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歲月濃淡總相宜,人生有味是清歡

2020-12-25 萱萱細雨

今年是汪曾祺老先生誕辰100周年,我想和大家聊一聊這個人間有味是清歡的可愛老頭。

01

汪曾祺是中國當代作家、散文家的代表人物,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他的文風自成一體,悠然從容風輕雲淡,在《慢煮生活》這本書裡,我們大概可以管中窺豹。

《慢煮生活》完整收錄《五味》《昆明的雨》《人間草木》《星鬥其文,赤子其人》等家喻戶曉的名篇,同時也新增了《貓》《一技》《名優逸事》《和尚》《一輩古人》等罕見篇目。

書如其名,該書從花鳥魚蟲、鄉情民俗、凡人小事、旅途見聞等多個主題出發,詳盡展現一代「生活家」汪曾祺的他的生活志趣及精神世界。

汪曾祺說:「你很辛苦,很累了,那麼坐下來歇一會兒,喝一杯不涼不燙的清茶,讀一點我的作品。」

他寫的人間草木、四方食事、天涯遊子、故人往事,可以說是字如其人,沒有華麗辭藻,像一碗煮到剛剛好的白粥,小火慢燉,大味至淡。

他書中的慢,並不是拖沓,而是悠然從容。書中的淡,並不是寡淡,而是淡而有味。

汪曾祺在寫切西瓜時,他這樣說道:

"先將西瓜泡在井裡,撈起後一刀下去,喀嚓有聲,涼氣四溢,連眼睛都是涼的。"

一件極其平常的事情,他寫的這樣微妙而有趣。

他還經常寫「慢」,是怎麼樣一種慢法呢,是慢中有趣。

在西南聯校時,一位姓鄭的男同學愛吃蓮子。一有警報,他就拿一個大漱口缸放到鍋爐火口煮蓮子。等警報解除了,他的蓮子也煮爛了。有一次,日本飛機轟炸聯大,北院、南院,都落了炸彈,這位愛吃蓮子的老兄,聽著炸彈乒桌球乓在不遠的地方爆炸,他依然在鍋爐上慢慢地攪和他的冰糖蓮子。後來,這個同學還被拍進了電影《無問西東》裡。

汪曾祺文章的背景大多是亂世,作為一個文人,他感興趣的,是亂世之中「慢」和「淡「的生活。

無論風雲怎樣變幻,人的日常仍堅不可摧。哪怕炮火連天,吃總要吃,睡總要睡,該做的事,天打雷劈也得辦。這是他的生活哲學,無論時代和環境多麼糟糕,仍要保持樂觀從容生活。

汪曾祺的淡,有幾分陶淵明式的意味。這套淡和慢的哲學,概括起來,就會讓我們想起熟悉的那句陶詩: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其實我們可以把汪曾祺理解為現代的陶淵明。

02

說起汪曾祺,在很多人眼裡,他文章大多關乎吃吃喝喝,是個把美食寫到極致的作家。

比如他寫高郵的鹹鴨蛋、北京的豆汁兒、江陰的河豚、湖南的臘肉,都讓人垂涎欲滴,大呼過癮。甚至一度被人稱為美食作家。

他寫的美食,大多是他在80年代後,回憶家鄉時寫的小文章。人到晚年,總會想起一些美好的事物,便提筆寫下來了。就像木心說的,人到了晚年,最愛吃的還是童年味。所以汪曾祺先生寫下的,是美食也是美好的回憶。

細讀汪曾祺的作品,會發現他筆下的美食都是些日常飲食,土豆、蘿蔔、鴨蛋、香椿、野菜等等,再普通不過的食材,一旦落於他的筆下,都變得活色生香,令人垂涎。

那是因為,他對每一道食材,都是飽含著感情不帶有任何偏見在寫。在造物主眼裡,任何食材都是平等的,只是後來被人為地分出了三六九等。汪曾祺眼裡的食材亦是一樣,沒有高低貴賤之分。

