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人人都有這樣的經歷,跑著跑著鞋帶兒開了。明明穿鞋的時候系好了呀!而且越是在緊急時刻,鞋帶兒就越愛開……比如急著追公交,體育課測長跑……
來自美國加州伯克利分校的機械工程學家Oliver O'Reilly,在為寶貝女兒系了無數次鞋帶之後也不禁思考起來:為什麼系的好好的鞋帶,忽然間就開了呢?
於是,O'Reilly拉來兩位同事,通過實驗一起解開了其中的奧秘。研究結果已發表在英國皇家學會學報,詳細闡述了鞋帶在運動中的受力情況,並分析了各種可能導致鞋帶散開的情景。
實驗中,研究人員對在跑步機上不停跑動的運動員進行攝像。起初,研究人員猜測,鞋帶系成的結,應該是在運動過程中一點一點鬆散開的。
但通過慢鏡頭回看,O'Reilly驚奇地發現,鞋帶幾乎是在一兩步間就突然散開了!
這和我們平常的判斷不太一樣。為了搞清楚原因,O'Reilly在運動員穿的鞋舌上放置了一個加速計,用於測量鞋帶在運動過程中的受力情況。
結果發現,在我們正常運動時,鞋帶受到的聯合衝擊加速度達到了7個G!
7個g什麼概念?航天員楊利偉乘返回艙進入地球大氣層的時候也就這個加速度了……
過程大概就是這個樣子:
1、跑步時,腳步著地時產生7個g的加速度,使得鞋帶末端(free end)抻拉,繩結變松;
2、此時,擺動的腿部又給了鞋帶末端慣性力,就好像用雙手解開繩結一般;
3、幾乎是在慣性力作用的瞬間,繩結散開。
此外,研究人員還通過實驗證實了,僅僅通過跺腳(上下移動),或者擺動腿部(前後移動),是不足以使鞋帶散開的。必須要綜合這兩種作用力,使鞋帶末端的方向發生改變,才能瞬間解開繩結。
當然了,為什麼跑了好長時間都好好的,突然就散開了,研究人員也還沒有弄清楚……
你可能並不會繫鞋帶
是不是覺得這個研究很無聊啊……從研究的結果來看,我們好像也沒什麼辦法嘛。即便跑前將鞋帶系牢,也難以抵抗7個G的加速度和跑動中根本無法預測的微小方向變化呀……
除非?……我們換一種繫鞋帶的方法!
實際上,繫鞋帶(或者打繩結)的方法有很多,這個實驗也驗證了很多打結專家,比如水手和外科醫生的建議:平結(square knot)比祖母結(granny knot)要更結實一些。
仔細觀察下面兩組圖,兩者的區別就在於鞋帶第二次交匯時誰在前誰在後。
顯然,平結更加對稱美觀,同時由於打結過程中兩次交匯的方向是相反的,在運動中繩結受到的力能被部分抵消,鬆散的可能性被大大降低。
對稱的平結(上)、不對稱的祖母結(下)
女生小時候都玩過的編手鍊,利用的就是平結的系法
當然,該研究的目的絕不僅僅是為了減少我們繫鞋帶的次數,搞清鞋帶為什麼會開,什麼情況下更容易開,我們就有可能發明出更牢固的打結方式,用於戶外作業等更危險的環境。
下次,在安全的前提下,不妨一隻腳打平結,一隻腳打祖母結,看看哪只腳的鞋帶先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