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家」遇見「惡食者,汪曾祺是怎樣寫「吃」的

2021-01-09 騰訊網

「美食家」遇見「惡食者」

——汪曾祺怎樣寫「吃」

「人就是他所吃的什麼」

費爾巴哈有句名言,「人就是他所吃的什麼」。中國古人早就說「民以食為天」。諺云:「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心發慌。」人之為人,與他的食物、獲取食物的渠道、享用食物的方式,關係匪淺。

小說既以寫「人」為主,當然就會屢屢涉筆人的飲食。《史記·項羽本紀》寫楚漢相爭之際成敗關鍵的「鴻門宴」,寫到項羽賜酒,樊噲「立而飲之」,項羽又賜「生彘肩」,「樊噲覆其盾於地,加彘肩上,拔劍切而啖之。項王曰:『壯士!能復飲乎?』樊噲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樊噲勇食「生彘肩」,是因為當時軍中流行生吃豬肉,還是項羽命手下「賜之彘肩」,而項羽的手下故意刁難樊噲,從廚房裡拿來一塊生豬腿肉?似乎各種可能性都有。這段文字雖為史傳,實富於小說家的意趣。

《三國演義》「望梅止渴」「煮酒論英雄」的故事膾炙人口。《水滸傳》梁山泊好漢「論秤分金銀,異樣穿綢錦,成甕吃酒,大口吃肉」,還有那駭人的「母夜叉孟州道賣人肉」,也家喻戶曉。日常飲食的描寫,俯拾皆是。《西遊記》寫孫悟空大鬧蟠桃會,何等風趣。到了《金瓶梅》和《紅樓夢》,無論寫娼門、酒肆還是富豪之家、公侯之門的各種宴席,已經令人應接不暇。《儒林外史》寓褒貶於一飲一食之間,更是諷刺家的高明。古代白話小說描寫人物飲食的這一系傳統,值得後人認真總結。

「五四」以後白話小說,志在啟蒙,「為人生,也要改造這人生」,故多注目於重大社會問題,但也並未忘記飲食一事。

魯迅筆下遊民阿Q、藍皮阿五和落魄文人孔乙己的飲酒,比起新派知識分子呂緯甫、魏連殳飲酒,風味迥異,各有特點。《風波》寫趙七爺晚飯時,不懷好意地來到航船七斤家,「細細的研究他們的飯菜」,突然發問:「好香的乾菜,——聽到消息了麼?」(他是問辛亥革命時被剪掉辮子的七斤是否聽到「皇帝坐了龍庭」又要大家留辮子的消息),真是妙到巔毫,令人過目難忘。《藥》的「人血饅頭」早已成為現代文學的經典象徵。《祝福》裡做給「祖宗」吃的祭品,阿毛幫祥林嫂剝的毛豆,祥林嫂被夫家綁架時遺落在河邊的淘米籮子,《傷逝》中為涓生所苦惱的「每日的『川流不息』的吃飯」,尤其是子君離開時留給涓生的「鹽和幹辣椒,麵粉,半株白菜」,這些她平常做飯的食材,任何人看了,都會悽然有感。而《社戲》中一群孩子夜晚在航船上煮「羅漢豆」吃,則是魯迅小說罕見的一抹亮色。

不僅《吶喊》《彷徨》有許多寫「吃」的段落,歷史小說《故事新編》也經常寫到「吃」。第一篇《補天》就寫到共工怒觸不周山,天崩地裂之際,道士們將所吃的丹砂「吐得很狼藉」。《奔月》寫嫦娥不滿丈夫后羿「整年地只給她吃烏鴉的炸醬麵」,就偷食仙丹,獨自飛升到月亮上去了。《理水》寫「奇肱國」的飛車給「文化山」送來食物,「學者們也靜悄悄,這是大家在吃飯」。「水利局」考察水災的官員們則欣然享受災民們獻上的用水苔製作的「滑溜翡翠湯」,用榆樹葉製作的「一品當朝羹」。《採薇》寫伯夷叔齊兄弟從西伯「養老堂」的烙餅一天天小下去,推斷武王即將發兵攻打商紂王。最後的「採薇」「吃鹿肉」也有濃墨重彩的描寫。《出關》寫孔子送給老子一隻雁鵝,製成「臘鵝」,老子咬不動,只能叫學生吃了。在函谷關,聽眾們一邊「吃餑餑」,一邊聽老子講《道德經》。老子出關後,關令尹把老子的講稿「放在堆著充公的鹽,胡麻,布,大豆,餑餑等類的架子上」。

