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做一個簡簡單單的「吃貨」,其實也挺幸福的

2020-12-27 樹下史官

如果要說中國近代史上的文人,誰最會享受生活,那麼一定是汪曾祺老先生。

汪老曾經說過:四方食事,不過一碗人間煙火。再多崇高的理想,再激昂的生活,最終不過是回歸到平常最簡單的一日三餐上。

在他身上最可貴的品質就是把最艱難、平淡的生活過成精緻的詩,這個可愛的老人用它溫暖的筆溫暖動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而很多人知道汪曾祺,也都是從「大名鼎鼎」的《端午的鴨蛋》開始的。

「高郵鹹蛋的特點是質細而油多。蛋白柔嫩……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頭」用筷子挖著吃。筷子頭一紮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高郵鹹蛋的黃是通紅的

看完這些簡單的文字,腦海中是不是已經有饞人的鴨蛋的畫面了,反正我是默默地咽了咽口水。

而汪老會的不僅僅會說,也更會吃

汪老經常自己動手下廚,既然要下廚首先就要買菜,我們平時買菜一般都去百貨公司或者蔬菜超市。

而汪老買菜就是喜歡去菜市場亂晃悠,看看這家的魚,再看看別家的魚,對比對比哪家的更好一點,貨比三家之後,才會心滿意足的帶著食材回家。

光說不練假把式,到底汪老的廚藝怎麼樣呢?

汪老的菜有著「名聞兩峽海岸」的美稱,但是他卻經常說自己不會做什麼菜。

聶華苓和丈夫保羅·安格爾來中國做客的時候,作為主人中國作協按說的請人家一頓飯,儘儘地主之誼,但不知道誰提出了一個意見,都知道汪老對於吃的有研究,為何不露兩手給客人們瞧瞧呢?

這也正合了汪老的心意,汪老便三下五除二做出了幾道美味可口的飯菜,其中一道菜就包含了這個可愛的老頭深深的「心機」。

汪老知道聶華苓是湖北人,嫁到美國之後吃不到家鄉菜,所以這道菜就是聶華苓小時候吃過的煮乾絲。

不管何時,小時候吃的飯菜都是對於自己印象最深的,這頓飯聶華苓吃的十分愜意,菜吃完了,聶華苓還意猶未盡,把盤子端起來把菜湯都喝光了。

無獨有偶,汪老在美國人認識的臺灣作家陳怡真來到北京專門來吃汪老的菜,要說汪老也是十分聰明,認準臺灣沒有小紅水蘿蔔,所以認定陳怡真肯定沒吃過,就專門做了一道乾貝燒小蘿蔔,吃的陳怡真讚不絕口。

在我們認識汪老是個可愛的吃貨的時候,也別忘了他的作家身份,在於文學創作上,汪老也延續了他對於美食的態度,致力於帶給人美好溫暖的感覺。

汪老曾經說過:「我希望我的作品能有益於世道人心,我希望使人的感情得到滋潤,讓人覺得生活是美好的,人,是美的,是有詩意的。」

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上,大家都正在販賣焦慮,打開手機就是看到層出不窮的社會惡性新聞,要不就是一眼望不到頭的還貸信息,想打開短視頻消遣一下,看到的卻大部分都是一些充滿負能量的語錄和現象,似乎看完之後內心的焦慮並沒有消除,反而加深了,似乎人生儘是磨難。

而汪老文字的出現則是黑暗中的一束光,將無數人拉出來,讓人們重新認識生活中的美好:

我覺得全世界都是涼的,只我這裡一點是熱的。

一個人口味最好要雜一點,耳朵要好一點,能多聽懂幾種方言。口味單調一點,耳音差一點,也不要緊,最要緊的是要對生活的樂趣要廣一點。

坐在亭子裡,覺山色皆來相就……

而似乎汪老的作品就是有這樣的一種魔力,能夠帶給人無窮的力量,著名作家梁文道曾經稱讚過汪老的文字:「像一碗白粥,不過熬得更好。」讀完汪老的文字,喧鬧的心會自覺地靜下來,生活的滋味就順著這一字一句中洋溢出來,如果你還沒有看過汪老的作品,那麼這套《汪曾祺散文集》一定不能錯過。

這套散文集分為三本,分別是:《生命本來從容》《草木有心,人間有情》《尋常滋味,歡喜人間》,都是汪老最為經典的作品,你所聽過的很多溫暖人心的名言,大多出自這三本書。

