麼?
  • 根據汪曾祺老先生的美食地圖,小編帶你吃喝玩樂遊昆明!
    HELLO,大家好,今天小編帶大家到中國西南邊的一個城市遊玩吃喝,那就是一直處於比較「邊緣化」的城市,昆明。這做城市到了民國時期才慢慢的進入到大家的視野當中,特別是北大、清華等學校在當時因為日本人的逼遷,而遷到昆明成立了西南聯合大學的這一段時間,是昆明文學史上的最重要的一個時期。朱自清、沈從文等大名鼎鼎的文學家,讓昆明的歷史、文化和美食等重新得到了書寫。
  • 「汪曾祺菜譜」(三)
    最近高郵的小說家樹興兄給我出了個難題,督促我把這個小系列再寫下去,而且還發來了幾篇他寫過的美文給我,說是提供「味道」給我。這位兄長真是太仗義了,這完全是他的特長哇,可是他愣是放著肥肉不吃,讓我這個外地人瞎湊熱鬧。當然,恭敬不如從命,索性我就嘗試著慢吃慢談,吃到哪說到哪了吧。1、大鹹菜
  • 汪曾祺|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
    ——汪曾祺今天為大家推薦一本關於美食的書——汪曾祺先生的美食隨筆集《肉食者不鄙》。汪曾祺先生不僅愛吃、會吃,還頗會寫吃。大江南北,各色美食,從昆明汽蒸雞到高郵鹹鴨蛋,從內蒙古草原的手把肉到廣州的甜水鋪,在汪曾祺先生幽默而生動的描繪下,各色美食的色香味皆躍然紙上,令人垂涎。
  • 汪曾祺:苦瓜也是一道菜 誰也不能把苦從五味裡開除
    好書推薦:汪曾祺《五味》12月21日,冬至。朋友圈開啟了曬餃子大賽,大大小小的餃子館也迎來了一年中的高光時刻,訂單爆滿,人滿為患。中國人愛吃,會吃,且特別講究吃。無論文人墨客,還是田間野夫,終日辛苦勞作,歸根結底,都是為了一個「吃」字。
  • 3.5紀念美學生活家「汪曾祺」:人間至味是清歡,一定要愛著些什麼
    汪曾祺(1920—1997),江蘇高郵人,中國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作品有《受戒》《晚飯花集》《晚翠文談》等。——汪曾祺汪曾祺是一個十分可愛的老頭,是美文家中的美食家,他寫過了很多談吃的文章,也親身體驗著「吃」。不過相比於以往中國人講究精緻的吃,汪老是個另類。他筆中的吃,都是滿是煙火味的家常之物,他所喜的是地方風味和民間小吃。
  • 郜元寶:汪曾祺小說怎樣寫「吃」
    汪曾祺研究他們,是想知道普通食物乃至「美食」為何居然會變成「惡食」。真正的「美食」與「美食家」讓他歡欣、感佩。所謂的「美食」與「美食家」為他所不齒。更多「惡食」與「惡食者」使他沮喪、厭惡、憤怒、悲憫——其中當然也有令他肅然起敬者。與其說汪曾祺是「美食家」,不如說他也是一個悉心研究「惡食」、善與「惡食者」同遊的「惡食家」。
  • 《汪曾祺全集》出版:為何汪曾祺是不可替代的
    他還提及汪曾祺不看大部頭的書,「他就是翻各種各樣的雜書,關於吃喝的,還有景德鎮陶瓷的、談畫的等等,他對這方面非常感興趣。所以他作品中人物對於各種事務的見解都挺在行,那實際都是他的見解。我們在家裡的時候他一般都是翻雜書,跟我們談的也都是些犄角旮旯的事,沒有給我們講哪個文學名著好在哪兒。」
  • 美夢成真,終於做出了汪曾祺先生所寫的美食,油條還能這麼吃
    要說作家中的吃貨,那汪曾祺先生絕對能排第一。汪曾祺先生的文字,質樸雋永,綿延悠長,這種寫作風格下的美食描寫,捧讀的時候覺得連紙都是香的。前幾期我們曾經介紹過汪曾祺先生的一些美食描寫,今天,小編就來帶大家把這些美食都變成現實吧!
  • 汪曾祺:歲月濃淡總相宜,人生有味是清歡
    汪曾祺的淡,有幾分陶淵明式的意味。這套淡和慢的哲學,概括起來,就會讓我們想起熟悉的那句陶詩: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其實我們可以把汪曾祺理解為現代的陶淵明。02說起汪曾祺,在很多人眼裡,他文章大多關乎吃吃喝喝,是個把美食寫到極致的作家。比如他寫高郵的鹹鴨蛋、北京的豆汁兒、江陰的河豚、湖南的臘肉,都讓人垂涎欲滴,大呼過癮。甚至一度被人稱為美食作家。
  • 【娜一聲】 汪曾祺《手把肉》
    他愛美食、愛憶舊,喜歡遊歷,所到之處,必然開懷享受。他樂觀幽默的生活態度也受到廣大讀者的讚賞。印象深刻的有段文字:據說汪老是位有名的"酒仙兒",他請朋友家中喝酒,太太提醒他少喝點兒,汪老笑著點頭,卻趁太太到廚房端餃子的功夫,偷偷往自己杯子裡加酒。「那臉上的表情,像小孩子背著大人做了一件小小的壞事一樣,滿是童真和歡喜。」
  • 汪曾祺: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
    除了做的好吃,吃還激發了汪曾祺的靈感,畫下無數的食材,用筆記錄下食物的味道,做法,因美食而發生的故事。後來這些都成了暢銷書,圖文並茂。比如《生活是很好玩的》,《家常酒菜》等等。 知乎上網友趣談,千萬別大晚上的讀汪曾祺的書,真的是深夜放毒。看了食慾就勾起來,你不吃點什麼,覺都睡不著。 古人云:"有容乃大。"
  • 被忽略的汪曾祺的一生
    汪朗從房間裡走出,他今年69歲,頭髮漸白,說話的時候,眉眼像極了他的父親汪曾祺。今年是汪曾祺的百年誕辰,他比以往更忙碌。我們見面的那個周六,他要趕往高郵,參加會議、拍紀錄片,沒有多少休息的時間。他像汪曾祺一樣溫和,不慍不怒,「服從安排」。汪曾祺紀念館開幕那天,輪到汪朗講話,他蹦著上臺,遇人就笑,很頑皮的笑容。這些年,關於汪曾祺的討論多了起來。
  • 汪曾祺:才趣兼備,是男人最高級的性感
    誰也沒想到,這樣一個腹有詩書氣自華的氣質型美女,畢業之後會選擇和汪曾祺在一起。年輕時候的汪曾祺在同學眼中就是個「怪人」。何兆武就曾在《上學記》裡這樣描寫過他:那時候的他頭髮留得很長,穿一件破舊的藍布長衫,扣子只扣兩個,趿拉著一雙布鞋不提後跟,經常說笑話,還抽菸,很頹廢的那種樣子。不僅外表頹喪,行為也很詭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