當下社會一些所謂的美食家,多半時候不是品嘗美食,而是攀比,比哪道菜貴、比哪種食材值錢,嚴格來說,真正的美食家鮮有。美食家確切來說是一種文化,不是攀比,不是炫耀,而是熱愛。各大視頻網站上自稱美食家的人,比起汪曾祺先生,真是差得太遠,只能希望他們多讀讀先生的書。

03

同樣是寫亂世,如果是魯迅來寫,我相信他一定是激烈批判的、金剛怒目的,但汪曾褀不激烈、不批判,他沒有那個興趣。

魯迅是戰士,而汪曾祺是文人。

坦白說,汪曾褀是一個了不起的作家,卻不是一個偉大的作家。但我這樣說,並不影響汪曾褀的價值,我們熱愛魯迅,需要魯迅,也需要汪曾褀。

汪曾祺的文字永遠平淡、隨和,這是由他個性氣質決定的。一個國家需要魯迅,也需要汪曾祺。魯迅這樣的作家,拿起筆桿用犀利的言辭為人們去爭取;而汪曾祺卻完成了爭取後的工作,那就是有煙火氣的生活。

汪曾祺生於1920年,家鄉江蘇高郵,是典型的江南水鄉。祖父是前清的秀才,從小教他讀《論語》,家境殷實。父親可以說是個全才,年輕時是運動員,還是個大才子,會的樂器不下幾十種。父親性格隨和,對汪曾祺學業關心但不強求。汪曾琪數學不好,他也不責怪,說只要能及格,就行了。汪曾祺對兒子的態度,也很隨和,無論是戀愛還是事業,都相信他自己的選擇,從不橫加幹涉,關係也很像兄弟。兒子有時叫他爸,有時直接叫他「老頭子」。

了解過汪曾祺的生活環境,也就能知道汪曾祺為什麼能和別的作家不同。字如其人,他的文章也隨之有著樸素流動,淡定悠遠的特質。讀他的文字,仿佛開窗就能聞見江南的荷香。

汪曾祺曾坦然地說:我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諧。

萬事萬物之間的和諧,與身邊周遭,均有種和諧的味道。這些和諧裡,不爭、不怒、不喜、不悲,這種非常中國式的田園精神,在汪曾祺先生身上,一覽無餘。

04

80年代後,汪曾祺被稱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

一是:80年代後的老作家,只有汪曾祺還在寫傳統中國的文人氣,保住了最後一脈香火。我們後來看到的中國文學,其實已經嚴重西化,中國式的文人氣已經逐漸消亡。

二是:汪曾祺在家庭教育中打下了不錯的舊學底子,又接受過當時中國最頂級的現代教育。舊文人身上的情趣,和新學者的智識,在他身上形成了完美的融合。

現在,能寫出他這樣文字的中國作家沒幾個了。要麼傳統文化的底子薄,要麼新時代的智識不夠,無法再出現第二個汪曾祺。

1997年5月16日,汪曾祺因病去世,享年77歲。

據汪曾祺的兒子汪朗回憶,汪曾祺的晚年,過得更加散漫,慢慢燒一道小菜,慢慢品一壺清茶,慢慢畫一幅小畫,慢慢寫一篇文章。他認為生活本身是散散慢慢的,文章也該是散散慢慢的。

2020年,也就是汪曾祺的誕辰一百周年,汪曾祺的紀念館在高郵正式開館。開幕式上,汪朗說:

