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死敵,高句麗大有來頭!

2021-01-07 騰訊網

668年,75歲的李勣攻克平壤,俘虜高句麗王高臧,立國705年的高句麗宣告滅亡。50多年前,隋煬帝動員全國的力量,接連三次徵討都未能遂願,如今,他的願望被姨媽家的人實現,他總算可以含笑九泉了。

對中國人來說,高句麗既是一個十分熟悉,也是十分陌生的國家。我們對高句麗感到熟悉,是因為它經常和隋朝、唐朝進行戰爭,隋朝還因此衰落和滅亡。我們對高句麗感到陌生,是因為它給人的印象是一個土生土長的古朝鮮國家,而實際上,它是一個由中國古代東北少數民族建立的國家。高句麗起源於中國東北,當它強大起來後,它所佔領的朝鮮北部,事實上也是中原王朝的直轄地。

國家初創,臣服漢朝

前37年,一個名叫朱蒙的扶餘王子逃離自己的國家,來到紇升骨城(今遼寧省桓仁縣境內),建號高句麗,以高氏為國姓,後世著名的高句麗國由此誕生。

有關朱蒙的出生,有一個類似《封神榜》中哪吒出生的神話故事。話說東扶餘王金蛙在太白山偶遇河伯之女柳花,兩人一見鍾情,金蛙於是把柳花帶回宮中,藏了起來。柳花被日影上身後,遂懷身孕,十個月後,柳花產下一枚大卵。金蛙本想扔掉這枚大卵,怎奈這枚大卵氣場太強大,豬馬牛狗皆不敢吞食,就連百鳥也要保護它,金蛙無奈,只好又把這枚大卵還給柳花,柳花精心照料,一個小男孩破殼而出。這個男孩骨骼精奇,不同凡人,他的名字便叫做朱蒙。

朱蒙長大後,精通射箭,百發百中,卻也因此遭到兄弟們的妒忌和謀害。朱蒙得到母親的警告後,立刻帶人逃離東扶餘國,抵達紇升骨城,於是另建了國家。

壁畫上高句麗人狩獵的情景

初建的高句麗實力弱小,歸漢朝治下的玄菟郡管理。玄菟郡連同樂浪郡、真番郡、臨屯郡,是漢武帝滅衛氏朝鮮後,在中國東北和朝鮮北部設立的四個郡。在這四郡及其周邊,生活著很多少數民族,除扶餘、高句麗外,還有挹婁、沃沮、鮮卑、濊貊等,此外,生活在朝鮮南部的馬韓、辰韓、弁韓亦歸樂浪郡管理。

這麼多民族匯聚在一起,摩擦難免,戰爭不斷,高句麗的處境十分兇險,而對它威脅最大的當數扶餘人。出人意料的是,高句麗剛一建國就迸發出了驚人的戰鬥力,在東明聖王高朱蒙、琉璃王高類利父子的統治下,高句麗屢敗沃沮人、鮮卑人、扶餘人,使高句麗在強敵環繞的情況下迅速發展起來。

初建時的高句麗及其周邊民族

3年,琉璃王從紇升骨城遷都國內城,並築造尉那巖城(後改名丸都,今吉林省集安市),高句麗由此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PS:據《三國史記》記載,琉璃王在位時期,一部分高句麗王室南遷,在朝鮮西南部建立百濟國,以扶餘為國姓。

挑戰漢朝,擴張疆土

琉璃王死後,其子大武神王高無恤即位。大武神王在22年北伐東扶餘,斬殺東扶餘王帶素,在中國東北鞏固了高句麗的統治。而後,大武神王南進朝鮮半島,在26年滅亡蓋馬國,降服句茶國,又擴張了高句麗的疆土。