魯迅小說一向以思想深刻著稱,卻也有如此豐富的飲食細節的描寫。

現代作家寫「吃」,另一個高手是錢鍾書。《圍城》寫方鴻漸陪不同時期的女友吃館子,寫趙辛楣、蘇文紈以及後來三閭大學多位同事組織的各種宴會,寫去三閭大學的路上,銀根吃緊,自私的李梅亭偷偷地「買了山薯對著牆壁吃」,寫他們一行在金華的「歐亞大旅社」見識到各種不衛生的飲食,還有鷹潭一家小旅店的老闆硬說「烏黑油膩」的「風肉」上的蛆為「肉芽」。這些描寫,各有千秋,都是「圍城」世界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十七年」和「文革」時期小說如何寫「吃」,是一個有趣的話題,但一直缺乏系統的研究。《創業史》中「吃喝」的專利似乎都歸給了反動富農姚士傑之流,其實就是家境殷實的姚士傑平時也很不講究「吃喝」,只在極度頹廢怨毒之際,才會自暴自棄地暴飲暴食一頓。姚士傑尚且如此,「蛤蟆灘」上那些窮棒子更可想而知。

「新時期」以後的小說家們寫吃,似乎後來居上。

陸文夫《美食家》,標題赫然打出吃的招牌。雖然汪曾祺說這一篇主要不是寫吃,而是寫「饞」,但「饞」不也是一種吃的境界嗎?

阿城《棋王》寫棋呆子王一生吃飯,「吃得很快,喉結一縮一縮的,臉上繃滿了筋。常常突然停下來,很小心地將嘴邊或下巴上的飯粒兒和湯水油花兒用整個兒食指抹進嘴裡」,「那些飯被他吃得一個渣兒都不剩,真有點兒慘無人道」。又寫知青們吃蛇肉的樣子,以及把罕見的麥乳精衝成大碗湯水,「喝得滿屋喉嚨響」。這些早被評論家包括作家們從多種角度加以探討了。

王蒙《活動變人形》寫「一頓飯就能改變世界觀」的倪吾誠,充滿無比辛辣的調侃。《在伊犁》寫新疆維吾爾族同胞「喝茶」與「吃饢」的辯證關係,多麼機智而幽默;寫房東老大爺自釀葡萄酒,簡直就是一首優美的農事抒情詩。近年「復出」的王蒙寫於1970年代中期的長篇小說《這邊風景》,也有許多精彩的吃喝描寫。

張煒《古船》寫地方一霸趙丙,為籠絡上面派來核查窪狸鎮粉絲大廠帳目的官員,特地請張王氏操辦一桌奇異的宴席。作品發表的當時,就有許多讀者驚嘆,年輕的作家張煒從哪裡知道那麼多罕見的食材與烹飪方法!趙丙平日在飲食上的講究,規模不比張王氏那一桌奢豪的酒宴,但精神上相通:都包含著窪狸鎮地區第一批共產黨員趙丙這個其實是在家修行的「火居道士」從民間道教傳統汲取的養生秘訣。趙多多「困難時期」尋找一般群眾不敢下口的各種「惡食」,也令人觸目驚心。

《廢都》寫「西京」文化界「名流」的大小宴會,顯然從《金瓶梅》《紅樓夢》獲得靈感,只是規模氣勢相去甚遠。「文學陝軍」其他兩位也善於寫吃。路遙《平凡的世界》開頭用整整一章的篇幅,詳細描寫孫少平初入縣立高中時,整天為了只能吃最便宜的「丙菜」而痛苦煎熬的情景,就先聲奪人。《平凡的世界》第一章基本上是作者的短篇小說《在困難的日子裡》相同場景的重現。陳忠實《白鹿原》寫黑娃看不慣「吝皮」的財東「舔碗」的習慣,竟憤而離去,也是不可多見的精彩一筆。至於冷先生的女兒、鹿兆鵬掛名的妻子服侍公公鹿子霖吃飯,偷偷地放一小把雜草在碗底,這跟鹿家祖先「勺勺客」的發家史一樣,都是在一飲一食之間,寫盡了人性的黑暗與人生的無奈。

