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 間 有 味 是 清 歡
邵 長 臻
---人間有味是清歡。
這是出自蘇軾《浣溪沙·細雨斜風作曉寒》的點睛之筆。
什麼是清歡?
是那盤蓼菜嫩芽的美味,還是那杯浮著雪沫乳花的小酒?
900多年前那個清冷的早春,我們可愛的東坡居士與友人烹野菜、酌小酒,並在席間感慨:人間最有滋味正是這平凡的清歡。
清歡,它不僅僅是一種滋味,更應該是一種心情、一個狀態。
或許是那個清新亮麗的早晨,鳥兒開始了歌唱,收音機裡響起的是班得瑞的鋼琴曲;再或許是那個窗前灑滿陽光的午後,一杯清荼、一本翻開的書和一段靜謐的時光;更或許是那個靜靜的夏夜,月色皎潔,遙看夜空星光燦爛,搖著蒲扇與家人納涼,給孩子們再講講牛郎織女的故事。
臺灣作家林清玄也是愛極了這句,在他的散文集《人間最美是清歡》裡,他是這樣給「清歡」做的說明:清淡的歡愉,這種清淡的歡愉不是來自別處,正是來自對平靜的、疏淡的、簡樸的生活的一種熱愛和享受。
說起享受生活,又想起另外一句詩:
---偷得浮生半日閒。
這是唐代詩人李涉揮筆題寫在寺院牆壁上的佳句。作者長時間以來置身於混沌醉夢之中,無端地浪費著人生這點有限的時光,在春花開盡、春日將去時,打起精神欣賞逝去的春色,偶遇鶴林寺高僧,聽其一席話,無意中解開了內心苦悶的心結。
現已無從考證,那位高僧到底與詩人說了些什麼,突然讓李涉有了頓悟,明白了淡化人生功利,用平和的情緒和積極的心態—-對慘澹的人生和冷酷的現實視若罔聞、處變不驚,才能忘記過去,笑對人生,憧憬未來。
半日之閒,或許這也是一種清歡。那種心境和那個最「閒」的狀態,偷來又怎樣?值得。
一句「偷得浮生半日閒」,慰藉了多少失意之人。
數百年後,還是蘇軾經歷了人生最失意的時刻後,在黃州寫下了「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轉斜陽。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涼」。腦補一下畫面:在鄉村的野外,在古城牆的旁邊,(蘇軾)拄著藜杖緩緩踱步,落日的餘暉,斜照在他的身上。最讓人欣喜的是,夏日的炎熱因為一場夜雨,獲得了難得的清涼。
這也是一種偷來的清歡……
縱觀人的一生,總是有太多不盡人意、徘徊和迷茫,心底渴望的是那片脫離人海的桃源。
再說一個撫慰人心的句子:
---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風塵。
這是韋應物《簡步陟》裡的末尾詩句。
它寫的是詩人在天涯孤旅中的所感所想,既是人生旅途中歲月蹉跎知音難覓的苦悶,借酒慰平生的侃味,也是尋求一種清歡的心境。
這句曾在網上被熱炒的詩句,直接戳中了我飄忽不定的內心。
酒壺裡裝的不僅是酒,還是江河湖海、山光霽月。安慰的不僅是風塵,更是要抵抗現實的灰暗、人生的沉重以及精神的苦悶。
如何對待這種失意和若悶,莫過於去尋、去偷那片刻的清歡了。放下即是得到,放下對名欲的渴求,回歸於看似平淡的「清歡」,並非是對人生的消極應對,而是一種自然之道。
來吧,人間有味是清歡,我有一瓢酒,讓我們一起「偷得浮生閒,慰藉風塵寒」吧……
202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