「如今老頭人不在了,家鄉的父老鄉親還是投入大量資金,為他建立了這座紀念館,這讓我們感到有些不安。這筆錢,本來是可以辦許多實事,惠及更多的父老鄉親的。」

汪朗這份謙遜體面,和他父親汪曾琪很像。

汪朗先生還說,這些年老頭的名聲越來越大,他的品性我們子女還可以學習,但他的寫作才華卻無法繼承,也挺不好意思的。

其實,不光是汪曾祺的寫作才華無人可繼承,他筆下那些精緻的飲食男女,張弛有度的生活態度,詩味悠長的文人氣,也再難重現。

汪曾祺曾在1982年的一篇文章裡面說:現代小說是快餐,是芝麻燒餅或漢堡包。

他似乎很早就預見現今快餐文化時代的到來。

今天的中國,社會高速發展,人們在消費主義、物質主義下成長,習慣了短平快的節奏、重口味的審美,失去了「慢」和「淡」的能力。

在《慢煮生活》中,汪增祺說:

我希望我的作品能有益於世道人心。你很辛苦,很累了,那麼坐下來歇一會兒,喝一杯不涼不燙的清茶,讀一點我的作品。

在他的文字中,那個可愛的老頭,仿佛要從紙面上跳將出來,自顧自地在你面前談天說地。

這個時代,如果多幾個像汪曾祺的老頭,想必也不會如此無趣!