路遙以極度悲愴之情描寫匱乏年代普通人生理和精神上的雙重飢餓,餘華《許三觀賣血記》第十九章,則用了一大半篇幅,寫許三觀用嘴巴給全家每人炒了一道各人想吃的菜。許三觀假戲真做,一絲不苟,這就在路遙的悲愴之外,又多了一層黑色幽默的況味。

古今作家寫「吃」,各有千秋,不絕如縷。這裡以短篇小說《八千歲》為例,集中談談汪曾祺怎樣寫「吃」。

金冬心與「反季食品」

汪曾祺散文和小說數量不多,但質量很高,經得起一讀再讀。他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不僅無可爭辯,而且與日俱增。

汪老另外還有一個身份,就是人稱「美食家」。因為他愛吃,誇口「什麼都吃」。他主張「一個人的口味要寬一點,雜一點,『南甜北鹹東辣西酸』,都去嘗嘗」。他自豪地說,「甚矣,中國人口味之雜也,敢說堪稱世界之冠」。

不僅愛吃,他還能下廚房,做一些「寒宅待客的保留節目」。汪曾祺一生簡樸,住處狹窄,根本沒個像樣的廚房,他只是隨遇而安,自得其樂,苦中作樂,把做菜當寫作的一種調劑。他還說,做菜之前,從打算吃什麼,到逛菜場實際選料,也是一種「構思」。

所以汪曾祺也很愛談吃。他的散文尤其愛談中國各地的食物和自己發明的「美食」。往往談得興會淋漓,令人口舌生津。

但汪曾祺反對別人稱他為「美食家」。對「美食家」這頂帽子,他始終拒不接受。

其實是否美食家並不重要。究竟何為美食家,也並沒有大家都能接受的定義。汪曾祺愛吃,愛談吃,愛做菜,只是熱愛生活、感恩生活的一種表現。用他自己的話說,「我所談的都是家常小菜。談吃,也是一種對生活的態度,對文化的態度。」

所以汪曾祺絕非饕餮之徒,絕不刻意講究什麼「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對過分講究的「美食」他嗤之以鼻。他曾公開撰文反對「工藝美食」,就是把食物弄出各種奇形怪狀的花樣。他認為那簡直是胡鬧。

汪曾祺有篇小說叫《金冬心》,寫揚州八怪之首金農,被財大氣粗的鹽商請去,陪達官貴人吃飯。他們吃的東西名貴而稀罕,叫作「時非其時,地非其地」,就是一桌菜,沒一樣是當地出產,也沒一樣是當時所有。今天大家都害怕大棚養殖的「反季食品」,而當時卻特別名貴。汪曾祺寫拍馬屁的鹽商和無聊文人,跟在達官貴人後面,裝模作樣讚嘆那一桌美食,其實就是批判那種附庸風雅、誇奢鬥富的吃法。

汪曾祺並不完全否定名貴的菜餚,但他強調這絕非平常人所能享受,而且許多名貴菜餚也確實超出了正常人的生理需要,除非特殊場合特殊需要,基本屬於炫富和浪費。

汪曾祺所謂「美食」,只是在粗茶淡飯中享受生活,感恩生活。如果這也是「美食家」,那它肯定要遭遇對立面,即「惡食者」。

「惡食者」不是汪曾祺的原話,而是我的一個概括。我發現汪曾祺散文多談「美食」,小說卻常常寫到窮奢極欲暴殄天物的饕餮之徒,他們用不義之財追求過度消費,自以為是美食家,瞧不起普通人的粗茶淡飯,其實這些人哪裡是什麼美食家,頂多只能算是「惡食者」。

