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談吃:端午的鴨蛋

2021-01-18 騰訊網

語文教材中《端午的鴨蛋》插圖

【編者按】中國的飲食文化博大精深,許多美食在各地都頗為流行,鹹鴨蛋便是一例,而其中又以高郵的鹹鴨蛋最為出名。被譽為「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的汪曾祺就曾描寫家鄉高郵的鹹鴨蛋,在他的筆下,高郵的鹹鴨蛋不但外形佳,味道美,吃完後還能做小玩意,裝上螢火蟲,頗似囊螢映雪再現。

以下為正文:

家鄉的端午,很多風俗和外地一樣。系百索子。五色的絲線擰成小繩,系在手腕上。絲線是掉色的,洗臉時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紅一道綠一道的。做香角子。絲絲纏成小粽子,裡頭裝了香面,一個一個串起來,掛在帳鉤上。

貼五毒。紅紙剪成五毒,貼在門檻上。

貼符。這符是城隍廟送來的。城隍廟的老道士還是我的寄名乾爹,他每年端午節前就派小道士送符來,還有兩把小紙扇。符送來了,就貼在堂屋的門楣上。一尺來長的黃色、藍色的紙條,上面用硃筆畫些莫名其妙的道道,這就能闢邪麼?

喝雄黃酒。用酒和的雄黃在孩子的額頭上畫一個王字,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

有一個風俗不知別處有不:放黃煙子。黃煙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裡面灌的不是硝藥,而是雄黃。點著後不響,只是冒出一股黃煙,能冒好一會。把點著的黃煙子丟在櫥櫃下面,說是可以燻五毒。

小孩子點了黃煙子,常把它的一頭抵在板壁上寫虎字。寫黃煙虎字筆畫不能斷,所以我們那裡的孩子都會寫草書的「一筆虎」。

還有一個風俗,是端午節的午飯要吃「十二紅」,就是十二道紅顏色的菜。十二紅裡我只記得有炒紅莧菜、油爆蝦、鹹鴨蛋,其餘的都記不清,數不出了。

也許十二紅只是一個名目,不一定真湊足十二樣。不過午飯的菜都是紅的,這一點是我沒有記錯的,而且,莧菜、蝦、鴨蛋,一定是有的。這三樣,在我的家鄉,都不貴,多數人家是吃得起的。

中國的鹹鴨蛋

我的家鄉是水鄉。出鴨。高郵大麻鴨是著名的鴨種。鴨多,鴨蛋也多。高郵人也善於醃鴨蛋。高郵鹹鴨蛋於是出了名。

我在蘇南、浙江,每逢有人問起我的籍貫,回答之後,對方就會肅然起敬:「哦!你們那裡出鹹鴨蛋!」上海的賣醃臘的店鋪裡也賣鹹鴨蛋,必用紙條特別標明:「高郵鹹蛋」。

高郵常見的雙黃鹹鴨蛋

高郵還出雙黃鴨蛋。別處鴨蛋也偶有雙黃的,但不如高郵的多,可以成批輸出。雙黃鴨蛋味道其實無特別處。還不就是個鴨蛋!只是切開之後,裡面圓圓的兩個黃,使人驚奇不已。

我對異鄉人稱道高郵鴨蛋,是不大高興的,好像我們那窮地方就出鴨蛋似的!不過高郵的鹹鴨蛋,確實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鴨蛋多矣,但和我家鄉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經滄海難為水,他鄉鹹鴨蛋,我實在瞧不上。

袁枚的《隨園食單·小菜單》有「醃蛋」一條。袁子才這個人我不喜歡,他的《食單》好些菜的做法是聽來的,他自己並不會做菜。但是《醃蛋》這一條我看後卻覺得很親切,而且「與有榮焉」。文不長,錄如下:

醃蛋以高郵為佳,顏色細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間,先夾取以敬客,放盤中。總宜切開帶殼,黃白兼用;不可存黃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高郵鹹蛋的特點是質細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別處的發乾、發粉,入口如嚼石灰。

油多尤為別處所不及。鴨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說,帶殼切開,是一種,那是席間待客的辦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頭」用筷子挖著吃。

筷子頭一紮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高郵鹹蛋的黃是通紅的。蘇北有一道名菜,叫做「硃砂豆腐」,就是用高郵鴨蛋黃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鹹鴨蛋,蛋黃是淺黃色的,這叫什麼鹹鴨蛋呢!