相關焦點

  • 3.5紀念美學生活家「汪曾祺」:人間至味是清歡,一定要愛著些什麼
    1人間有味是清歡「到了一個新地方,有人愛逛百貨公司,有人愛逛書店,我寧可去逛逛菜市場。看看生雞活鴨、新鮮水靈的瓜菜、彤紅的辣椒,熱熱鬧鬧,挨挨擠擠,讓人感到一種生之樂趣。」這也讓我想起了蘇軾的一句話:「人間有味是清歡。」人間最有味的還是「清歡」,清淡的歡愉是閱盡千帆的,也是最難得的。生活本來是平淡的一天天,但因為有了熱愛的心,也別有一番滋味。所以汪老也說,所謂的吃貨,只不過是太過熱愛生活而已。
  • 汪曾祺——人間之味
    圖片來自網絡人間有味是清歡讀汪曾祺,最早是語文課本上的《端午的鴨蛋》。人間草木皆有情還是《葡萄月令》這堂課,董一菲講得很美,很詩意。因為汪曾祺的文字本身也很美,很有詩意。這是一篇寫葡萄一年十二個月的生長亂回的散文,並沒有收到這本書裡面,有興趣的可以自己找出來看看。
  • 此去經年,眉目成書,願你淺嘗歲月,被時間深情相待
    人生的智慧是隨分從時,遠近相安,無暝色荒愁,無四時離殤。人生就是一壺茶,冷暖交織,濃淡相宜。一捧綠葉,一壺沸水,看似風起雲湧,卻又世事相安;翻滾著世味悠長,又閒逸淡然;入口帶著絲苦澀,卻又有著蘭草氣息。
  • 人間有味是清歡,非常喜歡這句詩,治印留念,感慨人生
    人間有味是清歡清歡有味 流年不老自製「人間有味是清歡」閒章一枚。前幾日有朋友來訪,見此印甚是喜歡,於是乎品茗秉燭暢談。「細雨斜風作曉寒,淡煙疏柳媚晴灘。入淮清洛漸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蘇軾信手描繪出一幅淡雅的水墨小品:冬盡春發,乍暖還寒;雨細風斜,疏柳淡煙;日出霧散,清水淺灘;雪沫清茶,蒿筍春盤;品茗把盞,有味清歡。多美的意境,人嚮往之。
  • 文墨潮汕之人生況味 -----讀陳楚明《人間有味是清歡》
    幾年來依然還有一些朋友說起,記得當時是有幾位寫了點評的,找出來發公眾號上以示珍重  ——引語  《人間有味是清歡》書樣文墨潮汕之人生況味             讀陳楚明《人間有味是清歡》   這薄薄的一本,卻比任何一本書讀得慢得多。
  • 讀了汪曾祺,才明白人間值得
    」——「看看生雞活鴨、新鮮水靈的瓜菜、彤紅的辣椒,熱熱鬧鬧,挨挨擠擠,讓人感受到一種生活樂趣」,菜市場裡有最鮮活的氛圍,那些吆喝叫賣以及嘈雜的人來人往,均被汪曾祺先生剔除去,仿佛加了濾鏡,增添了些煙火氣。的確,萬事有心,人間有味,生活就必須有熱愛的東西,生活的意義在於,有意義的生活。
  • 人間有味是清歡,字句間的氣度如清風朗月,乃人生一大境界
    我喜靜,總想著,山間小院,一兩知己,一琴一棋,把酒對弈,茶後吟詩,人生足矣!終究是塵世之人,脫離不了塵世的生活,免不了塵世之事,但凡有點時間,不妨安靜下來,小憩一下,偷得浮生半日閒,或清茗酬知己,或煮酒會佳人,讀讀小詩,細品文人的生活,也未嘗不是一件樂事。「人間有味是清歡」,哲理性的詩句,字句間的氣度如清風朗月,正像蘇軾本人,是宋朝惆悵裡的一抹春色。
  • 汪曾祺《萬事有心,人間有味》:生活是美好的,人生應該詩意盎然
    汪曾祺是一位生活家,更是熱愛生活、多才多藝的有趣之人。對生活心存熱愛,不沮喪,無機心,少俗慮;對生活體察細緻,愛萬物、皆有情,有情趣。在平常人眼裡寫字、畫畫、做飯,都是再平常不過的日常,汪曾祺卻深得其中的樂趣。
  • 汪曾祺先生身上的「鄉土味」,讓人羨慕!
    汪曾祺先生身上有這樣的魔力,他的一部《人間有至味》,從有樂、有味到有思,從一花一木一茶一曲、一蔬一果一飯一肉到寫家鄉、父親、母親和孩子,從對世間萬物到對細水長流的生活,如話家常。作品中無不洋溢著一種質樸的「鄉土味」,每每讀來如沐春風,悠然愜意,心生羨慕。
  • 前灘推薦 | 也談「人間有味是清歡」
    前灘推薦 | 也談「人間有味是清歡」 2020-10-16 10: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蘇軾:人間有味是清歡。人生至高境界,原是內心那份淡然從容
    人間有味是清歡。——蘇軾《浣溪沙·細雨斜風作曉寒》細雨斜風天氣微寒,淡淡的煙霧,灘邊稀疏的柳樹似乎在向剛放晴後的沙灘獻媚,眼前入淮清洛,亦仿佛漸流漸見廣遠無際。乳色鮮白的好茶伴著新鮮的野菜,人間真正有味道的還是清淡的歡愉。宋代大文豪蘇軾於斜風細雨中感受煙籠疏柳、清洛流遠的靜默安然,在清茶野菜中品味那份淡中有味的意趣,才明了,原來內心深處的那份淡然從容才是生活當中最美的本色。
