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在印度新德裡舉行的世界最佳美食目的地評選中,秘魯最終戰勝了主要競爭對手澳大利亞、中國、法國、印度、義大利和日本等國成為今年的世界最佳美食目的地。秘魯被「世界旅遊獎」評為「2014年世界最佳美食目的地」
美食打開了秘魯人智慧的大門,它讓世人更深刻地了解秘魯及其文化。秘魯人懷著感恩之心對待自己的美食文化,不但每年在利馬舉辦美食節,而且在首都利馬專門建了一座美食博物館。
臺灣美食欄目《美食大三通》幾期關於秘魯美食的節目,廚師出身的主持人用搞笑的語言、誇張的表情、獨特的視角、真實的感受介紹他們眼裡的秘魯美食:最便宜的海鮮叫鮑魚,最受歡迎的宵夜是鐵板牛心,最誇張的店面是開滿整條街,最詭異的飲料做法好像在配藥,最贊的甜甜圈麵粉裡面竟然冒泡。還有還有,巨無霸早餐雞腿堡能把人吃傻,秘魯包子大到用東坡肉來當餡料,最辣的辣椒一點也不辣,最可怕的飲料竟然用活青蛙做成……
那麼,秘魯人如何看待自己的美食?其實,美食博物館裡面並沒有像《美食大三通》中誇張的介紹,秘魯飲食文化其實也跟自然條件有關,從東到西分為三個部分:西邊沿海區(乾旱少雨的沙漠)、中部為安第斯山脈高原區、東部為亞馬遜熱帶叢林區。相對來說,中東部飲食還是以土著文化為主,西邊沿海區由於多是移民,口味更雜……
秘魯美食博物館,這個被命名為」秘魯美食之家」的博物館位於利馬市中心武器廣場附近,美食博物館佔地2000平方米,分為永久展廳、臨時展廳、音像廳和以秘魯「國酒」皮斯科命名的展廳四個部分。
在永久展廳,製作美食的模型、特色美食的仿製品以及烹飪用具等向人們講述秘魯美食的發展歷程。
秘魯安第斯山區人如何做「大地之鍋」
「大地之鍋」,曾是秘魯安第斯山區人們喜愛的一道歷史悠久的傳統佳餚。它的名字由兩個印第安詞語組成,帕恰是「大地」的意思,曼卡則是 「鍋」的意思。在製做這道大餐時,先要在地上挖出一個大坑,鋪上揀好的卵石用火烤熱,然後在石頭上放上各種肉類、土豆、木薯、玉米、豌豆等食物,再鋪上芭蕉葉或樹葉,最後蓋上泥土。大約過上兩三個小時,這道以大地為鍋、帶著泥土芬芳的大餐就製成了。
烤雞
秘魯烤雞也是秘魯最大眾化的美食。秘魯烤雞在製作方法上也許與其他國家沒什麼不同,先將新鮮的整雞用調料進行醃製,然後放入烤箱進行滾動烤制。然而,就是這些調料決定了秘魯的烤雞與眾不同。秘魯餐中加入的調料大多是本地生長的,由許多我們叫不出名字的當地植物製成。外焦裡嫩的烤雞擺上餐桌,人們還要蘸著一 種秘魯特有的黃辣椒醬食用。
集市
這樣的集市利馬每周末都會有,許多賣家都是大老遠從產地帶著親手製作的小吃來這裡賣東西,像賣亞馬遜河肉粽的小販甚至坐12個小時的車來到首都利馬假日市場。
博物館裡面有許多美食圖片,這些大多是秘魯當地著名的小吃、美食:
一、安第斯高原美食
以庫斯科為代表的山區菜以甜味為主,主料是牛、羊肉和馬鈴薯,以燉、燴、煎為主。不同於沿海地區豐富的海產品,安第斯山脈的美食主要是基於玉米、土豆。在烹飪中使用的肉類主要是羊駝,荷蘭豬(豚鼠),羊和豬。安第斯高原的印加美食和沿海飲食習慣的差異很大,最重要的不是菜本身是否精美,而是一種儀式(土著傳統),像「大地之鍋」用地為鍋,用烤熱的卵石為火,放上不同類型的肉(羊肉,豬肉,豚鼠或雞),覆上泥土捂熟而成的大餐。通常情況下,當地人精心製作的菜餚大多保留慶典和慶祝活動,而每天的飯菜很簡單。
第一道:ocopa(土豆+奶酪+堅果調味汁)
Ocopa這道菜可以追溯到印加帝國,是典型的秘魯美食菜。 Ocopa主要成分是辣椒醬,黃色土豆和Huacatay(很香的草本植物,又稱「黑薄荷」)。其他成分包括烤花生,炒洋蔥和西紅柿,奶油或煉乳,粉碎餅乾或乾麵包和鹽,有時候也選生菜,煮雞蛋和橄欖。這道菜是素食,是一道極美味的開胃菜。