端午節,我們那裡的孩子興掛「鴨蛋絡子」。頭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絲線打好了絡子。端午一早,鴨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個,鴨蛋有什麼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殼的。鴨蛋殼有白的和淡青的兩種。

二要挑形狀好看的。別說鴨蛋都是一樣的,細看卻不同。有的樣子蠢,有的秀氣。挑好了,裝在絡子裡,掛在大襟的紐扣上。這有什麼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愛的飾物。鴨蛋絡子掛了多半天,什麼時候孩子一高興,就把絡子裡的鴨蛋掏出來,吃了。端午的鴨蛋,新醃不久,只有一點淡淡的鹹味,白嘴吃也可以。

孩子吃鴨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頭,不把蛋殼碰破。蛋黃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鴨蛋殼裡面洗淨,晚上捉了螢火蟲來,裝在蛋殼裡,空頭的地方糊一層薄羅。螢火蟲在鴨蛋殼裡一閃一閃地亮,好看極了!

小時讀囊螢映雪故事,覺得東晉的車胤用練囊盛了幾十隻螢火蟲,照了讀書,還不如用鴨蛋殼來裝螢火蟲。不過用螢火蟲照亮來讀書,而且一夜讀到天亮,這能行麼?車胤讀的是手寫的卷子,字大,若是讀現在的新五號字,大概是不行的。

本文選自《汪曾祺全集》第4卷,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汪曾祺簡介: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蘇高郵人,現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早年畢業於西南聯大,歷任中學教師、北京市文聯幹部、《北京文藝》編輯、北京京劇院編輯。

汪曾祺在短篇小說創作上頗有成就。著有小說集《邂逅集》,小說《受戒》、《大淖記事》,散文集《蒲橋集》,大部分作品,收錄在《汪曾祺全集》中。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

