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兩朝四帝,為啥非要滅高句麗?這個政權,就像陸地版的日本

2020-12-28 騰訊網

高句麗,就是小一號的中原,而且是特別好鬥那種。就跟某些時期的日本一樣:學習了中原的技術與知識,卻用骨子裡的野蠻好鬥驅動自己,這種政權,是最恐怖的。

只不過,兩個因素,註定了高句麗的杯具:其一,它不像日本那樣孤懸海外,而是緊緊挨著中原;其二,它的運氣太差,連接碰上了隋、唐這兩個積極開拓、鐵血尚武、眼界深遠的王朝,而不是晚期的滿清。

首先,重點問題說三遍:高句麗跟後來的高麗王國沒關係!高句麗跟後來的高麗王國沒關係!高句麗跟後來的高麗王國沒關係!

隋朝時期的高句麗,是一個已經存在了近600年的不死小強。

高句麗這個名稱,其實源於西漢玄菟郡的高句麗縣。其創立者高朱蒙原本出自扶餘國,內鬥失敗後南逃建立了高句麗國;公元3年,遷都到今吉林集安市內的「國內城」,其後不斷兼併,甚至吃掉了扶餘國,逐漸成為東北地區相對強大的地方政權。

在對待中原的姿態上,起初高句麗像絕大多數地方部族一樣,秉承著務實的原則,誰大腿粗、就向誰稱臣。

而這樣一個在苦寒之地掙扎而又老實的小老弟,在中原眼裡向來沒啥存在感,不過這樣也好,高句麗人得以在相對寬鬆的環境中茁壯成長。

不過,再小的政權/部落,都有一顆不甘當鹹魚的心。在三國以及西晉末年,中原大亂,高句麗人仿佛也看到了崛起的機會,他們曾試圖趁渾水摸魚。

不過現實很殘酷,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曹魏政權曾抽出手來長驅直入,將高句麗都城夷為平地;慕容鮮卑政權甚至還直接刨了高句麗人的祖墳、搶走祖先的屍骨,以此強迫高句麗俯首稱臣。

但不管怎麼說,在其後中原持續近300年的混戰中,高句麗還是頑強的崛起了,它四處擴張,並在公元427年遷都平壤。《隋書》稱其國土「東西二千裡,南北千餘裡」;《舊唐書》的記載,則更加廣闊:「東渡海至於新羅,西北渡遼水至於營州,南渡海至於百濟,北至靺鞨。東西三千一百裡,南北二千裡」。

而實力增強的高句麗,又開始不安分了。

敢於主動挑釁隋唐兩朝的東北小霸王。

北周時期,高句麗BOSS高湯(就是這麼搞笑的名字)派人朝貢,被周武帝宇文邕封為遼東郡公、遼東王;楊堅建立隋朝後,高湯也很識相,迅速認大哥,被授予大將軍、改封「高麗王」。

不過高湯實際上並沒這麼老實,他們雖然按期向北朝進貢,但私下裡跟南陳也是眉來眼去、暗送秋波,其實就是想兩邊下注,當騎牆派。

然而,當南陳被摧枯拉朽般滅掉後,高湯心裡直打鼓:下一個不會是我吧?他當然不願意束手就擒,於是開始厲兵秣馬、準備糧草、修建防禦設施。

這些小動作哪裡瞞得住隋朝?楊堅知道後,寫了封信對這個不安分的藩屬國一陣痛罵:「王謂遼水之廣,何如長江?高麗之人,多少陳國?」你掂量掂量自己的斤兩,比得上當初的陳朝不?如果沒有,那就給爺老實點,別整這些有的沒的。

高湯直接被嚇死了。但他的兒子高元也許是初生牛犢不怕虎,雖然繼續稱臣,但同時竟敢主動出兵挑釁隋軍。

楊堅大怒,下詔削去高元爵位,派三十大軍討伐高句麗。但隋軍還沒跟敵人交戰,就因後勤、天氣、水土不服問題,遇上了瘟疫、颱風,損失慘重,不得不主動撤回。

但這陣勢已足以鎮住高元,他上書自稱「遼東糞土臣元」,主動恢復了朝貢。楊堅也見好就收,雙方暫時恢復君臣關係。

但到了隋煬帝時期,高句麗竟偷偷派人與隋朝的小弟東突厥眉來眼去。楊廣很不高興:你這是要破壞我大隋的規矩啊,一個字,打!

