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五味》:談吃,也是一種對生活、對文化的態度

2021-01-18 仲尼之丘

《五味》是一部小說,汪曾祺作。看書名便知道是與飲食有關,中國飲食裡,五味俱全,像極了人生,所以我們常說人生是五味雜陳的。

汪曾祺曾說:「自己不是一位精於吃的吃客,只是愛做菜,愛琢磨如何粗菜細作,愛談吃。」他認為:談吃也是一種對生活的態度,對文化的態度。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農耕社會,以農業立國,中國人十分重視吃文化。早晨大家見面寒暄第一句話便是問:「吃飯了沒?」

在民以食為天的中國,聖哲孔子就曾說:「食、色性也。」《禮記·禮運》也說道:「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這兩句話的意思是:飲食與男女之性是人的本能。孰不知,在這本能之後,飲食文化對文學、政治、醫學的發展都有密切關係,所以,談吃也是一種對生活對文化的態度。

01飲食與文學的關係

汪曾祺在《苦瓜是瓜嗎?》一文中闡述了飲食與文學的關係。

苦瓜原產於印度尼西亞,屬於舶來品。文中提及:汪曾祺孫女不管從外形還是味道上都認為苦瓜不是瓜類。而苦瓜屬於葫蘆科,只是在習慣上都叫做瓜。

接著作者由苦瓜聯想到文學創作。作者認為:文學創作應該包羅萬象,老前輩應該承認新作品。就像承認苦瓜是一道菜。雖然該苦瓜有苦味,但須知苦味是五味:酸、甜、苦、辣、鹹中的一種味道,誰也無法把苦味從五味裡剔除。作者在文中呼籲:老作家口味要雜一些,對一些新思維的作品不要輕易地否定、排斥。作者除了借苦瓜寫這篇文章有這意思外,還有另一層意思,任何好的素材、靈感均來自於苦難的經歷。

作者是借食物苦瓜來指向文學創作的過程。

文中還提及了:「對於苦瓜,可以各取所需,願吃皮的吃皮,願吃瓤的吃瓤。」

這一句話的意思是:對於一部像《紅樓夢》這樣的偉大作品,一千個讀者有一千部《紅樓夢》。任何作品可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正像有句詞:「千江有水千江月,萬裡無雲萬裡天」的境界一樣。

苦瓜說它是瓜也行,說它是葫蘆也行,只要它是可以吃。就像一部成熟的作品,一定是「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但它真的是一部文學作品。

飲食文化不僅能成就像《五味》這樣優美的作品,還能在一頓飯之間解決千古政治難題。

02鴻門宴與政治格局之變

《史記·項羽本紀》就記載了劉邦赴宴而導致政治格局的演變。

話說劉邦某日帶著百餘人來到鴻門這個地方赴宴,你並向項羽謝罪道:「我與將軍都合力攻打秦國,從未料到自己可以先入關攻破秦國,能在這裡再次遇見將軍您,真是太好了。」

項羽聽後立刻邀請劉邦入席。席間,項羽的智囊人物範增把項莊叫到帳外,並囑咐道:「項羽為人仁慈,你要以祝壽的名義來舞劍,以舞劍的名義刺殺劉邦,否則,我們都將成為劉邦的俘虜。」項莊入席後照辦,怎奈項伯看穿了項莊的伎倆,一直保護著劉邦,使其不得便。

張良見狀,直至帳外向樊噲求救。樊噲入帳後,手拿劍與盾與項羽的士兵一同拼命,工兵倒在地上後,樊噲站立在西側,用恨意的目光怒視項羽。

項羽問道:「這位是何人?」張良答道:「劉邦的護衛。」項羽說:「是一位壯士,賜他一杯酒。」樊噲拜謝,立刻一飲而盡。項羽又賜一塊豬腿給樊噲。就在樊噲與項羽喝酒、吃肉之際。劉邦借著上廁所之便而溜之大吉。從此劉、項兩家的歷史開始改寫。

個人認為:兩人一起吃飯是一個增進感情的過程。但項羽為劉邦設立下了鴻門宴,其背後不僅是你死我活的一場較量,更是一場雙方的政治博弈。本來項羽無論從兵力上、戰鬥力上,還是鴻門宴的布局上,都佔有絕對的優勢,但因一念鬆懈,一念的婦人之仁,而造成劉邦在鴻門宴上逃脫,從而造成天下局勢的轉變。所以謀士範增才會發出:「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屬劉邦。」的無奈感慨。

