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說中國近代史上的文人,誰最會享受生活,那麼一定是汪曾祺老先生。
汪老曾經說過:四方食事,不過一碗人間煙火。再多崇高的理想,再激昂的生活,最終不過是回歸到平常最簡單的一日三餐上。
在他身上最可貴的品質就是把最艱難、平淡的生活過成精緻的詩,這個可愛的老人用它溫暖的筆溫暖動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而很多人知道汪曾祺,也都是從「大名鼎鼎」的《端午的鴨蛋》開始的。
「高郵鹹蛋的特點是質細而油多。蛋白柔嫩……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頭」用筷子挖著吃。筷子頭一紮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高郵鹹蛋的黃是通紅的。」
看完這些簡單的文字,腦海中是不是已經有饞人的鴨蛋的畫面了,反正我是默默地咽了咽口水。
而汪老會的不僅僅會說,也更會吃
汪老經常自己動手下廚,既然要下廚首先就要買菜,我們平時買菜一般都去百貨公司或者蔬菜超市。
而汪老買菜就是喜歡去菜市場亂晃悠,看看這家的魚,再看看別家的魚,對比對比哪家的更好一點,貨比三家之後,才會心滿意足的帶著食材回家。
光說不練假把式,到底汪老的廚藝怎麼樣呢?
汪老的菜有著「名聞兩峽海岸」的美稱,但是他卻經常說自己不會做什麼菜。
聶華苓和丈夫保羅·安格爾來中國做客的時候,作為主人中國作協按說的請人家一頓飯,儘儘地主之誼,但不知道誰提出了一個意見,都知道汪老對於吃的有研究,為何不露兩手給客人們瞧瞧呢?
這也正合了汪老的心意,汪老便三下五除二做出了幾道美味可口的飯菜,其中一道菜就包含了這個可愛的老頭深深的「心機」。
汪老知道聶華苓是湖北人,嫁到美國之後吃不到家鄉菜,所以這道菜就是聶華苓小時候吃過的煮乾絲。
不管何時,小時候吃的飯菜都是對於自己印象最深的,這頓飯聶華苓吃的十分愜意,菜吃完了,聶華苓還意猶未盡,把盤子端起來把菜湯都喝光了。
無獨有偶,汪老在美國人認識的臺灣作家陳怡真來到北京專門來吃汪老的菜,要說汪老也是十分聰明,認準臺灣沒有小紅水蘿蔔,所以認定陳怡真肯定沒吃過,就專門做了一道乾貝燒小蘿蔔,吃的陳怡真讚不絕口。
在我們認識汪老是個可愛的吃貨的時候,也別忘了他的作家身份,在於文學創作上,汪老也延續了他對於美食的態度,致力於帶給人美好溫暖的感覺。
汪老曾經說過:「我希望我的作品能有益於世道人心,我希望使人的感情得到滋潤,讓人覺得生活是美好的,人,是美的,是有詩意的。」
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上,大家都正在販賣焦慮,打開手機就是看到層出不窮的社會惡性新聞,要不就是一眼望不到頭的還貸信息,想打開短視頻消遣一下,看到的卻大部分都是一些充滿負能量的語錄和現象,似乎看完之後內心的焦慮並沒有消除,反而加深了,似乎人生儘是磨難。
而汪老文字的出現則是黑暗中的一束光,將無數人拉出來,讓人們重新認識生活中的美好:
我覺得全世界都是涼的,只我這裡一點是熱的。
一個人口味最好要雜一點,耳朵要好一點,能多聽懂幾種方言。口味單調一點,耳音差一點,也不要緊,最要緊的是要對生活的樂趣要廣一點。
坐在亭子裡,覺山色皆來相就……
而似乎汪老的作品就是有這樣的一種魔力,能夠帶給人無窮的力量,著名作家梁文道曾經稱讚過汪老的文字:「像一碗白粥,不過熬得更好。」讀完汪老的文字,喧鬧的心會自覺地靜下來,生活的滋味就順著這一字一句中洋溢出來,如果你還沒有看過汪老的作品,那麼這套《汪曾祺散文集》一定不能錯過。
這套散文集分為三本,分別是:《生命本來從容》《草木有心,人間有情》《尋常滋味,歡喜人間》,都是汪老最為經典的作品,你所聽過的很多溫暖人心的名言,大多出自這三本書。
如果你已經被生活傷害的體無完膚,那麼一定要來看看這個可愛的老頭筆下的文字,這套書會讓你追求到寧靜、閒適、恬淡的心理,讓你重拾生活的美好,在陽光下再做一回小孩。
也希望看完這本書,能讓你鼓起勇氣面對接下來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