相關焦點

  • 讀《汪曾祺談吃》
    □周齊林讀完汪曾祺的這本專門談吃的散文集,腦海裡會不由想起周作人的那本《知堂談吃》。周作人也是著名的人文美食家,但細細琢磨之後便會發現,周作人談吃的散文多的是一絲書卷氣,而少了一些人間煙火的味道。而汪曾祺正相反。汪老是一位風雅獨特的美食家,之前與著名作家陸文夫被人稱為「南北人文美食家」。想來這樣的稱謂冠在汪老身上是非常合適的。與其他人文美食家相比,汪老不僅寫的一手關於吃的美文,美味佳餚也吃過不少,自然是見多識光,而且還能烹飪一手好菜。這應該說是難能可貴了。著名作家鄧友梅在《漫憶汪曾祺》一文中有這樣的回憶:路邊有個小酒鋪賣羊尾巴油炒麻豆腐。
  • 糯米蛋,鹹鴨蛋與糯米的完美結合,最新潮,也最能體現傳統端午
    草草啖鹽說蜜——吃鹹的說甜的胡謅亂侃糯米蛋爆紅也就近幾年的事,它不是傳統美食,但卻與端午息息相關。端午節,大江南北共同的習俗是吃粽子祭屈原,南方人的粽子多以糯米為主要食材。糯米粽可甜可鹹,花樣繁多,卻都是端午節的正確打開方式。而汪曾祺的一篇《端午的鴨蛋》,讓我們知道江南的端午,有吃鹹鴨蛋的風俗。
  • 汪曾祺說:家人閒坐,燈火可親——把日子過成詩的人
    汪曾祺是誰?如果你是一個吃貨,同時還對語文課本有印象的話。想必,一定記得高郵的鹹鴨蛋吧!高郵鹹蛋的特點是質細而油多……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頭」用筷子挖著吃。筷子頭一紮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端午的鴨蛋》很有畫面感有沒有。汪曾祺,江蘇高郵人,中國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師從沈從文。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這是汪老的百科資料,但在我心中,他就是一個「有趣的老頭兒」。這一點,從他的文章中就可以看出。
  • 汪曾祺——人間之味
    圖片來自網絡人間有味是清歡讀汪曾祺,最早是語文課本上的《端午的鴨蛋》。那時候只記得了「高郵的鹹鴨蛋」,好吃。然後是《昆明的雨》,記住的也是雲南昆明繁多,鮮美的各種菌子。再一次「見到」汪曾祺,是在不久之前,上的一堂「教學案例分析課」上面,是董一菲的《葡萄月令》的教學視頻。
  • 美夢成真,終於做出了汪曾祺先生所寫的美食,油條還能這麼吃
    要說作家中的吃貨,那汪曾祺先生絕對能排第一。汪曾祺先生的文字,質樸雋永,綿延悠長,這種寫作風格下的美食描寫,捧讀的時候覺得連紙都是香的。前幾期我們曾經介紹過汪曾祺先生的一些美食描寫,今天,小編就來帶大家把這些美食都變成現實吧!
  • 懷念汪曾祺|如果覺得活著沒意思,就讀一讀汪曾祺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開播時,有網友說:如果汪曾祺先生還在世,他是這部片子最好的製作人。汪曾祺是誰?如果你是一個吃貨,同時還對語文課本有印象的話。想必,一定記得高郵的鹹鴨蛋吧!……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頭」用筷子挖著吃。筷子頭一紮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端午的鴨蛋》很有畫面感有沒有。今天是5月16日,23年前,汪曾祺先生走了。他喜歡吃,他筆下的文字,讓你發現,人間草木皆可愛。
  • 3.5紀念美學生活家「汪曾祺」:人間至味是清歡,一定要愛著些什麼
    ——汪曾祺汪曾祺是一個十分可愛的老頭,是美文家中的美食家,他寫過了很多談吃的文章,也親身體驗著「吃」。不過相比於以往中國人講究精緻的吃,汪老是個另類。他筆中的吃,都是滿是煙火味的家常之物,他所喜的是地方風味和民間小吃。
  • 誰人不識臭豆腐,但聞只聽汪曾祺!
    在很多人眼裡,汪曾祺是把鹹鴨蛋寫到極致的作家,是最早的美食KOL,文章大多關乎吃吃喝喝,是一個清新的生活家。但其實,只讀汪曾祺的文字,你可能想像不到他的一生,歷經過多少起起落落。在這個時間點讀汪曾祺,似乎對當下的困頓有一種恰到好處的啟示。《端午的鴨蛋》,中學時候每個人都讀過,第一次讀起來好像沒什麼特別,脈絡更像是想到哪寫到哪——按照他自己的話來說:生活本身是散散慢慢的,文章也該是散散慢慢的。但你的注意力就是會被他牢牢抓著走,這就是標誌性的「汪曾祺風格」。
  • 汪曾祺|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
    ——汪曾祺今天為大家推薦一本關於美食的書——汪曾祺先生的美食隨筆集《肉食者不鄙》。汪曾祺先生不僅愛吃、會吃,還頗會寫吃。大江南北,各色美食,從昆明汽蒸雞到高郵鹹鴨蛋,從內蒙古草原的手把肉到廣州的甜水鋪,在汪曾祺先生幽默而生動的描繪下,各色美食的色香味皆躍然紙上,令人垂涎。
  • 夜讀丨端午節喝雄黃酒,吃櫻桃和黑白桑葚
    端午節與中秋、春節並稱為中華民族的三大傳統節日,我國作家肖復興在他的文章《端午五談》中為我們講述了吃、玩、裝飾等方面的豐富多樣的端午習俗,下面我們一起來聽一聽他在文章中是怎麼說的。如今,世界上任何一個節日的內容,幾乎都和吃相關。