汪曾祺短篇小說《八千歲》,就生動描寫了這兩種「美食」觀念的尖銳對立,也就是「美食家」和「惡食者」的狹路相逢。

「八千歲的菜譜」·「飯陪」·「草爐餅」

小說《八千歲》的主角就叫八千歲,他靠著一股子心勁,埋頭苦幹,拼命硬幹,居然成為家資饒富的米店老闆。發家之後,他「包子有肉,不在褶兒上」,依然保持勤儉持家的本色。但八千歲的勤儉有點過分,「無論冬夏,總是一身老藍布」,對任何超出基本需要的「美食」都不感興趣。那些遊手好閒之輩和富貴之家所誇耀的「美食」,根本不入他的法眼。他總是說,「這有什麼吃頭!」

八千歲平常都吃些什麼呢?小說這樣交代:

「八千歲的菜譜非常簡單。他家開米店,放著高尖米不吃,頓頓都是頭糙紅米飯。菜是一成不變的熬青菜。——有時放兩塊豆腐。」

「有賣稻的客人時,單加一個葷菜,也還有一壺酒。客人照例要舉杯讓一讓,八千歲總是舉起碗來說:『我飯陪,飯陪!』」

「這地方有『吃晚茶』的習慣——八千歲家的晚茶,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草爐燒餅,一人兩個。」

小說有一大段文字寫「草爐燒餅」,總之極其粗糙、簡單而便宜。汪曾祺寫得實在太好了,以至於驚動大洋彼岸深居簡出的張愛玲,專門因此寫了篇《草爐餅》。這是題外話,不說也罷。

八千歲這樣吃,人以為苦,他反以為樂。「頭糙紅米飯」「青菜豆腐」和「草爐餅」,就是他的「美食」,如果八千歲也知道有「美食」這個說法的話。

看八千歲吃飯,令人想起汪曾祺唯一的中篇小說《大淖記事》,那些「靠肩膀吃飯」的挑夫們也是這麼吃飯的:

一到飯時,就看見這些茅草房子的門口蹲著一些男子漢,捧著一個藍花大海碗,碗裡是骨堆堆的一碗紫紅紫紅的米飯,一邊堆著青菜小魚、臭豆腐、醃辣椒,大口大口地在吞食。他們吃飯不怎麼嚼,只在嘴裡打一個滾,咕咚一聲就咽下去了。看他們吃得那樣香,你會覺得世界上再沒有比這個更好吃的飯了。

這些挑夫「無隔宿之糧,都是當天買,當天吃」,八千歲卻是米店老闆,但挑夫們的小菜竟然勝過八千歲。八千歲只有「青菜豆腐」,挑夫們吃飯,還「一邊堆著青菜小魚、臭豆腐、醃辣椒」呢。

這當然只是細微區別,本質上八千歲和挑夫們屬於一類,就是熱愛生活,拼命工作,無所抱怨,心存感謝,粗茶淡飯,甘之如飴。汪曾祺就是欣賞、推崇普通中國人的這種生活態度,所以他的小說特別接地氣,特別令人感到溫暖而踏實。

「八舅太爺」的「滿漢全席」

小說寫到一半,突然蹦出個「八舅太爺」,幾乎動搖了八千歲的生活原則與飲食習慣。

「八舅太爺」青紅幫出身,趁著抗戰,混入軍界,帶著他的「獨立混成旅」,在裡下河幾個縣輪流轉。名為保境安民,實乃魚肉鄉裡,大發國難財。看過滬劇《蘆蕩火種》或者汪曾祺由滬劇改編的京劇《沙家浜》的讀者,不妨將這位「八舅太爺」想像成土匪頭子「胡傳奎」。他們是一類人。

「八舅太爺」在八千歲家鄉駐紮了一陣子,突然奉調「開拔」去外地。臨行前他以「資敵」的罪名綁架了八千歲,勒索八百大洋,才肯放人。

「八舅太爺」花六百塊錢給一個流落江湖的風塵女子買了件高級鬥篷,剩餘二百,就辦了「滿漢全席」,「吃它一整天,上午十點鐘開席,一直吃到半夜!」

當地人沒見過「滿漢全席」,「八千歲」剛放出來,忍不住也跑去看,「一面看,一面又掉了幾滴淚,他想:這是吃我哪!」這事過後,八千歲的飲食有了微妙變化:

吃晚茶的時候,兒子又給他拿了兩個草爐餅來,八千歲把燒餅往帳桌上一拍,大聲說:「給我去叫一碗三鮮面!」

八千歲竟然不吃草爐餅,改吃三鮮面,這是受了「八舅太爺」刺激,自暴自棄,開始大手大腳,揮霍浪費呢?還是因為刺激而想開了,從此不再苦待自己,也適當講究一點吃喝?又或者只是一時的賭氣,過後還要繼續吃「草爐餅」?小說沒有交代,但總之被「八舅太爺」這一鬧,八千歲確實傷透了心。

在八千歲看來,吃飯就是吃飯,講究那麼多幹嘛!「美食」只是「八舅太爺」之流弄出來的花樣。他們的「美食」,在八千歲看來就是「惡食」,而「八舅太爺」或他人眼裡的「惡食」,才是八千歲的「美食」。

八千歲和「八舅太爺」的美食觀勢不兩立。實際上正是八千歲遠近聞名的節儉之風激怒了本來毫不相干的「八舅太爺」。「八舅太爺」這種人就是要巧取豪奪,就是要鋪張浪費,就是要矜誇炫耀,就是要窮奢極欲,而八千歲引以自豪且為人稱道的作風處處與之相反,這豈不是要跟他唱對臺戲嗎?這豈不就等於給他「八舅太爺」打臉嗎?

這個道理,小說寫得很清楚:

八舅太爺敲了八千歲一槓子,是有精神上和物質上兩方面理由的。精神上,他說:「我平生最恨儉省的人,這種人都該殺!」

無權無勢的八千歲只是本分地享受他自己的「美食」,但手握重兵、為所欲為的「八舅太爺」就不同了,他不僅享受自己的「美食」,還要推己及人,至少方圓數百裡受他「保護」的鄉民都必須認同、稱讚、羨慕他的「美食」。他豈能容忍在勢力範圍之內,還存在另一種迥然不同卻受人尊敬的「美食」?

所以「八舅太爺」一定要綁架、勒索八千歲,一定要碾壓乃至摧毀八千歲「這種人」的美食。「八舅太爺」的美食是「滿漢全席」,八千歲的「美食」是「頭糙紅米飯」「青菜豆腐」「草爐餅」,二者表面上井水不犯河水,卻遲早要發生衝突,因為性質太不相同,所謂冰炭難容,不共戴天。

「神聖的快樂」

汪曾祺小說,跟他所激賞的當代另一位優秀作家阿城的短篇《棋王》一樣,都注意描寫「吃」這個「人生第一需要」。他們筆下的「八千歲」,挑夫,棋王「王一生」的「吃」,既滿足生理需求,更顯出「一種神聖的快樂」。要說「美食家」,這些人才是真正的「美食家」。

作為對照,汪曾祺也經常寫到「惡食者」,就是那些張牙舞爪的饕餮之徒,他們用不義之財追求過度享受,暴殄天物,也敗壞了生活。讀汪曾祺小說,是否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只有「八千歲」這些人才是真正的「美食家」,但他們從不張揚,他們的「美食」也平淡無奇,甚至相當粗糙,跟他們相比,那些所謂的「美食家」,頂多只是「八舅太爺」之流的「惡食者」?

一飲一食之間,蘊含著生活的真理。汪曾祺就是善於在一飲一食之間觀察中國人,讚賞那可讚賞的,批判那應該批判的,善善惡惡,激濁揚清,給人以深刻的啟迪。

本書力避架空議論,始終由衣食住行、人物場面、語言邏輯、視角結構、身體身份等細節切入,透視小說的寫與讀無法繞開的文化背景、歷史脈絡、意匠經營與人情世故。細節之「小」乃小說之「本」。例證涵蓋中外古今,主體卻是我們活在其中的「現當代」。博雅君子,將有小取焉?