Papa a la Huancaina(跟Ocopa類似)
第二道:chicharrones炸五花肉(帶豬皮的肉)
安地斯山區老百姓的美食。通常街上小店門口瓦斯爐上放著平鍋,大油鍋裡翻騰著比拳頭還大的帶皮五花肉,散發著濃鬱的肉香,邊炸邊賣。炸肉排的食材是豬肉和排骨,切成方方的大塊肉丁,經醬料醃漬後,炸得酥酥的,起鍋後配上洋蔥絲和大顆玉米粒一起下肚(玉米是當地主食,等於我們的白飯)。安地斯的豬通常散養,善於奔跑,練就了緊緻有彈性的肌肉,豬肉結實、甘甜又具口感,這使得chicharrones別具滋味。但大多炸五花肉的小販不提供刀叉等餐具,因為最地道的吃法是用手抓著吃,豪邁粗獷的吃法也別有風味。
不過如果講究衛生條件的還是不建議食用,畢竟……
第三道:chiriuchu豚鼠(或是雞)冷盤
chiriuchu意思是「生冷食物」。烤雞或烤豚鼠,搭配香腸,魚肉蛋,奶酪,玉米油條,烤玉米粉、醃肉乾、紅辣椒和海帶。這道菜多用於印第安人祭祀之用,「豚鼠」是這道菜的靈魂。據說這道珍饈以前只有尊貴的印加王才能品嘗,現在卻是印加子民們的最愛,逢年過節總少不了的名食。印第安人崇拜太陽神,太陽是暖和的,所以祭祀太陽神時吃冷的食物。天竺鼠的肉質嘗起來較雞肉嫩些,混合香料一起烹調的烤天竺鼠,完全沒有任何腥臭味,十分鮮嫩可口。
第四道:秘魯傳統肉湯Shambar
Shambar是秘魯美食最傳統的膳食,是安第斯飲食文化中融入了西班牙元素。必須有3種肉(雞肉,火腿,牛肉,豬肉皮,耳朵或尾巴任意三樣);混合了豆類(蠶豆,青豆,鷹嘴豆和幹豆類)特有的芬芳,調味料包括大蒜,黑胡椒,小茴香,紫辣椒,黃色辣椒,香菜和植物油。
第五道:醃豬肉 adobo de carne
在西班牙,adobo 指的是一種使用以醋為基底的醃漬烹調料理,例如 cazon en adobo 就是一道名菜,把魚先用醋、油和奧勒崗香料醃過之後再香煎而成。對波多黎各人而言,adobo 是一種混合各種香料、藥草及蕃茄醬的調味粉或醬料,用來醃泡肉類和海鮮;古巴的 adobo 則是一種醃料,使用一種名為 naranja agria的酸橙汁所製成。在更南方的秘魯安第斯山區有一道家喻戶曉的燉肉料理叫做 adobo de carne,最早在西班牙殖民前時期採用一種發酵玉米飲料醃製調味。
二、亞馬遜叢林美食
最最最鼎鼎大名的亞馬遜叢林美食就是:
第一道:juane秘魯大粽子
juane秘魯大粽子,秘魯叢林美食(亞馬遜河)的主要菜餚之一,這道地道的美食可以在利馬的假日市場中可以品嘗到。一般來說,買這些大粽子的攤主都是從亞馬遜產地趕12小時的火車來到這裡賣新鮮肉粽。裡面有大塊的雞肉、雞蛋……這道美食可以用長時間保存而不變壞,可用於旅途攜帶。
餡料和粽子外形
第二道: tacacho芭蕉幹燻(豬)肉
第三道: inchicapi亞馬遜肉湯,一般是做成雞湯
三、沿海美食
以利馬為代表的沿海區以辣味為主,主料是魚、海味、雞和馬鈴薯,做法多為涼拌、清蒸和燒烤。在沿海地區美食的主要成分是魚類和貝類海鮮,各類沿岸流行的菜餚比比皆是,其中包括傳統的ceviche,chupe de camarones 或shrimp cioppino……沿海美食提供的菜餚品種最多的地方首推首都利馬。如果海產不適合自己的口味,可以嘗試一下在秘魯首都提供的其他特色。非裔秘魯人美食Anticuchos(烤牛心),中國風味的chifa,還有攤販出售的玉米粉蒸肉……
第一道美食:辣椒雞 AJI DE GALLINA
西班牙語為辣椒雞,是一道傳統的秘魯美食。法國大革命後,一些為法國貴族工作的廚師,由於主人被囚或逃亡,失去了工作。有的廚師就來到了新的世界——秘魯,他們帶來了法國美食專業知識。當地美食與法國烹飪傳統相結合,產生許多新的食譜,包括 Aji de gallina……