《老子》有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爽口。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大千世界的花花綠綠容易讓人變成瞎子,靡靡之音容易讓人變成聽不到,五味中的酸、甜、苦、辣、鹹的確會讓人口爽。這裡的「爽」字,是指味覺出了毛病。當人們沉醉在口腹之慾時,很容易對周遭的人與事放鬆警惕。但鴻門宴的主人公劉邦不僅沒沾染口腹之慾,相反處於《周易》乾卦裡的第三爻——警惕,再加上又有許多人幫助他,這才使得鴻門宴成了天下局勢的轉折點。

食物不僅能讓人失去理智,同時也能治病救人。就像一把手術刀,能殺人,也能救人。佛家就有過午不食的戒律,在佛家的戒律裡,飲食只是用來治療飢餓這病的。

03飲食文化其實是藥食同源

《佛門醫術秘經》裡有用食用的蔥作感冒的藥引子的方子。蔥花看似只是一道很普通的做菜菜品。但也有研究表明:蔥所含的硫化合物,不飽和脂肪酸等成分恰恰有助於消化、殺菌消毒、發汗等作用。功效與古人的方子不謀而合。

中醫認為:五色入五臟。五臟:心、肝、脾、肺、腎分別對應五色:紅、綠、黃、白、黑。中醫又認為:養五臟的食物,最好是這五種顏色的食物。比如:養脾胃最好的食物是黃豆,養肝最好的食物是綠豆等等。

04結束語

中國飲食文化博大精深,也只有中國的飲食才有文化脈系。

飲食文化是「飲」文化與「食」文化相結合的,正如《禮記》有云:凡飲,養陽氣也;凡食,養陰氣也。說明只有陰陽協調,才能達到化化而不知神的境界。

同時,飲食文化更能促進人際關係的融洽,增強凝聚力。人們也從飲食的飽腹層面上升到了增強人們健康的身體素質,從而飲食被賦予了新的內涵。就像項、劉的「鴻門宴」這時的飲食早已不是單純意義上的飲食聚會,而是被賦予了政治意義與社會意義。