高句麗實力漸漲,大武神王野心膨脹,他於是向漢朝開戰,在37年直接攻佔了樂浪郡。當然,漢光武帝並沒有坐視高句麗的擴張,他早在28年就派遼東太守討伐過高句麗,高句麗軍雖然驍勇善戰卻不是漢軍的對手,大武神王接連戰敗,最後只能保守尉那巖城。大武神王和遼東太守對峙數月後,兵糧耗盡,這時,大武神王故意給遼東太守送去鯉魚和美酒,以顯示城中糧草豐足,還有守城的能力,遼東太守見狀,順勢退兵,高句麗轉危為安。大武神王養精蓄銳,對樂浪郡早已垂涎三尺,如今終於如願。

44年,漢光武帝再次討伐高句麗,一舉收復樂浪郡,並與高句麗以薩水(今朝鮮清川江)為界,規定薩水以南屬漢朝管轄,薩水以北歸高句麗統治,限定了高句麗在朝鮮半島的勢力範圍。

壁畫上的高句麗重騎兵

太祖大王高宮在位時期,打破漢朝的限定,繼續在朝鮮半島進行擴張,他先是在56年討伐東沃沮,後又攻取東濊一部分地區,拓地至大海,並迫使扶餘國稱臣納貢。

太祖大王自恃國力強盛,屢次進攻漢朝的遼東郡和玄菟郡,結果在121年招致幽州刺史、玄菟太守和遼東太守的聯合進攻。太祖大王在前線派人向漢軍詐降,暗中派軍隊偷襲玄菟郡和遼東郡,迫使漢軍退兵,再次使高句麗轉危為安。此後,漢朝多次討伐高句麗,高句麗皆能化險為夷,牢牢確立了自己海東強國的地位。

對抗群雄,國力全盛

東漢末年,天下三分,大量漢民投奔高句麗,高句麗的國力無形中得到了增強,高句麗於是加強了對遼東的進攻。高句麗本想渾水摸魚,在中國東北擴張疆土,卻不料迎面而來的是一連串戰鬥力比漢朝還要強大的軍隊。

246年,魏將毌丘儉率軍一萬討伐高句麗,東川王高憂位居領兵兩萬迎戰魏軍,高句麗軍雖然人多,卻完全不是魏軍的對手,東川王連戰皆敗,損失慘重,幾乎全軍覆沒,被迫狼狽逃竄。毌丘儉趁勝攻陷丸都城,派玄菟太守王欣追擊東川王,王欣越過沃沮千餘裡,在肅慎南界刻石紀功而還。

兩晉時期,慕容鮮卑崛起,對高句麗形成了新的威脅。342年,前燕王慕容皝領兵四萬討伐高句麗,故國原王高斯由率領五萬多人迎戰前燕軍,這次戰爭堪稱是毌丘儉討伐東川王的翻版,故國原王大敗虧輸。前燕軍趁勝攻陷丸都,掘開故國原王父親美川王的陵墓,帶走美川王的屍骨,並搶走高句麗歷代國王積累的財富,掠走男女五萬餘口,焚毀丸都城而班師。

丸都城遺址

丸都城兩次被攻陷,致使高句麗國力大傷,它只好暫時避開強敵的鋒芒,轉為南向朝鮮半島擴張自己的疆土。早在313年,美川王就已經攻佔樂浪郡,樂浪郡以南是百濟國,高句麗和百濟從此戰爭不斷,互有勝負。

廣開土王高談德在位時期(391—412年在位),高句麗對百濟取得了優勢,404年,高句麗又擊敗後燕軍,攻佔玄菟郡和遼東郡,在中國東北取得了優勢。410年,廣開土王北伐扶餘國,攻佔大片土地,進一步擴張了高句麗在中國東北的勢力。廣開土王死後,其子長壽王高巨連繼位(412—491年在位),高巨連在427年遷都平壤,確立了高句麗向朝鮮半島發展的方向。475年,長壽王攻陷百濟的首都漢城,百濟被迫遷都熊津,高句麗的勢力由此進一步南擴。

在廣開土王和長壽王父子的統治下,高句麗擺脫了困境,走向了全盛。中國時值五胡十六國和南北朝時期,高句麗冷眼旁觀,插手中原的戰事,長壽王在436年出兵援助北燕,抵抗北魏的進攻,幫助北燕王馮弘東遷高句麗。北魏統一北方後,長壽王同時結交北朝和南朝,又腳踏兩隻船,以利用南朝和北朝的矛盾鞏固高句麗的地位。