於是就有了三次遠徵高句麗。具體過程在此不贅述。

而到了初唐時期,高句麗王是高建武,即高元的弟弟。他主動向唐王朝稱臣納貢,並且送回了當初因戰敗流落在高句麗的上萬名中原軍人,這種正確的姿態,讓唐高祖甚至滿意,不禁賜書嘉獎,還封其為上柱國、遼東郡王、高麗王。

貞觀二年的時候,李世民派人前往高句麗,收集陣亡隋朝軍人的遺骸、毀掉高句麗人用隋朝將士屍首建成的京觀。做賊心虛的高建武有點怕:這是要打我嗎?於是他想到了一個主意:勞師動眾在邊境修建了「千裡長城」。然而他沒想過,一條城牆,在步、騎皆強悍的唐軍面前,有啥鳥用?

不過此時有太多讓李世民更操心的事,高句麗並不是當務之急。

直到公元642年,高句麗權臣泉蓋蘇文弒君,其後扶植起傀儡,將國家大權掌握在自己手中;同時,他還聯絡百濟,多次攻打臣服唐朝的新羅國。兩種因素交織在一起,讓李世民決心遠徵這個東北地區的刺兒頭。唐朝對高句麗持續數十年的滅國戰由此拉開了序幕。

由此可見,隋唐兩朝進攻高句麗,看起來是因為這個小國不守本分,破壞地區和諧、危害中原王朝的藩屬國體系。如果不好好收拾它,極有可能「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湯」,給東亞傳統地緣政治架構帶來衝擊。

但真正原因並沒有這麼簡單,隋唐兩朝之所以孜孜不倦,擺出非得將高句麗完全滅掉的架勢,主要是這個小國已經對中原形成了潛在的威脅:高句麗不是北方草原那種逐水草而居的遊牧民族,而是與中原類似、卻更加好鬥的強悍封建政權。

高句麗,是盜版的中原王朝。下面有很多證據:

平壤城其實位於漢代樂浪郡的舊址,被高句麗人命名為「長安城」;

他們不是遊牧民族,也不是漁獵民族,而是跟中原一毛一樣:「種田養蠶,略同中國」、「人稅布五匹,谷五石」,即男耕女織,像中原人一樣納稅;

農耕民族,那基建當然牛掰。高句麗人以城邑為居住單位,後來被滅時,其境內共176座城池;多依山而建,易守難攻:「其所居必依山谷」;

農業、手工業像中原,那冶煉技術呢?一樣。「兵器與中國略同」,李世民遠徵高句麗時,曾繳獲鐵甲過萬件。此外,還有戰馬達五萬匹,也就是說,高句麗軍事上跟唐朝也極其類似,先進的裝備,步騎結合的編制,儼然當時最時髦的體系。

同時,高句麗人並不是野蠻人,人家的文化水平也相當的高,他們酷愛看書,熱門書目包括這些:《五經》、《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春秋》、《玉篇》、《字統》、《字林》、《文選》.......沒錯,全是中原的書籍。

試想一下,對於這樣一個處處學習自己的先進知識、只是體量小點的政權,隋唐會容忍它存在下去嗎?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自古以來,在東亞大陸上,只能存在一個這麼先進、強勢的文明政權,那就是中原王朝,謝謝(宋朝時期除外)。

況且,這還是個極度尚武、好鬥的政權。

僅憑這一點,高句麗就註定了不可能優哉遊哉的存在下去,況且,這還是個極度尚武好鬥的政權。

高句麗人除了愛看書,還喜歡練武。一般人家,都會修建一個名為「扃堂」的大房子,年輕人在成家之前,都會在裡面晝夜讀書練武:「子弟未婚之前,晝夜於此讀書習射」;

在國家層面,高句麗甚至有定期集體練兵的習俗:「每春秋校獵,王親臨之」;春秋兩季大規模校獵(閱兵),男子都要上陣;

高句麗負責國政的一品高官,名叫「大對盧」,每三年輪換一次。不過人家的上崗渠道既不是考試,也不是任命,而是靠武力:「交替之日,或不相祗服,皆勒兵相攻,勝者為之。其王但閉宮自守,不能制御。」誰贏了誰當,高句麗王管不著;