郜元寶,安徽銅陵人,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專攻中國現當代文學,著有《魯迅六講》《時文瑣談》《遺珠偶拾》《漢語別史》等。

相關焦點

  • 郜元寶:汪曾祺小說怎樣寫「吃」
    散文每每論到古今「美食家」嘉言懿行,小說則多與「惡食者」遊。並非說他的散文絕不寫惡食與惡食者,小說絕不寫美食與美食家,但側重有所不同耳。(9)除了某些禁忌或穢惡之物,汪氏對食物基本來者不拒。他主張「一個人的口味要寬一點,雜一點,『南甜北鹹東辣西酸』,都去嘗嘗」,「有些東西,自己盡可以不吃,但不要反對旁人吃。不要以為自己不吃的東西,誰吃,就是豈有此理」。
  • 汪曾祺:那美文一樣的美食
    而汪曾祺的美食,更是以共同的魅力,迷醉了海峽兩岸眾多文人雅士,並因而獲得了除作家、劇作家、散文家、書畫家之外的另一個頭銜--美食家,並且是「全方位美食家」。由於他不只對美食有高品味的鑑賞力,還能系上圍裙下得廚房烹飪一手好美食,更能把吃的感觸、吃的空氣、吃的淵源、吃的文明以及每道菜用什麼料、怎樣做,無不必雅致、細膩的言語,描繪得頭頭是道、饒有風味、別有才思。
  • 美夢成真,終於做出了汪曾祺先生所寫的美食,油條還能這麼吃
    要說作家中的吃貨,那汪曾祺先生絕對能排第一。汪曾祺先生的文字,質樸雋永,綿延悠長,這種寫作風格下的美食描寫,捧讀的時候覺得連紙都是香的。前幾期我們曾經介紹過汪曾祺先生的一些美食描寫,今天,小編就來帶大家把這些美食都變成現實吧!
  • 食事‖在平淡生活中尋找樂趣,聽有趣又有愛的作家老頭汪曾祺談吃
    汪曾祺,一個有趣的老頭。有趣,是很高的評價。一個人一旦讓人覺得有趣,那說明他已經活到一定的境界,有不同於常人的脾氣品性,易被人接受、認可,討人喜愛。而如果這個人又有相當的學識與修養,將自己獨有的志趣愛好、見識學問以作詩、作畫、作文的形式推而廣之,使見之者受用,那便是萬眾之福了。
  • 「天真的生活家」汪曾祺:食事,文事,隨遇而安,便是人間快意事
    文字之外的汪曾祺,更是一位「雜學家」,他喜歡讀雜書,書法、繪畫雖無師承,但自成「隨性」一派,還畫過兩套植物圖譜。汪曾祺少時學過吹笛子、唱戲劇,對各地美食情有獨鍾,閒來逛菜市、買菜、做飯,更是奉為人生一大樂事,稱他為「生活家」亦不為過。
  • 金實秋 | 汪曾祺與美食家
    我們從現在市場上有這麼多汪先生美食文章的結集就能看出他這方面文章的受歡迎程度。不敢說當代無出其右者,汪先生也是數一數二的了。」符中士是一位年輕的美食家,曾應邀為兩家報紙的「美食家」專欄、「食文化談」專欄撰文。
  • 汪曾祺談吃:端午的鴨蛋
    語文教材中《端午的鴨蛋》插圖【編者按】中國的飲食文化博大精深,許多美食在各地都頗為流行,鹹鴨蛋便是一例,而其中又以高郵的鹹鴨蛋最為出名。小孩子點了黃煙子,常把它的一頭抵在板壁上寫虎字。寫黃煙虎字筆畫不能斷,所以我們那裡的孩子都會寫草書的「一筆虎」。還有一個風俗,是端午節的午飯要吃「十二紅」,就是十二道紅顏色的菜。十二紅裡我只記得有炒紅莧菜、油爆蝦、鹹鴨蛋,其餘的都記不清,數不出了。也許十二紅只是一個名目,不一定真湊足十二樣。
  • 汪曾祺的百年美食地理:中國美食,有趣得很!