相關焦點

  • 《汪曾祺散文:五味》,每一種味道都有滋有味,人生得意須盡歡
    《汪曾祺散文:五味》,每一種味道都有滋有味,人生得意須盡歡汪曾祺先生在《五味》這篇散文中描述的並不僅僅有酸甜苦辣鹹這五種常見味道,而且還重點講述了「臭」究竟是怎樣的一種味道?初次品讀汪曾祺的散文,就能從其中讀出生活,他是個很樸實的散文家,也能用簡單的文字勾勒出一幅幅似曾相識的畫面。他的每一篇散文裡都是他的親身經歷,不然他也不會將散文寫得這麼成功。就拿《五味》來說,對於有著豐富閱歷的汪曾祺而言,他用簡單質樸的文字重點描述了五種味道,並且在其中用筆墨介紹了自己對各種味道的不同見解以及他的個人親身經歷。
  • 汪曾祺:苦瓜也是一道菜 誰也不能把苦從五味裡開除
    好書推薦:汪曾祺《五味》12月21日,冬至。朋友圈開啟了曬餃子大賽,大大小小的餃子館也迎來了一年中的高光時刻,訂單爆滿,人滿為患。中國人愛吃,會吃,且特別講究吃。無論文人墨客,還是田間野夫,終日辛苦勞作,歸根結底,都是為了一個「吃」字。
  • 讀《汪曾祺談吃》
    □周齊林讀完汪曾祺的這本專門談吃的散文集,腦海裡會不由想起周作人的那本《知堂談吃》。周作人也是著名的人文美食家,但細細琢磨之後便會發現,周作人談吃的散文多的是一絲書卷氣,而少了一些人間煙火的味道。而汪曾祺正相反。汪老是一位風雅獨特的美食家,之前與著名作家陸文夫被人稱為「南北人文美食家」。想來這樣的稱謂冠在汪老身上是非常合適的。與其他人文美食家相比,汪老不僅寫的一手關於吃的美文,美味佳餚也吃過不少,自然是見多識光,而且還能烹飪一手好菜。這應該說是難能可貴了。著名作家鄧友梅在《漫憶汪曾祺》一文中有這樣的回憶:路邊有個小酒鋪賣羊尾巴油炒麻豆腐。
  • 汪曾祺|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
    對食物如此,對文化也應該這樣。」——汪曾祺今天為大家推薦一本關於美食的書——汪曾祺先生的美食隨筆集《肉食者不鄙》。汪曾祺先生不僅愛吃、會吃,還頗會寫吃。飽含記憶的美食這本書是汪曾祺先生的「談吃大全」,而汪老談吃可不僅僅是描繪一方食事的色香味,更是勾勒起無限與美食相關的回憶與過往。溫馨或苦澀,就如各種食材和調味料的酸甜苦辣一樣,舌尖心頭,各有滋味。
  • 郜元寶:汪曾祺小說怎樣寫「吃」
    我不是像張大千那樣的真正精於吃道的大家,我只是愛做菜,愛琢磨如何能粗菜細做,愛談吃。你們看:我所談的都是家常小菜。談吃,也是一種對生活的態度,對文化的態度。那麼,談談何妨?」(5)和「做做菜」有關的幾種「食事」樂趣,他經常掛在嘴邊:「客人不多,時間充裕,材料湊手,做幾個菜是很愉快的事。成天伏案,改換一下身體姿勢,也是好的,——做菜都是站著的。做菜得自己買菜。
  • 作家談吃:吃的不是食物而是文化
    普通人愛吃,滿足的是口腹之慾;作家愛吃,不僅會吃,還能把食物寫的活色生香,進而描繪出吃的感受吃的文化,讓讀的人唇齒留香,回味無窮。本書是散文作品集,是其一生在飲食文化方面才華的集中展示。每篇都以一種食物的名稱為題目,篇篇精緻,充滿閒情逸趣,讀來常常口齒生津,饞涎欲滴。汪曾祺《食事》「到夏天,沒有什麼胃口,飯食清淡簡單,芝麻醬麵(過水,抓一把黃瓜絲,澆點花椒油);烙兩張蔥花餅,熬點綠豆稀粥……兩三個月下來,體重大都要減少一點。」
  • 金實秋 | 汪曾祺與美食家
    一些出版社爭先恐後地出版他關於美食文化的散文集子,從較早的山東畫報出版社的《五味》、北方文藝出版社的《汪曾祺談吃》,中國文聯出版社的《四方食事》,青島出版社的《家常酒菜》;到新近的中國友誼出版公司《尋味:汪曾祺談吃》、中國青年出版社的《老味道》、九州出版社的《旅食與文化》,江蘇文藝出版社的《做飯》;銷量不錯,且有的書還一版再版,受到了億萬讀者的普遍歡迎和廣泛好評。
  • 汪曾祺:五味
    文|汪曾祺山西人真能吃醋!幾個山西人在北京下飯館,坐定之後,還沒有點菜,先把醋瓶子拿過來,每人喝了三調羹醋。鄰座的客人直瞪眼。有一年我到太原去,快過春節了。他每天中午飯不吃菜,吃辣椒下飯。全國各地的,少數民族的,各種辣椒,他都千方百計地弄來吃,劇團到上海演出,他幫助搞夥食,這下好,不會缺辣椒吃。原以為上海辣椒不好買,他下車第二天就找到一家專賣各種辣椒的鋪子。上海人有一些是能吃辣的。我的吃辣是在昆明練出來的,曾跟幾個貴州同學在一起用青辣椒在火上燒燒,蘸鹽水下酒。平生所吃辣椒之多矣,什麼朝天椒、野山椒,都不在話下。
  • 汪曾祺談吃:端午的鴨蛋
    語文教材中《端午的鴨蛋》插圖【編者按】中國的飲食文化博大精深,許多美食在各地都頗為流行,鹹鴨蛋便是一例,而其中又以高郵的鹹鴨蛋最為出名。鴨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說,帶殼切開,是一種,那是席間待客的辦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頭」用筷子挖著吃。筷子頭一紮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高郵鹹蛋的黃是通紅的。蘇北有一道名菜,叫做「硃砂豆腐」,就是用高郵鴨蛋黃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鹹鴨蛋,蛋黃是淺黃色的,這叫什麼鹹鴨蛋呢!端午節,我們那裡的孩子興掛「鴨蛋絡子」。頭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絲線打好了絡子。