  • 汪曾祺:中國最後一名純粹的文人
    很多人看失望之餘也發出了這種感慨:「如果汪曾祺先生還在世,這節目真應該交給他來拍。」的確,談到中國最了解美食的文人,很多人都會第一個想到汪曾祺。他筆下的《端午的鴨蛋》,《黃油烙餅》等文章,著實讓許多人心心念念地饞了好多年。
  • 課本裡的端午:飽含民俗趣味與家國情懷
    當我們循著課本裡的端午印記,細咂端午風物裡的文化滋味,慢品端午記憶中的精神密碼,一個飽含民俗趣味與家國情懷的端午佳節翩然而至。  端午作為民間佳節,儀式感很強。從「虎符纏臂,佳節又端午。門前艾蒲青翠,天淡紙鳶舞。粽葉香飄十裡,對酒攜樽俎。龍舟爭渡,助威吶喊,憑弔祭江誦君賦」(蘇軾《六么令·天中節》)到「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 讀書 舌尖上的汪曾祺
    這本《知味集》由中外文化出版公司於一九九○年出版,只印了三千冊。可老頭子的徵稿小啟,真是下了功夫去寫的:浙中清饞,無過張岱,白下老饕,端讓隨園。中國是一個很講究吃的國家,文人很多都愛吃,會吃,吃得很精;不但會吃,而且善於談吃。……現在把談吃的文章集中成一本,想當有趣。凡不厭精細的作家,盍興乎來,八大菜系、四方小吃、生猛海鮮、新摘園蔬,暨酸豆汁、臭千張,皆可一談。
  • 在沒有直播的年代裡,他為自己的家鄉帶貨成功——高郵鹹鴨蛋
    「雙黃鴨蛋味道其實無特別處。還不就是個鴨蛋!只是切開之後,裡面園園的兩個黃,使人驚奇不已。我對異鄉人稱道高郵鴨蛋,是不大高興的,好像我們那窮地方就出鴨蛋似的!不過高郵的鹹鴨蛋,確實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鴨蛋多矣,但和我家鄉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經滄海難為水,他鄉鹹鴨蛋,我實在瞧不上。… … 高郵鹹蛋的特點是質細而油多。
  • 汪曾祺:做一個簡簡單單的「吃貨」,其實也挺幸福的
    如果要說中國近代史上的文人,誰最會享受生活,那麼一定是汪曾祺老先生。汪老曾經說過:四方食事,不過一碗人間煙火。再多崇高的理想,再激昂的生活,最終不過是回歸到平常最簡單的一日三餐上。而很多人知道汪曾祺,也都是從「大名鼎鼎」的《端午的鴨蛋》開始的。「高郵鹹蛋的特點是質細而油多。蛋白柔嫩……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頭」用筷子挖著吃。筷子頭一紮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高郵鹹蛋的黃是通紅的。
  • 汪曾祺《五味》:談吃,也是一種對生活、對文化的態度
    《五味》是一部小說,汪曾祺作。看書名便知道是與飲食有關,中國飲食裡,五味俱全,像極了人生,所以我們常說人生是五味雜陳的。汪曾祺曾說:「自己不是一位精於吃的吃客,只是愛做菜,愛琢磨如何粗菜細作,愛談吃。」他認為:談吃也是一種對生活的態度,對文化的態度。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農耕社會,以農業立國,中國人十分重視吃文化。
  • 食事‖在平淡生活中尋找樂趣,聽有趣又有愛的作家老頭汪曾祺談吃
    汪曾祺,一個有趣的老頭。有趣,是很高的評價。一個人一旦讓人覺得有趣,那說明他已經活到一定的境界,有不同於常人的脾氣品性,易被人接受、認可,討人喜愛。而如果這個人又有相當的學識與修養,將自己獨有的志趣愛好、見識學問以作詩、作畫、作文的形式推而廣之,使見之者受用,那便是萬眾之福了。
  • 【娜一聲】 汪曾祺《手把肉》
    在我的【荔枝FM 】電臺讀過《端午的鴨蛋》《昆明的雨》皆已收錄熱播系列。喜歡美食的他吃遍大江南北,也曾做客我的家鄉內蒙古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也品嘗到了人間美味手把肉、羊背子,汪老怎能放過對它的描述……"羊貝子真是夠嫩的,一刀切下去,會有血水滋出來。同去的編劇、導演,有的望而生畏,有的淺嘗輒止,鄙人則吃了個不亦樂乎。羊肉越嫩越好。蒙古人認為煮久了的羊肉不好消化,誠然誠然。
  • 為什麼尼古拉斯·彩燈要代言這款鹹鴨蛋?
    其中有多集涉及到了江蘇美食,高郵鹹鴨蛋就是其中之一。 未知高郵人,已知高郵蛋。頻頻亮相的高郵鹹鴨蛋不禁另人疑惑:我國96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為啥子高郵鹹鴨蛋最出名?相比雞蛋,鴨蛋腥味較重,加熱後更明顯,經過鹽醃,腥氣消除,這是千百年的民間智慧。」在《風味人間》中,與解說詞相配的是高郵人用黃泥加鹽,用草木灰封存醃製鹹鴨蛋的過程。 早在明清時期,高郵鹹鴨蛋就已經成為了御用膳食。
  • 郜元寶:汪曾祺小說怎樣寫「吃」
    汪曾祺愛吃,曾誇口「什麼都吃」。(1)也愛談吃,散文尤多寫各地出產及自家發明的「美食」。往往談得興會淋漓,令人口舌生津。他甚至將「做做菜」排在「寫寫字、畫畫畫」之後,並稱「我的業餘愛好」。(2)他不僅暢談「四方食事」,還模仿周作人寫過《故鄉的食物》《故鄉的野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