對抗隋唐,國破家亡

6世紀時,朝鮮東南地區的新羅國崛起,成為高句麗又一個強勁的對手,朝鮮半島於是形成了高句麗、百濟、新羅三國鼎立的局面。高句麗和其他兩國時而聯合,時而戰爭,朝鮮半島好不熱鬧。

此時中國的形勢與朝鮮恰恰相反,577年,北周滅亡北齊,統一北方;589年,隋朝滅亡南陳,統一南北,歷時300多年戰亂的魏晉南北朝時代終於落幕,中國迎來了大一統的局面。

朝鮮半島的三國時代

對高句麗來說,隋朝統一中國只會給它帶來威脅,高句麗於是擴軍備戰,以應對不測的戰爭。598年,嬰陽王高元進攻遼西,挑釁隋朝,隋文帝楊堅大怒,派漢王楊諒率領三十萬大軍討伐高句麗。然而,隋軍糧草不濟,又值疾病肆虐,隋文帝的這次討伐只得草草收場。事後,嬰陽王主動向隋文帝謝罪,兩國的關係隨之恢復如初。

當然,嬰陽王的謝罪只是表面功夫,他暗中還和強大的突厥保持著聯絡。嬰陽王的小伎倆後來被隋煬帝楊廣發現,隋煬帝於是動員全國的力量三度討伐高句麗。612年,隋煬帝第一次討伐高句麗,派來護兒率領水軍、宇文述率領陸軍直搗平壤,來護兒和宇文述遭到高句麗的頑強抵抗,雙雙退兵。高句麗追擊宇文述,在薩水大敗隋軍,隋軍潰敗逃亡,傷亡慘重,可以說是全軍覆沒。613年,隋煬帝不甘心失敗,舉全國之力第二次討伐高句麗。當隋軍和高句麗在遼東激戰時,楊玄感在黎陽忽然發動叛亂,隋煬帝為平息國內的叛亂,只得從高句麗匆匆撤軍。614年,隋煬帝舉全國之力第三次討伐高句麗。隋軍這次不願再戰鬥,沿途逃亡者不絕,高句麗也因連年戰爭,實力受損,主動向隋煬帝請降,隋煬帝欣然同意,兩國的戰爭就此停止。

隋煬帝楊廣

隋煬帝三徵高句麗加速了隋朝的滅亡,也削弱了高句麗的國力。榮留王高建武即位後,主動與唐朝修好,並在640年派太子前往唐朝朝貢,進一步加強了高句麗和唐朝友好的關係。但是好景不長,榮留王在642年被大臣淵蓋蘇文殺死,淵蓋蘇文隨後擁立寶臧王高臧,專擅國政。淵蓋蘇文一改榮留王對唐朝的外交政策,他無視唐太宗李世民的勸告,聯合百濟進攻新羅。

唐太宗為懲罰高句麗,在644年親徵高句麗。645年,唐將李勣、李道宗等接連攻克蓋牟城、遼東城和白巖城,圍困安市城。唐太宗在安市城指揮唐軍作戰,大敗15萬高句麗援軍,但最終沒能攻克安市城,唐太宗見兵糧將盡,只好撤兵。

唐太宗不甘心失敗,此後多次派兵進攻高句麗,但都沒有取得多大的成果。唐高宗李治即位後,加強和新羅的聯盟,對高句麗和百濟同時開戰。高句麗在淵蓋蘇文的鐵腕統治下,也加強和百濟的聯盟,頑強對抗著唐朝和新羅。在此期間,唐朝名將輩出,薛仁貴、蘇定方、程名振、劉仁軌、契苾何力等戰功累累,660年,蘇定方滅亡百濟,唐高宗置熊津都督府,以管理百濟舊地。661年,百濟在日本的援助下復國,兩年後,劉仁軌在白江口大敗日本援軍,再次滅亡百濟。