如果你已經被生活傷害的體無完膚,那麼一定要來看看這個可愛的老頭筆下的文字,這套書會讓你追求到寧靜、閒適、恬淡的心理,讓你重拾生活的美好,在陽光下再做一回小孩。

也希望看完這本書,能讓你鼓起勇氣面對接下來的生活。

相關焦點

  • 汪曾祺: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
    有一個學生卻與眾不同。 他手裡拿著一塊點心,單撿有松林的地方躲避。別人都說他跑錯了,很危險。他卻聲稱:「那裡有賣松子的,就算被炸死,還可以不做餓死鬼。」 這個啼笑皆非的「吃貨」少年,就是汪曾祺。吃貨的最高境界,大約就是汪曾祺這樣眼見為食。有一句話是,海納百川的吃東西,品嘗人間至味,經歷得多,自然能心中化解萬事。
  • 懷念汪曾祺|如果覺得活著沒意思,就讀一讀汪曾祺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開播時,有網友說:如果汪曾祺先生還在世,他是這部片子最好的製作人。汪曾祺是誰?如果你是一個吃貨,同時還對語文課本有印象的話。想必,一定記得高郵的鹹鴨蛋吧!不僅會寫吃,汪曾祺還會做吃的,手藝還不錯。
  • 「邂逅」汪曾祺
    「邂逅」汪曾祺 去年(2020年)是汪曾祺的百年華誕,各種汪老的作品全集、選集、紀念集鋪天蓋地
  • 金實秋 | 汪曾祺與美食家
    如小說家、散文家、戲劇家、詩人、雜家、書法家、畫家等等,還有一個「帽子」——美食家。儘管美食家得名較晚,但影響力不小,知名度甚高。而在這些眾多的雅稱中,他可能最樂於接受的就是「美食家」這頂帽子了。他去世後,諸如美食聖手、美食大師、食林盟主、風雅吃貨等等光環也不由分說地帶到了他的頭上。
  • 《汪曾祺全集》出版:為何汪曾祺是不可替代的
    3月2日,「春三月,我們一起懷念汪曾祺」發布會在京召開,汪曾祺先生之子汪朗、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學者楊早出席。汪曾祺的寫作生涯歷經半個世紀,跨越兩個時代。代表作品有《受戒》《大淖記事》等,風格平淡質樸,親切自然。
  • 汪曾祺說:家人閒坐,燈火可親——把日子過成詩的人
    汪曾祺說:「家人閒坐,燈火可親。」有家可回,有人在等,有盞燈會為你守候。看似平淡的每一天,都是不可複製的幸福。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開播時,有網友說:如果汪曾祺先生還在世,他是這部片子最好的製作人。汪曾祺是誰?如果你是一個吃貨,同時還對語文課本有印象的話。想必,一定記得高郵的鹹鴨蛋吧!高郵鹹蛋的特點是質細而油多……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頭」用筷子挖著吃。筷子頭一紮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
  • 汪曾祺是骨子裡現代的作家,而非「最後的士大夫」
    它沒有任何的主題意義,但是很美,讓人心中久久不能忘記,但又說不出來它講了什麼,就像做了一個遙遠的夢。那個時候讓我感覺到「不一樣」的小說一個是汪曾祺的《受戒》,另一個是阿城的《孩子王》。《受戒》不是那種會讓人憤怒的小說,而同時期有的作品都會讓人產生憤怒的共情。
  • 汪曾祺佳作《人間至味》—四方食事,不過一碗人間煙火
    他是沈從文的學生,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同時他自詡「有毛的不吃撣子,有腿的不吃板凳,大葷不吃死人,小葷不吃蒼蠅」,金庸稱他為滿口留香的作家,賈平凹喻其為「是一文狐,修煉成老精」。
  • 汪曾祺先生身上的「鄉土味」,讓人羨慕!
    汪曾祺先生不僅做得一手好飯,他自己也特別會吃,寫吃的文章更是一絕。天南海北,什麼菜有哪些特色、講究,他都知道,並把這些寫進文章裡,讓不會做菜的人,看下來,都要學會做幾道菜了。汪曾祺先生做菜,不僅做給自己吃,家人吃,和他在一起的朋友們都沾了不少光,有口福。他曾說過:願意做菜給別人吃的人是比較不怎麼自私的。
  • 被忽略的汪曾祺的一生
    年輕人把汪曾祺稱作「吃貨作家」,覺得他擅長吃吃喝喝,擅長寫美食,去年4月,他的名字還上了熱搜,「汪曾祺 好愛吐槽一男的」,一個誕辰近百年的作家,越過時間,和當下發生了奇妙的互動。太熱鬧了,延續的工作落在了他的三個子女身上。兒子汪朗、大女兒汪明身體都不太好,最小的女兒汪朝攬過活兒,負責對接父親作品的出版事務。找上門的出版社很多,事情太雜,有時稀裡糊塗就籤出去一本,各種版本亂了套。
  • 汪曾祺:才趣兼備,是男人最高級的性感