那麼,這麼看來,高句麗是一群野蠻人?並不是,上文說了他們喜歡看書,而且,他們的法律也相當嚴酷:「大體用法嚴峻,少有犯者,乃至路不拾遺」,這一場景很面熟,沒錯,就是當初商鞅變法後的秦國。

因此,筆者認為,像高句麗這樣學習中原先進知識與技術,骨子裡卻保留著強烈擴張意識與野蠻鬥志的政權,不像一些人以為的後金,反而更像大部分時期的日本。

因此,現在我們明白,隋文帝、隋煬帝、唐太宗、唐高宗,這四個性格迥異的帝王,為啥都發瘋一樣的盯住高句麗不放了吧?因為對方是中原王朝的現實與潛在威脅,只有徹底剷除,才能為子孫後代創造安穩的生存發展環境。這就是有為帝王與昏君、偉大王朝與無能帝國的最明顯區別之一。

唐高宗時期,高句麗被滅,大部分高句麗人被遷往內地。其中,湧現了一批為大唐衝鋒陷陣的名將,比如威震西域的安西節度使高仙芝。而後來的高麗王朝,其實是新羅人建立的,使用這個名字,則純粹是為了扯虎皮當大旗。

《隋書》、《舊唐書》

相關焦點

  • 隋唐五代君王為何堅持滅高句麗?唐太宗的擔憂是對的
    而且只要是勵精圖治的君主,就絕不允許中原王朝東北部地區出現強大的敵對政權。大家還記得高句麗這個王朝吧,高句麗從公元前37年建國,極盛時疆域東部瀕臨日本海;南部控制了漢江流域;西北跨過遼水;北部到輝發河、第二松花江流域。
  • 為何我們認為「高句麗」屬於中國歷史,同時卻排斥遼、金等王朝?
    二是版圖中國論,此說以公元1759年乾隆一統新疆時的版圖為準,發生在這個範圍內的就是中國史。然而,在公元前37年建立高句麗的並非漢人,而是扶餘人朱蒙。朱蒙是扶餘王族,在內部鬥爭中自立為王,此時的中原處於漢王朝時期。
  • 一字之差,「高麗」和「高句麗」究竟有什麼關係?
    ▲同緯度下,朝鮮半島的冬季氣溫要比中國華北低不少(顏色越藍表示溫度越低)二、何處來,何處去關於高句麗的起源,各史料記載不一且較為模糊。據推斷,高句麗是扶餘人中的一支,在前1世紀末期於漢玄菟郡高句麗縣境內脫離扶餘人後結合周邊許多部族而形成的。起初,高句麗人也只是許多處在漢王朝管制下的部族之一,而非一個獨立國家。
  • 高麗和高句麗,僅僅一字之差,但兩者究竟有什麼關係?
    ▲同緯度下,朝鮮半島的冬季氣溫要比中國華北低不少(顏色越藍表示溫度越低)二、何處來,何處去關於高句麗的起源,各史料記載不一且較為模糊。據推斷,高句麗是扶餘人中的一支,在前1世紀末期於漢玄菟郡高句麗縣境內脫離扶餘人後結合周邊許多部族而形成的。
  • 高句麗是如何跨過鴨綠江的?
    而其中就有一個非朝鮮半島政權,就因為跨過鴨綠江奪佔了朝鮮半島北部地區,就被如今的韓國當做祖宗,拍了很多電視劇和電影來渲染甚至是虛構它的強大。這個政權就是大家所熟知的高句麗。所以高句麗人在「獨漢以強亡」的兩漢年間,卻初步奠定了高句麗政權的基礎。王莽於公元9年篡位建立「新朝」,惹得國內農民起義風起雲湧,周邊異族也開始叛亂。朱蒙也不甘寂寞,發起了反叛行動,不料實力太弱,很快就被王莽的將領嚴尤誅殺了,餘下的高句麗人馬上歸降。王莽直接將高句麗改名為「下句驪(麗)」。
  • 隋唐死敵,高句麗大有來頭!
    金蛙本想扔掉這枚大卵,怎奈這枚大卵氣場太強大,豬馬牛狗皆不敢吞食,就連百鳥也要保護它,金蛙無奈,只好又把這枚大卵還給柳花,柳花精心照料,一個小男孩破殼而出。這個男孩骨骼精奇,不同凡人,他的名字便叫做朱蒙。 朱蒙長大後,精通射箭,百發百中,卻也因此遭到兄弟們的妒忌和謀害。朱蒙得到母親的警告後,立刻帶人逃離東扶餘國,抵達紇升骨城,於是另建了國家。