百濟滅亡後,唐朝和新羅兩面夾擊高句麗的態勢再也無法逆轉。666年,淵蓋蘇文病死,他的兒子們因爭權奪利而發生內戰,淵男建、淵男產擊敗大哥淵男生,繼承了父親的大權。戰敗的淵男生派兒子淵獻誠前往唐朝求救。唐高宗正巴不得高句麗發生內訌,他大喜過望,很快以老將李勣為統帥,指揮各路兵馬對高句麗發動了志在必得的討伐。

在這次戰爭中,薛仁貴戰功卓著,他在667年接連攻克南蘇、木底、蒼巖三城,和淵男生合兵一處。668年2月,薛仁貴又攻克扶餘城,威震高句麗,致使扶餘川中40多座城池不戰而降,同年9月,薛仁貴和契苾何力抵達平壤城下,與李勣會合,對平壤城發動了總攻。唐軍經過一個月的戰鬥後,成功攻克平壤,俘虜高臧王、淵男建等高句麗貴族,滅亡了這個頑強抵抗自己的國家。隨後,唐高宗在高句麗舊地置安東都護府,以管理這片久經戰火的土地。

唐滅百濟和高句麗後,其疆土達到全盛

隋朝和唐朝對高句麗進行的戰爭,本質上是在恢復中原的失地,而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軍事擴張。另一方面,高句麗在中國東北建立霸權,無疑會對中原造成嚴重的威脅,隋文帝、隋煬帝、唐太宗、唐高宗四代帝王都要攻打高句麗,便是這個緣故。隨著高句麗的滅亡,唐朝在中國東北取得了霸主地位,其聲威近及新羅,遠及日本,唐朝在東北亞一國獨尊的地位由此確立。