    有時候心情不好,汪曾祺晚上就一個人在大樹下吹笛,一直吹到半夜。有次失戀了,他就把自己關在房間裡不吃不喝兩天,幸好同學來看他,請他吃飯喝酒,酒過三巡啥失戀全忘光了,吃貨本質初露鋒芒。可這樣的一個渾身散發平凡氣質的男人,怎麼偏偏就抱得美人歸呢?原因只有兩點,有才,有趣。
  • 汪曾祺:歲月濃淡總相宜,人生有味是清歡
    今年是汪曾祺老先生誕辰100周年,我想和大家聊一聊這個人間有味是清歡的可愛老頭。01汪曾祺是中國當代作家、散文家的代表人物,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他的文風自成一體,悠然從容風輕雲淡,在《慢煮生活》這本書裡,我們大概可以管中窺豹。
  • 汪曾祺的「自畫像」
    編者楊早解釋說,「其實老頭兒不認真談往憶舊的時候,反而會冒出很多有趣的歷史細節。」從這個意義上說,《寧作我:汪曾祺文學自傳》是一幅以「採擷」和「拼貼」方式得到的汪曾祺的「自畫像」,讀者能夠看到汪曾祺本人怎樣講述自己的一生,「何者詳,何者略,何者重,何者輕。」
  • 汪曾祺誕辰100年|春三月,懷念汪曾祺
    所以五四以來的中國新文學,鬱達夫說中國的小說不是中國小說,中國的現代小說是歐洲小說的一個分支,走到1940年代的時候這個小說出現一個困境,走不下去。」汪曾祺寫過說沈從文在聯大的時候教一門課,叫做《各體文習作》,他出過兩道題,一道題叫做《我們的小庭院裡有什麼》,一道題叫《記一間屋子裡的空氣》,這都是做氛圍的練習,用沈從文的話說這是在車零件,你把零件車好小說就能寫好。但是你去看看現在的寫作教材,都在教你怎麼開頭、怎麼轉折、怎麼高潮、怎麼結尾,它不會講這些東西。
  • 文學評論家李敬澤:對新時期以來的文學,汪曾祺同樣是一個重要的在...
    汪曾祺對該詩嘆賞有加,常將友人贈刻之「嶺上多白雲」和「只可自怡悅」兩方閒章鈐於畫作之上。他說:「一個人一輩子留下這四句詩,也就可以不朽了。我的畫,也只是白雲一片而已。」12月23日,「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紀念汪曾祺誕辰百年書畫展」在中國現代文學館開幕。
  • 汪曾祺誕辰100年· 影像|你好,汪曾祺先生!
    汪曾祺誕辰100年· 影像|你好,汪曾祺先生!人民文學出版社聯合高郵市文聯等全國十餘家出版發行機構,一同發起紀念汪曾祺先生百年誕辰系列活動。藉此次紀念的機會,了卻了此前一個願望:將汪先生存世的影像資料儘可能全地搜集匯總起來。因為我們始終覺得,如果我們想要更為立體地感受汪先生,在其文字作品之外,視頻影像資料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 被忽略的汪曾祺的一生|百家故事
    年輕人把汪曾祺稱作吃貨作家,覺得他擅長吃吃喝喝,擅長寫美食,去年4月,他的名字還上了熱搜,汪曾祺 好愛吐槽一男的,一個誕辰近百年的作家,越過時間,和當下發生了奇妙的互動。太熱鬧了,延續的工作落在了他的三個子女身上。兒子汪朗、大女兒汪明身體都不太好,最小的女兒汪朝攬過活兒,負責對接父親作品的出版事務。
  • 做一個井底之蛙的年輕人,也挺好
    前天晚上半夜睡不著刷朋友圈,刷到大學同學阿凱這樣一條朋友圈:其實做個井底之蛙的年輕人也挺好的,最起碼不會焦慮。對這句話我覺得挺有意思的, 給阿凱的朋友圈點了一個贊,日常的雞湯文都會告訴我們要不斷刷新自己的認知,做一個見天地、見眾生的成年人,那到底是什麼樣的機緣巧合下讓阿凱對生活有了新的理解。
  • 汪曾祺:人生有「三趣」,生活不苟且
    時隔四十年,他回憶起那個下午做了這首詩,並用一張毛邊紙寫成一個鬥方寄給友人朱德熙。朱德熙很喜歡這幅字,直至病逝後半年,書房裡一直掛著這幅字。汪曾祺寫過一本書,書名是《生活是很好玩的》。書如其人,汪曾祺就是那種在哪裡都能找到生活趣味的人。王小波說:「趣味是感受這個世界美好的前提,一個人只擁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他還應該擁有詩意的世界。
  • 解讀汪曾祺紀念館:置櫝藏珠
    「可以說『城』、 『水』、『間』,三者構成了汪曾祺文學作品的主要空間與環境特色,自然也就成為了汪曾祺紀念館建築的語言載體。」江立敏說。 汪曾祺紀念館開館之後,關於汪曾祺紀念館和木心美術館有部分「雷同」的爭議,江立敏在澎湃新聞記者的採訪中做了回應。他認為,關於建築外立面材質,類似這種文化建築,清水混凝土是比較容易想到的材料,很多文化建築用的都是清水混凝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