    在大學、以及最初工作,形成真正世界觀的這幾年裡,昆明帶給了汪曾祺巨大的影響,他說:「我的吃辣是在昆明練出來的,曾跟幾個貴州同學在一起用青辣椒在火上燒燒,蘸鹽水下酒。」  一個文弱的、吃慣了江浙甜的年輕人,竟然做出了如此大的改變,可想而知,雲貴口味影響了汪曾祺後半生的飲食觀。  雲南美食裡,汪曾祺最愛的可能是火腿。
  • 汪曾祺是骨子裡現代的作家,而非「最後的士大夫」
    今年是汪曾祺誕辰100周年,與同歲的張愛玲一樣,他的作品至今依然在聚光燈下,被讀者自發地反覆閱讀。提起汪曾祺,人們也許會想到美食、美文,想到他身上的標籤「最後的士大夫」,想到他的創作理念「人間送小溫」。慣常浮現在讀者心中的汪曾祺,是一個隨和的、熱愛生活的作家。是什麼樣的經歷塑造了汪曾祺?他性格中更深的部分又是什麼?
  • 根據汪曾祺老先生的美食地圖,小編帶你吃喝玩樂遊昆明!
    朱自清、沈從文等大名鼎鼎的文學家,讓昆明的歷史、文化和美食等重新得到了書寫。然而論起記錄美食,汪曾祺又是這類裡的翹楚!當時的昆明,餐館林立。汪曾祺說道:「剛來到昆明,帶來的錢還沒用完,有一些同學和家鄉郵匯尚通,不規定時間可以得到接濟,一到星期天就到處去吃館子。汽鍋雞、過橋米線、過油肘子、鍋貼烏龜、油淋雞、大排骨麵等,全都吃了一個遍。」
  • 讀《汪曾祺談吃》
    □周齊林讀完汪曾祺的這本專門談吃的散文集,腦海裡會不由想起周作人的那本《知堂談吃》。周作人也是著名的人文美食家,但細細琢磨之後便會發現,周作人談吃的散文多的是一絲書卷氣,而少了一些人間煙火的味道。而汪曾祺正相反。汪老是一位風雅獨特的美食家,之前與著名作家陸文夫被人稱為「南北人文美食家」。想來這樣的稱謂冠在汪老身上是非常合適的。與其他人文美食家相比,汪老不僅寫的一手關於吃的美文,美味佳餚也吃過不少,自然是見多識光,而且還能烹飪一手好菜。這應該說是難能可貴了。著名作家鄧友梅在《漫憶汪曾祺》一文中有這樣的回憶:路邊有個小酒鋪賣羊尾巴油炒麻豆腐。
  • 【美文】汪曾祺 梁實秋 | 美食美文
    年關剛過,在老家大吃四方後才回來,又開始想念故鄉的美食了。所謂「飲食男女,人之大欲」,都是常情。不過現在的年輕人啊,吃飯就吃飯,你拍照是怎麼回事兒?他們說,飯前先讓手機「吃飯」,為的是能自己「起範兒」,從前的人沒有手機,這範兒怎麼起呢?這不,有兩位吃飯界的作家,不嫌麻煩,吃完不算,非要寫兩句。
  • 讀書 舌尖上的汪曾祺
    凡不厭精細的作家,盍興乎來,八大菜系、四方小吃、生猛海鮮、新摘園蔬,暨酸豆汁、臭千張,皆可一談。或小市烹鮮,欣逢多年之故友;佛院燒筍,偶得半日之清閒。婉轉親切,意不在吃,而與吃有關者,何妨一記?作家中不乏烹調高手,捲袖入廚,嗟咄立辦;顏色饒有畫意,滋味別出酸鹹;黃州豬肉、宋嫂魚羹,不能望其項背。凡有獨得之秘者,倘能公諸於世,傳之久遠則所望也。道路阻隔,無由面請,謹奉牘以聞,此啟。
  • 汪曾祺佳作《人間至味》—四方食事,不過一碗人間煙火
    《人間至味》這個集子算是汪氏美食文字的薈萃,可供讀者「大快朵頤」。汪曾祺,當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戲劇家。文學家中的美食家,美食家中的生活家,生活家中的士大夫。《人間至味》精選了資深生活家汪曾祺46篇流傳數十年的美食佳作,吃八方美食,品百味人生。他生於江南,居於京城,遍歷戰亂,飽嘗榮辱。卻用一生的沉澱,寫出至淡至濃的優雅與情致。其文章樸實平淡,有空山新雨後的清新之味,深得自然之意趣,往往於不經意中滲出人性的美好與詩意的享受。讓人拿得起,放不下,久讀成癮。