來源:歷史故事全知道

原標題:高句麗到底什麼來頭?隋朝和唐朝都跟它過不去,非要滅它才罷休

你若喜歡,可點在看分享行走山西

相關焦點

  • 隋唐五代君王為何堅持滅高句麗?唐太宗的擔憂是對的
    為什麼隋唐兩朝君王要執意滅掉高句麗,難道高句麗就這麼不受這幾位君王的待見?其實唐太宗早已給出了答案,貞觀十九年,在出徵前,太宗謂左右曰:「今天下大定,唯遼東未賓,後嗣因士馬盛強,謀臣導以徵討,喪亂方始,朕故自取之,不遺後世憂也。」
  • 隋唐兩朝四帝,為啥非要滅高句麗?這個政權,就像陸地版的日本
    在三國以及西晉末年,中原大亂,高句麗人仿佛也看到了崛起的機會,他們曾試圖趁渾水摸魚。 不過現實很殘酷,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曹魏政權曾抽出手來長驅直入,將高句麗都城夷為平地;慕容鮮卑政權甚至還直接刨了高句麗人的祖墳、搶走祖先的屍骨,以此強迫高句麗俯首稱臣。
  • 一字之差,「高麗」和「高句麗」究竟有什麼關係?
    ▲高句麗極盛疆域與朝鮮半島的三國時代(5世紀後期)但盛極必衰的規律,似乎誰也逃脫不掉。更何況,高句麗的強盛,很大程度是建立在漢末至隋唐間近400年的混亂之上的。沒有一個強大的大一統的中原王朝能夠對遙遠的東北亞地區進行幹涉,自然就留給了高句麗自由發揮的空間。
  • 為何我們認為「高句麗」屬於中國歷史,同時卻排斥遼、金等王朝?
    漢朝與扶餘之間的高句麗為了遏制高句麗,漢朝與扶餘常常聯手打擊高句麗,使高句麗的勢力局限在今吉林和朝鮮一部,《漢書》、《三國志》中均有記載。所以,如果按文化中國論,高句麗顯然不屬於中國。2、遼、金不是中國王朝嗎?漢朝滅亡後,中原內亂,高句麗迎來了大發展時期,南下佔領了華夏故土——遼東。
  • 高麗和高句麗,僅僅一字之差,但兩者究竟有什麼關係?
    ▲高句麗極盛疆域與朝鮮半島的三國時代(5世紀後期)但盛極必衰的規律,似乎誰也逃脫不掉。更何況,高句麗的強盛,很大程度是建立在漢末至隋唐間近400年的混亂之上的。沒有一個強大的大一統的中原王朝能夠對遙遠的東北亞地區進行幹涉,自然就留給了高句麗自由發揮的空間。
  • 118 高句麗小獸林王、廣開土王及長壽王,三王將高句麗推向全盛
    東亞歷史第118篇:朝鮮的三國時代及新羅、高句麗的發展。 原本在朝鮮半島是高句麗一國獨霸數百年,百濟和新羅等不是被高句麗侵略,就是向高句麗入貢稱臣。但是中國勢力的介入,使得朝鮮半島長期以來的局勢發生重大變化。曹魏毋丘儉徵討是高句麗所受的第一個重擊;前燕慕容皝又給高句麗第二次沉重的打擊。
  • 高句麗是如何跨過鴨綠江的?
    而其中就有一個非朝鮮半島政權,就因為跨過鴨綠江奪佔了朝鮮半島北部地區,就被如今的韓國當做祖宗,拍了很多電視劇和電影來渲染甚至是虛構它的強大。這個政權就是大家所熟知的高句麗。綜合自然環境和國際形勢的因素,往鴨綠江方向擴張,比較符合高句麗的發展需要。即便在後來中原地區發生戰亂,高句麗人有機會奪取遼東地區時,其「南進」政策也沒有放棄。高句麗的都城和統治中心,也是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下,一步步地從今日的遼寧轉移到了鴨綠江以南的今朝鮮首都平壤地區。
  • 唐高宗東徵,硬骨頭高句麗兵敗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公元前37年,高朱蒙先生(就是韓劇中那個朱蒙)建立高句麗王國。
  • 隋文帝楊堅,隋煬帝楊廣,和高句麗不得不說的二三事
    一般人提到高句(gōu)麗(lí),往往會想到兩樣東西,一個是高麗棍子(不能用棒),另一個是昏君楊廣(楊廣:我是人)。二般人可能會知道,高句麗不是高麗,而楊廣也不是昏君,用成龍大神的話說,他只是犯了所有古代帝王,有機會都會犯的錯。
  • 評書隋唐演義中三絕、四猛、四大錘人物簡介
    有一子,名叫羅煥。評書隋唐演義裡的一絕。跨下馬掌中槍,是天下無敵的英雄。此人從來沒有漏過真功夫。曾經和楊林打過,當時秦瓊要求手下留情,那真是,想怎麼扎,就怎麼扎,扎得楊林一身小眼,但都不深。還有曾經有一段書叫做,一猛,一傑會一絕。講的就是今世孟賁羅士信會鬥西府趙王李元霸。最後由羅松分開的。羅成連羅松還沒有成年的兒子都打不過。足見這位英雄了得。