秘魯人喜歡吃這個菜,這是混合了麻辣醬、奶酪、大蒜,堅果,用秘魯辣椒調味的雞肉美食。
第二道:馬鈴薯菜餚CAUSA RELLENA
這是一道傳統的秘魯馬鈴薯菜餚,馬鈴薯裡面的餡料可以任意搭配,雞肉或海鮮沙拉與蛋黃醬在一起是很常見的餡料。鮪魚沙拉,蟹肉沙拉,蝦沙拉,荷包蛋或炒的魚或海鮮,燻鱒魚或海鮮ceviche。素食餡料包括鱷梨切片,切片或磨碎的奶酪,切片或切碎的西紅柿,玉米粒,紅洋蔥切成薄片。配菜多為煮雞蛋和黑橄欖。也可以用切碎或整個菜葉
牛排餐廳的causa rellena和鱷梨釀烤麵包
餡料是大蝦仁的 causa rellena
第三道:parihuela海鮮湯/秘魯魚湯
第四道: SECO DE CABRITO(燉肉)
一般是山羊肉,往往用羊肉,雞肉,或牛肉取代山羊,用啤酒、新鮮香菜葉和大蒜等調料醃製後。
第五道:CHUPE DE CAMARONES小龍蝦湯
這是一個不錯的秘魯美食菜,小龍蝦肉、蝦肉……在利馬很受歡迎
第六道:ROCOTO RELLENO(美味的辣椒釀五香肉)
選擇當地產辣椒rocoto作為容器,裡面填塞肉沫上面撒上奶酪蒸製而成。一方面保有肉汁的鮮美,一方面吸收辣椒的辣味。一般不吃青椒外皮,只吃裡面的餡料。怕辣就用溫鹽水長時間長時間浸泡辣椒
第七道: Ceviche海鮮菜
秘魯風味結合日本風味
Ceviche(也拼寫cebiche或seviche)是在美洲,特別是中美洲和南美洲的沿海地區流行的海鮮菜。這道菜通常是由檸檬汁醃過的新鮮海鮮,也可添加附加調味,如蔥,鹽,芫荽/香菜和辣椒,配上紅薯,生菜,玉米,或鱷梨口味的小菜。
這道菜最初是西班牙殖民者帶到秘魯的,結合了秘魯當地口味和風格,成為當地美食的一部分。原本新鮮的生魚要用檸檬汁醃製一個禮拜,等它變成完全熟的白色之後才可以用。後來日本移民食用生魚片的方式影響了這道菜,現在只需醃製幾分種就可以馬上吃。
第八道:Anticuchos烤牛心
四、飲料
在秘魯,有種可樂叫印加可樂,這種黃顏色的汽水,有點菠蘿香,味道甜甜的,與秘魯人的生活緊密相連,沒有任何一種飲料能超越它在秘魯人心目中的地位,可以說稱得上是秘魯的「國飲」。印加可樂被人們稱作「秘魯味道」,廣告遍布秘魯各個角落,無論走到哪兒,大城市的餐館,或者是普通人家的餐桌,甚至窮鄉僻壤的山溝小鎮,都能見到印加可樂的身影,飲者也不分高低貴賤。
秘魯人太喜歡喝因加可樂了,就連比其資歷更久的美國可口可樂,在秘魯也比不過印加可樂這個強有力的競爭對手,可口可樂儘管使出渾身解數還是屢次敗下陣來,無奈之下,只好選擇將印加可樂收入旗下,但是仍保持著印加可樂的名稱,口味也沒有改變。可惜的是,印加可樂是在南美,北美和歐洲的部分地區有賣,而且市場份額很低。
談到安地斯山區的名飲,絕不能錯過玉米汁和玉米酒。玉米汁是當地的日常飲料,深紫色的汁液透著特殊的香味,因玉米含澱粉質,所以飲料呈些許濃稠,滴上幾滴檸檬汁,味道更香冽。玉米酒是安地斯山區各式慶典中絕不會缺席的要角,分為紫色玉米酒和奶油色的玉米酒,玉米酒順口入喉,甘甜滑順,甜若果汁般的酒會讓人失去戒心,其實它的後勁相當強。把持不住愛上甘甜的玉米酒,小心會成為它的俘虜!除了節慶之外,若想在平時尋覓玉米酒的芳蹤,只要稍加留意鄉間聳立著長竹竿在門口的人家,長竹竿頂端綁著紅色塑膠袋和一大束鮮花,就是昭告大家:本戶販賣玉米酒。沒有文字招牌,初訪安地斯山區的外地客,還不知那扎著紅色塑膠袋和鮮花的長竹竿暗藏玄機呢!
本文來源:VIP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