  • 建國700年後,這個導致隋朝滅亡的國家,沒了……
    在詩仙還未降臨人世的唐高宗總章元年(668年),名將李勣與薛仁貴率領唐軍東徵,掃平了鴨綠江南北的高句麗城池,攻陷平壤,俘虜末代高句麗王寶藏王(一名高藏)與權臣泉氏一族。高句麗政權至此滅亡。這場大勝來之不易,歷經了遼東戰火紛亂數十載,以及隋唐兩代五位帝王,大唐王朝才終於制服了這個對手。唐軍將士們該說一句,我真的太難了。
  • 隋煬帝所倚重的大將,差點平滅高句麗,曾恩待秦瓊,其二子為唐相
    但這四人的驚豔表現,都只出現在隋文帝朝。楊素、賀若弼、韓擒虎三人都死於隋煬帝當政初年,而史萬歲更是直接死於隋文帝之手。那麼,隋煬帝朝有沒有表現搶眼的名將呢?當然有,比如說,來護兒。實際上,來護兒也同樣為隋文帝楊堅所倚重。
  • 中國兩朝四位偉大帝王看完地圖都指著此強國說:死也要把它滅了!
    但皇帝並不容易,除了處理國事,還有警惕旁人奪權,更要警惕他國來犯。 歷史上曾經有一個強國,曾對隋唐朝代產生巨大的威脅,以至於兩個王朝的四位偉大帝王看完地圖後都指著此強國說:死也要把它滅了。
  • 評書隋唐演義中三絕、四猛、四大錘人物簡介
    今天,小編就為大家介紹那時號稱三絕、四猛、四大錘的人物。 三絕: :1、羅松,字永年,羅藝之子,羅成同父異母之兄,母姓姜。有一子,名叫羅煥。評書隋唐演義裡的一絕。跨下馬掌中槍,是天下無敵的英雄。此人從來沒有漏過真功夫。曾經和楊林打過,當時秦瓊要求手下留情,那真是,想怎麼扎,就怎麼扎,扎得楊林一身小眼,但都不深。
  • 傻傻分不清,「高句麗」和「高麗」和朝鮮三者之間,到底是啥關係?
    公元前108年,漢帝國將朝鮮半島北部納入到帝國的統治範圍中,在此設置了樂浪、玄菟、真番、臨屯四個郡,被稱為漢四郡,大量漢人也從內地遷居至此,但這四郡的人口中依然混雜有大量當地部族的人口。
  • 白江口戰役,一場讓日本打出兩千年唐化的戰爭
    鄰居——朝鮮半島從來不安寧如果要說中日之間有一個繞不過去的人,那就是朝鮮,作為半島,朝鮮一直是中日文明交流的平臺,每一次中日戰爭都要從朝鮮半島開始,白江口戰役也是一樣,而故事要從唐太宗末年的遼東之戰說起。據《三國史記》和《三國遺事》記載,公元前37年,扶餘王子朱蒙因與其他王子不和,逃離扶餘國到卒本扶餘,建立高句麗。
  • 三徵高句麗:一場看似無懸念的戰爭,隋王朝為何會無果而終?
    隋朝徵討高句麗失敗的原因,大致要從兩方面看待:首先,當時的隋朝雖然表面看起來十分強大,但其實早已外強中乾。朝廷當中並沒有能臣名將,這導致隋煬帝必須御駕親徵,他御駕親徵進而引發了國家內部的動亂。最後,從自然條件上來說,高句麗所處的地理位置,易守難攻。隋朝軍隊要來攻打高句麗,必須要經過長途跋涉,在這漫長的行軍過程當中,必然會損耗一定的軍力。
  • 隋朝和唐朝不是一個朝代,為什麼史學家們喜歡稱之為「隋唐」
    很多朋友想必都閱讀過《隋唐演義》,這本由清初文學家褚人獲所著的優秀中國白話文小說,演繹了各路英雄起義推翻隋朝暴政,以正義為題材的經典之作。《隋唐演義》的故事,時間跨度隋唐兩朝,情節主要發生在隋朝末期和唐朝初期,中國歷史上這兩個強盛的朝代,明明是兩個不同的時期,為什麼會被後世的史學家並稱為「隋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