  • 歷經25年唐朝終於徵服了高句麗:蕞爾小國不可輕,歷年徵戰方可得
    泉男生向唐朝求救,又給了唐朝徵討高句麗的機會,當年六月,唐朝任命契何力為遼東道安撫大使,任命右金吾衛將軍龐同善、營州都督高侃為行軍總管,討伐高句麗。此時的唐軍兵力、戰鬥力各方面要遠強於高句麗,九月,龐同善大破高句麗軍,泉男生率領部與龐同善會合。十二月,唐朝任命李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進攻高句麗。次年李勣攻佔新城(今遼寧撫順北高爾山城),留契苾何力守城。李勣接連攻下高句麗16座城。
  • 三徵高句麗:一場看似無懸念的戰爭,隋王朝為何會無果而終?
    三裡之城,七裡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 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自古以來,言戰者必先考慮「天時、地利、人和」。而重看隋朝三徵高句麗之戰,我們不難發現隋王朝忽視了這一思想。
  • 其實在《隋唐演義》中還有4絕一說,其中一人的武功比李元霸還高
    說起隋唐時期的歷史,那真是一筆糊塗帳,各方軍閥彼此徵戰,極為混亂,但也就是在這段時期,誕生了很多英雄好漢;所以很多後世的文人書客便以此而作了多部小說,在經過這些文人書客的戲劇性豐富後,便有了隋唐十八好漢一說;不過除了隋唐十八好漢之外,還有四絕一說,現在來看看這四絕指的是誰吧。
  • 傻傻分不清,「高句麗」和「高麗」和朝鮮三者之間,到底是啥關係?
    在《山海經》《尚書》等先秦典籍中也均出現有朝鮮這一名稱。 公元前108年,漢帝國將朝鮮半島北部納入到帝國的統治範圍中,在此設置了樂浪、玄菟、真番、臨屯四個郡,被稱為漢四郡,大量漢人也從內地遷居至此,但這四郡的人口中依然混雜有大量當地部族的人口。
  • 從大歷史的角度看中國與朝鮮半島的戰略關係
    隋唐遼東有不少沼澤,而山地高原地形佔朝鮮半島面積3/4以上,高句麗、新羅有在交通要道修築山城的傳統,使隋唐軍隊在遼東陸路每取得一步進展都要付出相當的傷亡代價和時間物資消耗。早寒、沼澤和為數眾多的山城構成進軍障礙,提高後勤供應難度。儘管古代大陸強國能介入半島,但一旦因山地和氣候所困而與半島國家進入僵持狀態,其優勢力量會在寒冷的山地逐漸消耗。
  • 隋唐十八條好漢排行榜!
    關於隋唐的版本有四個,分別是《隋唐演義》、《說唐》《興唐》《混唐》。每個版本都不太一樣,什麼四絕四猛十三傑,八大錘等等,雖然眾說不一,但不可否認,隋唐的猛將英雄是真的多,下面就為大家盤點一下吧!圖片來源於網絡3、宇文成都天寶大將宇文成都隋唐十三傑之一,也為演義中虛構的人物,使一條鳳翅鎦金鏜,重四百斤,勇猛無比,隋文帝封其為鎮殿大將軍
  • 揭秘三國時東北兩個部落:一個穿豬皮衣,另一個自稱與高句麗同種
    在三國時期的東北方向有很多部落國家,這些國家相對於中原王朝來說文明相對落後,但不同民族又有自己的鮮明特色。以東北方向為例,三國時期主要有高句麗、「三韓」、烏丸、挹婁、、沃沮等,再加上頻繁貿易往來的倭人,形成複雜的政治經濟局勢。其中,作為三國時的魏國,與上述國家大部分都有往來。
  • 司馬懿為曹魏立下大功,卻因一個決定遺禍後世,加速了隋煬帝亡國
    有雄心和能力的隋煬帝大力打造盛世帝國,卻因為急於求成逼得老百姓苦不堪言,他三徵高句麗更是帝國崩塌的導火索。 和中原王朝一樣,高句麗也是一個以農耕為主的政權,其佔據著東北以及朝鮮半島的中北部地區,西接遼闊的內蒙古高原。其內部富含各種豐富的礦產資源,又可以輕鬆從草原獲取戰馬,軍事潛力極大。至隋唐時期,高句麗已經是一個帶甲數十萬的強大政權,這一切是任何一個中原王朝都必須警惕的。
  • 歷史上真實的隋朝有多強大,隋煬帝評價:雄才大略式的用力過猛
    隋煬帝楊廣劇照真實的隋朝有多強大?三徵高句麗隋煬帝從612年到614年,三次御駕親徵高句麗。第一次煬帝領兵超130萬,隨軍民夫是軍人的2倍。第二次隋朝出兵至少60萬。第三次隋朝出兵近100萬。隋朝37年間,先後降服突厥、徵服林邑、馴服契丹、收復琉球、震服伊吾、攻土谷渾,萬國來朝。