  • 汪曾祺誕辰100年|春三月,懷念汪曾祺
    郭娟:「生活家」汪曾祺《汪曾祺小說全編》的責編郭娟認為,汪曾祺也是一位生活家。生活家,就是我們偶或得遇的熱愛生活、多才多藝、興趣盎然的那種人物。都知道汪曾祺會做飯。之前郭娟參加《汪曾祺全集》編輯工作會議,大家聊起來,座中好幾位都吃過汪先生親自下廚烹調的美味佳餚,有的人還是經常性地到汪家蹭飯呢。「壘起七星灶,銅壺煮三江;擺開八仙桌,招待十六方……」這《沙家浜》中最經典的唱詞,汪先生寫的,原來不僅寫的阿慶嫂的春來茶館,竟也是汪先生自己。於是乎無論在汪家吃過還是沒吃過的都更加感念汪先生的好,紛紛表示要把汪先生的書編好。
  • 汪曾祺|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
    ——汪曾祺今天為大家推薦一本關於美食的書——汪曾祺先生的美食隨筆集《肉食者不鄙》。汪曾祺先生不僅愛吃、會吃,還頗會寫吃。只有懂吃、會吃的人,才能感受到活著的美好。01.對美食永懷好奇和深情汪曾祺先生頗愛美食,是文人中的美食行家。走遍大江南北,汪老對美食總是先品為快,吃完後又頗愛品鑑對比,將其精髓參透、點破,一針見血地將其呈現給讀者。
  • 汪曾祺《五味》:談吃,也是一種對生活、對文化的態度
    《五味》是一部小說,汪曾祺作。看書名便知道是與飲食有關,中國飲食裡,五味俱全,像極了人生,所以我們常說人生是五味雜陳的。汪曾祺曾說:「自己不是一位精於吃的吃客,只是愛做菜,愛琢磨如何粗菜細作,愛談吃。」他認為:談吃也是一種對生活的態度,對文化的態度。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農耕社會,以農業立國,中國人十分重視吃文化。
  • 高郵汪曾祺:沉迷煙火氣的「老頭兒」,筆下只寫自己最熟悉的生活
    >在汪曾祺的筆下,高郵不只有最好吃的鹹鴨蛋,還有《異秉》裡香飄四溢的王二家的燻燒,《八千歲》裡「一壺兩餅」的草爐燒餅,《故人往事》裡就茶吃的煮乾絲……把高郵寫活了的汪曾祺,一生漂泊卻始終與故鄉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 汪曾祺: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
    於是高郵鴨蛋,湖南臘肉,北京豆汁兒,昆明米粉,汽鍋雞,烏鍋貼魚……都在汪曾祺的舌尖走過。但是會吃的不一定會做菜,會做菜的不一定會寫關於吃的文章,會寫關於吃的文章,又不一定能把吃的物品畫出來。汪曾祺無一不精,會吃,會做,會寫,會畫。是作家裡最會吃的,廚師裡最會寫的,畫家裡最會逗趣的。
  • 誰人不識臭豆腐,但聞只聽汪曾祺!
    在很多人眼裡,汪曾祺是把鹹鴨蛋寫到極致的作家,是最早的美食KOL,文章大多關乎吃吃喝喝,是一個清新的生活家。但其實,只讀汪曾祺的文字,你可能想像不到他的一生,歷經過多少起起落落。在現代作家中,不少人對豆腐情有獨鍾,曾專文寫過豆腐。如梁實秋、周作人、郭風、林海音、黃苗子、林斤瀾、憶明珠、高曉聲等,但對豆腐反覆詠吟、再三謳歌的,似乎只是汪曾祺先生一人。汪曾祺寫過一篇關於豆腐的散文,篇名就叫《豆腐》,文中寫到了北豆腐、南豆腐、豆腐腦、豆腐乾、豆腐片、豆腐皮、臭豆腐、黴豆腐、豆腐乳、麻婆豆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