  • 「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汪曾祺,借酸甜苦辣鹹說盡人生百味
    汪曾祺文化特色街區項目東至傅公橋路,南至傅珠路,西至竺家巷,北至人民路。該項目規劃用地面積約7558平方米,總建築面積9541.35平方米(含保留建築695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築面積4905.60平方米,地下建築面積3940.75平方米。該項目由汪曾祺紀念館、汪迷部落、汪氏家宴以及汪氏客棧四部分組成。
  • 朗誦:慢賞人生風景,細品歲月清歡
    慢賞人生風景,細品歲月清歡作者 | 譚旭穎 · 朗誦 | 六哥
  • 年華的味道,濃淡相宜(深度好句)
    一、人生裡面總是有所缺少,你得到什麼,也就失去什麼,重要的是你應該知道自己到底要什麼。追兩隻兔子的人,難免會一無所獲。 你最痛苦的時候,窗外有小鳥在快樂地歌唱;你最快樂的時候,有人正受著病魔的折磨,和死亡搏鬥,掙扎。世界總是一樣的,只是我們的心情和遭遇不一樣而已。二、我不知道我自己想要什麼。其實這句話的真正含義是:我沒有勇氣面對和足夠的努力去爭取我想要的。
  • 偷得浮生半日閒,人間有味是清歡
    泡上一杯香茶,茶香嫋嫋,看著將新採來的蓼芽、竹筍還帶著春天泥土的氣息,心中的歡愉就這樣一點點浮起。常羨慕古人生存的智慧,羨慕他們神仙般瀟灑的生活,暮春時節,可以邀好友於會稽山陰之蘭亭,流觴賦詩,把酒言歡,茂林修竹、流水潺潺,有「飄若浮雲、矯若驚龍」之稱的書法家王羲之在此情此景中發出「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的感嘆。可見,人生的樂趣不是等來的,需自己去尋。我們總說沒有時間,但如果讓你用金錢來換取時間與歡樂,你可否願意?
  • 當你感到人生不如意之時,讀一讀蘇東坡的浣溪沙:人間有味是清歡
    人間有味是清歡。元豐七年(1084)12月24日,蘇東坡跟泗州劉倩叔一起遊覽南山。冬天的早晨天上下著細雨,應該算是毛毛雨,吹著的一點點風帶起了絲絲寒意,晌午過後,天空飄著淡淡的雲霧和河岸邊上稀疏的楊柳,使得下午放晴後的沙灘顯得更嫵媚。
  • 朗誦:清淺歲月,於一盞茶裡清歡
    清淺歲月,於一盞茶裡清歡作者 | 心柔 · 朗誦 | 茉清攝影 | 藍貓 · 編輯 | 絹子時光溫良如水,漫過四季如歌。清淺歲月,於一盞茶裡清歡,伴一朵花開曼舞。 清風過處,給自己一個淡淡的微笑,一份淺淺的期許,捧讀一章唯美的文字,烹煮一壺禪意的香茶。於一個人的時光中,靜享內心的愜意與安然。生活,就應該有快有慢,有起有落,錯落有致,才有趣味,跌宕起伏,才有況味。日出日落,春種秋收,該來則來,該去則去,生活其實很簡單。上善若水,厚德載物,如飲禪洱,隨心,隨性,平淡而醇厚,簡單而真實。
  • 汪曾祺:人生有「三趣」,生活不苟且
    他們善於在生活中發現各種各樣容易被忽略的趣味和快樂,把枯燥無聊的日子過出新意,即使一碗白粥也能喝出人間至味。我們總抱怨,生活沒有意思,日子乏善可陳,一眼就能望穿半生。殊不知,並不是日子無聊,而是你的內心無聊;也不是生活無趣,而是你的靈魂無趣;豐子愷在《率真集》中說:你若愛,生活哪裡都是愛。你若恨,生活哪裡都可恨。
  • 邵長臻散文《人間有味是清歡》邵長根國畫配圖
    ---人間有味是清歡。作者長時間以來置身於混沌醉夢之中,無端地浪費著人生這點有限的時光,在春花開盡、春日將去時,打起精神欣賞逝去的春色,偶遇鶴林寺高僧,聽其一席話,無意中解開了內心苦悶的心結。現已無從考證,那位高僧到底與詩人說了些什麼,突然讓李涉有了頓悟,明白了淡化人生功利,用平和的情緒和積極的心態—-對慘澹的人生和冷酷的現實視若罔聞、處變不驚,才能忘記過去,笑對人生,憧憬未來。
  • 城味|汪曾祺筆下的昆明,老有味道了
    有什麼辦法呢,因為它非常貼切。」——汪曾祺汪曾祺,文化名人、著名作家。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於平淡中顯現奇崛,情韻靈動淡遠,風致清逸秀異。」其代表作短篇小說《受戒》和《大淖記事》,被譽為開創了「80年代中國小說新格局」。西南聯大時期,他曾在昆明生活過七年,這裡的山光水色、市井民生、美食佳餚無不給他留下了深刻而親切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