  • 「美食家」遇見「惡食者,汪曾祺是怎樣寫「吃」的
    「新時期」以後的小說家們寫吃,似乎後來居上。 陸文夫《美食家》,標題赫然打出吃的招牌。雖然汪曾祺說這一篇主要不是寫吃,而是寫「饞」,但「饞」不也是一種吃的境界嗎? 阿城《棋王》寫棋呆子王一生吃飯,「吃得很快,喉結一縮一縮的,臉上繃滿了筋。
  • 天平朗讀者|第四期 《五味》
    > 作者/汪曾祺 主播/張小紅五味 有一個貴州的年輕女演員上我們劇團學戲,她的媽媽不遠迢迢給她寄來一包東西
  • 汪曾祺誕辰100年|春三月,懷念汪曾祺
    汪曾祺自己說過一段自白,他說「前三十年生活在舊社會,後三十年生活在新社會,按說熟悉的程度應該差不多,但是我就是對舊社會還是比較熟悉一點,吃得透一些,對新社會的生活沒有熟悉到可以從心所欲、揮灑自如。一個作家對生活沒有熟悉到可以從心所欲、揮灑自如的程度,就不能取得真正創作的自由。所謂創作的自由就是可以自由的想像、自由的虛構,你的想像和虛構都是符合於生活的。」
  • 唯美食與書不可辜負,這3本書淺談飲食文化
    「不知道大家對美食是什麼一個態度呢?對小編來說,美食相當於一個朋友,一個暖心治癒的朋友。雖然它不能言語,也不會行動給予我溫暖的懷抱。但是它卻可以把溫情傳遞給我的味蕾,隨之溫暖到達我的胃脾,也因此溫暖了我的心。很多人都說,唯美食與愛不可辜負,而能將美食寫的讓人垂涎欲滴,也確實成為小編的心頭大愛呀。
  • 食事‖在平淡生活中尋找樂趣,聽有趣又有愛的作家老頭汪曾祺談吃
    汪曾祺,一個有趣的老頭。有趣,是很高的評價。一個人一旦讓人覺得有趣,那說明他已經活到一定的境界,有不同於常人的脾氣品性,易被人接受、認可,討人喜愛。而如果這個人又有相當的學識與修養,將自己獨有的志趣愛好、見識學問以作詩、作畫、作文的形式推而廣之,使見之者受用,那便是萬眾之福了。
  • 汪曾祺:最可愛還是態度,寵辱不驚!
    在近代文學史上,汪曾祺被譽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究其原因,不僅是因為文章寫得極好,還因為先生身上有著文人雅士們失落已久的、詩意的生活趣味。提起汪曾祺,大家都道他「會生活,懂生活」。鸚鵡史航曾說:「這世間可愛的老頭兒很多,但可愛成汪曾祺這樣的,卻不常見。」一說起汪曾祺,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大概就是鹹鴨蛋,第二個或許是「文藝界的泥石流」這個榮譽稱號。會吃、懂吃、懂生活 —— 可以說,汪老的這些生活意趣在他的散文集《覓我遊蹤五十年》裡表現得淋漓盡致。
  • 汪曾祺佳作《人間至味》—四方食事,不過一碗人間煙火
    汪曾祺,當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戲劇家。文學家中的美食家,美食家中的生活家,生活家中的士大夫。五味之「酸」:山西人真能吃醋!幾個山西人在北京下飯館,坐定之後,還沒有點菜,先把醋瓶子拿過來,每人喝了三調羹醋。昆明的果品之胡蘿蔔:昆明的胡蘿蔔是淺黃色的,長至一尺以上脆嫩多汁而有甜味,女同學們一邊談著克列斯丁娜.羅塞蒂的詩,布朗底的小說,一邊咯吱咯吱地咬胡蘿蔔。
  • 讀書 舌尖上的汪曾祺
    他生前編過的僅有的一本書《知味集》,就是關於吃。他親自寫了徵稿小啟,寄給朋友。給這本文集寫稿的有王蒙、王世襄、車輻、鄧友梅、蘇叔陽、吳祖光、林斤瀾、鐵凝、舒婷和新鳳霞等四十八位作家。這本《知味集》由中外文化出版公司於一九九○年出版,只印了三千冊。可老頭子的徵稿小啟,真是下了功夫去寫的:浙中清饞,無過張岱,白下老饕,端讓隨園。
  • 3.5紀念美學生活家「汪曾祺」:人間至味是清歡,一定要愛著些什麼
    看看生雞活鴨、新鮮水靈的瓜菜、彤紅的辣椒,熱熱鬧鬧,挨挨擠擠,讓人感到一種生之樂趣。」——汪曾祺汪曾祺是一個十分可愛的老頭,是美文家中的美食家,他寫過了很多談吃的文章,也親身體驗著「吃」。不過相比於以往中國人講究精緻的吃,汪老是個另類。他筆中的吃,都是滿是煙火味的家常之物,他所喜的是地方風味和民間小吃。
  • 汪曾祺:中國最後一名純粹的文人
    汪家在當時雖不是什麼名門望族,但家境殷實且文化底蘊雄厚,家中所收藏的書畫,字帖均不在少數。在家庭文化環境的薰陶下,汪曾祺在四五歲時,就已經能背下《長恨歌》,《西廂記·長亭》這類的詩詞。也為他將來走上文學之路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 不過按照汪曾祺的話說,成為作家是因為自己「百無一用」。
  • 汪曾祺:歲月濃淡總相宜,人生有味是清歡
    《慢煮生活》完整收錄《五味》《昆明的雨》《人間草木》《星鬥其文,赤子其人》等家喻戶曉的名篇,同時也新增了《貓》《一技》《名優逸事》《和尚》《一輩古人》等罕見篇目。書如其名,該書從花鳥魚蟲、鄉情民俗、凡人小事、旅途見聞等多個主題出發,詳盡展現一代「生活家」汪曾祺的他的生活志趣及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